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是以改造原生态阅读为基础进行的,是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而小学生年龄小,其阅读活动自然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点拨。如何引导?怎样点拨?笔者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指导学生更深入地进行阅读活动。
一、导在学生情感激发点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所以,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激起他们的兴趣。
如一位老师教学《四季的脚步》时是这样导入的。
师:听说咱们班同学非常爱学语文,课外收集了许多好词佳句。是这样吗?
生:(非常响亮)是。
师:多么自信的回答!那么,能不能说几个描写春夏秋冬的好词?
春天的好词是——
生:春暖花开。
生:丹桂飘香。
生:鸟语花香。
师:咱们班的同学确实是名不虚传。一年四季真是美丽,刚才听你们说得这么开心,我也想说几个,行吗?
生:行。
师:如果你们知道的就一起说出来。春回——
生:春回大地。
师:真不错,声音越来越整齐了。夏日——
生:炎炎。
师:蝉叫——
(学生答不上来)
师:夏天有蝉在叫,还有什么在叫?(教师做动作提示)
生:青蛙叫。
师:前面已经用了“叫”字,避免重复,后面不用“叫”,用——
生:鸣。
生:蝉叫蛙鸣。
师:同学们,大自然多么神奇,四个季节就像四个活泼可爱的娃娃一样惹人喜爱,在我们学习、生活的时候,它们迈着轻快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们看——
(课件播放一年四季的美景,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一节课的开始,情境创设得好,就会引人入胜,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这位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各方面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审美感,让学生在整体参与的情况下感受到了四季、感受到了四季的美,并把这种美带入了课堂。
二、导在学生思维堵塞点
小学生阅读能力有限,往往会产生思维的堵塞。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特级教师俞国娣在教学《信》时, 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好好地读一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你不明白的或者是喜欢的词儿?
生:“姹紫嫣红”这个词儿,我很喜欢,但是我不懂。
师:大家一起看书,找到这个词儿了吗?
(出示:“姹紫嫣红”,“紫”“红”二字分别为紫色和红色)
师:来,我们一起读一读。猜猜看,“姹紫嫣红”的花儿是什么样的?
生:有紫色的,有红色的,颜色很鲜艳。
生:五彩缤纷,很漂亮!
师:(出示一张花园的照片)小朋友们,这画面上的花儿怎么样?
生:(大声、整齐地)姹紫嫣红!
师:你在哪儿看到过这种景色?
生:在我家旁边的公园里,我见过,那儿的花姹紫嫣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课程标准提倡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体会文本,获得真实的感受,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三、导在学生阅读争议点
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争议,教师不应随意制止,也不能放任自流,而要巧妙引导,化争议为个性化阅读的又一思考点,借此拓展学生的认识,提升阅读能力。
这是一位教师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片段。
(初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困惑的问题)
生:我读完课文知道小女孩是冻死的,那一定是很痛苦的,但她脸上怎么会“带着微笑”?
生:我觉得,“微笑”一词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小女孩临死前看到了很多美好的东西,她是很快乐地死去的。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文章一共写到了她五次擦燃火柴,分别看到了许多美好的东西,这带给她欢乐和享受。
师:那我们来仔细品一品这五次擦燃火柴的情景。请大家抓住一些细节描写、一些关键词语来品味。
生:我们把这些幻想都放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大年夜来思考,就会越发觉得小女孩境遇的悲惨。作者用“微笑”一词,实际上是“以笑写悲”,使小女孩的遭遇更令人同情。
师:好个“以笑写悲”!我们从看似不恰当的“微笑”一词入手,深入品读了课文,走进了语言文字之中,也逐渐走进了安徒生爷爷的内心世界,仿佛体会到了他此时的心境。这就是阅读,这就是阅读的魅力!
案例中,学生从初读感知,到熟读精思,再到活读鉴赏,始终是读书的主体,始终占着读书的主动权。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放手让学生沉浸于文本之中,去充分阅读,静思默想,潜心品析,圈画批注,并通过集中交流,深刻地领会了“微笑”一词的内涵,读出了文字背后的声音,实现了精彩生成的个性化阅读。
阅读教学是多元的、开放的、宽容的,它张扬个性,提倡创新,人的尊严、自我价值、自我意义得到张扬,文学的本质、精神得以回归,这便是阅读教学的魅力之所在。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一、导在学生情感激发点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所以,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激起他们的兴趣。
如一位老师教学《四季的脚步》时是这样导入的。
师:听说咱们班同学非常爱学语文,课外收集了许多好词佳句。是这样吗?
生:(非常响亮)是。
师:多么自信的回答!那么,能不能说几个描写春夏秋冬的好词?
春天的好词是——
生:春暖花开。
生:丹桂飘香。
生:鸟语花香。
师:咱们班的同学确实是名不虚传。一年四季真是美丽,刚才听你们说得这么开心,我也想说几个,行吗?
生:行。
师:如果你们知道的就一起说出来。春回——
生:春回大地。
师:真不错,声音越来越整齐了。夏日——
生:炎炎。
师:蝉叫——
(学生答不上来)
师:夏天有蝉在叫,还有什么在叫?(教师做动作提示)
生:青蛙叫。
师:前面已经用了“叫”字,避免重复,后面不用“叫”,用——
生:鸣。
生:蝉叫蛙鸣。
师:同学们,大自然多么神奇,四个季节就像四个活泼可爱的娃娃一样惹人喜爱,在我们学习、生活的时候,它们迈着轻快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们看——
(课件播放一年四季的美景,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一节课的开始,情境创设得好,就会引人入胜,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这位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各方面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审美感,让学生在整体参与的情况下感受到了四季、感受到了四季的美,并把这种美带入了课堂。
二、导在学生思维堵塞点
小学生阅读能力有限,往往会产生思维的堵塞。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特级教师俞国娣在教学《信》时, 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好好地读一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你不明白的或者是喜欢的词儿?
生:“姹紫嫣红”这个词儿,我很喜欢,但是我不懂。
师:大家一起看书,找到这个词儿了吗?
(出示:“姹紫嫣红”,“紫”“红”二字分别为紫色和红色)
师:来,我们一起读一读。猜猜看,“姹紫嫣红”的花儿是什么样的?
生:有紫色的,有红色的,颜色很鲜艳。
生:五彩缤纷,很漂亮!
师:(出示一张花园的照片)小朋友们,这画面上的花儿怎么样?
生:(大声、整齐地)姹紫嫣红!
师:你在哪儿看到过这种景色?
生:在我家旁边的公园里,我见过,那儿的花姹紫嫣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课程标准提倡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体会文本,获得真实的感受,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三、导在学生阅读争议点
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争议,教师不应随意制止,也不能放任自流,而要巧妙引导,化争议为个性化阅读的又一思考点,借此拓展学生的认识,提升阅读能力。
这是一位教师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片段。
(初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困惑的问题)
生:我读完课文知道小女孩是冻死的,那一定是很痛苦的,但她脸上怎么会“带着微笑”?
生:我觉得,“微笑”一词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小女孩临死前看到了很多美好的东西,她是很快乐地死去的。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文章一共写到了她五次擦燃火柴,分别看到了许多美好的东西,这带给她欢乐和享受。
师:那我们来仔细品一品这五次擦燃火柴的情景。请大家抓住一些细节描写、一些关键词语来品味。
生:我们把这些幻想都放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大年夜来思考,就会越发觉得小女孩境遇的悲惨。作者用“微笑”一词,实际上是“以笑写悲”,使小女孩的遭遇更令人同情。
师:好个“以笑写悲”!我们从看似不恰当的“微笑”一词入手,深入品读了课文,走进了语言文字之中,也逐渐走进了安徒生爷爷的内心世界,仿佛体会到了他此时的心境。这就是阅读,这就是阅读的魅力!
案例中,学生从初读感知,到熟读精思,再到活读鉴赏,始终是读书的主体,始终占着读书的主动权。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放手让学生沉浸于文本之中,去充分阅读,静思默想,潜心品析,圈画批注,并通过集中交流,深刻地领会了“微笑”一词的内涵,读出了文字背后的声音,实现了精彩生成的个性化阅读。
阅读教学是多元的、开放的、宽容的,它张扬个性,提倡创新,人的尊严、自我价值、自我意义得到张扬,文学的本质、精神得以回归,这便是阅读教学的魅力之所在。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