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的力量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

来源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hohaha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掠夺,引发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荒漠化、资源短缺、能源危机、贫富差距扩大等许多区域性乃至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和威胁,世界各国、国际机构以及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深刻反思工业化带来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理念逐渐形成。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使可持续发展从理念探讨的层面正式走向实践的前台,推动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发展观的重大转变,从此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行动指南。
  中国可持续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高度重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倡议,1994年3月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和各领域主要目标。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提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自此,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战略之一。
  自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坚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统筹协调的思路,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方面,我国人均GDP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不足一千美元,增长到2020年突破一万美元,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社会进步方面,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持续增长,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自1990年开始测算全球人类发展指数以来唯一一个从低人类发展水平跨越到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环境保护方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监测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全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3个监测期“双缩减”,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截至2020年底,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9%,超额完成《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 》提出的“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
  回顾和总结我国可持续发展主要成就和经验做法,我们体会到,这些成就的取得,归根结底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依靠科技创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懈动力。在人类社会快速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科技进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样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联合国把加强科学、技术和创新作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执行手段,强调科技创新对支撑和引领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我国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不断完善科技工作方针和重点工作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制定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提升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科技创新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可持续发展领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及碳中和目标驱动下,全球能源系统和产业链条将发生深刻变革,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范式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将迎来一场可持续发展革命。这场革命与以往的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不同,它是人类认识到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存在极限,通过主动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永续共生的发展过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塑。
  在这场可持续发展革命的浪潮中,科技创新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近年来,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围绕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进行了科技布局,如欧盟出台“欧洲绿色新政”,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各个领域科技发展需求进行系统部署,其根本战略目标是要重塑未来发展方式,引领全球绿色转型进程;美国拜登政府制定“美国就业计划”,强调通过在清洁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未来,谁能在绿色科技创新中占得先机,谁就能降低经济社会转型成本并增强产业全球竞争力,谁就能赢得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经济高质量發展需求、碳中和目标约束以及国际发展环境的复杂多变等因素相互交织,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推动可持续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统筹2025年“十四五”发展目标、2035年远景目标和2050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国家层面对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进行系统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二是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针对重点领域,如支撑应对气候变化及碳中和目标的新一代光伏、大功率风电、氢能开发利用、工业流程再造以及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前沿和颠覆性技术,组织优势力量开展攻关,实施一批典型行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工程,出台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增强技术与产业的未来竞争力;三是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开展广泛务实的国际科技合作,凝聚国际社会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及相关产业发展上的向心力,与其他国家加强成果共享与经验交流互鉴,共同提升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他文献
现今,我国处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物流行业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关键技术,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非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作为现代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智能交通系统具有显著的国情相关、行业相关、地域相关等特征,新技术发展为智能交通系统不断注入发展活力,推动智能交通创新发展。我国自20世纪末开始推动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发展,面向交通运输高效、安全、便捷、低碳发展的战略需求,立足国情,通过创新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恒心来推动和落实。“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础期和窗口期。  “十四五”时期我国应通过科学研究,制定积极有效的政策和行动方案,加强“十四五”能源、气候、环境规划的协调实施
百年历程,波澜壮阔.rn从100年前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到今天驶向新时代的磅礴巨轮,中国共产党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恢弘的篇章.rn2021年6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
期刊
2018年,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编制并发布了《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对于引领公民践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起到重要作用。2020年,全国在面临新冠疫情考验的同时,也迎来“双碳”目标的庄严承诺。这样的宏伟目标,不仅仅体现在产业层面,公众层面的低碳消费和绿色生活也是重要一环。  近年来,我国对于公众参与低碳消费与绿色生活的推进力度逐步加强,社会组织与各界人士也在
网站建设与管理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必备的基础技能课程,对于提高通过软件搭建和管理电子商务网站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任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300.1万亿,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5%.运输作为物流活动的核心业务,在供应链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物流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由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作为新兴经济的“标杆”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正带动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而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应用及其与可再生能源的协同,将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如何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  我国自“十五”时期正式开始发展新能源汽车,初期以关键技术研发为主,国家层面通过重大科技专项等形式给予了大
期刊
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现状政策背景环境。“双碳”目标下,以风、光、水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在中国未来能源体系中的地位逐渐明晰,氢能作为可与电力灵活转换的二次能源,也是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的最佳转化和储能方式之一,被各类相关能源政策文件多次提及。政策文件支持氢能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应用,多注重强调氢能获取、储存、使用技术的提升,以及鼓励示范项目的稳步推进。
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已经进入互联网发展时代,电子商务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鲜活力.互联网信息技术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依托,在互联网推动下,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商品的供应链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