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追问 促进认知和谐发展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rui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是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是门深刻的艺术,不假思索的问,往往错过课堂的精彩生成,善问和巧问则让课堂思维灵动,生机勃发。老师上的每节课都要进行教学预设,而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课堂常因超越教师的预设而精彩不断,课堂追问对于挖掘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完整性、深刻性,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具有独特的价值而更显珍贵。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即时产生的信息,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善于适时追问,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让课堂在追问中智慧涌动,有效生成。
  一、在思维缺席处追问
  如笔者在上《解决问题的策略 ——画图》(四下)时有如下片段。
  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4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生面露难色,没有人回答“画图”。)
  师: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吗?
  生:题目的意思我不太明白。
  师:是不是每句话的意思都不明白?
  生:是“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48平方米。”这句话不太明白。
  师:只看文字的确比较难懂,有没有办法让大家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生:可以画画图。
  ……
  面对比较新颖的,陌生的问题,学生往往不知所措,这里的例题对于学生,是一个陌生的问题,因为对题意不理解,所以无从下手。教师面对这样的状况不急于抛出“画图”这个策略,而是通过一步步追问,帮助学生拨云见日,找到问题的核心,让学生经历寻找策略的过程,使“画图”的出现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数学教学的重点不是解题技术,而应当是数学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上善若水,因物赋形。”在学生遇到问题缺乏思维方法时,教师应当把握住机会,通过步步紧逼的追问,帮助学生在思维的混乱中找到出路。
  二、在深度匮乏时追问
  如贲友林老师上《找规律》(四上)一课中。
  师: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种间隔排列的规律呢?
  生:课桌和椅子是间隔排列的。
  师:那看这一排的课桌,是几张?我们数数。(6张)椅子是几张?不知道?数一数,能不能知道?
  生:1、2、3……6张!
  师:数一数可以知道6张椅子,那不数可不可以?
  部分学生:可以!
  师:不数,怎么知道?
  生2:一张桌子和一张椅子一一对应,刚刚好,所以桌子和椅子是一样多的。
  当老师问到这一排的课桌是6张,椅子是几张时,有些学生因为不能看到所有的椅子,所以一时回答不出来,老师让学生数一数,部分学生看得到椅子,立刻数一数,知道了答案。显然数一数的方法是思维层次比较低的,老师也没有停留于学生发现这个间隔排列的现象。进一步追问:不数能不能知道?立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学生用课堂上刚刚学到的用对应的思想解决间隔排列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开阔地带”,同时,教师也很自然地把个别学生的思维成果转化为全班学生的共同财富。
  老师的追问应当切合学生的实际,不能不顾学生实际,硬要学生达到他们不可能达到的高度,追问是以疑问激起学生正确而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从而有效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老师的追问后能有所思所悟,提升学生的认知潜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在出现错误时追问。
  如黄爱华老师的《求平均数》一课。
  在复习了平均数以后,大屏幕上出现了这样一道题:“环保小队共有10名同学,男生平均身高142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0厘米,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师:“能计算出来吗?”
  生:(异口同声)能。
  老师并没有否定,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要求他们计算出来。结果,有一个同学计算出是141厘米。计算过程是:(142 140)/2=141(厘米)。
  师:“你们同意这个答案吗?”
  生:(异口同声回答)“同意。”
  师:(提高声调)“真的是141厘米吗?”
  生:是的!(声调高昂)
  师:那好,今天的问题解决了,大家可以回家了。
  学生沉默不语,面面相觑,开始重新思考。
  师:“真的是141厘米?没有别的答案吗?有没有疑问?”学生仿佛解禁了一样,开始认真审视这道题,深入思考,再不敢轻易盲从或简单判断。
  终于,有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有可能是141厘米。”
  师:“在什么情况下?”
  生:(自信地)在男女生人数相等的情况下。
  师:“那还可能有什么情况?”
  ……
  当学生很肯定地回答“是141厘米”时,似乎难以让学生回头了,此时强加给学生“这个答案是错的”显然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所以教师并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在他们思维进入死胡同时,突然一个大转身,让学生措手不及的同时,不得不重新启动,再三思考。
  学生因为认识水平的原因,往往自己处在错误中时还为自己的结果沾沾自喜,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要做的就应该如黄老师一样,不是害怕学生犯错而小心翼翼不让学生走进误区,而是对学生的错误的回答,通过老师艺术性的及时追问,帮助学生跳出思维的误区,进入柳暗花明。
  四、在本质探究处追问。
  笔者在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
  教学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出示了一个长12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利用公式计算面积。然后把这个长方形长变短,成为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再利用公式计算面积。最后把这个长方形长再变短,变成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学生因为没有计算过正方形的面积,只计算过正方形的周长,所以出现了下面一个片段。
  师:现在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正方形)
  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应该怎么计算呢?
  生1:5乘5等于25平方厘米。
  生2:(激动地)老师,我有不同意见,应该是5乘4等于20平方厘米。
  生3:我觉得应该是5乘5等于25平方厘米。
  其余学生附和:应该是25平方厘米。
  生2:紧锁着眉头
  师:看来有两种声音,那么哪些同学认为是25平方厘米?(只有两个同学没有举手。)
  师:那么你们能说说为什么是25平方厘米吗?
  生:这个正方形里摆小正方形,一行可以摆5个,可以摆5行,5乘5等于25平方厘米。(师配合课件演示摆正方形)
  师:(对刚才没有举手的学生)现在明白了吧?
  师:那现在谁能说说5乘4等于20算出了什么?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就是计算图形里面包含多少的面积单位。对于这个本质,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以前只计算过正方形的周长,没有计算过正方形的面积,上题出现5乘4的算法也是很正常的。当学生说出为什么要用5乘5来计算时,计算图形面积的本质再一次被凸现出来。认为用5乘4来计算面积的学生虽然只有极少数,课上到这里似乎已经到位了,可是老师不失时机地又一次追问“5乘4等于20算出了什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反面思考,挖掘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对比计算周长和计算面积的本质的不同,帮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有待点燃的火炬”,教师应当致力于实施有效的教学,使这支火炬燃烧得更旺。有效的课堂追问是实现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手段和重要前提。我们要认真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以学生为本,让课堂追问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让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得到实际性的提升,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陶城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广泛地被老师接受,也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在阅读教学各环节中,现代教育技术的恰当运用,将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辉,产生伟大的艺术魅力。本文重点谈的就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在阅读教学各环节中的运用,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活用 技术 提高 效益    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不仅能多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改革下呼唤着新型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具备现代化的语文教学理念、丰富和谐的教学情感,以及坚实的教学基本功。  【关键词】教师课程标准素质要求  实施创新教育每位语文教师都责无旁贷,可放眼我们身边的语文教学现状堪忧:创新教育虽是舆论中的热点,却是实际中的盲点。究其原因,教师思想僵化,方法陈旧,知识与能力结构滞后于现代的需要,以致于创新教育高挂于口头上,应试教育落实于行动
[内容摘要]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渠道是英语课堂。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让英语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我认为发展性课堂教学能够实现这一目的,使学生想学、愿学,最终达到通过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那么“发展性英语课堂教学”这一课程改革新名词究竟是什么呢?本文作者试图从基本原则和关系来分析。  [关键词]发展性课堂  一、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分
我在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的评改工作结束后,迫不及待地翻看我班学生的成绩时,吃惊地发现,班级里综合素质最优秀的男生作文仅得了15分(作文分为40分)。原因是他的作文与另外两位学生的作文属于雷同卷,都写了雨天与朋友同撑一把伞回家,在相互照顾,相互关爱中诠释了同学间真挚的友谊。  我很不服气,找阅作文卷的老师理论,认为这三篇作文只是素材类似,不能以抄袭作文论处。事后静心细想,自己“护犊子”的心理固然
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良好文化涵养。从高考的角度来看,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古诗词鉴赏是近年来各地的必考项目,也是文学性最为突出的题型之一。  明确考纲  《考试说明》把古诗词鉴赏定位在阅读“浅易”诗词,“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文
众所周知,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作文无疑是他们的重头戏。“作文写得好,语文差不了”,这基本成了一个口头禅。所以老师们忙于让学生不停地写,孩子语文成绩差的家长也带着孩子到处找作文辅导班……到底如何有效地改善学生作文状况,真的需要老师花大量时间在作文课上,真的需要家长找所谓的作文名师吗?其实我认为如果每堂语文课都能渗透作文教学,虽不专为作文但效果比那一味讲写法、技巧、念范文的作文课来的更有效、更可行
【内容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满堂讲弊大于利,精讲才能有的放矢的解惑,精讲不是缩讲、少讲,而是讲的精当,讲之有效,要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提高针对性,精讲必须与学生多说有机结合,通过教材的精讲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讲之精当 讲之有效 说的训练 说的能力  语文教师是离不开讲的,但如何讲,确实大有必要研讨一番,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废除现在通行的逐句讲解方法”,这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核心部分,语文阅读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广阔舞台。初中生的思维活跃,常有不囿于常理的思维光芒闪现,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这种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下面试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和谐环境,给学生以畅所欲言的氛围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
【内容摘要】《孔雀东南飞》中爱情悲剧的根源何在?本文根据对文本细致的解读和对主人公形象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主人公的性格弱点是造成这出悲剧的根源,而“无礼”“无子”等仅仅是次要原因的结论,进一步拓展了《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悲剧内涵。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悲剧 性格 人物形象  (一)  上《孔雀东南飞》这一课的时候,讲到兰芝回家之后,阿兄逼迫他再婚,有这样一段对话——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首诗。表面看来,这首诗记录了诗人晚年为躲避安史之乱、在成都草堂居住时经历的一件小事——“茅屋为秋风所破”。然而,值得解读的是这首诗的深层结构以及文化意义:这两个场面中的人物关系有什么变化?最后一段感慨又表达了什么社会理想?  这首诗通过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苦况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宁愿自己受冻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道主义胸怀。他的茅屋几乎被狂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