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绝不能墨守成规,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让质疑成为创新的源泉。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疑;创新;源泉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12-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鼓励学生质疑。如果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新的见解;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老师讲课为准绳,就不可能有创新。
一、营造和谐气氛,激发学生爱问的热情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要和谐地、愉快地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和蔼可亲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要切切实实地做好减负工作,把学生从沉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还给他们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思维的创新之花才会“常盛常开”。
教师可采用讲故事、谈道理等形式,激发学生爱问的热情。例如,通过故事引导。在美国一个普通家庭,有个小孩叫约翰。一天,约翰放学了。他的爸爸不是问他老师讲了什么,上课听懂了什么,而是问:“你今天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小约翰低下头说:“没有。”爸爸摇摇头说:“哎呀,这不好,没有向老师提出问题,说明你没有动脑筋。”第二天,小约翰一回来就高兴地喊:“爸爸,爸爸,今天我向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老师都回答不了,急得汗都出来了。”爸爸一听,忙抱起小约翰:“哎呀,我的好儿子,你真聪明!”我引导学生说:“美国人认为学生会提问题,有丰富的想象力就是聪明,反之就是不聪明。”学生惊讶地问:“真的吗?”我回答说:“是真的。我们在班上也树立一种好问的风气,怎么样?谁越会问,谁就越聪明!”学生情绪高涨,齐声回答:“好!”
二、发散思维,指导提问方法
针对学习实际提出问题,这是“善问”的关键。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顺向、逆向等思维方式,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从课题上质疑。因为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如《中国石》一课,让学生读课题后,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积极质疑:“‘中国石’在哪儿?”“中国石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叫它‘中国石’?”……
(2)从内容疑惑处提出问题。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发现问题的方法。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独立研读课文,对文章内容不懂之处要提问,以达到钻研课文、启发思维的目的。教学《凡卡》一课,学生提出了疑问:“凡卡是个穷孩子,上不起学,可课文怎么说凡卡写信给爷爷呢?”在预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后,一位学生提出:“课文结尾写小女孩冻死了,死是痛苦的,可她冻死时为什么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呢?”这样的问题具有典型性,是学生思考后提出的。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当老师组织讨论释疑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效果也好。
(3)从情节的变化处提出问题。叙事性文章一般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如果从情节的变化中思维,往往具有奇思妙想。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我让学生质疑。一学生提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时,假如曹操放火会怎么样?”这种提问确实出乎意料,它体现了学生的新思维,令人称妙。我组织学生讨论时,他们各抒己见,思维异常活跃。这样的争论既开阔了视野,又锻炼了辩论能力。
(4)从逻辑推理去提出问题。每一事件的发生发展都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善于动脑的学生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去推敲思考,也会有意料不到的妙问。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我引导学生质疑时,一位学生提出:“渑池会上,蔺相如逼秦王击缶,还称若秦王不击,就跟秦王拼了。按理说,秦王侍卫、大将应该很多,怎么会被逼无奈,只好击缶呢?”能这样提问,可见学生很会动脑筋,值得教师赞扬。
(5)从不迷信教师权威中提出问题。不迷信教师权威,敢于怀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也应是我们提倡的。如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在教学《赤壁之战》时,课文学完了,他问学生:“大战结束后,周瑜在庆功大会上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如果你是周瑜,会说什么?同样,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大战失败的教训,如果你是曹操,会怎样向部下作总结?”这本是个画龙点睛的提问,可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即向徐老师质疑:“我看过《三国演义》,曹操是个从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和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这可“将”了老师一军,但我们不能不赞叹这位学生敢于发问的勇气。
(6)在文章的“空白”地方质疑。如《海滨小城》一文中“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有的学生提出:“船队归来的场面是怎样热闹呢?”又如在学习《白杨》时,有的同学提出:“爸爸并没有从深思中回过头来,爸爸在深思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7)积极组织讨论,保护学生“善问”的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是幼稚的还是富于新意的,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以保护学生善问的积极性。当然对他们的提问不是一提了之,而应在相应的时机进行解疑反馈。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再仔细阅读文章,积极思考,发现答案。假若学生实在讨论不出,教师应予以点拨讲解。
综上所述,积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创新的关键。特级教师于漪说:“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生疑、质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持续不断的过程。”作为新时期语文教师,绝不能再墨守成规,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让质疑成为创新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李杰方.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13).
[2]林荣民.谈质疑在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中的运用[J].新作文,2010(09).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疑;创新;源泉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12-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鼓励学生质疑。如果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新的见解;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老师讲课为准绳,就不可能有创新。
一、营造和谐气氛,激发学生爱问的热情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要和谐地、愉快地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和蔼可亲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要切切实实地做好减负工作,把学生从沉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还给他们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思维的创新之花才会“常盛常开”。
教师可采用讲故事、谈道理等形式,激发学生爱问的热情。例如,通过故事引导。在美国一个普通家庭,有个小孩叫约翰。一天,约翰放学了。他的爸爸不是问他老师讲了什么,上课听懂了什么,而是问:“你今天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小约翰低下头说:“没有。”爸爸摇摇头说:“哎呀,这不好,没有向老师提出问题,说明你没有动脑筋。”第二天,小约翰一回来就高兴地喊:“爸爸,爸爸,今天我向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老师都回答不了,急得汗都出来了。”爸爸一听,忙抱起小约翰:“哎呀,我的好儿子,你真聪明!”我引导学生说:“美国人认为学生会提问题,有丰富的想象力就是聪明,反之就是不聪明。”学生惊讶地问:“真的吗?”我回答说:“是真的。我们在班上也树立一种好问的风气,怎么样?谁越会问,谁就越聪明!”学生情绪高涨,齐声回答:“好!”
二、发散思维,指导提问方法
针对学习实际提出问题,这是“善问”的关键。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顺向、逆向等思维方式,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从课题上质疑。因为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如《中国石》一课,让学生读课题后,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积极质疑:“‘中国石’在哪儿?”“中国石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叫它‘中国石’?”……
(2)从内容疑惑处提出问题。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发现问题的方法。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独立研读课文,对文章内容不懂之处要提问,以达到钻研课文、启发思维的目的。教学《凡卡》一课,学生提出了疑问:“凡卡是个穷孩子,上不起学,可课文怎么说凡卡写信给爷爷呢?”在预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后,一位学生提出:“课文结尾写小女孩冻死了,死是痛苦的,可她冻死时为什么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呢?”这样的问题具有典型性,是学生思考后提出的。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当老师组织讨论释疑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效果也好。
(3)从情节的变化处提出问题。叙事性文章一般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如果从情节的变化中思维,往往具有奇思妙想。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我让学生质疑。一学生提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时,假如曹操放火会怎么样?”这种提问确实出乎意料,它体现了学生的新思维,令人称妙。我组织学生讨论时,他们各抒己见,思维异常活跃。这样的争论既开阔了视野,又锻炼了辩论能力。
(4)从逻辑推理去提出问题。每一事件的发生发展都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善于动脑的学生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去推敲思考,也会有意料不到的妙问。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我引导学生质疑时,一位学生提出:“渑池会上,蔺相如逼秦王击缶,还称若秦王不击,就跟秦王拼了。按理说,秦王侍卫、大将应该很多,怎么会被逼无奈,只好击缶呢?”能这样提问,可见学生很会动脑筋,值得教师赞扬。
(5)从不迷信教师权威中提出问题。不迷信教师权威,敢于怀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也应是我们提倡的。如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在教学《赤壁之战》时,课文学完了,他问学生:“大战结束后,周瑜在庆功大会上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如果你是周瑜,会说什么?同样,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大战失败的教训,如果你是曹操,会怎样向部下作总结?”这本是个画龙点睛的提问,可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即向徐老师质疑:“我看过《三国演义》,曹操是个从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和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这可“将”了老师一军,但我们不能不赞叹这位学生敢于发问的勇气。
(6)在文章的“空白”地方质疑。如《海滨小城》一文中“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有的学生提出:“船队归来的场面是怎样热闹呢?”又如在学习《白杨》时,有的同学提出:“爸爸并没有从深思中回过头来,爸爸在深思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7)积极组织讨论,保护学生“善问”的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是幼稚的还是富于新意的,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以保护学生善问的积极性。当然对他们的提问不是一提了之,而应在相应的时机进行解疑反馈。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再仔细阅读文章,积极思考,发现答案。假若学生实在讨论不出,教师应予以点拨讲解。
综上所述,积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创新的关键。特级教师于漪说:“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生疑、质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持续不断的过程。”作为新时期语文教师,绝不能再墨守成规,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让质疑成为创新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李杰方.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13).
[2]林荣民.谈质疑在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中的运用[J].新作文,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