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史:生态文明时代中学历史教育的新内容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190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是历史的惟一主角。传统历史学展现的是以人为主体的民族——国家的活动以及人的生产生活的图景,完全超乎于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之上,即使涉及有关自然环境的因素。也只是一味地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或者利用。自然在历史中的地位只是沉默者或者是人类的奴仆。而这种观念正是人类中心主义在历史学中的直接反映,无疑鼓励和助长了人类的贪婪和野心。虽然这只是历史学的时代局限性,但必竟是为害不浅。当然,历史学家并非破坏自然的罪魁祸首。但是由于他们在研究过去的时候忽视了自然世界,他们鼓励了旁人在当前和未来对自然的淡漠。对于那些试图理解为何这种破坏会发生并且不断加剧的人来说,历史学家毫无帮助。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经济增长模式的反思,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恶化是造成发展困境的重要原因,发展理论也被不断修正并逐渐与生态学结合,并突破性地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生态中心主义理论。从此,自然环境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整合进历史的内容。环境史的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将自然的演化与人类的演化结合起来,把自然纳入到他们叙述的每一个方面,强调自然与人类的不可分离和相互作用,探求人类与自然的变动不居的互动关系,即自然世界如何限制和影响人类活动,人类怎样改变环境,而这些环境变化反过来又如何限制人们的可行选择。
  环境史是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对现实的批判、对文明的反思都是旨在为人类摆脱生态困境探寻出路。它是在二战后环境危机、现代环保运动推动下在美国首先产生的历史学的一个新分支,它的兴起既体现了历史学对现实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对人类当前困境与未来命运的关怀,也反映了历史学的最新拓展和史学观念的重大变革,并为人类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更为深远的视角。历史学总是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嬗变,唯其如此,历史学才能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正如唐纳德,沃斯特将环境史称为21世纪的“新史学”,“一旦历史得以成功地重新定义——不只是如现在这样处于边缘或游离于边缘,而是从根本上重新定义——将之定义为讲述人类与自然世界交相作用的历史,我们就可成功地令史学同21世纪更为契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环境史的发展将促进历史学与生态文明时代协调一致、共同进步,迈向更加远大的前程。
  生态文明时代,中学历史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增加有关环境史的内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并要求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共同命运。中学历史教育要引导学生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来全面地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探讨自然生态系统的历史,致力于重构过去的自然环境,以理解历史上的自然界本身;探讨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认识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相关联的自然环境的变化;探讨社会政治领域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以及关于环境问题的政策;探讨人类的自然环境意识,了解人们有关自然环境的观念、神话、宗教、价值观、思想认识等,认识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所产生的影响(积极的或消极的)。要实现以上的目标。必须对中学历史教育进行改革,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设想和建议。
  第一、中学历史教育要增加有关自然生态系统的历史知识内容。“首先,在我们开始记述生命的历史之前,让我们先说一说关于我们这出戏剧上演的舞台和演出的背景。过去的几百年中,人们关于他们生存于其间的可见的宇宙的观念有着非常大的扩展。同时,他们个人的妄自尊大也许有所收敛。他们已学习到,他们只是宇宙中的一粟,这个宇宙之巨大、之持久、之奇妙瑰丽实在远非他们祖先所曾梦想或者猜测过的可以相比。”英国作家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是一部颇有影响的历史著作,该书开篇从浩瀚的宇宙空间说起,将人类的历史放在这一超宏大的背景中来阐述,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时空观念,从而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和历程。作者把人类作为一种社会生物,于是他又讲述了生物的起源和演化,介绍了生物如何接受自然生态环境严峻的考验,物种或者延续,或者淘汰。而人类正是在这种考验中艰难地诞生,从而开始在地球这一生命的舞台上演了民族形成、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一幕又一幕。韦尔斯自称为导游者,引领着读者从无可度量的空间和时间到生命的意识和奋斗,一直到现代(作者所生活的年代),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文明的生成、进化、发展的全过程,然后轻轻地告诉我们:“这是我们的遗产。”笔者以为,韦尔斯这种叙述历史的方法值得我们历史教育借鉴,试图向学生展现宇宙这一宏大的时空,地球这一唯一的家园,生命这一不凡的特性,人类这一充满戏剧性的生物,而这些历史内容的学习让他们不再妄自尊大,不再妄图超越有限,不再有时感到寂寞孤单,不再有时迷失方向,这些对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的养成是有帮助的。
  中学历史教育还要进一步深入强调人类各个文明时期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变迁。就如姜义华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教程》,十分重视对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代的生态环境的研究和阐述,分别以章节的形式加以凸显,介绍了史前的环境,夏、商、西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秦、两汉时代的自然环境(由暖变寒的气候、自然灾害及其影响、黄河的决溢改道、植被的变迁)等内容,这些内容的编写反映近年来我国各个历史时代生态环境的研究成果,也体现了历史教育对于有关自然生态系统的历史知识内容的重视。虽然《中国通史教程》是面向2Ⅱ世纪高等教育课程教材,但它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中学历史教育新课程教材参考。
  笔者认为,义务教育历史新课程教材的编写也应该增加有关自然生态系统的历史知识内容,让学生接受通史化教育的同时,也从中了解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然生态系统的变迁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从而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生成统一,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第二、中学历史教育要引导学生在“三个文明”体系中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文明史是由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构成。三个部分既彼此区别,又协调互补。“三个文明”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深化了我们对文明结构的认识,深化了我们对历史的本质及结构的认识,并有助于我们认识现实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因而对中学历史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历史必修课程设置三个学习模块,历史(I)反映人类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历史(Ⅱ)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历史(Ⅲ)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该课标虽未使用物质文明史、政 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等概念,但其受“三个文明”及其协调发展理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历史教育“三个文明”体系的构建和教材的编写应该说是一种突破,但是笔者在赞同这一努力的同时,也必须指出其中的不足,就是课标对于学习要点的阐述中完全忽略了环境史的内容,没有体现物质文明史中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政治文明史中有关社会政治领域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以及关于环境问题的政策,精神文明史中人类的自然环境意识及其有关自然环境的观念、神话、宗教、价值观、思想认识等。这些内容不是可有可无的,应该是当下生态文明时代中学历史教育所不可或缺的。
  为此,笔者建议在历史(I)中让学生了解中外历史上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国际社会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以及达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共识等内容;在历史(Ⅱ)中引导学生反思社会经济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探讨当今中国和世界经济如何实现与环境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在历史(Ⅲ)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诸如“天人合一”、“好生之德”、“仁爱万物”等生态道德思想。近代科学主义和科学与人文的二元对立对人类社会发展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消极影响,现代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全球绿色思潮的冲击,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生态道德文化,形成正确利用科学技术的思想意识,把握生态文明时代的思想脉搏,做一个有生态文明素养的公民。
  第三、中学历史教育要在课程标准中落实环境史的内容和价值取向。生态文明时代的中学历史教育要承担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责任,引导学生更加科学地认识自然环境以及自然规律,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已经和未来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发展观。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已经突破阶级斗争史观的局限,尝试从人类文明演进的整体眼光来审视历史,同时我们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母体自然环境的认识也应该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来重建历史。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历史教育必须有一个“绿化”的过程,课程标准是制定历史教育的基本依据,课程标准的“绿化”是关键之所在。为此,笔者认为课程标准要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层面落实环境史的内容和价值取向。课程标准要明确历史课程是一门人类史与自然史相统一的课程,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自然环境的演变及其作用的认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转变思想观念,促进生态文明观的养成。更为重要的是,历史教育要充分发挥教育警诫的功能,引导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弊端进行深刻的反思,直面现实发展的困境,增强救亡图存的危机感与紧迫感,在忏悔之外,坚定可持续发展的信念,对未来的殷切期望和对人类出路的漫漫求索,努力开辟一条人与自然相互和谐、人与人相互和谐的发展道路。
  “在21世纪,这一全球性的危机有可能是世界上占主导性地位的问题。如果不开始对这一问题予以更多的重视,我担心,历史学家将要落伍。”毋庸讳言,环境史是一门与当代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保护运动密切相关的学科,它不同于已往的偏重于研究人与人之关系的政治史、经济史和社会史,根本之处在于它是从人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互动的角度来研究历史、解释历史的。在环境保护、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环境史也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得到迅速发展。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类繁衍生息、创造辉煌的文明成就的全记录,也是一部与自然并存、交流、共生的发展史。中学历史教育必须顺应生态文明时代的潮流,引导学生摈弃将人类史与自然史割裂的错误观念,并将整个人类历史置于时间长河中人与自然互动的角度来观察、认识,从而形成积极的、绿色的世界观、历史观、可持续未来观。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才不会落伍。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沃斯特,为什么我们需要环境史,侯深译,世界历史,2004,3.
  [2]高国荣,什么是环境史,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英]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吏,吴文藻,谢冰心,费孝通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姜义华,中国通史教程(第1卷:先秦两汉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冯一下,“三个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4).
  
  (责任编辑 关燕云)
其他文献
自画像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绘画形式,古今中外,自画像也成为了画家从事艺术创作时几乎不可避免的一个题材。自画像不仅仅是画家一种自娱的方式,它记录着画家的生活状态,有着丰富的
这是生活随笔,也是对生命境界的感悟。老年人习惯于开掘丰厚多重的价值内涵和思想意义,儿童却重在追求自我的身心愉悦,把快乐置于首位,而且表达方式非常单纯本真,坦诚直率。
能否上大学,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来说,关系到子女前途命运乃至家庭荣衰。因此,作为高校选拔考试,高考承受着超出所应承受之重。学校、社会、家庭与学生对高考的巨大关注与投入,充分表明高考在中国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然而,2009年高考在即,本是全国考生秣马厉兵、背水一战的时刻,却鲜有地发生大量考生弃考的现象。据媒体报道,重庆、湖北等地数万名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万人弃考,引发社会舆论哗然。那么,
维吾尔族古典歌剧《艾里甫与赛乃姆》是继维吾尔族传统音乐瑰宝《十二木卡姆》搜集整理之后创作的首部歌剧,该剧的成功很重要原因在于剧中融入了大量的《十二木卡姆》“达斯坦
教育的根本是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是人格力量的基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情感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剂。在人格因素中,品格居第一位,它表现在教师的一切言论和行动中。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要以优良的品格,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在践行以人为本的新课程实践中,努力解好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辩证分型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疗法,实验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合加味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黄褐斑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黄褐斑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划分,对照组46例口服维生素,观察组50例采用桃红四物
目的:探讨加味补肝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保护作用。方法: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加味补肝汤组和对照组。入院后予相同药物控制血糖,对照组服用甲钻胺片,加
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语文教师对人文精神的价值具有强烈的自觉意识,他们呼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尊重人的情感需要,弘扬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捍卫人的尊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培养完美的人格,使人文精神充分地张扬起来。  不错,语文教学的确需要加强这种体现人文精神审美价值的人文关怀。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也出现了将人文精神教育“伪圣化”的错误倾向。有一部分老师曲解人文精神的要义,以为“关心人的发
中小学校计算机房是学生上课、自主学习、信息查询、娱乐和网上交流等的重要场所。它向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常发生各种各样的违规现象。它极大地影响了计算机房的正常运行,甚至影响到学校局域网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对计算机房学生的违规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确保计算机教学正常、有序的运行,是十分必要的。    一、 常见违规现象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