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bleclef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十六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近日,本刊记者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同志。
  
  总结过去、部署未来的历史性盛会
  
  记者: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您能否谈谈这次代表大会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有怎样特殊的意义?
  李:十六大作为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党代会,是总结过去、部署未来的历史性盛会。
  十六大报告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提出了我们党在近期的奋斗目标: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明确这一奋斗目标,对于我们凝聚人心,鼓舞斗志,脚踏实地,开拓前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邓小平提出“建立小康社会”
  
  记者:“建立小康社会”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首先提出来的,请您谈谈邓小平关于“建立小康社会”的基本思路?
  李: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同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谈话中有这样一段十分重要但长期未引起研究者重视的话:“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
  说它未引起研究者重视,并非是说大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这个问题缺乏认识,而是说对于邓小平强调的“小康社会”这个“新概念”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个“小康社会”,仅仅在《邓小平文选》第3卷中就出现过10次,可见这不是一个偶然使用的词汇,而是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这个概念时,是同“中国式的现代化”相联系的。在《邓小平文选》中,第一次出现“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个概念,是1979年3月30日发表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篇著名文章。据《邓小平思想年谱》记载,在这之前,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委会代表团时首次说到: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你们50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纪末能达到你们70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就是达到这个水平,也还要做许多努力。邓小平提出这个“新说法”的背景,就是他当时刚从美国、日本访问归来,亲眼目睹了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这促使他对我们党提出的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进行慎重的再认识。3月21日到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1979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问题,邓小平出席了这个会议,并在23日发表了讲话。在讲话中,他再次说道: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人均收人不可能很高。经过政治局会议讨论,他决定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公开宣布这一奋斗目标,把这个“新名词”写进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篇著名文章。至于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新说法”、“新名词”,他在同年10月4日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上有一个简明的解释:“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我们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能不能达到人均上千美元?前一时期我讲了一个意见,等到人均达到一千美元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可能就比较好过了。”到年底,即12月6日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小康之家”这一新概念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只是一个小康的国家”。
  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这个概念,更是同“翻两番”相联系的。所谓“翻两番”,就是以1980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二百五十美元为基数,用10年时间翻一番,到1990年达到五百美元,再用10年时间再翻一番,到本世纪末达到一千美元。邓小平在1981年4月14日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指出:“一九七九年我跟大平首相说到,在本世纪末,我们只能达到一个小康社会,日子可以过。经过我们的努力,设想十年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就是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经过这一时期的探索,看来达到一千美元也不容易,比如说八百、九百,就算八百,也算是一个小康生活了。”这一设想后来作为党的战略目标写进了十二大报告。
  由此可见,“小康社会”这一新概念发端于邓小平对“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雄心壮志的现实思考,脱胎于“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新目标。“翻两番”则是把一个贫困的中国变为小康的中国的途径。“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到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邓小平明确地说过:“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到二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
  记者:那么,邓小平对“小康社会”有哪些设想呢?
  李:邓小平所讲的“小康社会”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各方面具体的要求。
  第一,小康社会是一个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将会显著增强的社会发展阶段。邓小平说,如果进入小康社会时,我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千美元,而人口已有十二亿到十二亿五千万,那么就意味着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到一万二千亿美元了。这样的国家在世界上不太多,了解这一点是更重要的。也就是说,在小康社会发展过程中,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八百到一千美元向前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总量将一步一步地走在世界的前列。
  第二,小康社会是一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社会发展阶段。邓小平在论述小康社会时,有一个重要的思想,这就是“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说:“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他的意思是说,在小康社会,从人均国民收入来讲生活并不富裕,但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是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
  第三,小康社会是一个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国家宏观调控也不断完善的过程。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论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曾经说过:“那个时候,中国国内市场比较大了,相应的,与国外的经济交往,包括发展贸易,前景就更加宽广了。”当时,邓小平尽管认为中国的经济主要还是计划经济,但已经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他相信,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国内市场将扩大,国外经济交往将扩展。这一切已为今天的实践所证明。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在1988年9月12日,一方面强调要深化改革,另一方面提出了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问题。对于宏观调控,他说:“过去我们是穷管,现在不同了,是走向小康社会的宏观管理。不能再搬用过去困难时期那些方法了。”这些论述,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第四,小康社会在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上将不断完善、定型。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这些方针政策推动了我国摆脱贫困,解决温饱,走向小康社会。它们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要完善,该修补的要修补,但总的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邓小平设想,“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这里说的“再有三十年的时间”,就是到2020年左右。那时,我们已经进入小康社会20年了,换句话说,小康社会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种制度逐步完善和定型的过程。
  第五,小康社会是一个科学和教育投入有较多增加、精神文明建设将有大变化的发展阶段。邓小平在论述小康社会经济实力将居于世界前列时,明确指出那时如果将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用于科学教育,就可以开办好多大学,普及教育也就可以用更多的力量来办了。智力投资应该绝不止百分之一”。1983年,他到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视察时,特别是在苏州讨论进入小康社会后社会面貌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时,不仅对人民生活水平将有明显提高十分关心,而且对于中小学教育普及,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即自己拿钱办教育等事业),对于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和社会治安情况好转问题,更是十分重视,把它们看作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和任务。
  第六,小康社会国防实力将有明显增强。为了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邓小平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反复强调军队要忍耐,顾全大局。这个“大局”,就是确保我国顺利进入小康社会,他说过:“翻两番”,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八百至一千美元,就进入小康社会。这要求我们的军费维持现在的比例。军费搞得太高不可能,肯定会影响经济建设。但是进入小康社会以后怎样呢?他也说过:“到本世纪末我们肯定会超过翻两番的目标,到那个时候我们经济力量强了,就可以拿出比较多的钱来更新装备。”他还说过:“到那时,如果拿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来搞国防,就是一百亿,要改善一点装备容易得很。”
  第七,小康社会将在继续发展沿海地区的同时,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好内地的发展问题。邓小平在1988年9月12日曾经提出:“沿海地区要加强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那么,“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表呢?有的。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
  第八,小康社会也是我国国际影响大大扩大的社会发展阶段。我国的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联系将更加密切。邓小平在1985年3月说过:“那时中国对于世界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肯定会起比较显著的作用。”在这之前,在1979年12月他还说过:“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有可能对第三世界的贫穷国家提供更多一点的帮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也必将明显提高。
  此外,他还多次说过:进入小康社会后,由于农村将发生重大变化,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也将改变;由于经济发展了,就业问题也将逐步解决,等等。这些设想能不能实现,将由实践来回答,但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邓小平所讲的小康社会确实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社会。
  
  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记者:那么,“建立小康社会”与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又是怎样一个关系呢?
  李: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再对历史做一点简单的回顾。“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在1978年中国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过程中,全面地研究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发展阶段,得到了一个新的结论:中国确实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这是一个“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可以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现在和今后一个长时期里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般意义上说的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或第一阶段,而是专指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独特的社会发展阶段。
  如果这样的表述还不能说清楚的话,那么,我们可以从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和承担的历史任务,作进一步的说明。本来,社会主义制度是应该在资本主义造就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是,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近代又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并且造就了一定的工业化生产力,但是从总体上讲仍非常落后;特别是,中国的资产阶级由于天然的弱点,不仅没有能力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也没有能力领导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这就决定了,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很长的时间,来完成本来应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完成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这样一个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即社会化生产力的“补课”阶段。
  对于这样独特的社会发展阶段,我们的认识经历了两大发展时期:
  一个是“自在”的发展时期。从我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客观上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由于主观认识上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政策上出现了一系列失误。
  另一个是“自觉”的发展时期。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思想上逐步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采取了适合这种国情的一系列路线和方针政策为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而奋斗。
  观察当代中国的走向,从根本上,就是要看到,我们在今天已经自觉地意识到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根这样的国情制定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决不会改变的。
  我们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不会改变的,是说它的基本要求、基本方向是不会改变的,并不是什么都不再变动。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这中间将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其原因是生产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必定会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按照邓小平的设想,在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至1000美元时,我国将进入小康社会。小康社会这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经济、政治、文化全面推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江泽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记者: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我们告别20世纪之际,已经在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那么,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什么新的含义呢?
  李: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开始实施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战略部署,也就是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实现这一战略部署,江泽民在21世纪到来之前,就在1997年的十五大上,提出了到2010年、建党10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即我们常说的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由于我们在20世纪末已经建立了小康社会,因此党中央在制定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同时,明确地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早在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时,党中央就已经宣布:“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将于1995年提前完成。”同时提出到2000年,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指出:“现在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说,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这将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础,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新的起点。”在20世纪召开的最后一次中央全会——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江泽民在十六大所作的报告中,全面分析了小康社会的现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江泽民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讲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把一个低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成为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达到六个“更加”。为之,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的奋斗目标。
  把这个历史过程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邓小平提出了到20世纪末建立小康社会的目标,江泽民提出了在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
  
  记者:您能否更深入地分析一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规定的目标?
  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积累的最重要的经验。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在经济上,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在一些人看来,“小康”只是一个经济指标,其实不然,它还包含着政治上和文化上的目标和任务。邓小平当年提出“建立小康社会”的任务时,就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调的“全面”,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奋斗目标。根据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在政治上,我们的目标是要达到: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在文化上,我们的目标是要达到: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由于现代发展观不仅要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任务,而且要解决经济与环境、资源以及人口的相互关系问题,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突出地确定了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奋斗目标。十六大报告强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要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要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见,我们要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一个充满现代文明色彩的社会发展阶段。
  必须强调的是,这一切目标,都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相联系的。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地指出:“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这就是说,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既没有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也没有改变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而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21世纪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要求。只要简单地回顾一下我们走过的路,就可以看到,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当然,这种社会主义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并且在党的十三大和十五大明确概括出来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已经明确了我国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发展目标。江泽民在2001年7月曾经说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他在2000年6月还说过:“这个初级阶段,是完成国家的工业化和实现国家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历史长过程,总的目标是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长过程中,我们已经历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还要继续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过程中的一个具体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是游离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外的另一个奋斗目标,而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而确定的具体目标。因此,它在本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目标,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实际又深得人心。
  由此可见,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个既有雄心壮志,又脚踏实地的奋斗目标,给21世纪中国的发展描绘了一幅光辉灿烂的前景。
  
  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记者:我们注意到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有一个十分重要而又鲜明的特点就是:把21世纪头20年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创业时期。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李:强调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因为我们党在十五大提出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时,已经确定在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也就是说,我们要用两个10年的时间,为21世纪后3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十六大报告则进一步明确了,在前10年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2010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我们要力争后10年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经过这样两步发展,用两个10年即20年时间,我们就可以把低水平的小康社会发展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如果说这还是我们的规划或战略构想,那么更重要的是,从客观条件来说,21世纪头20年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六大报告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并且用“必须紧紧抓住”和“可以大有作为”这12个字来说明这一战略机遇期的重要性。提出这一问题的根据是,在世纪之交,特别是进入21世纪初,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如纳米技术)等新科技革命成果正在迅速地形成产业,抓住这个新科技产业化的机遇就可以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更大程度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为我们利用世界技术、资金、市场和管理经验,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国际格局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变动,特别是在全球关注反恐斗争的形势下,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搞建设;我国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已名列世界第六位,使得我们进一步向前发展具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在20世纪末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头20年还要不断完善和定型,从而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特别是,我们党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党所面临的考验和历史课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在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这又从根本上保证了我们事业的发展。当然,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难以预料的风险,但是从总体来讲,还是机遇大于挑战。综合这一切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足以证明十六大报告所作出的重要判断:“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可以说,这是我们党确定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依据。
  当然,我们说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来说,各地情况不很一样,各地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也不一样。因此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各地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这个目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讲的“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不能光看经济指标,而且还要看政治、文化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否“全面”发展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晓 虹)
其他文献
1961年3月,由毛泽东亲自主持的中共中央中南局、西南局、华东局负责人和所属省、市、区党委负责人参加的“南三区”会议在广州珠江宾馆召开,讨论和制订《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要做系统的由历史到现状的调查研究》的讲话。在谈到农村公共食堂问题时,毛泽东说:“广东有个大队党支部书记说,办食堂有四大坏处:——是破坏山林,二是浪费劳力,三是没有肉吃(因为家庭不能养猪),四是不利于
期刊
编者按:这里刊登的这个启事是一份历史文件,现存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提供者系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共党史专家。文件形成于1929年,当时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通称莫斯科中山大学)开始讲授中共党史课,成立了中共党史研究室,瞿秋白任主任。为了征集党史资料,充实教学内容,瞿秋白以该室名义向在校中国学员发表了这份征求回忆录的中文启事。    中国党史研究室征求回忆录启事    诸位
期刊
清华学校的早期学生运动史上,可歌可泣之事不一而足,但牵动过许多人、轰动北京城的同情罢考事件,却迄今鲜有详述。这次事件,不仅使当年毕业的辛酉级中29人被留级一年,而该校其余七个年级的学生也被给予集体留级一年的处分。    为索薪八校教职员宣布停止职务    这次事件的起因,要从“六三惨案”说起。1916年6月,袁世凯在全国的独立和抗议声中走进坟墓。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分裂成若干派系,各派军阀割据
期刊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中共党史专家,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新同志因病于2004年2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为了缅怀李新同志对中央党员研究室的建设,对中共党史研究中华民国史研究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筹创、建设及发展所做出的特殊贡献,2月11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召开了“李新同志追思座谈会”。出席追思会的有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孙英、副
期刊
毛泽东是创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代伟人,梁漱溟是一位集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中国新儒家的鼻祖。关于他们两人之间半个世纪的交往细情,笔者在拙作《梁漱溟问答录》和《梁漱溟与毛泽东》中作过记述。我现在要补写的是毛泽东晚年关于梁漱溟的一段批示,这个批示笔者在撰写上述书文时尚未发现,虽然只是点了一下梁漱溟的名字,却很能说明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直至晚年——逝世前一年多,在他的思想宝库中
期刊
1920年2月29日晚8时,夜幕笼罩了上海,北四川路1746号的一间大房子里亮起了灯。房内陆续坐满约四十名从业于江海轮船或轮船公司货栈的雇员,面对这些饱经风霜的中国人,一位年轻的外国人用世界语开始了他的演说。  这次讲演的情况很快就分别上了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警务日志和英国在沪情报部门的情报摘要。留存至今的这些纸张陈旧、字迹模糊的案卷,录下了演讲者斯托帕尼(VadimA.Stopany)这个来自俄
期刊
编者按:本刊今年第3期刊登的李原同志所写《阎红彦和小说〈刘志丹〉》一文,其中提到刘志丹同志的家庭出身问题。最近,刘志丹同志的几位亲属给本刊写信,对上述问题作了辩驳。我们一贯以“信史、实学、新知、美文”为本刊宗旨,但是,真正做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特发表这封信,以澄清史实,并对由此造成的影响,表示歉意。  作者李原在《百年潮》2003年第3期刊登的《阎红彦和小说〈刘志丹〉》一文中说:“把本来是土豪
期刊
从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到今天, 已经过去整整十三年了。在这十三年里,中国的飞跃发展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叹,甚至那些反对我们的人也不能不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那么,在这十三年里,中国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而这些成就又是怎样取得的?在中共十六大召开的前夕,本刊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共十六大代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孙英同志。    我们现在处于建国以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记者:在中共十三届四
期刊
编者按:为纪念彭真同志诞辰100周年,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电视文献片《彭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特选载部分剧本内容刊登,以飨读者。    第二集 春华秋实    [台基厂7号]  秋天到了,小院里果实累累。红的石榴,黄的柿子,绿的藤萝。  每当闲暇,小院的主人总是喜欢在藤萝架下坐一坐,或是倘佯在小路上。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深深的感
期刊
1963年5月1日凌晨,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大型货轮--1.5万吨的“跃进”号,从上海吴淞码头出发,开始了开往日本的漫漫航程。  下午2时左右,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办公室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接完电话,周恩来脸色凝重。从电话中他得知了一个确切消息:“跃进”号在南朝鲜济州岛附近海区突然沉没!  周总理命令海军“火速派军舰营救船员”。  “跃进”号是怎样沉没的?我国尚未着手开展调查,日本“全亚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