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15年,世界各国围绕宗教、种族、文化等展开的国际国内斗争依然存在,但就如新冠肺炎疫情所提示的那样,欧美可能继续陷入“文明冲突论”“种族优越论”的泥潭,而亚洲、非洲等将历史性地引领文明对话,新兴国家文化软实力会继续增强,推动全球文明秩序变革加速,文明间关系将步入“平视”时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趋势不可阻挡。
未来15年,人类社会将面临更突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迷思,使构建“人文共同体”势在必行。
从文明间关系来看,未来15年仍是一个文明冲突与包容并存的时代。在难民危机、恐怖主义的影响下,当前欧洲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对立情绪加深,2015年的《查理周刊》枪击案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如果偏见和仇恨不能消退,深入欧洲内部的文明断层线冲突(即不同文明或集团彼此之间的社会群体冲突)可能会加剧。
同时,身份政治愈演愈烈将加深欧美国家内部的文化分裂。特朗普的退場并不会带来美国右翼民粹主义的衰退,民粹主义文化右派与宣扬“政治正确”的文化左派对峙持续,一条横亘在美国内部的白人至上主义与少数族裔、女权主义者、同性恋者等群体的“认同裂痕”,将成为超级大国的阿喀琉斯之踵。
在伊斯兰世界内部,以逊尼派和什叶派为主轴的教派之争或将继续困扰中东国家。所谓的“阿拉伯之春”以来,叙利亚、也门先后被卷入教派政治漩涡,受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地区霸权争斗的裹挟,教派冲突的阴霾一时难以消散。
与这些地区相比较,亚洲文明的自信心和认同感正得到加强,文化包容、文明对话越来越成为亚洲各国的共识。自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以来,亚洲国家如中国、新加坡、韩国、日本、越南在疫情防控上表现相对较好,这与民众在配合防疫工作、佩戴口罩等问题上表现出较高的自觉性不无关系。在危机面前,亚洲文明中的纪律性、非个人主义和有序民主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共同经验将加强未来亚洲内部的文明自信。
未来15年,主张“文明共存”“文明互鉴”的声音将进一步占据国际话语平台,更早拥抱文明多元共存理念的国家和地区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的声音传遍世界。尽管当前国际舆论场上仍出现“文明冲突论”“病毒来源阴谋论”等偏激言论,但展望未来,随着文明交流互鉴的声音不断壮大,文明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些包含种族和文明优越感的论调将在质疑声中逐渐失去市场。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主导全球文化格局已存在了很长时间。军事、经济上的西方优势造就了文化上的“西方时代”。进入21世纪,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深刻改变了原有世界权力格局。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带来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的提升,非西方国家逐渐走出历史客体地位,世界迎来多元文明共存的时代。
未来15年,文化软实力对比将继续发生变化:欧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仍相对更强,但非西方国家与之差距变小。英国波特兰公司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软实力30强:2019年全球软实力排名》显示,在文化软实力评估中,位列前5的依旧是欧美国家,日本、中国分别以第6和第8进入前10;对比2015年,中国与排名居首的美国之间的得分差距从33分缩小至25分;前30名中还有韩国、巴西、新加坡、土耳其等国。
从文化吸引力的角度来看,原有世界秩序遭到来自美国执政当局的边缘化乃至破坏,直接削弱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吸引力。“二战”以来,全球化推动建立了新自由主义世界话语权,以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为特征的文化产品,深刻影响了一代人的观念和认知。但与此同时,西方的文化霸权与民族国家本土文化间的矛盾也在加剧,各国文化出现“本土觉醒”。
一个文化多元差异获得尊重的时代可能即将到来。未来15年,亚洲、中东、非洲等地区将普遍进入“文明觉醒”期,进一步撼动西方文化霸权。近年来,亚洲国家热烈探讨“亚洲共同价值”;在非洲的南非,出现了以平等、博爱、宽容、责任与团结为基础的“乌班图思想”……这些“文化觉醒”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对西方现代化模式、话语霸权进行了反思与回应。
随着非西方国家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加强,以及西方文化自信的下降,文明间的固有等级秩序有望逐步瓦解,人类或进入一个接近“文明平视”的时代。
不同的时代环境造就文明的发展与变迁,当前人类所处的时代,世界各国比任何时候都更紧密相连和相互依存。未来15年,人类社会将面临一个更复杂、更变化多端的世界,人类文明也将遭遇前所未有的考验:人工智能、基因编辑技术变得更强大,与之相伴的是一系列伦理、安全和隐私风险;保护生态环境、遏制疫病大流行、消除恐怖主义等呼唤一个更团结、更具行动力的全球治理系统;大国间的权力竞争、文明间的对抗,使得混乱、冲突可能随时爆发,世界各国需要以更包容、更开放的心态超越仇恨和偏见。
人类社会面临的时代环境不断演变,在更为复杂的全球性挑战面前,没有一个文明能够独善其身。摆在各文明面前的,不仅是彼此和谐共存的需要,还有共同应对危机、解决问题的需要,这将促进新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和科技伦理的诞生。这意味着新的“人文共同体”迎来孕育之机。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和社会正常秩序被打乱,让人类清楚地看到以国家边界为线各自为政的局限,以及在危机面前人类命运的紧密相连。
2020年11月14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中方提出“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文共同体”,强调文明间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这是在思考世界前途、人类命运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方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人类面临共同的考卷,更多国家也将把目光投向中国提出的“人文共同体”倡议,各文明间的互动模式将在这一框架下得到重塑。随着全球文化格局的变动,全球文明秩序也将迎来重塑,中国在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基础上,应继续秉持文明平等交流互鉴的原则,用文明包容跨越文化隔阂,并以更高的人文关怀精神,投入到对世界共同文化的思考和创造中。
(摘自《环球》2021年第1期。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
未来15年,人类社会将面临更突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迷思,使构建“人文共同体”势在必行。
“文明冲突”犹在,“文明对话”突围
从文明间关系来看,未来15年仍是一个文明冲突与包容并存的时代。在难民危机、恐怖主义的影响下,当前欧洲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对立情绪加深,2015年的《查理周刊》枪击案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如果偏见和仇恨不能消退,深入欧洲内部的文明断层线冲突(即不同文明或集团彼此之间的社会群体冲突)可能会加剧。
同时,身份政治愈演愈烈将加深欧美国家内部的文化分裂。特朗普的退場并不会带来美国右翼民粹主义的衰退,民粹主义文化右派与宣扬“政治正确”的文化左派对峙持续,一条横亘在美国内部的白人至上主义与少数族裔、女权主义者、同性恋者等群体的“认同裂痕”,将成为超级大国的阿喀琉斯之踵。
在伊斯兰世界内部,以逊尼派和什叶派为主轴的教派之争或将继续困扰中东国家。所谓的“阿拉伯之春”以来,叙利亚、也门先后被卷入教派政治漩涡,受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地区霸权争斗的裹挟,教派冲突的阴霾一时难以消散。
与这些地区相比较,亚洲文明的自信心和认同感正得到加强,文化包容、文明对话越来越成为亚洲各国的共识。自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以来,亚洲国家如中国、新加坡、韩国、日本、越南在疫情防控上表现相对较好,这与民众在配合防疫工作、佩戴口罩等问题上表现出较高的自觉性不无关系。在危机面前,亚洲文明中的纪律性、非个人主义和有序民主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共同经验将加强未来亚洲内部的文明自信。
未来15年,主张“文明共存”“文明互鉴”的声音将进一步占据国际话语平台,更早拥抱文明多元共存理念的国家和地区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的声音传遍世界。尽管当前国际舆论场上仍出现“文明冲突论”“病毒来源阴谋论”等偏激言论,但展望未来,随着文明交流互鉴的声音不断壮大,文明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些包含种族和文明优越感的论调将在质疑声中逐渐失去市场。
迎接“文明平视”时代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主导全球文化格局已存在了很长时间。军事、经济上的西方优势造就了文化上的“西方时代”。进入21世纪,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深刻改变了原有世界权力格局。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带来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的提升,非西方国家逐渐走出历史客体地位,世界迎来多元文明共存的时代。
未来15年,文化软实力对比将继续发生变化:欧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仍相对更强,但非西方国家与之差距变小。英国波特兰公司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软实力30强:2019年全球软实力排名》显示,在文化软实力评估中,位列前5的依旧是欧美国家,日本、中国分别以第6和第8进入前10;对比2015年,中国与排名居首的美国之间的得分差距从33分缩小至25分;前30名中还有韩国、巴西、新加坡、土耳其等国。
从文化吸引力的角度来看,原有世界秩序遭到来自美国执政当局的边缘化乃至破坏,直接削弱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吸引力。“二战”以来,全球化推动建立了新自由主义世界话语权,以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为特征的文化产品,深刻影响了一代人的观念和认知。但与此同时,西方的文化霸权与民族国家本土文化间的矛盾也在加剧,各国文化出现“本土觉醒”。
一个文化多元差异获得尊重的时代可能即将到来。未来15年,亚洲、中东、非洲等地区将普遍进入“文明觉醒”期,进一步撼动西方文化霸权。近年来,亚洲国家热烈探讨“亚洲共同价值”;在非洲的南非,出现了以平等、博爱、宽容、责任与团结为基础的“乌班图思想”……这些“文化觉醒”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对西方现代化模式、话语霸权进行了反思与回应。
随着非西方国家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加强,以及西方文化自信的下降,文明间的固有等级秩序有望逐步瓦解,人类或进入一个接近“文明平视”的时代。
构建人文共同体势在必行
不同的时代环境造就文明的发展与变迁,当前人类所处的时代,世界各国比任何时候都更紧密相连和相互依存。未来15年,人类社会将面临一个更复杂、更变化多端的世界,人类文明也将遭遇前所未有的考验:人工智能、基因编辑技术变得更强大,与之相伴的是一系列伦理、安全和隐私风险;保护生态环境、遏制疫病大流行、消除恐怖主义等呼唤一个更团结、更具行动力的全球治理系统;大国间的权力竞争、文明间的对抗,使得混乱、冲突可能随时爆发,世界各国需要以更包容、更开放的心态超越仇恨和偏见。
人类社会面临的时代环境不断演变,在更为复杂的全球性挑战面前,没有一个文明能够独善其身。摆在各文明面前的,不仅是彼此和谐共存的需要,还有共同应对危机、解决问题的需要,这将促进新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和科技伦理的诞生。这意味着新的“人文共同体”迎来孕育之机。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和社会正常秩序被打乱,让人类清楚地看到以国家边界为线各自为政的局限,以及在危机面前人类命运的紧密相连。
2020年11月14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中方提出“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文共同体”,强调文明间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这是在思考世界前途、人类命运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方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人类面临共同的考卷,更多国家也将把目光投向中国提出的“人文共同体”倡议,各文明间的互动模式将在这一框架下得到重塑。随着全球文化格局的变动,全球文明秩序也将迎来重塑,中国在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基础上,应继续秉持文明平等交流互鉴的原则,用文明包容跨越文化隔阂,并以更高的人文关怀精神,投入到对世界共同文化的思考和创造中。
(摘自《环球》2021年第1期。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