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响应环境规制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影响因素及改进建议

来源 :科学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szk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的确立,我国环境规制的广度和强度也在不断提升,为促进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有效降低企业响应环境规制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成为一项新的挑战.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企业遵循政府制度所需付出的成本,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表面上看是为企业降成本,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政府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简放政权、优化政府职能、推动制度创新来实现.
其他文献
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为翻译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他认为翻译就是改写,翻译实践受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等因素操纵.与勒菲弗尔的观点相似,中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许渊冲的翻译实践同样受到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等因素的影响.以许渊冲翻译的《西厢记》为例,这是在改革开放及个人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中国传统文学外译活动,不仅让世界人民再次通过文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爱情故事的细腻与美好,还为中国传统文学外译扩展了道路,对中国传统文学外译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工匠精神作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一种价值指向,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工匠精神视角下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劳动教育内容陈旧、劳动教育趋向功利的问题.因此,工匠精神视阈下的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回归,要注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要重视劳动技能训练,锻造巧工能匠;要重视劳动素养养成,培育良好习惯;要注重劳动价值引导,推动劳动教育正本溯源.
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我国金融机构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表现为对境外规制的适应性不强、信用风险管控能力不足、服务产品种类欠缺、与境外同业合作范围有限、内部控制制度亟待完善等.为实现金融服务“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金融机构应积极争取国家宏观政策支持,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做好客户关系维护,完善考评体系,严密内部控制流程,加强与境外金融同业的全方位合作.
实体商圈遇冷多年后,以数字化手段赋能商圈重塑增长的共识逐渐形成.未来,上海需要加快布局数字新基建,引导企业进行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强化数字化转型相关专业服务和指导,加强复合型人才培育,完善商圈场景下的数据交易规则,深入推进商圈数字化转型,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世界顶级商圈,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功能.
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切实改变中小学教学方式,将探索知识、研究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在政府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下,促进学校自主完善现代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鼓励学校走特色化和多样化办学道路,营造充满活力的现代学校制度.优化完善基础教育社区参与制度,促进学校教育与社区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协同发展.
立足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市域和“五个新城”所在区,结合“五个新城”发展实际,充分考虑“五个新城”的发展条件、发展基础和发展阶段,挖掘各自比较优势,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要求,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既要注重“五个新城”与中心城区的差别化政策,更要强调“五个新城”之间的差别化政策,还要考虑“五个新城”与周边苏浙城市的政策差异,促进“五个新城”发展的差异化、特色化和协同化,提升新城发展质量和发展品质.
上海应积极探索创新城市治理的新模式、新路径,建立市、区、街镇各级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进一步完善城市“一网统管”,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增强城市面对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城市各领域、各环节运行更安全、更顺畅、更高效、更可持续.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是未来5年上海承担的重大使命,也是上海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以提升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枢纽能级为主线,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更高水平的科技和制度供给,坚持内外联动、以内促外,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双向贯通和有机链接.以自主改革创新为内生动力,促进更高水平开放,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形成双循环核心动力源.以结构调整和空间重塑为依托,更好支撑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功能发挥.
当代新技术发展正推动国际贸易业态模式演进,“数字促贸易”等正改写全球贸易格局.上海培育国际贸易中心竞争新优势,应从提升国际贸易中心能级出发,发展新型国际贸易业态模式.要找准自身特色和禀赋优势,形成清晰产业定位;梳理核心功能,防止“大而全”;瞄准数字经济等前沿趋势,依托新型贸易推动贸易数字化演进.
加快长三角区域标准体系建设,将标准化作为推进长三角现代流通体系和一体化大市场建设的坚实基础.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强化新技术、新领域标准制定,增强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的协调性.大力培育团体标准,推进团体标准良好行为评价和第三方评估,加强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并实施监督制度,鼓励企业参与企业标准排行榜.深化长三角区域标准一体化合作,成立标准一体化专项工作组,探索区域协同地方标准统一编号制度,完成域内标准的互认与对接,促进长三角资源有序流动与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