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为核·发展为基:寻找小学质量评估的创新之尺①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2017小学质量评估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暨巴蜀峰会”上,与会者在“评价创新、驱动未来”的主题下,以目标导向、问题解决为思路,形成多样化的学科评价经验。代表们认为,新时期的教育评价要确立“以生为本”的质量理念,建立“引领发展”的质量标准,树立“为发展而评价”的价值定位;要以学科核心素养评价为内核,关注学生的课程学习活动,构建小学教育质量评估改革的内容模型;要通过多元评价方式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运用,使学科评价更为专业、科学和精准,进而推动小学教育质量评估改革的方法创新。
  关键词学科评价;学科核心素养;教育质量评价;质量标准;数据挖掘;巴蜀峰会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8)02-0019-03
  教育质量评价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学校应确立怎样的质量观?建立怎样的质量评价标准?如何科学地收集、充分地挖掘运用学科评估数据?如何以科学评估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由此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2017年11月10~11日,由中小学管理杂志社、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和重庆市渝中区教育委员会主办的“2017小学质量评估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暨巴蜀峰会”在重庆市巴蜀小学召开。800余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以及高校和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通过专题报告、案例分享、工作坊研修、沙龙对话、学术观察等方式,围绕“评价创新、驱动未来”这一主题展开广泛的交流研讨。
  此次峰会也是聚焦学科评估、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理实相生”的一次行动研究。在筹备峰会的一年里,基于“问题导向,行动研究”的思路,全国教育评价领域的40多位专家全程跟踪指导,20所全国各地的伙伴校以各学科工作坊为依托,聚焦问题,开展行动研究;会议期间,与会人员以“研究者”的角色,与各研究团队深度互动,在参与、倾听和对话中,深入解剖各学校在学科评价中的经验、思考与行动,从而共同寻找为了每一个学生更好发展的质量评估改革与发展方向。
  一、价值定位:永远为学生发展而评
  1. 小学质量评估的基本出发点: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意味着教育质量评价必须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评价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教授认为,小学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有“健康的身”“聪明的脑”“温暖的心”;对学生的评价,要“立足长远思考问题,而不是盯着考试眼前利益”。《中小学管理》编辑部主任谢凡认为,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追求,是要基于适合每个孩子的发展。学校对学生的评价要关注发展性,尊重差异性,注重激励性,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真实学习情境中的投入状况,让学生个性发展、绿色发展、优质发展。
  芬中教育协会执行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栋提出,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和帮助学生成长,是发展每个孩子的个性,由此真正推动教育进步。在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李大圣看来,教育评价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信心,发展学生的责任,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评价学生时要具有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所说的“三只眼”:一是蚂蚁的眼睛,要很精细;二是蜻蜓的眼睛,要很全面;三是飞鸟的眼睛,能够俯瞰。
  2. 小學质量评估的重要导引:建立质量标准
  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在小学质量评估改革中必须充分发挥质量标准的引领作用。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龚春燕指出,重庆市从“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学校管理质量评价指标”“学习成本指标”“增值性评价指标”等维度,建立了《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标准》。学校可根据自身办学实际,将其内化为校本质量标准,引领学校教育质量建设与发展。
  据芬兰教育研究中心高级课程发展顾问Matti Rossi介绍,芬兰有比较系统的评价体系,学校层面的教育质量评价主要由学校自评、教师自评和学生自评三部分组成,发展完善了以学生学业成绩为核心的评价标准,以帮助教师和校长评价学校的教学效果。
  3. 小学质量评估的功能转型:为发展而评价
  教育质量评价是诊断和改进,是服务和发展。区域教育质量评价的目的是指导学校正确运用评价结果,改进教育教学;学校质量评价的目的是帮助教师、学生发现问题,找好病因,开好处方,对症下药。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分析师Richard Li通过对PISA2013和PISA2015测评结果的分析指出,PISA运用等值技术使得同一学科在不同年度测试的成绩具有可比性,这样就可以通过监测数据跟踪国家教育质量的进展与变化,为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数据支持。
  重庆市巴蜀小学开展的“律动评价”正是“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评价改革实践。各项评价数据反馈至校长室后,校长室通过对数据的研究改进课程设置;反馈给学科主管,学科组据此共同诊断教学、研究改革措施;反馈给教师,让教师读懂学情;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读懂孩子、了解孩子。
  二、内容模型:以学科核心素养评价为内核
  1. 评估目标:立足学科,面向未来的学生能力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毛亚庆教授认为,人的发展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最基本的发展,即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发展;其次是更高层次的发展,即创新能力的发展。质量评估的目标,应该指向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这两个层面的能力发展。英国教育标准办公室巡视员杰瑞米·戴维·巴恩斯介绍,英国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侧重于学生学业成就的提升,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的知识和能力,主要从课堂教学、学生行为、作业、学生记录这四个方面,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取得的进步以及学生胜任学习的能力。
  《中小学管理》主编孙金鑫提出,无论是对学科教学的评价,还是对学生的评价,都要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着眼于学生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能力这四大关键能力的培养,这是一切教育质量评估的基本出发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赵德成副教授则强调,学校、教师要重视研究学科核心素养评价;学科素养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包括学生利用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生基础素养中非常重要的能力。   2. 评估载体:聚焦学科,关注学生的课程学习活动
  其一,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表现。即把育人目标融入课程建设,教育评价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发展。如巴蜀小学将学生评价设计成“三力评价”,即活力评价,依托生活实践课程,对学生身体活力和精神活力发展进行诊断和评测;学力评价,依托基础学力课程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进行诊断和评测;潜力评价,依托潜力课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诊断和评测。
  其二,评价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即把育人目标融入日常管理,教育评价设计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会理事长陶礼光教授倡导,项目学习评价要从项目学习基本功、项目学习作品和项目学习思维等方面进行。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景山小学用“小标兵、小博士、小健将、小艺术家、小科学家、小当家”对应德智体美劳科六类课程,设置“六家”学习标准,学生通过争卡、闯关等方式,实现“自主设定的达成目标”;采用数字化评价系统,用常态记录学生“六家”发展程度,引导学生个性成长。
  三、方法创新:实现学科评价的专业、科学、精准
  1.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与选择性
  其一,采取适合的评价方式。学校可充分利用学业监测、素质测试、过程观察等手段评价学生的学习成就。例如:北京市史家小学从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学习状态出发,通过“三课一体”“三维一体”“三位一体”的评价目标,立体建构开放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展示性评价的学生评价体系。四川省成都市海滨小学基于学校的“灵趣课程”“灵趣课堂”,构建以融合、突破、精细为特征的“爱慧”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分层评价”“过程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评价。
  其二,重视表现性评价与过程反馈。表现性评价,即通过观察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表现做出评价。赵德成副教授认为,作为一种新型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学生的解决问题、批判性思考等能力。杭州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研究所所长倪文锦教授认为,可设计真实情境开展学生阅读评价,考查学生爱阅读、会阅读以及批判性思维等状况。
  2. 现代信息技术与大数据的广泛运用
  其一,智慧化收集评价数据。龚春燕院长认为,学校质量评价要从系统科学的层面架构对目标进行数据采集的方式,建构数据常模。如巴蜀小学将课堂观察表及行为标准嵌入移动平台,用移动终端替代传统纸笔听课工具,进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的统计图形呈现,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评价中。温州市瓯海区景山小学通过“六小家”评价数字化平台,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大数据。
  其二,深度挖掘大数据。教育评价要重视对教育大数据进行挖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念鲁认为,数字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只有大数据才能使诊断、评价更加接近现实。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彬教授认为,教育质量评估要紧跟大数据、大变革的步伐,让数据围绕公平、质量、均衡等关键词,让“死数据”变成“活报告”。重庆市教育评估院胡方博士认为,教育和大数据相结合是评价方法的一大创新,它使定量评价变得更为专业、科學和精准。评价数据涵盖整个课程、教学和学校的管理活动,数据是多元、立体和全方位的;用现代技术手段采集并分析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化信息数据,能够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注释:
  ① 本文系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研究”(课题编号:2016cqjwgz2039)的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基于一种对历史、对事业负责的使命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以陈如平研究员为总主编、以该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人员为主要研究团队,系统总结梳理了过去四十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最终形成并出版了《辉煌四十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大事记》(以下简称《大事记》)。《大事记》的出版为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基础教育发展的人士提供了系统回望我国基础教育四十年改革历程的完整素材,也为基础教育
“又要写讨厌的个人小结了,交上去又没人看,真无聊!”无意间听到教师随口说的一句话,刚当了半学期校长的我,心里很是在意。最近,我正陆续收到老师们按我的要求写的半学期的工作小结和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  也许是教师的那一句话刺激了我,连续几天,我一有空儿,就开始阅读教师的“大作”。也许是被教师的奉献精神和工作业绩所感动,读完几篇后,我竟不由自主地拿起笔,写上自己的点评,对教师的工作或褒奖或提出建议。
【编者按】  2014年8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这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两年来,八大实验区精心组织、系统推进,因地制宜、科学实施,形成了具有借鉴参考价值的诸多切实可行的经验方法。在《管理标准》即将正式印发颁布之际,本刊编辑部特别走访教育部相关司局和部分实验区,实地了解《管理标准》出台的过程及各地实验推进情况,并邀请相关领导和专家从不同角
“一方面勾画着自己的梦,另一方面探索着美梦成真的路”,这是陶西平同志在《追梦人:陶西平教育漫笔》(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中对“教育工作者究竟是怎样的人”的一种基本解读,也是他对自己50余年来教育行走状态的一种真实的描摹。  该书收录了作者自2004年5月至2008年4月写就的94篇长短不一、话题各异的文章,它不受封闭体系的桎梏,“散”中有“魂”,“杂”中有“神”,而这“魂”、这“神”
到全国各地采访调研时,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些说法:“某校长去了以后,那所学校几年就‘起来了’!”“不管什么样的学校,一到他手里准能变好!”甚至还听到过这样的“民谣”:“朝阳有个郝朝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多年来,虽然人们对“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提法表示质疑,但在实践领域,毫无疑问地,就是有那么一批校长,只要他们到某所学校任职,那么这所学校的发展就能上一个新台阶。  因此,无论各界如何评说,我们
上海:精心组织最优质网课  上海市从3月2日起正式开始中小学在线教育。上海市教委按照“同一学段、同一课表、同一授课老师”的原则,专门组织1000多名全市优秀教师开发建设录播课程,并成立学科学段中心组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指导。为了合理控制学生上网时间,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上海市教委制定了统一的课表,每節录播课的时间在20~30分钟,两堂课之间休息间隔至少为20分钟。课间休息安排室内锻炼活动、眼保健操、艺
理念是行动的导航。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推进适应新时代、面向新未来的优质学校建设,持续提升办学品质,就需要从教育理念出发,不断探索学校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理工附中”)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最初的一个学段一个校址,到如今发展成为拥有一校九址的十二年一贯制教育集团,一代代附中人不断突破自我,寻找与发现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2016年,我们明确提出了“发现教
去英国之前,我早有耳闻,英国是一个非常绅士的国家。我怀着一种不能给中国人丢脸的神圣责任感,悄悄地查阅、学习了有关英国绅士生活礼仪的知识,并且以一种甘做小学生的态度,认真地向有出国经验的朋友请教。晚上回家,忙完教学事务,我就开始复习“英国绅士十大基本特征”:指甲修剪整齐;不吸烟,但要给身边吸烟的女士点烟;天天换衬衫;腰间不悬挂物品;与女士相处,要像照顾自己年幼的女儿;吃饭不能发出声响;尽可能多地使用
在文明世界中,校长是一个令人尊敬、令人羡慕的职业和岗位。如果我有幸成为一所学校的校长,那么我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提出和倡导学校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并努力使它们体现在学校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我会坚持在每个学年开始的时候给每个教师、家长和学生写一封情真意切的、体现学校办学方向和理想的信,使它成为一个传统,使那些信成为值得珍藏的礼物。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给学校教师的一封信》。    尊敬的老师:  您
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之上。这种研究不仅是专业教育研究工作者的任务,同时也是中小学教育实践工作者的任务。当前,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职工已经认识到结合学校和本人的工作实际进行研究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以本校教职工为研究主体、以解决本校实际问题为研究目的的校本研究中来。中小学的校本研究得到蓬勃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总结出不少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中小学校本研究中,还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