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如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设疑,从而达到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设疑;释疑;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0)1(S)-0019-2
教学,就是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并用问题贯穿整个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是“疑”。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问题即设疑,教学的核心就是解决问题即释疑。释疑固然重要,但如何设疑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呢?
1 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
教学过程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
例如,在研究质量相等的钢球在光滑平面上一个静止一个运动而发生碰撞的问题时,如果事先就此问题的碰后现象设疑,先让学生根据经验发表各自的看法,然后再进行演示实验。结果是实验中碰撞球停止运动的现象大大出乎学生的预料,他们议论纷纷,急于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在此最佳处教师趁势启发学生分析物理过程的特点,找出过程遵守的规律,再让学生进行数学推导,学生在急于知道原因这一动机的驱使下,即使在中途遇到了困难,他们也能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最终明白现象发生的道理。在这里,由于设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枯燥乏味的问题变得妙趣横生,改变了那种被动学习的局面。
再如,为了促使学生学会用串、并联电路的规律自己解决问题,设置了以下问题:“220V,100W”和“220V,40W”两个灯泡任意使用时那个亮?不少学生回答100W比40W的亮。当把两灯泡并联接入220V电路中时,学生看到实验现象与自己的结论相同,顿时喜形于色,这时再把两灯泡串联接入220V电路中,实验现象让学生大吃一惊,100W的比40W的暗很多。强烈的对比造成了事实与预想的反差,正是这个反差驱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他们积极地用串、并联电路的知识寻求问题的解决,在自己的努力下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 在重难点处设疑
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加速度概念的教学,学生对加速度的概念不易准确理解,尤其是对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如认为“加速度减小,则速度一定减小”。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在你的身高增长过程中,刚出生一段时间内增长速度较大,成人后增长速度减小,能否说你成人后身高随着增长速度也的减小而变矮?这一疑问的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思考增长速度的变化与身高增长的关系,这时再拿关于加速度减小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问题与上诉问题对比,学生便会通过分析对比比较得出正确的结果了。
3 在关键处设疑
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释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设疑
“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教师应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摔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追击与相遇问题中,学生对多解问题,解方程中增根问题理解不深,故可设置如下题目:汽车以20m/s的初速度,-0.1m/s2的加速度减速去追前方相距30m,以4m/s匀速行驶的自行车,问二者相遇于何时何地?在要求学生求解后进行设疑:①一元二次方程有几个实数解?②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含义?③自行车反追上汽车时汽车是静止或运动?④大的实数解是否符合实际情况?⑤应当怎样求解第二次相遇的时间与地点?通过逐步设疑,问题分析就越来越清晰,学生以后再处理追击问题时就将会把握更准确。
5 在结尾处设疑
一堂好课也应以“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有词已尽意无穷,并有方兴未艾之感。
在物理教学中,设疑应贯穿于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诸如辅导、作业批改、试卷讲评等。但教师必须深入思考问题应怎样提出,从什么角度,在什么时候提出。只有学生将教师提出的问题转化为学生自己思维的矛盾时,才能产生激疑效应,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资料:
[1]靳玉乐.新学习方式的实践艺术.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6
[2]欧进勇.物理教学设疑探究案例举隅.中学理科
关键词:设疑;释疑;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0)1(S)-0019-2
教学,就是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并用问题贯穿整个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是“疑”。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问题即设疑,教学的核心就是解决问题即释疑。释疑固然重要,但如何设疑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呢?
1 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
教学过程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
例如,在研究质量相等的钢球在光滑平面上一个静止一个运动而发生碰撞的问题时,如果事先就此问题的碰后现象设疑,先让学生根据经验发表各自的看法,然后再进行演示实验。结果是实验中碰撞球停止运动的现象大大出乎学生的预料,他们议论纷纷,急于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在此最佳处教师趁势启发学生分析物理过程的特点,找出过程遵守的规律,再让学生进行数学推导,学生在急于知道原因这一动机的驱使下,即使在中途遇到了困难,他们也能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最终明白现象发生的道理。在这里,由于设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枯燥乏味的问题变得妙趣横生,改变了那种被动学习的局面。
再如,为了促使学生学会用串、并联电路的规律自己解决问题,设置了以下问题:“220V,100W”和“220V,40W”两个灯泡任意使用时那个亮?不少学生回答100W比40W的亮。当把两灯泡并联接入220V电路中时,学生看到实验现象与自己的结论相同,顿时喜形于色,这时再把两灯泡串联接入220V电路中,实验现象让学生大吃一惊,100W的比40W的暗很多。强烈的对比造成了事实与预想的反差,正是这个反差驱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他们积极地用串、并联电路的知识寻求问题的解决,在自己的努力下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 在重难点处设疑
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加速度概念的教学,学生对加速度的概念不易准确理解,尤其是对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如认为“加速度减小,则速度一定减小”。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在你的身高增长过程中,刚出生一段时间内增长速度较大,成人后增长速度减小,能否说你成人后身高随着增长速度也的减小而变矮?这一疑问的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思考增长速度的变化与身高增长的关系,这时再拿关于加速度减小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问题与上诉问题对比,学生便会通过分析对比比较得出正确的结果了。
3 在关键处设疑
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释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设疑
“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教师应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摔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追击与相遇问题中,学生对多解问题,解方程中增根问题理解不深,故可设置如下题目:汽车以20m/s的初速度,-0.1m/s2的加速度减速去追前方相距30m,以4m/s匀速行驶的自行车,问二者相遇于何时何地?在要求学生求解后进行设疑:①一元二次方程有几个实数解?②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含义?③自行车反追上汽车时汽车是静止或运动?④大的实数解是否符合实际情况?⑤应当怎样求解第二次相遇的时间与地点?通过逐步设疑,问题分析就越来越清晰,学生以后再处理追击问题时就将会把握更准确。
5 在结尾处设疑
一堂好课也应以“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有词已尽意无穷,并有方兴未艾之感。
在物理教学中,设疑应贯穿于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诸如辅导、作业批改、试卷讲评等。但教师必须深入思考问题应怎样提出,从什么角度,在什么时候提出。只有学生将教师提出的问题转化为学生自己思维的矛盾时,才能产生激疑效应,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资料:
[1]靳玉乐.新学习方式的实践艺术.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6
[2]欧进勇.物理教学设疑探究案例举隅.中学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