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垦植终成荫

来源 :董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qqq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绿色金融之路上,兴业银行一度给世人一个孤独拓荒者的背影。2006年,兴业银行联合国际金融公司推出国内首个环境金融产品——能效融资,首开中国绿色金融之先河。2008年宣布采纳赤道原则,建立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打造全方位绿色银行。经过七年多的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兴业银行差异化经营最具特色的一个业务领域,诸多理念、制度、产品已与国际先进同业同步。
  为了探寻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事业的成长逻辑,记者采访了兴业银行董事、董事会秘书唐斌先生。
  源于治理理念的升华
  记者:当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更加凸显出兴业银行定位绿色金融的前瞻性和正确性。请问兴业银行是先有“绿色金融”蓝图规划,还是逐步摸索?这是怎样的一个历程?
  唐斌: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故事植根于可持续发展公司治理理念的形成。
  2005年,当我们获悉国际金融公司正在寻找合作伙伴在中国开展能效融资业务,就主动与其展开接触与合作,创设损失分担机制,通过商业银行信贷杠杆,更有效地服务于能效企业和项目。
  随着能效融资项目的深入发展和绿色金融发展思路的逐渐清晰,我们进一步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治理理念,将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作为银行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导向,把绿色金融上升为战略性重点业务,不断延伸绿色金融业务领域。经过七年的发展,我们的绿色金融业务已经远远超出当初与IFC的能效融资合作范畴,形成了“绿金融?全攻略”环境金融综合服务方案,覆盖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三大领域,从节能减排项目贷款到排放权金融、排污权金融,再到水资源保护金融,形成了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从签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机构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到国内首家采纳赤道原则,构建起了一套完善的环境社会风险管理体系, 绿色金融成为我行差异化经营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品牌。
  赤道原则的落地生根路
  记者: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赤道银行,在落实赤道原则要求的过程中,有无来自银行内部有关部门以及客户的不理解甚至反对?如何使他们接受这一原则?
  唐斌:在兴业银行采纳赤道原则之初,“赤道原则”尚属于舶来品,不仅广大客户感到陌生,就是业内人士也知之甚少,对于赤道原则的误解和疑虑也客观存在,当时就有人误以为赤道原则是环评,担心采纳赤道原则会提高项目的融资成本、提高融资门槛,降低银行的竞争力,影响业务的发展。因而,对赤道原则的不理解、反对甚至抵触的情况确实存在。
  这种疑虑源于对赤道原则的不了解,因此我们注重加强与行内外的沟通对话,普及理念,统一认识。强调采纳赤道原则并非限制业务发展,而是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实现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组织各类培训和交流活动加强理念的宣贯。在对客户方面,我们召集大型客户展开专题研讨,介绍赤道原则在管理环境和社会风险方面的作用,推广国内外跨国企业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
  对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信贷流程的更新上,根据客户对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的不同偏好,设计了不同的环境与社会风险审查路径;在外部专家的选择上,挑选那些具备资质又有丰富经验丰富的机构;建立项目评审电子办公系统,提高评审效率;及时编写项目案例,总结执行经验。这样也使赤道原则更有亲和度,易于客户接受和行内的推广。
  记者:从推出能效融资项目迄今,七年多来,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形成了哪些先行优势?
  唐斌:一是经营思路突破。绿色金融服务的对象多为中小、小微企业,规模小、轻资产特征明显,缺乏足值的抵质押品,不易取得传统信贷融资的支持。我们基于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借鉴投资银行的思路,从市场实际出发、贴近企业商业模式,风险控制上采用了“告别砖头、就地取材”(即不强调房产、土地抵押担保)的原则,将项目的销售现金流收入作为还款来源,将未来收益权作为抵押物,有效降低了企业节能减排融资门槛,使缺乏抵押担保资源的中小、小微企业客户获得资金支持,得到了公平的金融服务机会。从这个角度看,绿色金融不失为一个具有兴业银行特色的普惠金融实践。
  二是实现专业化运作。从2005年成立能效融资专业团队,到2009年成立可持续金融中心,再到2012年设立总行一级部门可持续金融部,目前已经组建了项目融资、碳金融、市场研究、技术服务、赤道原则审查五个专业团队,致力打造集产品创设、技术支持、资产管理、营销组织、交易服务、业务合作等六项职能于一体的资产运营平台。分行层面,除了已设置的绿色金融专职产品经理团队,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各家分行建立区域绿色金融专营机构。
  三是实现业务规模化发展。从2007年首笔能效融资项目落地到2013年6月末,我们运用多种金融工具累计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了绿色金融融资超过2000亿元,平均以每年200%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绿色金融贷款余额在我行对公信贷余额中的占比已近10%。据估算,绿色金融所支持项目可实现在我国境内每年节约标准煤2330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6716万吨,年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1521万吨,年节水量25579万吨。
  四是绿色金融品牌影响日益扩大。得益于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不懈努力,我们两度获得英国《金融时报》授予的全球年度可持续银行奖项,并多次荣获国内主流财经媒体评选的“最佳企业公民”、“最佳绿色银行”、“低碳先锋企业”等多项荣誉,2012年还被四部委授予“十一五”时期“全国减排先进集体”称号,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商业银行。
  寓义于利,更可持续前行
  记者:请问兴业银行在实践中如何“寓义于利”地履行社会责任?
  唐斌:在我们看来,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产品创新、信贷投向、同业合作等多个方面都可以植入“寓义于利”的社会责任理念,形成可持续发展商务模式创新。我们现已形成的“点、线、面”的可持续金融创新体系,正是“寓义于利”社会责任履行方式的重要表现形式。   所谓“点”,指的是兴业银行的环境金融产品及服务。经过七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们逐步建立起以多样化金融工具促进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金融业务模式,环境金融业务实现了全覆盖和专业化运作,环境金融产品形成了融资服务、排放权金融服务两大序列产品,绿色金融品牌成为行业领先,绿色金融差异化竞争优势初步形成。
  所谓“线”,指的是兴业银行对银行类金融同业客户提供整体服务的“银银平台”。我们通过银银平台向广大中小金融机构及其客户延伸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并与它们结成策略联盟。通过深化“银银平台”业务发展,构建了与广大金融同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平台,践行并传递我们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实践观。
  所谓“面”,指的是兴业银行采纳赤道原则。采纳赤道原则对本行经营理念的提升是全方位的,既在于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的搭建,也在于银行企业文化的提升。通过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进一步推动本行转变发展思路、创新业务模式,从战略理念、管理体制、产品体系、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建立起一个全面长效的可持续金融发展体系。
  记者: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应该使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对于企业、合作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兴业银行有何建议和呼吁?
  唐斌:绿色金融不仅是理念的引入,也不仅限于某一项具体产品的创新,它既涉及到外部政策环境的逐步配套、协调和完善,也涉及到银行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组织架构、制度建设以及业务流程的全面变革。
  一方面,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做好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绿色金融加快发展。进一步确立从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目标,旗帜鲜明地提出在环境承受能力之内安排发展速度,把环境保护纳入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完善绿色金融政策环境,对金融机构制定差别化的监管和激励政策。加强绿色金融政策、环保政策、财税政策之间的配套与衔接,如降低金融机构办理绿色金融业务的营业税率以及相关所得税税率,允许绿色金融贷款拨备税前列支,为商业银行投放的绿色金融项目贷款进行贴息等。加快出台绿色金融项目认证规则,对金融机构介入绿色金融项目提供指导,统一绿色融资的统计标准,鼓励金融机构对这类融资进行单列统计,分类考核。地方政府建立绿色发展基金或担保公司,与金融机构合作,共同为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从战略层面认识发展绿色金融的重大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治理理念,从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绿色金融市场占有率、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绿色金融资产管理、绿色金融品牌建设等方面多维度制定战略规划,明确绿色金融发展方向;将绿色金融相关功能板块、业务单元等都纳入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形成有效的分工配合机制;吸收借鉴赤道原则精髓,根据国家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政策等规定,结合本机构的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特点,制定、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和制度;在产品创新、尽职调查、审查审批、授信后检查等各环节落实绿色金融要求,加强绿色金融业务各个流程和环节的管理,严格考核制度,推动绿色金融政策和制度的落实,增强执行力,建立绿色金融的长效机制。
  敢于先行,才能一路领跑
  采访临近结束时候,唐斌再次和记者分享了他对绿色金融先行者的认识。他认为,所谓先行者的标准主要是理念先行、标准制定、资源整合和市场开拓。
  就兴业银行而言,首先是确立了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明确了方向后,才能透过自身实践引领行业发展;其次是不局限于自身发展,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分享经验技术,推动外部环境改变,如兴业自主研发的节能减排项目环境效益测算方法已被监管机构在行业内推广和使用;三是善于整合资源,发挥兴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优势,通过信贷、信托、租赁、保险、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多层次绿色金融需求,并灵活捆绑财政贴息、税务等各种行政支持;四是凭借灵敏的市场嗅觉,积极开拓市场,从单一的能效融资发展为涵盖排放权金融、排污权金融、水资源金融的环境金融综合服务体系。
  发展理念的不断提升,让兴业敢于先行,一路领跑,在绿色金融这片蓝海中闯出了一片广阔天地。
其他文献
不得不承认,全球金融危机的脚步并未远去,在可预见的相当长时期内,高通胀低增长、不确定不稳定、大转型大调整等挑战性的语汇将时常在人们耳边响起。尤其是眼下,各类要素成本刚性上涨,不断推升着企业的成本,侵蚀着企业的盈利和未来。高成本,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企业的最重要挑战之一。  在挑战中求机遇。5月11日,来自各地的上市公司的高管齐聚北京,参加由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指导、《董事会》杂志主办的第九届中国上市公
期刊
葛兰素史克在华行贿,究竟是“坏孩子”“恶”习不改,继续作“恶”?还是“橘逾淮则为枳”, 入乡随俗,使“好孩子”变成了“坏孩子”?因为只有把这一问题搞清楚并加以彻底解决,才能使“好孩子”越来越多,“坏孩子”越来越少。  事实上,尽管朗讯、西门子、IBM、辉瑞、力拓、戴姆勒等知名洋巨头,在中国都有行贿的记录,但很难把这些跨国巨头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以2004年朗讯公司行贿为例,朗讯中国公司在华行贿的
期刊
葛兰素史克在华大规模贿赂事件中,其贿赂范围之广、涉及人员之众、组织之严密有序,让人震惊,即便在丑闻曝光后,葛兰素史克仍然通过灰色公关手段,试图屏蔽百度搜索引擎结果等方式阻止负面消息传播。  葛兰素史克的操作模式其实并不新鲜,与2004年曝光的朗讯案如出一辙。其他如西门子、IBM、辉瑞、力拓、戴姆勒等知名洋巨头,都未能“幸免”,中国已经成为跨国公司贿赂的重灾区。  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法制建设是市场
期刊
在上海陆家嘴金融城,有着“中华第一楼”之称的金茂大厦27楼办公室里,《董事会》杂志记者近日专访了首善财富管理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正新。对于首善财富管理集团的业务发展状况,以及国内财富管理业的前景,吴正新充满自信,豪情满怀。作为一家面向高端客户的新兴财富管理机构,首善财富正致力于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打造顶尖的综合化财富管理平台。  国内首家创新型综合财富管理集团的诞生  2009年,作为国内首家创新
期刊
刘庆峰熟练地将笔记本电脑和投影屏连接起来,竟然用语音合成了央视“新闻联播”,这位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在一次管理高峰论坛上向与会者传达自己的问候和祝福。语音到底有多重要?“在机枪面前,任何拳法都没有用。”语速极快的他引用起马云的话,透露自己对语音产业的十足信心。  从当年 6人团队创业,到 2010年 10月全球首个语音云发布,科大讯飞以顽强、可持续的创新经受住了市场
期刊
快节奏的今天,领导者很清楚公司的成功必然与自身不断变革的能力息息相关——唯有改变、改变、再改变,才能久立不败之地。  大多数领导者都有一整套管理工具用于处理战略规划、组织结构安排、执行标准等变革的“硬件”。然而对于变革的“软件”部分,特别是如何处理变革中的派系之争以及情绪波动,很多领导者都没有组织化、条理化的应对方法。  如若放任不管,怀疑、害怕与恐慌会对任何变革行动造成严重破坏。这类情绪会引致抵
期刊
3月20日,无锡尚德被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破产重组,堪称中国企业界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事件之一。无锡尚德短暂的12年发展历程中,获得无数的赞誉和荣耀,被巨大的光环所笼罩,却如此迅速地走向末路,有很多值得中国企业引以为鉴的地方。  在尚德悲剧中,被质疑存在一连串的重大投资决策失误,严重的奢侈浪费行为,以及重大利益输送嫌疑等问题。业内人士指出,尚德拥有良好的技术、品牌,导致其一步步走向破产重整的原因,除
期刊
在无锡尚德本身的发展历史中,由于良好的政商关系促进了其成功,所以给企业文化业打下了烙印。良好的政商关系除了基于共同的利益之外,还需要基于人的因素。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去办结果就截然不同,这就让无锡尚德的文化理念中“人治”重于“法治”。而尚德电力按照上市公司搭建的公司治理体系,只不过是人治核心基础上的皇帝新装而已,也就衍生出来众多公司治理的乱象。  比如尚德电力上市前夜,在政府动员下国资股东撤出,放
期刊
公司的领导者们不要小题大做,一定要允许激烈争论的发生。只有这样,所谓的“民主”才有可能实现。而 “自尊”无论是对个人还是集体决策都是很要命的。  彼得VS琳达  董事会会议室是高管拍板的地方,但也往往成为个体竞争最为激烈的地方。没有激烈辩论的董事会不是一个好董事会,因为有效的挑衅引起人们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而不是互相防范。但是,既要真枪实弹地争论又不互相防着也是很棘手的事情。  就拿彼得来说吧。他
期刊
在现有规制框架和资本市场环境下,如何立足自身实际、务实创新,有个性、可持续地充分发挥独董作用,提升董事会的效用,成为摆在上市公司面前的一道重大考题。在上市公司协会倡导、推进的上市公司独董最佳实践征集过程中,不少法人治理规范高效、尤其是独董履职机制个性化创新的优秀企业让人印象深刻,更有不少敢于坚守底线、善于谋断行权的独立董事集中涌现,这给上市公司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互学互鉴、激励提升的机会。在第九届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