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当代足球运动发展规模与质量。作为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与储备的重要基地,中小学主要通过在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足球俱乐部训练逐步实现,当然,其训练质量直接决定后续足球优秀运动员的提升程度。但是,以安徽省城市中小学的足球训练调查分析得知:课外足球训练普遍追求竞赛名誉,部分学校以足球为特长而追求升学率,没有挖掘足球特长深入发展的意识,学校制定的体育训练制度有待健全,训练方案有待优化等问题。为提高中小学课余足球训练质量,考虑从制度完善、家校合作、专业水平提升、体制改革和社会支持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足球;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后备人才;问题与对策
体育人才的优化培养,直接决定国家体育运动发展规模、速度和质量。作为全局谋划的国家体育战略部门,对待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一直在高水平筹备策划及操作中,这在十九大报告中国家对待体育发展的态度易得呈显。重视初级学校体育发展便是重要策略之一。“为了普及足球运动,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构建完善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体系,其主导思想就是充分利用教育系统培养足球后备人才”[1]。由于重视程度提高,中小学足球运动高效运作,呈现出斑斓的发展势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及《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的正式颁布,促进校园青少年足球人才规模化成长。在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的环境下,足球后备力量青黄不接的矛盾还相当突出,从调查结果看,安徽省城市中小学足球活动开展已经初见成效,但是训练有待制度完善,与文化科课的冲突及家校协同度较弱,足球竞赛交流及宣传力度欠缺。鉴于此,本文思考提高安徽省中小学足球课外训练质量的有效方案,为校园体育文化和后备人才储备助力。
1 研究的时间、对象、方法
1.1研究时间
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
1.2研究对象
安徽省16个地级市,抽取36所中小学,其中中学18所、小学18所。
1.3研究方法
1.3.1文献资料法
从中国期刊网查阅有关课余足球训练论文20余篇;参阅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等专著6本,为本文提供文献参考支撑资料。
1.3.2问卷调查法
针对中小学足球课余训练状况设计问卷,涉及兴趣、态度、技能、体能、制度建设、师资及家长参与等问题65道,分别为单选50题、多选10题和主觀题5题。设计问卷经过3位专家审鉴,问题涵盖度、准确性和逻辑性均符合要求,并使用软件对问卷信度检验,测量设计的合理性和内在一致性,检测出Cronbach的Alpha系数是0.86,信度达到了要求,可作为正式问卷;利用SPSS对调查问卷的效度进行KMO与Bartlett检验,测量问卷各项变量、各问题与实际要研究的问题中的概念相符合的程度,得出KMO值为0.77,显著性概率P<0.05,表示问卷具有结构效度,适合做因子分析(表1)。从2017年12月到2018年6月,分别对36所学校进行了1800份问卷调查,每个学校5名教师和45名学生,回收问卷1763份,有效问卷为1756份;同时,分别参与12所学校班主任、家长、运动员和带队教师的座谈会,广泛地听取意见,收集反馈信息。
2 结果分析
结合访谈和1756份问卷综合分析,85.2%的学校能够经常性开展课余体育活动,仅有34.1%左右的学校能够将足球纳入训练体系中,总体不甚乐观。从调查结果详细分析,归类问题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2.1 训练基础设施保障有力
场地、器材和人员等多方面的全力协调运行,方可将足球活动初步成型。从分析数据看,36所学校均有操场,92%的中小学校配设足球场,仅大小场地区别,其中13所中学足球场标准球场,15所小学为小型球场;学校均配有国赛标准规格足球,有5所学校足球数量不足和质量欠佳,小学中有6所学校配有小足球;在辅助训练器材上,45%的学校配备标志杆、标志盘和云梯等。从场地和器材情况看,绝大部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都符合要求,且后续的维修保养、器材更新等工作计划落实到位,显示出学校对待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条件的重视,在实施足球的常规活动组织中能够将基本条件完善,其中,77%的学校能够将学校物业部门配合将场地卫生保护良好,并根据需要调整辅助设施及更新。这些条件的完善,能够满足学校开展活动客观需要。
2.2 教练专业水平有待全面提高
小学开展足球课余训练的学校男教练比例为92%,中学全部为男教练。学历结构看,75%中学足球教练为本科学历,2名为研究生,其余为专科学历;小学中足球教练本科学历为56%,其余为专科学历。虽然学历比例能够满足需要,但是,这180名体育教师中,除省会城市全部为体育专业本科学历外,各地级市体育专业教师比例73%,占比27%的非体育专业教师主要就职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小学。足球专业体育教师占比仅为41%,主要集中在合肥、芜湖、蚌埠、淮南等经济较好的城市,大部分学校非足球体育教师兼职足球训练,获得足球专业三级水平的教练比例更低,仅为33%,67名足球专业教师获得国家二级裁判证书,但是真正参加正规足球比赛经历的体育教师只有39%,专业水平和执教经验严重不足。调查问卷和访谈结合分析,有超过30%的足球教练并非本人主动意愿参与组织训练,多为学校下发任务而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行动,这些教训从态度分级,非常不愿意的占比28%,其余比例足球教练能够坚持,但是被动性较强。
2.3 家校合作不力,训练程度受限
小学体育课被“放养式”地自由活动占比67%,中学比例为72%,80%的学校经学生反馈出现经常被文化课挤占的情况。“智育先行”意识惯性里缺少体育重新被审视的现状。能够主动让学生参与足球课余训练的家长比例只有27%,意见集中在“训练过多会占用学习时间、影响文化课成绩”等,导致有足球特长的学生只能进行浅度的体能和技术强化。在文化课与足球课余训练冲突时,放弃训练的学生比例高居90%。家长同意训练目的集中在“增强身体素质”、“丰富课余生活”等方面。组织课余足球训练的中小学,超过85%集中在“完成任务”,并希望在此基础上能够丰富校园文化,争取参与比赛获取荣誉。家校合作有效达成足球课训练的人才储备目标比例低至15%,能够实现一周两训的学校不足30%,一周一训达到比例低至28%。 2.4训练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76%的学校没有足球课余训练制度,领导率队监督、场地器材维护、训练时间强度保证及医务辅助等不能有效对接。大多非足球专业教师在执行训练时,计划制订不够完善,能够严格按照科学训练方案开展的仅为25%,主要集中于经济较好城市的部分小学。中小学能够经常性开展足球课余训练的学校,集中在基本技术层面,战术配合训练水平和意识明显不足。学校能够派出教师参加足球专业培训及能力提升的比例仅为15%。竞赛为获奖,而真正能取得荣誉的学校比例非常低,仅为18%,中学比例大大低于小学,除了训练因素外,开展经常性的校间足球交流活动较少,各中小学能够提供的活动经费数量平均仅为0.37万元,部分学校教练训练补助定额较小,不少学校老师义务付出,教练的积极性严重受挫。
3 安徽省中小学足球课余训练提质提效的对策建议
实现科学并可持续性训练活动,必须从改变观念、制订合理制度、加强家校合作、提高师资水平和扩大宣传影响等方面全面落实。具体策略论述如下。
3.1 思想引领,制度先行
“足球活动是足球特色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核心“德、智、体、美、劳”与足球运动本身的价值蕴涵相同之处”[2]。虽然有87%的学校领导传递了重视学生身体素质强化及厚实学校校园课余文化的明确信息,但是因为其本身体育素养不足,影响足球文化的重新审视。“校园足球文化核心的参与对象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开展空间是校园,主要的活动内容是足球竞赛、足球教学等各种足球活动形式”[3]。首先,要从学校领导的思想观念入手,解除对足球训练的可有可无的思想戒备,从文化角度解释足球带给学校的丰富多彩、精神高昂的面貌改善可能性。其次,要在召开学校有关会议时,将有关足球课余训练的事项传递给全校,形成与文化艺术同等的位置感知,有关领导借此组建训练小组,专人负责制定制度,包括训练时间、场地器材筹备、教练人员安排及培训、经费支出、医务保障等,从制度上有力推行。再者,形成训练到竞赛、反馈再训练、校园文化助力、优秀运动员输送的机制,完善与家长的合作方案,全面落实训练。
3.2 缓解冲突,家校合力
除学校对课余足球训练力度不足外,90%的家长不愿意承担因训练导致的 学习问题风险。解决困境,首先,学科协同教育应被纳入学校研究范围。“就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来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是否能够顺利有效的幵展,学校领导的支持与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4]。学校主管部门及体育专业教师对训练科学性、训练效率、时间管理、智育铺垫等做研究,缓冲因训练造成的文化课轻视、时间不足等问题,同时教育引导和辅助学生应以足球组为单位形成文化课学习的基础扎实的氛围,形成让愿意主动参训的学生文化课不能落后、训练效果又要持续增强的双赢局面。其次,学校主管部门和班主任应融入训练系统。尤其是主管领导的时时监督和资源协助,可以为训练解决很多硬件和软件的不足;班主任作为学生直接监护,应及时关注在校期间的训练和文化课关联效果,如果能够正面双向增强则可以持续参训,如若出现单向负反馈则及时进行思想干预和学习指导。有关信息除了在校期间的共享,还要及时告知家长,借助家长与孩子的情感纽带弥补学校教育空缺,真正形成家长顾虑减少、学校大力支持、家校信息互通、学科协同教育的家校通力合作的多效局面,为正常训练夯实基础。
3.3 增强师资,科学训练
“教练员是任何运动队组建离不开的重要部分,我国足球 教练员培训中,训练与比赛专业知识、理论基础等是核心内容, 社会交往与、管理知识等作为次要内容”[5]。从调查情况得知,安徽省城市中小学大部分都配备专业体育教师,但足球专业人员不够。首先,两个层面发力,一是有足球专业老师的学校,将这些教师打包以市区为单位进行集中的能力定级和水平提升训练,借助本校足球师资形成对非足球专业的体育教师予以协同训练;二是,无足球师资的中小学,可以借助兄弟院校师资力量进行资源分享,也可以将社会足球专业机构与学校协同合作。其次,训练要有科学计划。学校主管部门要经过专业人员鉴定,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完善训练计划,并经过阶段训练,观察分析训练效果,从而反馈修订训练计划和进度。校内要经常开展足球文化展示活动,将训练效果呈现,借助活动效果吸纳有能力的学生加入。再者,稳定足球教练队伍。学校主管部门要经过调查分析,了解教练年龄、家庭等基本情况,解决教练困难,训练费用要合理及时支出,并将工作量和实际效果与职称评定等关联,同时要表彰获得成绩的团队。
3.4 扩大宣传,杠杆增效
“校园足球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6]。足球活动的影响外显,校内外的影响辐射力极强,不但可以将校内阻碍力量消解,也能将家长的顾慮缓解。但是从调查结果看,很少有学校将校园体育文化展示出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根据训练及赛事安排,主管部门协同校宣传部门,建立体育文化专栏,同等文学艺术对待,针对足球活动开展专项系列报道。校报专栏,足球场的硬件板报,学校微信等信息平台均可以全面入手,本校足球“小明星”的效应将会极大形成扩散,连同家校都能感知良性影响。其次,增进校内外的交流互动,利用不同平台的杠杆增加影响力。校间交流要远比校内活动影响力大,如果能借助当地媒体扩大影响,则效果会几何倍速放大,形成多方面的校外足球互动成为常态化,体育文化魅力彰显同时,足球人才也将在中小学这一重要基地获得优良培养和输送。
参考文献:
[1]李鑫.盐城市中小学校园足球训练现状调查与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1-2
[2]刘俊娴.江苏省小学足球特色学校足球活动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15.
[3]郭小苏,李亚华,史强,宣涛.安徽省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5,21(1):87.
[4]卜芦笙.安徽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活动的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4:17.
[5]李展龙,对中小学足球运动队的组建与管理问题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87.
[6]刘永宝.贵阳市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状况与发展对策研究[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6:14.
关键词:足球;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后备人才;问题与对策
体育人才的优化培养,直接决定国家体育运动发展规模、速度和质量。作为全局谋划的国家体育战略部门,对待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一直在高水平筹备策划及操作中,这在十九大报告中国家对待体育发展的态度易得呈显。重视初级学校体育发展便是重要策略之一。“为了普及足球运动,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构建完善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体系,其主导思想就是充分利用教育系统培养足球后备人才”[1]。由于重视程度提高,中小学足球运动高效运作,呈现出斑斓的发展势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及《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的正式颁布,促进校园青少年足球人才规模化成长。在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的环境下,足球后备力量青黄不接的矛盾还相当突出,从调查结果看,安徽省城市中小学足球活动开展已经初见成效,但是训练有待制度完善,与文化科课的冲突及家校协同度较弱,足球竞赛交流及宣传力度欠缺。鉴于此,本文思考提高安徽省中小学足球课外训练质量的有效方案,为校园体育文化和后备人才储备助力。
1 研究的时间、对象、方法
1.1研究时间
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
1.2研究对象
安徽省16个地级市,抽取36所中小学,其中中学18所、小学18所。
1.3研究方法
1.3.1文献资料法
从中国期刊网查阅有关课余足球训练论文20余篇;参阅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等专著6本,为本文提供文献参考支撑资料。
1.3.2问卷调查法
针对中小学足球课余训练状况设计问卷,涉及兴趣、态度、技能、体能、制度建设、师资及家长参与等问题65道,分别为单选50题、多选10题和主觀题5题。设计问卷经过3位专家审鉴,问题涵盖度、准确性和逻辑性均符合要求,并使用软件对问卷信度检验,测量设计的合理性和内在一致性,检测出Cronbach的Alpha系数是0.86,信度达到了要求,可作为正式问卷;利用SPSS对调查问卷的效度进行KMO与Bartlett检验,测量问卷各项变量、各问题与实际要研究的问题中的概念相符合的程度,得出KMO值为0.77,显著性概率P<0.05,表示问卷具有结构效度,适合做因子分析(表1)。从2017年12月到2018年6月,分别对36所学校进行了1800份问卷调查,每个学校5名教师和45名学生,回收问卷1763份,有效问卷为1756份;同时,分别参与12所学校班主任、家长、运动员和带队教师的座谈会,广泛地听取意见,收集反馈信息。
2 结果分析
结合访谈和1756份问卷综合分析,85.2%的学校能够经常性开展课余体育活动,仅有34.1%左右的学校能够将足球纳入训练体系中,总体不甚乐观。从调查结果详细分析,归类问题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2.1 训练基础设施保障有力
场地、器材和人员等多方面的全力协调运行,方可将足球活动初步成型。从分析数据看,36所学校均有操场,92%的中小学校配设足球场,仅大小场地区别,其中13所中学足球场标准球场,15所小学为小型球场;学校均配有国赛标准规格足球,有5所学校足球数量不足和质量欠佳,小学中有6所学校配有小足球;在辅助训练器材上,45%的学校配备标志杆、标志盘和云梯等。从场地和器材情况看,绝大部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都符合要求,且后续的维修保养、器材更新等工作计划落实到位,显示出学校对待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条件的重视,在实施足球的常规活动组织中能够将基本条件完善,其中,77%的学校能够将学校物业部门配合将场地卫生保护良好,并根据需要调整辅助设施及更新。这些条件的完善,能够满足学校开展活动客观需要。
2.2 教练专业水平有待全面提高
小学开展足球课余训练的学校男教练比例为92%,中学全部为男教练。学历结构看,75%中学足球教练为本科学历,2名为研究生,其余为专科学历;小学中足球教练本科学历为56%,其余为专科学历。虽然学历比例能够满足需要,但是,这180名体育教师中,除省会城市全部为体育专业本科学历外,各地级市体育专业教师比例73%,占比27%的非体育专业教师主要就职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小学。足球专业体育教师占比仅为41%,主要集中在合肥、芜湖、蚌埠、淮南等经济较好的城市,大部分学校非足球体育教师兼职足球训练,获得足球专业三级水平的教练比例更低,仅为33%,67名足球专业教师获得国家二级裁判证书,但是真正参加正规足球比赛经历的体育教师只有39%,专业水平和执教经验严重不足。调查问卷和访谈结合分析,有超过30%的足球教练并非本人主动意愿参与组织训练,多为学校下发任务而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行动,这些教训从态度分级,非常不愿意的占比28%,其余比例足球教练能够坚持,但是被动性较强。
2.3 家校合作不力,训练程度受限
小学体育课被“放养式”地自由活动占比67%,中学比例为72%,80%的学校经学生反馈出现经常被文化课挤占的情况。“智育先行”意识惯性里缺少体育重新被审视的现状。能够主动让学生参与足球课余训练的家长比例只有27%,意见集中在“训练过多会占用学习时间、影响文化课成绩”等,导致有足球特长的学生只能进行浅度的体能和技术强化。在文化课与足球课余训练冲突时,放弃训练的学生比例高居90%。家长同意训练目的集中在“增强身体素质”、“丰富课余生活”等方面。组织课余足球训练的中小学,超过85%集中在“完成任务”,并希望在此基础上能够丰富校园文化,争取参与比赛获取荣誉。家校合作有效达成足球课训练的人才储备目标比例低至15%,能够实现一周两训的学校不足30%,一周一训达到比例低至28%。 2.4训练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76%的学校没有足球课余训练制度,领导率队监督、场地器材维护、训练时间强度保证及医务辅助等不能有效对接。大多非足球专业教师在执行训练时,计划制订不够完善,能够严格按照科学训练方案开展的仅为25%,主要集中于经济较好城市的部分小学。中小学能够经常性开展足球课余训练的学校,集中在基本技术层面,战术配合训练水平和意识明显不足。学校能够派出教师参加足球专业培训及能力提升的比例仅为15%。竞赛为获奖,而真正能取得荣誉的学校比例非常低,仅为18%,中学比例大大低于小学,除了训练因素外,开展经常性的校间足球交流活动较少,各中小学能够提供的活动经费数量平均仅为0.37万元,部分学校教练训练补助定额较小,不少学校老师义务付出,教练的积极性严重受挫。
3 安徽省中小学足球课余训练提质提效的对策建议
实现科学并可持续性训练活动,必须从改变观念、制订合理制度、加强家校合作、提高师资水平和扩大宣传影响等方面全面落实。具体策略论述如下。
3.1 思想引领,制度先行
“足球活动是足球特色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核心“德、智、体、美、劳”与足球运动本身的价值蕴涵相同之处”[2]。虽然有87%的学校领导传递了重视学生身体素质强化及厚实学校校园课余文化的明确信息,但是因为其本身体育素养不足,影响足球文化的重新审视。“校园足球文化核心的参与对象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开展空间是校园,主要的活动内容是足球竞赛、足球教学等各种足球活动形式”[3]。首先,要从学校领导的思想观念入手,解除对足球训练的可有可无的思想戒备,从文化角度解释足球带给学校的丰富多彩、精神高昂的面貌改善可能性。其次,要在召开学校有关会议时,将有关足球课余训练的事项传递给全校,形成与文化艺术同等的位置感知,有关领导借此组建训练小组,专人负责制定制度,包括训练时间、场地器材筹备、教练人员安排及培训、经费支出、医务保障等,从制度上有力推行。再者,形成训练到竞赛、反馈再训练、校园文化助力、优秀运动员输送的机制,完善与家长的合作方案,全面落实训练。
3.2 缓解冲突,家校合力
除学校对课余足球训练力度不足外,90%的家长不愿意承担因训练导致的 学习问题风险。解决困境,首先,学科协同教育应被纳入学校研究范围。“就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来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是否能够顺利有效的幵展,学校领导的支持与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4]。学校主管部门及体育专业教师对训练科学性、训练效率、时间管理、智育铺垫等做研究,缓冲因训练造成的文化课轻视、时间不足等问题,同时教育引导和辅助学生应以足球组为单位形成文化课学习的基础扎实的氛围,形成让愿意主动参训的学生文化课不能落后、训练效果又要持续增强的双赢局面。其次,学校主管部门和班主任应融入训练系统。尤其是主管领导的时时监督和资源协助,可以为训练解决很多硬件和软件的不足;班主任作为学生直接监护,应及时关注在校期间的训练和文化课关联效果,如果能够正面双向增强则可以持续参训,如若出现单向负反馈则及时进行思想干预和学习指导。有关信息除了在校期间的共享,还要及时告知家长,借助家长与孩子的情感纽带弥补学校教育空缺,真正形成家长顾虑减少、学校大力支持、家校信息互通、学科协同教育的家校通力合作的多效局面,为正常训练夯实基础。
3.3 增强师资,科学训练
“教练员是任何运动队组建离不开的重要部分,我国足球 教练员培训中,训练与比赛专业知识、理论基础等是核心内容, 社会交往与、管理知识等作为次要内容”[5]。从调查情况得知,安徽省城市中小学大部分都配备专业体育教师,但足球专业人员不够。首先,两个层面发力,一是有足球专业老师的学校,将这些教师打包以市区为单位进行集中的能力定级和水平提升训练,借助本校足球师资形成对非足球专业的体育教师予以协同训练;二是,无足球师资的中小学,可以借助兄弟院校师资力量进行资源分享,也可以将社会足球专业机构与学校协同合作。其次,训练要有科学计划。学校主管部门要经过专业人员鉴定,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完善训练计划,并经过阶段训练,观察分析训练效果,从而反馈修订训练计划和进度。校内要经常开展足球文化展示活动,将训练效果呈现,借助活动效果吸纳有能力的学生加入。再者,稳定足球教练队伍。学校主管部门要经过调查分析,了解教练年龄、家庭等基本情况,解决教练困难,训练费用要合理及时支出,并将工作量和实际效果与职称评定等关联,同时要表彰获得成绩的团队。
3.4 扩大宣传,杠杆增效
“校园足球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6]。足球活动的影响外显,校内外的影响辐射力极强,不但可以将校内阻碍力量消解,也能将家长的顾慮缓解。但是从调查结果看,很少有学校将校园体育文化展示出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根据训练及赛事安排,主管部门协同校宣传部门,建立体育文化专栏,同等文学艺术对待,针对足球活动开展专项系列报道。校报专栏,足球场的硬件板报,学校微信等信息平台均可以全面入手,本校足球“小明星”的效应将会极大形成扩散,连同家校都能感知良性影响。其次,增进校内外的交流互动,利用不同平台的杠杆增加影响力。校间交流要远比校内活动影响力大,如果能借助当地媒体扩大影响,则效果会几何倍速放大,形成多方面的校外足球互动成为常态化,体育文化魅力彰显同时,足球人才也将在中小学这一重要基地获得优良培养和输送。
参考文献:
[1]李鑫.盐城市中小学校园足球训练现状调查与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1-2
[2]刘俊娴.江苏省小学足球特色学校足球活动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15.
[3]郭小苏,李亚华,史强,宣涛.安徽省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5,21(1):87.
[4]卜芦笙.安徽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活动的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4:17.
[5]李展龙,对中小学足球运动队的组建与管理问题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87.
[6]刘永宝.贵阳市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状况与发展对策研究[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