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经济时期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

来源 :中外企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j3061105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比较优势战略一直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主要发展战略。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自然资源丰富,因此,我国一直大力发展劳动、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这使得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同时也带来了产品附加值低、资源耗费严重等问题。面对这些客观情况,在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后,经济学界的许多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重视动态比较优势,即由过去以能源、劳动等初级生产要素投入为主转向以资本、人力、知识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投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加速我国物质、人力、知识资本的积累速度,以实现我国产业和产品结构向资本、知识密集型转化。经济战略的发展方向固然是正确的,但谈论任何一项经济发展战略都不能脱离本国的现实国情。和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一样,建国初期,我国认识到工业立国的重要性,采用的是政府主导、重工业优先发展、封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这一违背我国要素禀赋结构的经济发展策略,虽然有助于我国初步构建独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牺牲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付出了资源极度浪费、城市化严重滞后、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加剧等沉重的代价。从1978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由于历史原因遗留下来的二元经济结构、不完善的市场机制以及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等问题成为转型经济时期主要的经济特征,同时也给转型经济下比较优势的顺利动态转化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阻碍。因此,如何完成转型经济下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
  
  二、转型经济时期的特点
  
  从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至今,中国的经济体制处于转型时期,因此,对中国经济运行的讨论需要联系到这种转型期的特征。世界银行在《2020年的中国》一书中指出,中国正处在两个历史性的转型过程中,一是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工业社会的转型,二是从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一)二元经济结构
  具有权威性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二元经济被定义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有关生产和组织的各种不对称性”(《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文版)第1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1000)。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经济特征是整个经济分为两元。中国作为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就具有典型的二元性,即一方面是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的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很低,存在大量过剩人口;另一方面是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小但生产率较高的非农业部门,其中主要是现代化工业部门。
   自1979年以来,我国二元经济在改革的推动下,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即出现了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的格局,从总体上是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经济结构,而每一元中又分为两层:从城市来看是现代工业与传统工业并存,从农村来看是传统农业与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的并存,而且不同层次之间关联程度差,表现出刚性特征。现代工业化是以国有工业为主体来推动的,传统工业是以乡镇企业为代表。在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所形成的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同时并存的二元工业化带来了一些不良的经济后果,对新型工业化形成了制约,一方面造成了城乡工业的产业趋同。产业结构趋同化及产品的同质性造成了城乡工业间的过度和无序的竞争,资源不能优化配置。另一方面造成了城乡分离,城乡分离使城市人口、资金、物资、信息和技术等各种要素不能向农村地区扩散,城市文明也不能向农村推广和普及,大大延缓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同时,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城乡市场体系均表现出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这是我国新型工业化能否顺利实现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的经济体制结构
  1.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并存
  社会主义转型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是非常特殊的,其特殊之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并存,共同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即所谓的“双轨”状态。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走了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经济体制的转型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个过渡期间,经济中将始终存在着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并存,同时发挥作用的状态。二是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不稳定,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动状态中。在经济体制转型的整个过渡期间,总的趋势是,社会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由行政计划机制配置资源向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基础性的机制配置资源转变。但是,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之间此消彼长的变化并不是直线式发展的,由于二者之间存在着互相竞争、磨擦和对抗的矛盾关系。因此,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转换呈现出波动起伏的复杂情景。
  2.不健全的市场机制
  二元经济结构下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首要任务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实际上就是要素积累与流动的过程。因此,要实现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功转换,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素的市场化,以保证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在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的合理流动。因此,完善的市场机制是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但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我国这样处于体制转轨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发育受到种种因素、尤其是传统体制因素的制约,市场机制往往不健全从而使其作用发生扭曲。市场机制正常运作要求市场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微观经济主体是独立的产权主体,具有硬的预算约束,它不依赖于任何非市场的力量。而在我国,现有国家所有制下的产权边沿不清晰,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企业缺乏促成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的内趋力;市场的发育、尤其是深层次的要素市场的发育步履维艰,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受到人为因素的限制,市场信号失真、价格、利率、工资率并未真实地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从而导致市场机制扭曲。凡此种种市场残缺性缺陷,大大削弱了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功能,甚至对资源流动形成错误的导向,造成资源配置上的低效率。
  
  (三)不断强化的收入分配两极分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上的两极分化趋势一直在加强,我国的基尼系数从1983年的0.27 已经上升到2006年的0.46(转引自《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已接近于国际警戒线的水平。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经济中影响收入差别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自经济发展本身,即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和转换。
  


  首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中的行业是不断细分的,特别是二元经济中具有动态化性质的非农业部门,其中的行业和专业是经常分化的,从而使该部门的行业逐渐多样化。行业多样化对劳动力的多样化提出了客观要求。在传统种植业中,劳动力通常都是简单的、类同的,但非农业部门一般都需要一定量复杂劳动或熟练劳动力。随着经济发展,对复杂劳动的需要往往要增加,其复杂和熟练程度一般也要加大,这就必然会影响收入差别。实际上,劳动者素质的差别在纯农业领域也会导致收入差别,如在科技集约农业中。
  其次,在二元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活动的重心逐步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生产部门,这一变动过程包括双重转换:⑴由于非农业部门生产率较高,从而收入水平较高,所以非农业部门的扩张意味着经济中收入较高的人口比重逐步增加;⑵由于两部门内部收入差别不同,在二元经济转换的初级阶段,非农业部门的收入差别要高于农业部门,所以,非农部门的发展意味着经济的收入差别较大的那部分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大,显然,这双重转换都要影响总收入差别的变化。
  


   三、转型经济时期比较优势动态转化的特殊之处
  
  (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释放可能带来“资本浅化”问题
  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是由以土地为资源基础的农业向以资本为资源基础的工业转变,即资源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其中劳动力转移构成这一过程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出现了数以千万计的剩余劳动力。
  从总体数量上看,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事实,学术界都达成了共识。但是,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量到底有多少却有不少的争论,如吴敬琏认为有1亿~1.5亿人左右,陈剑光认为有2亿左右,温铁军则认为有4亿~5亿。存在这种分歧主要是源于不同的学者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估计方式的差异。不过许多学者都比较赞同目前我国有1.5亿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说法。另外,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估计,我国农业劳动力今后平均每年还将新增1 000万人,这种总供给规模到2010年才会停止扩大。而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不仅来自目前剩余劳动力的存量和今后自然增量。从动态上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和耕地数量的减少,农业部门还会不断地释放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流动更加活跃,大量剩余劳动力将要进入要素市场,资金、知识、人力资本等高级要素的积累速度一定要快于劳动力要素的积累速度,否则,相对要素禀赋(K/L)将趋于下降趋势,有可能出现资本浅化的现象,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也就无从说起了。
  
  (二)不完善的市场机制,不利于比较优势的发挥
  从理论上看,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发挥其比较优势呢?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如果一个国家劳动资源相对丰裕,该国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要使整个社会都能够对比较优势作出正确的反应,就需要有一个能够反映生产要素价格的要素价格结构。即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禀赋条件下,劳动力价格应该相对便宜,而在资本变得相对丰裕的禀赋条件下,资本就相应地成为相对便宜的要素。如果一个经济中的要素价格结构能够充分反映各种要素的相对稀缺性,企业就会自动地作出调整,即在其产品和技术的选择中尽可能多地使用便宜的生产要素,从而实现比较优势。可见,一个完善的市场价格机制对于比较优势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但转型经济中,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抑制了比较优势的发挥。
  1.要素市场分割、资源配置不合理
  转型经济中价格双轨制使得价格机制呈现较长时间的复杂的双轨并存状态,两种价格机制之间产生许多磨擦和冲突。人为分割市场,破坏了市场体系的完整性,不利于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同种商品具有两种不同性质和水平的价格,计划内外地倒腾,转手即可获利,任何一个企业只要争取到计划配置的资金、外汇、紧缺物资,就意味着获得了一个收益,这个收益额就是资源的市场价格与计划价格的差额同它所得到的资源数量的乘积。一些部门和企业为了争取计划配置的低价资源为目的进行各种不正当的活动,如“走后门”、贿赂资源配置部门的官员,以及各种利益集团的游说活动等,即所谓的“寻租”活动。在要素市场特别是资本与土地市场上,只要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行政控制力量,就会使市场交换机制和要素价格的决定机制的作用受到很大的扭曲,从而使要素配置的过程和方向经常脱离,造成资源流向一些不合理的部门、企业,比较优势无从体现。
   2.要素价格机制引导资源配置的能力不强
  米赛斯(1945)认为,“在经济核算的过程中,就人类目前所知而言,价格虽不是最完美的,但是最有效的。”在市场经济制度下,需求是价格的函数,市场价格的变动又会导致技术的改变和供给的变化。当一种要素的稀缺程度提高时,反映相对稀缺程度的要素价格会诱导出使用更少资源的技术变革。这种技术变革源于追求利润的企业家用相对更便宜的资源替代更稀缺的资源来降低生产成本的努力,因而资源将向着发现和利用新资源、提高稀缺资源使用效率的方向进行配置。而在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是不完善的,产品和要素市场缺乏良好的组织,市场信息既不灵敏又不准确,不能及时而正确地反映产品、劳务和资源的真实成本。市场机制本来应该具有的许多资源配置功能就发挥不出来或不能有效发挥。要素价格改革滞后,削弱了价格体系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一定的损失。计划指导下的价格机制造成了价格扭曲,生产者无法从价格中得出正确的市场信息,不利于其作出灵敏而正确的反应。
  
  (三)收入分配两极分化阻碍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
   我们都知道收入是消费的函数,人们的消费又取决于其有效需求。当有效需求的变化是建立在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消费层次升级的基础上,就会促使一国的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的方向转换;如果有效需求的变化是建立在人们收入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的基础上,就会导致一国产业结构向低劣方向转换。这是因为,如果有效需求的减少是建立在人们收入下降而产生的绝对需求减少或者是向更低档次产品需求的转移上,企业为适应这种变化,必然要进行相应的生产方式转换,只不过这种转换是向“低劣”的方向变化。在此过程中,虽然也会出现提高资源利益效率的变革,但更主要的将是以降低劳动工资和产品质量为主的变革。因为,在一个收入两极分化的社会结构中,必然存在大量的相对过剩的劳动供给,因此减少劳动工资水平成为厂商最直接有效的成本降低方法;劳动成本的降低则促使厂商选择劳动替代资本的技术,由此导致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向劳动密集型的方向转变,造成比较优势朝着低劣的方向动态转化。
  
   四、转型经济时期比较优势动态转化的策略
  
  (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资本、技术等要素禀赋的积累速度
  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就是知识经济的产物,具备知识密集型的属性。从投入—产出过程来看,在生产性服务中,大部分都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因而它们的产出体现出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密集的属性,从而使得更容易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积累,促使我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
  (二)给予市场竞争者充分自主权,完善我国的市场机制
  市场制度实质上就是为所有参与者营造一种自由竞争的环境,让要素在充分流动中自发地实现其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因此,我们只要给市场竞争者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利,每个市场竞争者按利己原则配置其所控制的经营要素,个人理性决定了其会尽一切努力实现经营要素配置效率的最大化。由于经济系统是由参与社会分工的单个市场竞争者组成,彼此独立地专业化地配置各自控制的经营要素,相互之间通过交换满足各自需要。每个独立市场竞争者在其可控制的范围内实现了其经营要素配置效率最大化,整个社会经营要素也就实现了配置效率最大化。
  (三)提高劳动生产力,缩小收入差距
  一个国家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为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奠定物质基础,这是一个缩小收入差距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条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够使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就是因为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个条件。而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对于我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要解决其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其在工作中能提升技能。
  (广东金融学院经济贸易系)
其他文献
化学农药是防治病虫害最为快速、有效、经济的主要手段,在保障农业丰收、满足人们对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过多过滥地使用农药,对生态环境和身体健康都
近年来,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农牧局为“复活”五色韭菜,开始在石河镇五里台、青石沟上庄村进行试验栽培,终于研制出一套独特的冷凉处理配套栽培技术。目前,山海关区全区五色韭菜栽植
200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9371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2.1%。商品房销售额43995亿元,比上年增长75.5%。"地王"频繁出现,高地价直接推动房价不断上涨,除土地供给不足、住房需
目的研究β-七叶皂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短暂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前给予β-七
在第27届奥运会上,中国男篮在许多场比赛中表现失常,最终勉强进入前八名.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国篮协急功近利,对世界篮球发展的趋势了解不够,对男篮的定位不准,管理体制僵化
提单既有物权性,又有债权性。承运人无单放货对托运人造成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由于货物通常处于承运人实际控制之下,在原告提供了正本提单及初步证据后,法院可对举证责任实
学校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学校工会组织应发挥自身优势,转变观念,转移工作重点,协同学校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目的研究环孢素A(CsA)气雾吸入对抗原诱导的大鼠过敏性气道炎症的作用.方法用卵白蛋白(OA)致敏大鼠,2周后气雾吸入CsA(5,10,20g·L-1),每天1次,连续7 d.大鼠致敏后d20和d
道德与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和维持社会秩序的两种重要的社会规范,二者的关系问题是法学、特别是法哲学的一个重大问题。任何一种法律体系的建立都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基础和道
小麦抽穗以后,即进入生长后期,这个时期是决定穗粒数和干粒重的关键时期,也是田间管理的重要时期。搞好这一阶段的管理,对于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延缓衰老,提高千粒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