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山区农村社会空间演化研究——以陕西秦岭山区三县为例

来源 :自然资源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min06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空间是社会过程与空间过程的有机统一,把握山区农村社会空间的形成、演化,可以为通过空间规划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切入点.在对陕西省太白县、柞水县、商州区三个秦岭山区县的农户进行人户调查、县乡调研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占比分析和相关分析研究山区农村社会的特征,从结构角度分析社会空间的参与者、基本组成和演化类型三个方面的内容.结果表明:(1)在参与农村社会空间演化的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最为显著,乡村精英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外部工商资本是新的推动力量,本地农民是农村社会空间生成的基质;(2)山区农村社会空间由物理空间、意愿—行动空间和制度空间三个层次有机结合、共同构成;(3)山区农村社会空间的演化过程可以分成生产、分离、转移、扩展、压缩和消亡等几种基本演变类型.通过空间规划中考虑营造植根于农村并能扩展的社会空间,引导山区农村社会在变革中向良性发展,可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提供指导.
其他文献
Rice, wheat, corn, and potatoes are four crops that provide a daily source of nutrition for humans,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at have been found with these crops. First, they lack amino acids and minerals which are necessary for balanced nutrition, an
期刊
Currently,the fault sliding speed functions or source-time functions used in theoretical seismogram calculations have only produced theoretical results;that is,the results of the fault speed-time functions have been obtained only from theoretical studies,
保护生态系统、提高居民福祉是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在分析秦巴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时空演化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弹性系数揭示了二者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发现:(1)1990-2018年秦巴山区水源涵养总量、土壤保持总量均呈波动下降趋势,碳储量总量则呈缓慢增长趋势,且各生态系统服务呈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2)1990-2018年居民福祉呈上升趋势,增幅高达220%,并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3)县域尺度上,三种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明显不协调发展.其中,水源涵养、固碳服务与居民福祉的
恢复力概念为秦岭贫困山区乡村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恢复力视角研究乡村振兴潜力,对于提高贫困山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实现乡村有效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以秦岭贫困山区商洛市为案例,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建立贫困山区乡村恢复力评价体系测度恢复力指数,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识别恢复力关键影响因素,据此提出三区县乡村振兴潜力类型分类.研究结果表明:(1)商洛市三个区县各镇办的恢复力指数呈集聚分布态势,恢复力整体上处于偏低水平状态.(2)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对乡村社区恢复力起到决定作用.(3)三区县乡村振兴潜力可分为四种类型
以2020年和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Ⅱ卷为例,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得到新高考全国卷概率与统计试题的命题具有以下特征:试题立意高、起点低,注重对数据分析素养的考查;试题体现综合性,注重考查综合应用能力;情境蕴含时代气息,体现统计的教育价值;强调模型思想,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并由此得到教学启示:注重情境创设,凸显学科育人目标;注重模型思想,体会统计的应用价值;注重数学实验教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开展项目式学习,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地域功能转型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采用熵权-TOPSIS法和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陕西秦巴山区地域功能转型格局演进阶段性及其空间差异性,探究了地域功能转型机制及其高质量发展路径.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秦巴山区地域功能趋向优化,其中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功能提升快速,农业生产和生态服务功能经过短暂调整后逐步提升.地域各系统功能耦合协调度呈现从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耦合的递进式演进规律,地域功能经过了由农业生产主导型向生态保护主导型,再向各功能均衡协调渐进转型的过程.
如何借助旅游发展将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是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地区发展的重要议题.针对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来自旅游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的10位专家依据“理论辨析—作用途径—作用模式”逻辑进行了跨学科研讨与对话.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充分认识以往旅游扶贫中遗留的不均衡、不充分等发展问题,坚持乡村正位,确立城乡平等“互哺”的关系;厘清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辩证关系,厘清乡村性、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多重逻辑关系;区分明确区域差异和发展阶段差异,并因时因地制宜;需要协同多元主
引入布尔迪厄的资本理论,构建多重资本概念模型;以西安市秦岭北麓S村为例,对其在不同类型资本综合影响下的空间生产与收缩过程及机制进行质性研究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经济资本的三级循环推动S村物质空间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商户金融资本的差异造成村内经济阶层分化与空间分异,外来经济资本的进入则易诱致社会风险.(2)新生的业缘关系与亲缘、地缘关系交织而成的社会网络等结构性社会资本的变化,引致S村社会空间的混杂和地方认同的分化;社会信任等认知性社会资本的下降造成村民交往空间的内移,并促成新的空间治理秩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