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历史教育是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在于增进学生对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的了解,从而培养他们对故土的热爱之情,进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之心。所以,作为历史教师,应该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接受形象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以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
一、乡土历史是思想教育的新鲜材料
历史课堂教学要渗透的思想教育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际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老实說,我们在开展思想教育时运用的一些材料学生已经非常熟悉,比如我国古代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四大发明等。如果每次进行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都强调四大发明等,而不增加一些新材料,很可能会淡化思想教育的效果。此时若能不失时机地列举一两个本乡本土的史料,自然能给思想教育增加新内容,它所带来的教育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在学习唐代文化介绍唐高僧玄奘时,笔者提到了我们偃师的玄奘故里,并着重介绍了玄奘去印度取经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艰苦的付出。学生听后,感慨颇多。笔者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即兴谈点听后感,学生踊跃发言,淡了不少的感受,也对自己提出了要求,课堂气氛融洽而热烈。最后笔者强调,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和基础,爱祖国是爱家乡的升华,并鼓励学生奋发学习,将个人的学习和家乡的发展、祖国的振兴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较好地达到了“知我家乡——爱我中华——兴我偃师”这一思想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乡土历史是传授知识的“润滑油”
在讲授中国历史时,将乡土知识联系进去,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更深刻,还会激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感。如在讲到“商朝末年武王伐纣”的内容时,笔者向学生介绍道:据史书记载,周武王伐纣,息偃戎师,我们家乡的名字由此诞生。学生听后非常兴奋,他们为家乡有如此悠久的历史而感到骄傲。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的了解,更主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育效果更为理想。
介绍这样的例子旨在說明: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时可以将家乡历史的许多史实联系进去,由此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所以,乡土历史是传授知识的“润滑油”,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以此类推,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时,也可以采用此法。当然,引用乡土历史必须做到详略得当,必须服务于教材,不可宾主倒置而冲淡了主题。
三、乡土历史是培养能力的“催化剂”
笔者认为,乡土历史若能运用得当,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方面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效果,成为培养能力的“催化剂”。下面试举一例加以說明:在给九年级学生上第一节课时,笔者明确提出:“学习历史,仅仅掌握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培养相应的历史学科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听完这句话,一些学生眼中流露出不解的神情。“解惑”就成为笔者此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笔者要求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如何看待玄奘西行去古印度取经,从他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笔者着重讲述了玄奘西行路上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为了弘扬佛法而矢志不渝的坚定意志。在他的身上我们难道不应该学点什么吗?还有,我们顾县镇的抗美援朝烈士任西和,虽不能和黄继光、邱少云同比,但其事迹也照样气吞山河、彪炳千秋。随着讲解的逐渐深入,学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频频点头。由此可见,乡土历史在激发兴趣、引起讨论、培养能力方面能起促进作用。
四、乡土历史是文物保护的宣传窗
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学生进行文物保护知识宣传教育的过程。穿插乡土历史于课堂教学之中,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萌生热爱家乡的激情,而且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我们偃师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文物俯仰皆是。从夏商都城遗址到汉魏故城,到唐初的玄奘故里、太子冢,再到杜甫墓、颜真卿墓……无不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听完笔者在课堂上的介绍,学生兴致勃勃,纷纷建议利用星期天或假期去参观游览。在后来参观游览的过程中,学生爱祖国、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笔者适时向学生强调,无论在何时、何处游览古迹名胜,都不能乱写乱画。因为这些文物是我们中华民族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一旦遭到破坏,将再也不能复制。如此对学生既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又是一次文物保护知识教育,还是一次法制教育,更是一次素质教育,可谓一举多得。实践证明,乡土历史是文物保护的宣传窗。
一、乡土历史是思想教育的新鲜材料
历史课堂教学要渗透的思想教育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际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老实說,我们在开展思想教育时运用的一些材料学生已经非常熟悉,比如我国古代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四大发明等。如果每次进行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都强调四大发明等,而不增加一些新材料,很可能会淡化思想教育的效果。此时若能不失时机地列举一两个本乡本土的史料,自然能给思想教育增加新内容,它所带来的教育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在学习唐代文化介绍唐高僧玄奘时,笔者提到了我们偃师的玄奘故里,并着重介绍了玄奘去印度取经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艰苦的付出。学生听后,感慨颇多。笔者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即兴谈点听后感,学生踊跃发言,淡了不少的感受,也对自己提出了要求,课堂气氛融洽而热烈。最后笔者强调,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和基础,爱祖国是爱家乡的升华,并鼓励学生奋发学习,将个人的学习和家乡的发展、祖国的振兴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较好地达到了“知我家乡——爱我中华——兴我偃师”这一思想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乡土历史是传授知识的“润滑油”
在讲授中国历史时,将乡土知识联系进去,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更深刻,还会激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感。如在讲到“商朝末年武王伐纣”的内容时,笔者向学生介绍道:据史书记载,周武王伐纣,息偃戎师,我们家乡的名字由此诞生。学生听后非常兴奋,他们为家乡有如此悠久的历史而感到骄傲。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的了解,更主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育效果更为理想。
介绍这样的例子旨在說明: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时可以将家乡历史的许多史实联系进去,由此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所以,乡土历史是传授知识的“润滑油”,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以此类推,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时,也可以采用此法。当然,引用乡土历史必须做到详略得当,必须服务于教材,不可宾主倒置而冲淡了主题。
三、乡土历史是培养能力的“催化剂”
笔者认为,乡土历史若能运用得当,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方面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效果,成为培养能力的“催化剂”。下面试举一例加以說明:在给九年级学生上第一节课时,笔者明确提出:“学习历史,仅仅掌握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培养相应的历史学科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听完这句话,一些学生眼中流露出不解的神情。“解惑”就成为笔者此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笔者要求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如何看待玄奘西行去古印度取经,从他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笔者着重讲述了玄奘西行路上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为了弘扬佛法而矢志不渝的坚定意志。在他的身上我们难道不应该学点什么吗?还有,我们顾县镇的抗美援朝烈士任西和,虽不能和黄继光、邱少云同比,但其事迹也照样气吞山河、彪炳千秋。随着讲解的逐渐深入,学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频频点头。由此可见,乡土历史在激发兴趣、引起讨论、培养能力方面能起促进作用。
四、乡土历史是文物保护的宣传窗
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学生进行文物保护知识宣传教育的过程。穿插乡土历史于课堂教学之中,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萌生热爱家乡的激情,而且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我们偃师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文物俯仰皆是。从夏商都城遗址到汉魏故城,到唐初的玄奘故里、太子冢,再到杜甫墓、颜真卿墓……无不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听完笔者在课堂上的介绍,学生兴致勃勃,纷纷建议利用星期天或假期去参观游览。在后来参观游览的过程中,学生爱祖国、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笔者适时向学生强调,无论在何时、何处游览古迹名胜,都不能乱写乱画。因为这些文物是我们中华民族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一旦遭到破坏,将再也不能复制。如此对学生既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又是一次文物保护知识教育,还是一次法制教育,更是一次素质教育,可谓一举多得。实践证明,乡土历史是文物保护的宣传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