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上最早的窃听器说起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二物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ka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窃听的原意是偷听别人之间的谈话。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窃听的涵义早已超出隔墙偷听、截听电话的概念,它借助于技术设备、技术手段,不仅窃取语言信息,还窃取数据、文字、图像等信息。窃听技术是窃听行动所使用的窃听设备和窃听方法的总称。它包括窃听器材。窃听信号的传输、保密、处理,窃听器安装、使用以及与窃听相配合的信号截收等。现代窃听器主要有手机窃听器、电话窃听器、无线窃听器、车用数码窃听器、密码窃听器等。
  世界上最早的窃听器是中国在二千年前发明的。战国时代的《墨子》一书就记载了一种“听瓮”,又称“瓮听”。它是中国古代战争中用于侦测有声源目标方位的器材。这种“听瓮”是用陶制成的,大肚小口,把它埋在地下,并在瓮口蒙上一层薄薄的皮革。人伏在上面就可以倾听到城外方圆数十里的动静。“听瓮”最早应用于战国时期的城防战中。据《墨子·备穴》记载:当守城者发现敌军开掘地道时,立即在城内墙下挖井,井中放置一口新缸,缸口蒙一层薄牛皮。令听力聪敏的人伏在缸上,监听敌方的动静。敌方开凿地道时所发生的音响在地下传播的速度快。而且衰减小,容易引起缸体共振。瓮里就会发出“嗡嗡”声,依据声音大小、粗细、长短,可以判断出对方所在的方位和距离。
  到了唐代。又出现了一种“地听”器。它是用精瓷烧制而成,形状犹如一个空心的葫芦枕头,人卧地休息时,侧头贴耳枕在上面,就能清晰地听到30里外的马蹄声。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他著名的《梦溪笔谈》中记述道:以牛革制成的箭袋,用作卧枕,“附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他还科学地指出,这种“箭囊听枕”之所以能够听到“数里内外的人马声”,是因为“虚能纳声”,而大地又好像是一根“专线”,连接着彼此两个地点。是一种传递声音信号的媒介。他的解释与现代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知识是一致的。当声音在地面、铁轨、木材等固体中传播时,若遇空穴。空穴处产生交混回响,使原来在空气中传播的听不见的声音变得可以听见。这就是物理学上的共鸣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碰到这种有趣的现象,有时偶然发出某一个声音时。家里的瓶或某一物体就会振动而发出声音来。这就是物体的“共鸣”或叫“共振”。
  你可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要知道一个振动着的物体,它的频率(即每秒钟往返振动的次数)和另一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或接近时。就会引起这个物体的共鸣。物体的固有频率的大小是由物体的性质(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与质量等)决定的。不同物体振动产生不同频率的声音。比如大鼓和小鼓的声音。频率就不一样。有趣的是:两个发声频率相同的物体,如果彼此相隔不远,那么使其中一个发声,另一个也就有可能跟着发声。这种现象就叫“共鸣”。更有趣的是:几乎随便什么容器里的空气,都会同发声物体共鸣。拿一个发声物体挨近容器口,如果频率或波长适当的话,那么空气柱就会引起共鸣,使声音大大加强。
  我们周围是一个声音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存在各种特征的声音:人和动物的声音、风和流水的声音、机器和车子的声音。在这许多的声音里,总有可以引起各种容器共鸣的声音。微弱的声音经过共鸣以后就被加强了。一般总是同时有多种特征的声音在那里面发生共鸣。这就是我们挨近热水瓶等容器口上所听见的嗡嗡声。
  “地听”、“听瓮”由来已久,这些古老而简便易行的共鸣器,是古代中国人的发明,古人对共鸣的原理早已很熟知了。在江南一带。还有一种常用的“竹管窃听器”。它是用一根根凿穿内节的毛竹连接在一起的,敷设在地下、水下或隐蔽在地上、建筑物内,耳听竹筒口。有嗡嗡若鼓的声音。那种以竹筒听地声的方法正是近代医用听诊器的始祖。
  现代的听诊器,是法国医生林奈克(1781~1826)的发明。林奈克出生于布列塔尼岛坎佩尔一个律师家庭。他身材修长,性情羞怯。是一位颇有声望的教师,还是一位病理学专家。他对肺病有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曾整理有关的资料,去伪存真。写了一本影响深远的医学巨著,使『临床医学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1816年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联想到了发明听诊器这种东西。他在巴黎的一条人行道上散步。看见孩子们把耳朵贴在长木棍的一端倾听,另外几个孩子用大铁钉敲击着木棍的另一端,他立即想到也许可以用这样的装置来研究心脏病。
  第二天。他在内克尔医院的门诊部拿起一张纸,把它卷起来,用一根线捆上,形成一个中空的筒。尝试把它放在患者的心脏部位听声音。这就是最早的简易听诊器。后来,他又做了许多实验。他用雪松和乌木车了一个木头筒,筒长30厘米,外径3厘米,内径6毫米。这个圆筒由两节合成,便于携带。如图,这就是最早的成型听诊器。
  听诊器的出现,改变了日常的诊断方式。19世纪末盒式听诊器问世,这种听诊器有两条橡皮管接到医生的耳朵上。现代的双耳听诊器。在一个钟形物的上端,有两根小管通向两只耳朵。比原来的听诊器更灵活。
  听诊器这种绝妙的简单装置,至今还是医生必备的检查心肺的有效工具。
其他文献
扁担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搬运工具,同学们应该很熟悉,有的同学可能还使用过.可你是否知道小小的扁担在使用时还蕴含着许多科学道理呢?  1.扁担为什么做成扁的?这个问题可以用压强知识来解释.扁形的扁担与肩膀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减小了扁担对肩膀的压强,使用时人感到舒服.  2.我们知道扁担属于杠杆,如何合理地使用扁担与扁担放在肩膀上的位置有关.  例1一根扁担长2m,两端分别挂有重300N和200N的重物
期刊
小明骑自行车上学时不小心扎破了轮胎,他去补胎时,只见修车师傅先在车胎里充些气,然后将它浸没在水里,有一处冒出了小气泡,师傅就在这处做了记号,于是,在小气泡的帮助下修车师傅很快补好了漏气的轮胎.  在科学家的眼中,小气泡的作用可远远不止于此,你恐怕不相信,它甚至还与诺贝尔奖有关呢!  有一位美国的物理学家名叫格拉塞,他是专门研究高能粒子的,成年累月在粒子世界里钻研.一天,格拉塞感到有些疲惫了,他信步
期刊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26分)  1.如下图,小星乘超市的自动扶梯匀速上升的过程中,小星的( ).  A.动能转化为势能,机械能不变  B.动能转化为势能,机械能增大  C.动能不变,势能增大,机械能增大  D.动能不变,势能不变,机械能不变    2.冰在熔化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内能不变,比热容不变   B.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比热容、内能、温度都不变  D.比热容
期刊
题1 有一台已调好的托盘天平,没有游码,最小砝码为100mg,用这台天平称量某物体,当在右盘中加入36.20g的砝码时,天平指针向左偏0.1小格,如图中实线箭头所示:如果在右盘中再加入100mg的砝码,天平指针则向右偏1.5小格,如图中虚线箭头所示,则物体的质量为 g
期刊
但在不同的酒中,由于水和酒精所占比例的不同,所以它们的密度也不同,根据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求出水和酒精的质量和体积,再进一步求出质量之和与体积之和的比值,才能确定这种酒的密度。
期刊
自宇宙诞生起,宇宙万物就不可避免地要与“速度”联系在一起,所有的天体都在以各自的速度不停地运动着;从自然界出现生物起,所有生物的生存、发展与进化都必然地要与“速度”联系在一起,虽然当时不可能出现“速度”一词,但自然界万物都在时刻地经历着、感受着速度,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物种的生存与灭绝,往往就在速度的比拼中得出结果.而在现代社会,我们更是每天都在感受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神舟飞天、青藏铁路……一个
期刊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诗人李白的诗句,反映了诗人流放遇赦经过三峡顺流东下的轻松心情和乐观的精神风貌,他还用诗的语言描述了顺水行舟的运动,在物理学中,是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呢?
期刊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根据杠杆的特点,找出图中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 ).    A.起瓶器B.缝纫机踏脚板   C.钳子D.独轮车  2.如图所示,O为杠杆的支点,第一次杠杆在重物G和力F1的作用下处于水平位置平衡.如果第二次杠杆在重物G和力F2的作用下仍在图中位置保持平衡,下面关系中正确的是( ).  A.F1>F2B.F1=F2   C. F2>F1>G D.无法判断  3.
期刊
1666年,牛顿最先利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因为棱镜对光的传播方向有影响,所以不同的色光经棱镜折射后传播方向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这种现象就叫光的色散,人们也就知道了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不能再分解的色光叫做单色光. 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复色光.       图1   事实上,中国古代对光的色散现象的认识最早起源于对自然色散现象——虹的认识.夏天雨后,在朝
期刊
一、知识梳理  1.杠杆  (1)杠杆是指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2)杠杆平衡条件中的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不是动力和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的乘积,后者是做功的概念,是功的原理中所要讨论的问题.  (3)在分析杠杆的受力情况时,重要的是找到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并判明这若干力对杠杆所能产生的实际转动效果.  2.滑轮  (1)滑轮:周边有小槽,能绕固定在框架上的轴转动的轮子.  (2)滑轮分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