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mu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强调了问题意识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才能促进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新的发现。但是高中学生学习现状令人担忧:学生在课堂上几乎不举手,没有提问和回答的欲望,多数是只学不问,有问不答,消极听课,等待老师自问自答。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成为当务之急,并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问题”来学习,在问中求知。
   那么,我们怎样去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问题意识呢?
   1. 以问代讲,巧问善导,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
   有的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就能达到目的,实际上这些流于形式的、只求数量的所谓“问题”,多数不具备问题的价值,仍然是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该精心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抓住了每篇课文的切入点来设问,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还可以“顺藤摸瓜”,从学生的答案中寻找契机,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笔者在讲解《归去来兮辞》这篇课文时有着深刻的感受。请看我与学生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课题中中心词是哪个?围绕着中心词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归”,由何处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要归?……
   (学生只要能提出问题,就可以按问题理清课文思路,扫除认知障碍)
  师:围绕“归”字,你还可以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生:如何归?归家时心情如何?归家之后生活怎样?……
  (看似简单的问题点燃了学生探讨课文的热情,抓住引导的契机,启发学生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过渡到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及课文思想意义的思考)
  师:大家从陶渊明的归隐之中找到哪些乐趣?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
  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在鉴赏中学生形成情感单一为“乐”和“乐中含忧”的两派意见)
   于是,我引导学生仔细品读相关诗句,再补充陶渊明生平介绍,了解到陶渊明本来是一个“猛志逸四海”,愿意“大济苍生”的人,出仕的十三年,是他为实现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由“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学生体会到写作之时陶渊明正处在“最后的摇摆”期的矛盾之中,既有壮志难酬的苦闷又有理想破灭的痛苦,或许还有着许多的不甘与无助。分析其复杂心态,大家达成共识,“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等诗句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在感叹大自然的生生不息的同时,又感慨人生的匆促与不再,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乐天安命的无奈。
  可见,教师一旦抓住学生的“争议”和认知难点做文章,学生就会产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同时问题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2. 勇于质疑,以疑促学,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培养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在看似无疑处勇于质疑的精神,敢于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以疑促学,以疑促思。以阅读教学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文章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等,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以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
  学习《信陵君窃符救赵》时,笔者要求学生对“战国四君子”之一信陵君作出个性化评价。有一个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信陵君窃符救赵到底值不值得赞扬?”问题提出后,激起了学生们强烈的兴趣,于是在适当的准备后纷纷发表看法。有的说:“不应该赞扬,反而要大大地批评。因为信陵君的行为是自私的,为了顾及个人的亲情和成就自己的‘信义’美名,竟然置对国君对国家的忠诚于不顾。而且,信陵君盗取国君兵符,矫旨夺取兵权,杀害高级将领,给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实在是魏国的罪人!”有的说:“值得赞扬。信陵君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窃符救赵并非出于私心。因为他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明白赵国灭亡了,魏国也将随之灭亡。所以救赵就是自救,存赵就是存魏。他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是真正的伟丈夫。”虽然观点大相径庭,但显示了学生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这样的教学,追求的就不是“以解决问题为终极目标”,而是非常强调学生的主观参与。
  勇于质疑是问题意识形成的一个核心要素,如果我们有意识放开手脚,引导学生大胆反思与批判,我们就会常常惊喜于学生耳目一新的见解,就会常常欣慰地听到创新之花慢慢绽开的声音。
  3. 和谐宽松,合作探究,是培养问题意识的有效保证。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动态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所以,教师应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平等中的首席官”的身份出现,努力营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课堂合作氛围。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保证。
  在教学《过秦论》时,有个学生对“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中的“北”在文中的解释提出了质疑:“北”在句中为什么不解释为北方的军队,而解释为逃亡的军队呢?“北”与“败”有何关系?对此我没有简单地说:“北就是败兵的意思,课文下面也是这么注释的。”而是把问题交给了学生:“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见地,但既然课文的注释这样解释就肯定有它的理由,希望大家课后查一下工具书把这个理由找出来。”第二天一个学生通过查阅《说文解字》终于找到了满意的答案:“北”是一个象形字,像两个人双膝跪着,背靠背,这是古代的一种受降仪式,失败的战俘双膝跪着,背靠着背表示臣服。于是学生茅塞顿开,不仅明白了“北”与“败”的关联,“背”中有“北”的原因,而且还提高了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学生处在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学生的各种不同意见和看法,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观点,要及时给予热情地鼓励和赞赏,即使是提出一些错误观点也要在精神上给予肯定,然后再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
  4. 直面问题,研究对策,是培养问题意识的最终目的。
  随着多媒体等多种手段的介入,把许多语言不容易表达的东西形象化,让学生得到更加直观的感受,以便更直接关注现实,走进社会,对许多社会问题提出质疑,并且感同身受地积极思考解决的方法,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曾经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授过《瓦尔登湖》这一课,在课堂导入部分,利用课件展示了瓦尔登湖、洞庭湖、青海湖(青海)、纳木错(西藏)等图景,配以描写不同湖水的诗文和音乐,引导学生共同感受“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的真谛,从而进入澄澈透明的湖水、茂密苍翠的山林,与自然融为一体,使灵魂与景境合二为一,在美好的遐想中进行更深沉的思考。然后再展示因三峡泄洪和生物链被人为破坏而导致洞庭湖20亿只老鼠向人类发起集团冲锋,“人鼠大战”的恐怖画面。在多媒体这种手段的激发下,学生深切感受到前后触目惊心的反差,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从而产生对宁静田园、美丽自然的向往,对现今急功近利、破坏环境的现状的深刻感悟和反思,进而诱发学生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思考。 学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上课伊始,课堂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气氛和思维热情,并一直持续到下课。
  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不断地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获取知识的。教师若能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假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地学得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意识。
  
  (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区南海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发展转向质与两并重,同时城市主导产业从工业转型为服务业,以往功能分区的理念难以指导现阶段以人为本的发展品质城市的要
卫生部北京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大明,是2008年新当选的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由于一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从没有担任过科室主任以外的行政职务,相比一些宏观的话题。王大明说他更愿
利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方程、准一级及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研究了高粱秸秆生物炭(SSB)对水溶液中Cr(Ⅵ)的吸附热力学与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SSB
为了创造小麦-长穗偃麦草染色体易位系,将‘中国春’-长穗偃麦草3E二体附加系与‘中国春’-柱穗山羊草2C二体附加系进行了正反交、F1代自交和回交,利用细胞遗传学等方法对杂
为了探讨寒地水稻根系性状与地上部性状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关系,以黑龙江省的3个超级稻品种和3个普通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根长在不同的生育时期与结实率、各
本文对魏晋玄言赋的概念、发展轨迹乃至主要作家作品作了粗浅的论述.玄言赋是指在玄学出现之后,由于清谈风气的影响而产生的,以谈论玄理,表现玄学人生观和生活情趣为内容的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