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通识选修课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d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外国文学通识选修课面向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其作用为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培养学生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实现这一课程目标,中国文化知识要有机融合渗透课程始终。实现中外文学文化知识的糅合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外国文学 通识选修课 中国文化
  “通识”概念由美国教育界提出,通识教育理念在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即哈佛“红皮书”)中得到集中阐述,即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前者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部分,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在这一要求下,通识选修课作为专业课程的有效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大学课程体系,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助力。
  外国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但不是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唯一的外语必修课程,但其学时有限,内容不丰富,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外国文学通识选修课作为面向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对大学英语课程形成有效补充,同时与各专业的必修课程相结合,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外国文学通识选修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培养学生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使其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同时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比较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现这一课程目标,中国文化成为外国文学通选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就现状而言,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大学课堂教学中较普遍,其中包括外国文学通识选修课程教学。其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过于偏重目的语文化介绍,忽略中国文化教学,导致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较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较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当有限。
  一、将中国文化渗透到外国文学通识选修课的必要性
  1.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现代大学教育着意培养综合性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成为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某些学生在进行外语及外国文化学习时,将外国语言文学与中国语言文学割裂看待,纵向脉络较清晰,横向对比明显欠缺。对同时期发生的中外大事缺乏对比领悟,导致对中外文学文化的领悟始终无法融会贯通,继而缺乏思辨精神,无法做到对有益元素的理性吸收,也无法做到对文化糟粕的合理摒弃。思辨精神是现代大学生最根本的综合素质之一,也恰恰是中国大学生最大的不足之处。只有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使其胸中有物,才能使之具备思辨的基础,继而提高思辨能力。因此,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是现代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文化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交流,动态交流中的语言文化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在外国文学通识选修课中渗透中国文化,使学生在提高中外文化知识对比能力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中外文化知识,继而掌握向外国人士准确、深入介绍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为中国大学生学习外国文学文化知识的最终目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对本源语与目的语两方面知识文化的深入理解,还要求学生以目的语的思维方式对本源语文化进行准确、深入、翔实的介绍,使听者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高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推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
  现代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日益提高,满足岗位需求是对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大多数社会工作岗位都不是单一知识技能即可胜任,突出的专业性知识,结合多方面、多维度的综合性知识才是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关键。将中国文化渗透到外国文化通识课的课堂教学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中外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对外交往能力,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以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并促进学生职业的长远发展。
  二、将中国文化渗透到外国文学通识选修课的主要方法
  1.教学大纲设计完整全面
  教学大纲是学科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起到纲领性、匡正性作用,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外国文学通识选修课应在课程大纲层面即将中国文化知识涵盖其中,使之合理有效地渗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外国文学通识选修课面向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无先修课程要求。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使其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同时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比较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现这一课程目标,要将中国文化的渗入贯穿教学大纲始终,使之实现有机融合,方为可行之法。
  2.课堂环节设计严谨流畅
  课堂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技术保证。在外国文学通识选修课的课堂设计上,所有环节需围绕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展开。为实现中国文化的有效渗入,在课堂的讲授环节教师就要将与所讲外国文学内容相关的中国文化进行对比讲解,这一细节必须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得以保证。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讨论外国文学作品内容的同时,将对比性的中国文化作为讨论内容,并加以引导及提问,确保学生真正将中外文化对比了解。在课后作业环节,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同时作为课后思考内容布置给学生,使其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真正的课后探讨,并在下次课时将讨论结果在课前呈现。这个环节可以作为下次课的课前导入,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课程内容讲授兼收并蓄
  外国文学通识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英国、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多部世界经典文学作品的文本讲解、作者介绍、作品评析等,力求为学生打开一扇接触、欣赏世界优秀文学名著的窗口。在这些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可以与中国文化对比讲解的内容。例如对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横向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外文明发展的不同进程,中外相似文学流派出现的时间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文化发展的脉络,中外文学名家出现的不同社会背景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文明的发展,等等。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糅合讲解,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与能力。例如,西方历史上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社会开始步入法制,当时的中国尚处于夏朝,家天下开始了千年的传承;公元四世纪中国出现志怪小说,但直至公元十八世纪英国才出现类似的哥特小说,此类对比,不一而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若将中外文学文化知识对比讲解,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意识,使其深入了解自己国家的深厚文化,避免学生出现一味歌颂外国文化的不成熟举动。
  4.考核评价合理有效
  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反馈,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检验。在外国文学通识选修课的考核过程中,教师应将中外文化的对比剖析列入考核内容。同时,鉴于选修课的特性,应将平时的延续性考核与期末的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以合适的比例在最终评价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以此方法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同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短剧表演、辩论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展示自己所学,赢得更高的延续性考核分数。期末的终结性考核应注意形式,避免过多琐碎的知识细节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领悟深度。有效的延续性考核与合理的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使考核结果更真实客观地反映教学效果及学习效果。
  总之,在外国文学通识选修课教学中进行行之有效的中国文化渗透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裨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鲁男.外语专业通识教育:历史、现状与展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6):922.
其他文献
近年来,无锡工商局充分运用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多渠道帮扶下岗职工,认真兑现有关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促进和加快了全市再就业工程的顺利实施.
学校管理的目标定位及优化整合是整个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如果没有对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那么学校管理工作必然会产生诸多问题。在目标体系中,各种因素是互相
【正】 所谓(V+N)+NP<sub>2</sub>结构,指的就是“扎根边疆”这样的结构体。我们以“V”表示动词性语素,以“N”表示名词性语素,以“NP<sub>2</sub>”表示名词或词组。(V+N)+NP<s
中职学生作为未来的技能型人才,英语口语能力是他们必备的素养之一。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口语教学是中职英语教 师面临的问题。思维导图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
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普遍较低,听力在语言交流和语言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探讨如何利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听力模式提高学生
【正】 在六十年代初我国戏剧舞台上,五幕历史话剧《胆剑篇》,是很有影响的一个剧目。在那我国人民承受严峻考验的年代,剧作者满怀高昂的政治热情,用这个古老的故事去拨动人
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 maintains Ca~(2+) homeostasis in PC12 cells,which may protect against apoptosis;however,the mechanisms of neuroprotection are uncle
摘 要: 新形势下,高校发展党员工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党员发展工作的特殊性和发展成效的滞后性,高校发展党员工作质量一直较难评价。本文分析了构建高校发展党员工作质量考评体系的必要性和依据,提出了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客观全面地对发展党员工作质量进行考评的原则,并提出了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设想,旨在对开展高校发展党员工作质量考评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高校发展党员工作质量 考评体
摘 要: 人生教育是一种以关注学生知识教育、技能教育、人格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的全方位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人生教育的内涵出发,将人生教育理念引入校企协同教育模式中,并系统构建校企协同创新人生教育内容体系,分析当前校企协同人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提出实现人生教育协同教育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校企协同 人生教育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教育是为人生服务的,教育的
摘 要: 任何一项改革都取决于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然而心理因素是容易被忽视却又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高等教育改革也不例外。高等教育改革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就是由心理冲突到心理适应的过程。从心理学视角论述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不多,本文拟对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等教育改革 心理冲突 心理适应  一、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两个以上的动机同时并存而又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