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秋自此时分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uo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花瓣中间滚着聊天,于草叶边缘坠着打盹,一颗颗,无数颗,大大小小,洁白无瑕的小水滴,在这一天,密密地来了——带了秋气与寒凉,更捎带了一个美丽的节气,这便是:白露。
  露,是由于气温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因天气转凉,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白色的露珠,故称“白露”。白露以后,阴气渐重,露水不再透明,变得沉浊。明人郎瑛《七修类稿》卷三说:“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白露白茫茫,稻谷满田黄。”农人们忙着抢收庄稼,一捆捆运到场上。东北收获谷子、高粱、大豆;西南地区收割水稻和谷子;华中地区开始收获水稻和玉米。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准备播种冬小麦,还有大蒜、萝卜、白菜等。有农谚说:“不到白露不种蒜。”
  鸟去鸟来秋色里
  白露之三候,是“鸟去鸟来秋色里”的凌空画景——
  一候:鸿雁来。鸿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鸿大而雁小,体形似鹅,嘴长微黄,前褐色,翼带青灰色,胸部有黑色斑点。白露这天,鸿雁结伴南飞,成一字形或人字形,行过天际,声声鸣叫。明人吕纪有《秋渚水禽》图,画的是白露以后南来的群雁,芦叶、芙蓉、月色下,群雁宿在沙洲之上,一雁对月而鸣,孤寂中,令人感知秋之萧索。
  那一个个云中身影,历尽寒暑,准时来去,是人们翘首企盼的远方信使,也是忠于爱情、信守不渝的象征。
  二候:玄鸟归。玄鸟就是燕子,《月令》说,春天的农历二月份,燕子从南方飞来;秋天的第二个月,燕子又飞回南方。精确地说,是春分这天,燕子从南方飞来;白露之后的第五天,燕子又飞回南方了。
  三候:群鸟养羞。“羞”同“馐”,指鸟类的美食。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有各种植物的种子供鸟类或昆虫食用,鸟儿身上的羽毛也重新更换成厚而有绒的新羽。此时,众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存干果食物以备冬月之养。
  不只上述鸟儿们能敏锐感知白露节气的变化,还有鹤与鹭鸶。
  鹤与鹭鸶都是全身披着白羽,且形状相似,它俩于白露这天,分别表现出不一样的一面。鹤在白露这天,发出高亢的鸣声。《春秋感精符》中说:“八月,白露降,鹤即高鸣相儆。”鹭鸶呢,性格温顺,眷恋故巢,白露这天却会野性发作而飞走。养鹭鸶的人家,在白露这天不会开笼放它外出觅食。明人郎瑛《七修续稿》卷三说:“鹭逢白露必离巢。”清人秦嘉谟《月令粹编》也说:“……鹭,一名春锄,步于浅水……山阴濒水人家多畜之,皆驯不去,惟白露一日必笼之,不然飞去。”
  白露时节人们多吃番薯,湖南一带酿“白露米酒”,这个时节酿出的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南京人有喝白露茶之习俗。白露茶有一种独特的甘醇清香,当春茶堪堪将尽,白露茶正好接上,尤受老茶客喜爱。福州,则有白露吃龙眼的习俗。
  “白露挂枝头,花湿好个秋。”“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晚上气温下降很快,“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白露身子不露,免得着凉泻肚。”提醒人们在白露节气后,晚上睡觉盖好被,以免着凉。
  秋将半,荷将老,莲将实。风色轻盈,落霞孤鹜,秋水长天。
  “露白月微明,天凉景物清。草头珠颗冷,楼角玉钩生……”1100年前的秋之白露,握着白居易老大人的手,走进这首诗。
  晋代陆机从露水中看明月,其《赴洛道中作诗二首》有“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之句。唐时,孙頠的《宿烟含白露》诗也描写到露珠——
  析析有新意,微微曙色幽。露含疏月净,光与晓烟浮。迥野遥凝素,空林望已秋。
  著霜寒未结,凝叶滴还流。比玉偏清洁,如珠讵可收。裴回阡陌上,瞻想但淹留。
  天快亮时,露水中含着月亮的洁净,晨光与早晨的雾气一并飘浮,郊野一片白色,空空的树林里遍是秋意,凉气凝结,聚于树叶,慢慢,聚成水滴,重了时,流下来,其透明清亮胜过玉石,如珍珠一般,只是此乃大自然的物品,无法收来珍藏。我看啊看啊,凝神细思,怎么也不想离开。
  古人比今人生活缓慢,有诗意,有情调,大自然草木的呼吸,节气的细微变化,都在他们的眼里心中,譬如,随之而来的——秋分。
  秋分,“分”是平分,秋分是秋节90天中的中分点。秋分这天,阳光直射,昼夜等长,各占十二个小时。转眼就是冬日了,动物们开始为冬眠做准备。
  秋分时节,气温下降得快,地面热量已满足不了植物的生长需要,要加紧收割。农谚说:“秋分无生田,不熟也得割。”“秋分不见糜子,寒露不见谷子。”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也格外忙碌。收稻谷,收花生,收棉花,随收随耕,种冬小麦,种油菜,此时,“秋分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秋分时,水开始干了,雷声也少了,虫儿也要过冬了。
  秋分初候:雷始收声。秋分之后温度降低,水分蒸发少,空气中湿度降低,雨水少,天气凉爽,冷暖空气交汇的机会不多,难以听到雷声、看到闪电了。
  秋分二候:蛰虫坯户。王安石诗:忽忽远枝空,寒虫欲坯户。坯是培的意思,寒气渐深,驱逐着虫类入地封塞巢穴,准备冬眠。雷声停了,一些蛰虫和动物赶紧趁此机会在土壤中修建巢穴。坯是细泥,小虫们在地下用细泥糊一个窝,留一小洞作为进出的通道,待天冷时,将小洞塞住,进入冬眠期。直到来年惊蛰,初春之雷再次响起,惊醒它们,才纷纷爬出来。
  秋分第三候:水始涸。涸指干涸,春来遍是桃花水,夏日粼粼满平湖,秋分后十几天时,北风初起,湿润空气南移,冷暖空气交替机会减少,雨水也渐少,地面存水慢慢渗入地下。于是,地面的小水塘或浅表有水之处,会出现干涸的情形。秋冬渐于干涸,这是秋天肃杀的表现。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
  一首《点绛唇》,是宋代诗人谢逸的秋分记忆。风清露冷,月色清凉,有仙子素衣,翩翩起舞,昭华管中,舞乱,人散,却有桂香漫漫。
  八月,桂花当令,因此又称为桂月、壮月。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明人谢在杭写福建延平山中的桂树林:“延平山中,古桂夹道,上参云汉,花堕狼藉地上,入土数尺。壮丽令人惊叹!”
  桂花可制作各种美食,人们用桂花制作桂花糕、桂花糖藕等。南京桂花鸭,因盐水鸭有桂花卤入味,于桂子飘香之时上市,肥而不腻,味美清香。


  秋分时节,民间很多地方要“吃秋菜”,是一种叫作“野苋菜”的野菜,秋分一到,人们纷纷去田野里采秋菜,嫩绿的,细细的经有巴掌大小,采回的秋菜与鱼片“滚汤”,叫作“秋汤”。民谣说:“秋汤灌脏,洗洚肝肠。阖家老小,平安健康。”吃秋菜,祈求家宅平安,一切如意。
  因秋分节令与中秋合二为一,除了月饼,过节应景食品还有藕、菱、芋艿、美味的螃蟹和田螺,民间认为,中秋时的田螺可以明目。不少地方有中秋吃芋头之俗,意为辟邪消灾。
  中秋八月中,俗以此日为三秋之中,故名。 中秋一圆月,相传唐玄宗与方士叶法善夜游月宫,民间赏月遂成风气。《东京梦华录》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逢中秋之夕,富户人家或登楼临轩,或安排安宴,子女团圆,赏玩月色,留连达旦。百姓们家家设露天香案,摆上瓜果梨桃、酒食月饼,合家焚香拜月。纵家贫之人,亦能解衣沽酒,不肯虚度此夜。
  清代又有烧斗香、点塔灯、走月亮等特殊风俗。其中树中秋,即用竹条扎灯。灯内有烛,点燃,下面再接许多小灯,系于竹竿。入夜,满城星星点点,灯火与明月交相辉映,也叫“竖中秋”。吴地风俗,中秋夜妇女盛妆出游,踏月彻晓,谓之“走月亮”。沈复《浮生六记》也有“中秋日……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
  从白露,到秋分,秋已行一半,放眼望,界面阔大,色彩斑斓,天高云淡,层林尽染。
  记得那碧云天,黄花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记得那秋日胜春朝,一鹤凌云,晴空皆诗行。用那时曲词,佐今日秋色,不亦快哉!
其他文献
近十年间兴起的现代书院从创办人的办院理念、宗旨到教学内容及具体运营模式都还不够成熟,对古代书院教育精华的借鉴仍处于探索期。  以“书院”为名不是为了追忆,更不是为了复古,随着社会形态和生活模式的改变,现代书院的功能、作用和教育形式必然不同。现代书院不仅要在市场经济的基底上找到其持续运营的经济基础,还要苦练内功,从古代书院吸取养分,与现代社会相融合,推陈出新,提供真正有益于当下的创新教育服务。
期刊
在记者走访的十几家书院中,培德有些与众不同,它本质上是一所现代国际学校,其创办人是李亚鹏和来自台湾道禾书院的曾国俊。  1995年,为了给女儿选一所满意的学校,曾国俊先生在台湾创办了第一所道禾幼儿园,随着女儿的成长,他又开始办小学、初中、高中……  20多年来,曾国俊坚持以东方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提倡“中西融合,三代塾学”,在台湾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这让对“根深中国,盛开国际”的华人教育理念
期刊
第一次听李里先生讲课是六年前,一袭长衫,温文尔雅,既不用PPT,也不带教案,大段经典信手拈来,文本解读深入浅出逻辑清晰。也正是那次课程让我对他创办的传薪书院心生向往,并终于近日成行。  传薪书院位于成都三圣花乡幸福梅林,书院绿树环绕、竹影婆娑,既有融于自然的素雅之感,更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书院正门“传薪书院”四个大字古拙苍劲,门框两边是一幅“通圣言而遍环宇,导世界以趋大同”对联。厅堂名“传心
期刊
不悲不喜,即是人生哲学。人生是苦的,生老病死苦。人生在世,劳其形、苦其心、烦其气,顺心的时候少,烦恼丝总来。婴儿呱呱坠地,哭啼之声震耳欲聋,揭示人生苦海无边。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白驹过隙,时光飞逝。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求不得苦,怨声载道更苦。苦,是生命的真相,可是苦中也有乐趣。苦中也有滋味,苦尽可以甜来,苦有苦的味道。人生虽苦,但生命不悲不惧。悲观的人生是苦中之苦,不悲不忧才是真
期刊
与书相遇和与人相遇是一样的,我们决定去读一本书,大抵是与这书有些缘分。听人推荐,知道了《浮生六记》这样一本书,初闻之时,仅仅是书名都让我心生钟情,感慨良久。“浮生”二字本不陌生,也并非沈复首创,自《庄子·外篇·刻意》中首先提出恬淡平静之圣人“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以后,后来的文人墨客便常有用“浮生”入诗文以感叹世事,南朝宋鲍照感慨“浮生急驰电,物道险弦丝”;唐代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吟唱“夫天
期刊
古代书院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强调“明人伦”,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追求完美道德、明白做人的道理。而这一点,恰恰是现代教育之不足。  明伦书院定位为读书论道,游历天下;主张立足经典,守望纯粹。其成立于2005年,是民间书院较早的探索者。  记者:您办书院的理念是什么,具体如何解读?  姜加印:明伦书院的理念是:立足经典,守望纯粹,找回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法。  我觉得我们今天首先要搞明白书院是做什么的
期刊
中国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百多年来,它们都面临严重的挑战。近些年来,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中国书院也得到人们的关注,传承书院精神、复兴书院的呼声愈来愈高。许多传统书院与新建书院也在从事教育与学术活动,主动承担起中国文化复兴的功能和使命。  中国书院的复兴,离不开下列几个途径:  其一,修复现存的中国古代书院,继续发挥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和发展的功能。许多古代书院在历史上就是传
期刊
“病入膏肓”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大意是说人快死了,无可救药了。可是具体地说,膏肓是什么,在哪里?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病入膏肓”出自《左传·成公十年》,说的是晋景公姬孺,信佞臣,听谗言,无辜杀害忠臣赵盾的后代赵同、赵括全族。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赵氏孤儿》悲剧的原型。两年后,晋景公梦见一厉鬼,披散着一头及地的长发,捶胸顿足,厉声骂道:“你杀我子孙,不仁不义。我已向天帝诉冤!”说罢,厉鬼毁坏
期刊
企业要做到有“竞争力”,就必须提高“执行力”,这是人们的共识。 “执行”如何能做到“有效”,归根结底是想从思想观念上解决人们的“想干、会干、拼命干”的问题,解决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快乐工作”的问题。也就是让“有效执行”成为一种文化。  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工作时,经常看重的是有形的东西,一般问销量多少?产量多少?利润多少?等
期刊
唐玄宗天宝二年,发生了一桩叫人匪夷所思的考试营私舞弊案。  这个案件的过程并不复杂,简单地说,就是大字都不识一个的安禄山给唐玄宗报告说今年考试录取的新状元有点问题,外面议论纷纷。  唐玄宗闻言当即下令,亲自接见被录取的考生,进行二次复试。复试的结果是新科状元,一位叫张奭的人,手持试纸,冷汗直流,最后居然连一个字都没填上,交了白卷,当时的人们送给这位交白卷的状元一个称呼,叫作“曳白”,其意思大概比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