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n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
  “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理想,可以说是皆从孤独得来的。我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来的。”
  这是沈从文曾经说过的话,我总是一读再读,感慨良深。
  为了不被时代淹没,他自觉自愿地孤独着,这是他身上特别有战斗性的地方。他独自一人行进,无论是在枪林弹雨的时代,还是在红旗翻涌的时代。他的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时而宁静,时而疯狂,但终究是自由而不羁的。
  人们形容沈从文的性格时不免会加上“倔强”二字。这个湘西人,看起来温文尔雅的,骨子里却有着湖南人的倔强霸蛮。他认定要做的事,九条牛都拉不回来。在天翻地覆的大时代,他随时自设坚固边界,保持他的文学世界不受侵扰。
  我喜欢这个自我世界完备的坚固的人,他的身上有那种不攀附任何人的独立,有那种知道任何人都不可攀附的孤独。
  想起克尔凯郭尔的一段话:“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是:在多长的时间里,以及在怎样的层次上他能够甘于寂寞,无须得到他人的理解。能够毕生忍受孤独的人,能够在孤独中决定永恒之意义的人,距离孩提时代以及代表人类动物性的社会最远。”
  对照这段文字,我觉得沈从文就是这样的人。他以惊人的坦率与倔强,承认并自我守护着孤独。即使被老友们孤立,他也不肯做丝毫违心之事,宁愿手中之文由文学转为文物。他还是那一匹顽固不化的无法驯服的斑马。
  沈从文的孤独不同于因为境遇导致的落寞——落寞里还可以充满幻觉或者憧憬,而他的孤独,是一个认识到绝境之后又心甘情愿地停留在这个绝境当中的选择。
  他应该经历过极大的思想危机,但是他克服了。1946年以后,沈从文和妻子张兆和之间的感情就发生了危机。他与妻子、儿子分居,只有到晚上,他才回家去吃饭,走之前,还要带着第二天的早饭和中饭。
  1949年初,沈从文病了很久很久,之后基本中止了文学创作,转向文物研究。不知道他是怎么走过来的。黑暗如磐,一灯如豆,在思想的隧道中单兵挺进。那真的是让人无法想象的孤独旅程——在那幽深的黑暗之中,只朝着一个方向一直前进。怀着探寻世界之秘密的心,深信不疑地潜入那无尽的深渊。他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见到所追求的东西,只是带着那一份追逐,望着前方一直走下去。
  只有孤独的人,才能找到内心的纯粹、安宁。正是这份孤独的坚执,让他守住了内心的完整,自觉远离喧嚣的文坛与社会,以后半生的精力流连于民俗文化和历史文物的整理,在民间岗位上恪守了自己作為知识分子的职责。
  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不会发光,而孤独是饱满的。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内在的孤独空间思维热烈交织碰撞,这力量繁复响亮犹如一场永不停息的喧嚣。真正的艺术家从不会考虑自己的作品是否会被写入艺术史,因为这根本没有意义。艺术只是一次对话,一种对生命本身虚无的对抗。它很纯粹。
  当我翻阅着沈从文的文字,就像是进入了他的孤独,并使其成了我自己的孤独。一旦孤独被轻轻进入、被深深感知,就不再是孤独了,而是一种知己关系;阅读很静,房间里只有一个人,却挤着许多灵魂。一个人越沉入自身最深处的孤独存在之中,就越有可能接近所有的人。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我也甘愿做一个孤独者。
  如果人人都同意你,那你得平庸成什么样?我宁愿如孤独的旅人,行走在荒无人烟的地带,直至到达已知世界里最偏远的地方才停歇。事实上我还在这儿,只不过没有消失在平庸之海,而是在心里面流浪了那么远,默默穿越了孤独的国境线。
  编辑/梁宇清
其他文献
每一年的这个时节,同样在这个礼堂,都会有一个老男人或者资深美女,作为导师代表发言。他们或念念叨叨或语重心长的一大段话,归结起来就两个字——理想!  理想很空,老师很穷,要让老师送给大家一个不花钱的临别礼物,理想大约是最好的选择。幸运的是,今年你们遇到的是邹振东教授,他的礼物与众不同,今天他要送给大家的不是理想,而是梦想。  其实对一所大学的真正留恋,是从收拾行李开始的。30年前,我的眼泪就是在这个
期刊
1  你清楚地记得,那年,教室挪到了艺术楼的顶层,虽然变成了唯一和老师办公室“独处一层”的班级,但全班同学也收获了一个阳光不会被遮挡丝毫的大平台。  那年,班里还来了位实习老师,是个二十出头的留着长发的漂亮姐姐。她一开始会和大家玩猜名字的游戏,等熟悉起来,又一起跳皮筋、玩123木头人。  大家都很喜欢她,你也是。但聚散终有时,不长不短的两个月时光结束,她要离开了。那天,走在楼梯上,你和好友聊天。你
期刊
1  亦冉回来了,像她离开的时候一样,拖着一个硕大的行李箱,敞怀穿着一件长及脚踝的大风衣,前襟在大步生风的疾走中向后方翻起,很是潇洒。  我站在接机口远远朝她招手。她也看到了我,几乎是飞奔过来,把行李箱拖得咕噜噜响,差点儿撞到出口的安保人员。  这次亦冉回来就不再走了,国外新冠肺炎疫情闹得正凶,飞机一起一落,好似两重天地,还是国内平稳安全。她从斯德哥尔摩回来,飞机在北京降落。  我曾以为她要在那个
期刊
热播剧《觉醒年代》深受年轻人喜欢。这部剧让人产生语文、政治、历史课本里的知识融会贯通的感觉,着重塑造了陈独秀、李大钊等历史人物,感觉他们是活生生在眼前的。这两位中国共产党创始人身上既有大家熟悉的正义感、救国救民的热血精神,又能以各自的个性特点引发观众强烈的好奇心。观众忽略了是演员在塑造人物,只觉得“仲甫先生”一家人可亲可爱,李大钊先生甚至被网友称为“铁憨憨”(剧里有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喊他小名“憨砣
期刊
金银花被装在白瓷碗里。外婆端着碗细细搅拌,勺子碰撞碗壁发出清脆的声响,阳光从窗户上攀进来,把外婆的剪影投在地上,画面宁静美好,我不禁微滞。  每到夏秋时节,外婆就会在药店选晒得干干的金银花买些备在家中。当我带着一身的暑气扑进她怀里,她必笑盈盈地忙活一阵,而后盛好一碗金银花茶递到我手里。看我喝光了金银花茶,外婆便会笑得眉眼弯弯,脸上的皱纹全部舒展开来。  外婆平生最喜爱金银花,不仅常备着干金银花用于
期刊
依然記得樱花当令时节的那些情景。树端,粉白色的樱花会拢成一团朦胧的烟云,轻盈地浮动在乳白色的日头下;树底,老人坐在花坛上,安静地看护不远处嬉闹的幼童。路人皆行色匆匆,细碎的花瓣落了满地,老人与幼童,仿佛坐标轴上的原点,在无边的春色中,守望着一场永恒。他们的阳光是无限的,从此处流向彼处,川流不息,从不休止,近乎一种无与伦比的自由。  在我更年轻的时候,我总以为自由是一种更宏大的、宽阔的存在,须得以血
期刊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跟随武攸宜征讨契丹,登台怀古之际想到乐生、燕昭之事。乐生即乐毅,当年燕昭王欲伐齐报仇,于是筑台招贤,最终乐毅领兵南下,几乎使齐国灭亡。其间曾多次有人进乐毅的谗言,但燕昭王始终对其信而不疑。  陈子昂从此事联想到自己,他向武攸宜献计而不得用,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传世名篇《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元好问有诗云:“沈宋横
期刊
不:我的心将变成一座高塔,  我自己将在它的边缘上;  那里别无他物,只有痛苦  与无言,只有大千世界。  只有一件在巨大中显得孤单的东西,  他时而变暗,时而又亮起来,  只有一张最后的渴望的脸,  被摈弃为永远無可安慰者。  只有一张最远的石头脸,  甘于承受其内部的重量,  而悄然使之毁灭的广漠空间,  却强迫它日益趋于神圣。
期刊
1  小苏睡梦中见到一只红冠公鸡,堵在路中间,怒目圆睁。与他对视片刻,公鸡突然张嘴,喔喔喔地叫。  小苏陡然一惊,就醒了过来。  母亲从隔壁房间过来,嘱咐说,多穿些衣服。小苏又在被窝里赖了一会儿,才坐起,将衣服一件件套上。母亲早已准备好一副箩筐、若干麻袋,取过一条扁担。小苏正要动手去拿,母亲往他手中塞了一卷票子,说,在身上分几处放好。他摊开手掌,看了一会儿这卷由分至角至元面额不等的纸币,然后分成了
期刊
1  那年,我曾独自见过一次网友。他约我在广场碰面,给我买了一个奶油味的甜筒。甜腻的奶油顺着食道滑下,在胃里翻腾、奔涌,然后在他带有暗示色彩的言语中一点点变幻,最终化作一场壮阔的海啸:我跌跌撞撞地逃开,内心充斥着强烈的羞耻感,对他,亦是对自己。  我太想被爱被关注了,以至于明知对方大概率不怀好意,依然愿意与其见面,以为自己可以从粗糙的沙砾中找到星屑——可怜到近乎愚蠢。  那一天,我跑得很急很快,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