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秦淮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近金陵古城,恰好看见那夕阳西下的一抹微光,从中山门城墙洞里斜穿过来,微光里,几枝从斑驳的城墙砖缝里钻出来的野花被旋风般骑车而过的金陵女子的衣袂沾染……
  夜游秦淮,便在这沧桑的晚霞里开始。
  
  


  乌衣巷
  到达夫子庙,正值傍晚时分。
  之所以选择这样特定的时间,实在是中国古诗词的影响太深,不用思索便跳脱而出——同样是登临泰山黄山绝顶,忍不住感慨万千豪气抒怀的第一时间,中国人想到的一定是李白杜甫的诗歌,而德国人的脑子里则轰鸣起贝多芬的交响乐。
  李白也曾到过金陵,但为金陵女子留下的诗篇远胜于对秦淮河的缠绵。倒是另一位大才子刘禹锡所作的《乌衣巷》,给了人们伤感无比的意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的来历,虽说最早来源于三国时期吴国的乌衣营,也即是孙吴士兵的黑色军服而得名。但乌衣巷的兴旺,却离不开东晋伊始,入驻于此的王谢两大家族:一是东晋皇室中,有着显赫地位的王导、王敦,也包括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内,开创了乌衣巷的辉煌。另一族谢氏,则走出了一批或文或武抑或文武双全的人物,如风流宰相谢安,淝水名将谢玄、谢石,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东晋才女谢道韫,以及为李白所极度追慕的诗人谢朓等。一干风流人物,令一个小小的乌衣巷,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在古老的秦淮河畔,闪耀出璀璨的光芒。说句实在话,将乌衣巷统归在夫子庙名下,实在是有点委屈。
  回首一望,便是晋到南朝三百余年。
  随着隋文帝灭南陈时的一声令下,“建康城邑,并平荡耕垦”。自此,物质表象的乌衣巷烟消云散,落入尘埃;文化层面的乌衣巷,却越来越明晰,越来越精深。从盛唐到明清,从官宦到市井,那曾经的繁华和荣耀都成了后人的感喟和想象。
  天色尚早,目光掠过马头墙上四个镏金大字“王谢故居”,旁侧有一粉墙黛瓦的门洞,楣上石匾赫然三个苔绿色楷字:乌衣巷。步入巷内,光线陡然一暗。“王谢故居”逼仄的庭院,实在不似我的想象。当然,那原先的豪宅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风烟中了。空荡荡的东西两院也不大,因近黄昏而少游人,一个人走走停停,形单影只中惟听见自己的呼吸,跫音轻移更显空落落的寂静。
  “来燕堂”,写燕却无燕。沙孟海的手书隶体笔意清逸,少见春色而多有意气,似可神会到当年王谢堂前的超绝气韵。砖印壁画上的《竹林七贤》,或酣畅纵酒,或不羁高歌,或佯狂对弈,或弹琴长啸……画图清晰,形神具备。就着昏暗的光线揣摩那些个魏晋风度,其中即有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之一——王戎。
  流连中不觉暮色渐深,管理员开始清场关门了。离开来燕堂前的“流觞曲水”的模型,思虑这里的王羲之塑像,显然不及会稽山兰亭里的那个生动气派,莫非是客居建邺而生发的思乡愁苦所致?《兰亭集序》成就了一代书圣的风流文采,来燕堂则铭记了他们永留青史的文治武功。王谢两家的偏巧相遇,注定了一个窄窄的乌衣巷不同寻常的前生后世。
  站在巷口,朝外灯火辉煌,往内幽冥寂然。交接处门边一片白亮,恍如中秋的月光,又似一抔雪样的寒凉。蓦然记起,刚才那最后的一瞥,竟然就是王谢两家才情极高的奇女子,那位因着“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咏雪佳句而闻名的、“神清散朗故有林下之风”的谢道韫。
  
  秦淮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提起秦淮河,总难免想起少时读过的杜牧。那烟笼寒水,那夜泊秦淮,那商女幽幽的浅唱,那月下的后庭之花……不知觉的,描画出一个清冷的秦淮之夜。
  而今,时光之手,速速地翻过百年又千年,秦淮河早已不是昔日模样。但那灯火齐明熙来攘往的热闹景象,怕是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过往岁月所不及的繁华。
  时空的倒错,让我恍惚。方圆不过几里的街区,在溽热的夏夜,大都被夜游和纳凉的人填满了。从乌衣巷往魁光阁走,文德桥中央,依然挤挤挨挨地寻不到一丝开阔疏朗的间隙。被人群推搡着靠近桥边,便看见熟悉的“秦淮人家”被霓虹灯映照的周身绯红,别致的小楼飞檐被勾勒得流金溢彩,仿若神仙宫阙。缓缓流淌的河水,曲波逶迤,点点嫣红,好似天上的琼浆玉液倾倒而下,又似桃叶渡的胭脂花粉流将而至。嗅一嗅,没有酒香,也不见桃花的清芳,热烘烘满是五味杂陈的红尘味儿,直把这叫了两千多年的“秦淮”之河,瞬间拉回秦代。
  彼时秦始皇东巡,遥望古越城金陵上空紫气蒸腾,以为是王气,为断其龙脉,便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引水入长江。后人认为此水为秦时所开,故称之为“秦淮”。虽说始皇帝嬴政断了南京城的“王气”,但后来依然有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南京便有了“六朝古都”或“十朝古都”的美誉。只可惜,六朝也好,十朝也罢,都没有一朝能够真正地统一中国。于是,也就有了南京乃金粉之地,太过柔媚,不宜建都一说。
  


  其实,南北相比,地域文化的影响毋庸置疑。想那南唐的亡国之君,也即是著名的婉约派大词人李煜李后主,一曲“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就了枭雄大江怀古时的千古绝唱。词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字字伤心、滴滴苦泪,终究因此触怒了宋太宗,而被毒死在一个充满诗意的七夕之夜。秦淮河声声呜咽,扬子江滚滚东流。一个王朝的湮灭,另一个王朝的兴起,权力的更迭或是篡位夺权、或是兵临城下,兴亡起落间,秦淮河兀自风流着,灯红酒绿的风情便是一直沿续下来,且是愈加的明艳,魅惑。
  
  水上游
  夜幕渐浓。那河畔张灯结彩的画舫,不时缓缓地开出一艘,又是一艘,引得我们只想快步穿过人流,去感受一个与桨声相依与灯影偎红的秦淮之夜。
  大成殿前买到了秦淮画舫的游览票,约莫坐了七八个人就开船了。画舫是电瓶驱动,龙头高昂、龙柱耸立,沿船舷两侧皆是大红灯笼低低挂,船动灯影蒲蒲风。坐在装有空调的船舱内,窗明几净,视野开阔,既饱览了秦淮河两岸的市井风光,又免受热气熏腾,噪音相扰,想那康乾二帝下江南的画舫也没有这般惬意舒爽吧。
  画舫离开码头往东,“十里秦淮水上游”渐渐拉开序幕:东水关、白鹭洲,返回泮池向西,经过文德桥、中华门城堡,再折回码头。一路优哉游哉几十分钟,那沿岸的名胜古迹、历史掌故,那迤逦水边的珠帘绮帐、人家枕河,无不牵引出思古幽情,随着导游员的娓娓讲解,于桨声灯影里,溯回从前。
  第一个古渡口叫桃叶渡,是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合流处,得名于大书法家王献之当年曾在此迎接爱妾桃叶并赋诗《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才子佳人的风流传说遂成了“桃叶临渡”这一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十里珠帘,也是很有来历。相传明清时,秦淮河两岸是王公贵族纸醉金迷的地方,文庙以河为泮,民居傍河而建,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沿河两岸酒旗招展,茶肆店铺民宅比邻而居,隔窗甚至可见绣帘珠闪。“浆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烛波”。船游河上,仿如人在画中,成了赏游秦淮风光、领略秦淮风俗的绝佳地。
  夜凉如水。起身走到船头,因为尚在南京城的中心,霓虹灯的绚烂令我们看不到最本真的湛蓝天色,但一弯鹅黄的新月,却是若即若离在视线的上端。月辉优柔轻洒,与谁家传来的夜鸟低鸣相和,回音落在画舫摇过的两岸雕花木楼间。
  


  画舫逐渐靠近灯火通明的东水关,即内外秦淮河交汇处的一大关口。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了控制秦淮河的水位,经过精心设置,将东水关辟为通济水关“偃月洞”,水关共三层,下层通水,上中为藏兵屯粮之用。如此处心积虑,倒是正好验证了朱皇帝“广积粮”之治国策略。
  河上最令人瞩目的,堪为泮池南岸长达110米的全国最大的红墙照壁,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年,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大照壁辉煌气派,采用古代建筑中的飞檐翘角,四周均以霓虹灯环绕,红红绿绿闪闪烁烁,映衬在波光起伏的秦淮河里,水纹灯影曲线流淌,人在船上,竟也跟着心醉神迷地荡漾起来……
  水上游再度穿过蓝光荧荧的镇淮桥,继续驶向本次游览的终点“中华门城堡”,那有着无数流水般源源不息的传奇故事。夜色深深,灯火迷离,这秦淮河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一条水之河了,而是流光溢彩、亦梦亦幻的灯之河,景之河,更是哺育着古城南京的母亲之河。
  一直到这里,河面才骤然安静下来,波平如镜,倒影如诗,静悄悄的上弦月照着千古、照着今夜,呼应着城楼上下水里岸上的灯火,太平盛世的好光景,竟然感觉梦一样美得不真实。
其他文献
30年前,他在村子边的公路上坡岭前摆了一个修车摊。他作过一个统计,公路边每天经过的汽车是8辆,拖拉机11辆,自行车23辆。  摆这样的修车摊,那就几乎成了一种笑话。  但是他一摆就是10年。10年后,这个无名地段有了自己的名字——修车岭,在省城长途汽车站内,只要说一声“修车岭”,那些售票员全知道,她们还知道这修车岭下有一个修车铺,一个修车人常年呆在那里。当然,这一切都是站里的司机们告诉她们的。  
期刊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我国古代举荐人才的一段佳话。  事情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晋悼公三年,中军尉祁奚因年老请求退休。晋悼公在谁可继任的问题上,征询祁奚的意见。祁奚推荐解狐,而“解狐,其仇也”;晋悼公问:“解狐不是你的仇家吗?”祁奚回答:“君主问的是谁可胜任,而不是问谁是我的仇家。”刚要任命解狐,不料他却病死了。晋悼公又问祁奚谁可任者,祁奚回答说:“午也可。”午就是祁午,祁奚的儿子。晋悼公
期刊
“太阳跳出东海,大地一片光彩,河流停止了咆哮,山岳敞开了胸怀,鸟在高飞,花在盛开,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我们伟大的共和国,崛起在世界的东方。唱起《祖国颂》,我们热血沸腾;唱起《我的祖国》,我们精神振奋;唱起《我爱你,中国》,我们心潮澎湃;唱起《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我们深情无限……六十年来,歌唱祖国的美好旋律在我们的心中回荡,在我们的文化记忆里珍藏。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新航
期刊
左思终于选择归隐了,并不是如他《咏史诗》第一首所言“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而是殚精竭虑、孑孑孤立之后的无奈选择。  左思,字太冲,山东淄博人。于今日之大众而言,其人最为人所记的印象有二:一者即是作为成语“洛阳纸贵”的典故;二者即是《世说新语·容止篇》所载“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邀,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中那个效颦潘岳公子的可笑之人。即便仅撷取弱水“二瓢”,已足够勾勒左思其人之形象,其中
期刊
萤火虫  提盏小灯在寻找  天亮了  自己却丢了    鸡毛  谁说鸡毛不会飞  君不信  亲口吹一吹    羊角  同类争斗当利刃  豺狼面前变头饰    蚂蚁  爬上极顶小蚂蚁  也比泰山高一头    老虎请医生  老虎嘴巴长大疔  贴出广告请医生  ——谁敢应聘?    脱钩鱼  上当接着还上当  受骗甘愿再受骗  皆因贪欲自控难    蚊子自白  嗡嗡嘤嘤先通知  吸血也是真君子  你睡昏
期刊
南北朝时颜子推在《家训》中提到:“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说的是有位博士到牛马市上买一头驴,买卖当中要立一字据,于是,这位博士密密麻麻写了三大张纸,硬是没有接触到这篇作品的主角——那头正在牲口市里嚼着刍豆的毛驴。  对此,作家李国文撰文慨叹:“这等超人,其空手道功夫,恐怕不能不令时下流行的作家望洋兴叹,走俏的诗人自愧弗如。”李国文乃老辈传统文人,对于现在的网络文学作品大约并不多
期刊
“哈木哈木”一词来源于很久以前阅读的文章《哈木哈木》,讲述的是几个在巴格达摩苏尔水坝艰苦的环境中做劳工的中国人,在酷热的底格里斯河畔发现了一种花,叫“哈木哈木”。它能在伊拉克五十多摄氏度的高温与滚烫的沙砾中依旧枝芽挺拔地绽放,当时的中国劳工将其作为他们精神的象征。  “天水围”是一个较新的词,2004年,香港发生了一起灭门惨案,丈夫以残忍的手段杀死了来自内地的妻子和一双幼女,数日后自己也伤重而亡。
期刊
杭州的出名,一大半是为了西湖。而人工的建设,都会的形成,初则是由于唐末五代,武肃王钱鏐(西历十世纪初期)的割据东南,——“隋朝特创立此郡城,仅三十六里九十步;后武肃钱王,发民丁与十三寨军卒,增筑罗城,周围七十里许。……”(吴自牧《梦粱录》卷七)——再则是由于南宋建炎三年(一一二九),高宗的临安驻跸,奠定国都。至若唐白乐天与宋苏东坡的筑堤导水,原也有功于杭郡人民,可是仅仅一位醉酒吟诗携妓的郡守的力量
期刊
看风景如看美女,肥环瘦燕,各有所爱。雍容华贵与荆钗布裙也都各有千秋。这就好比情人眼里出西施一样,看多了诸如精雕细刻和商气十足的某些景点之后,走进黔东南的侗寨肇兴,就会觉出素妆淡雅在当今已经是越来越珍贵了。    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撑着伞走在古街上,四下里望去,木楼连成了一片,把很宽大的一个山沟填得满满当当。而且那木楼看起来一个比一个古朴老旧,就连临街的餐馆商铺也都是旧的有些发黑的板式木楼,
期刊
早就想到江苏金湖去看荷花,七头八岔,拖了一个多月。偶翻台历,已经是农历六月十五。今年闰五月,暑热来得早,爽得也早。下午正好没有什么羁绊的事,于是喊了两个先前承诺过的丫头小子,匆匆上道。  途中下了一阵雨,大家都说,雨中看荷花带雨、荷叶泻露,别有一番韵味,可遇而不可求!谁知不一会儿,雨却停了。    一进入金湖县境,就感受到荷乡的浓浓氛围。从车窗随意望去,近则路旁的排水沟中,远则田头地脚的塘坳渠道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