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邓小平发展理论指导幸福江苏建设

来源 :唯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er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高瞻远瞩,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也是指导江苏发展的科学指南。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放眼江苏大地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心中涌动着对这位世纪伟人的无尽思念。
  “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当代中国的问题是发展问题,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有一句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1]
  邓小平同志生前十分关心江苏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对江苏的发展做过许多重要指示,并多次阐述了江苏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多年来,8000多万江苏人民在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指引下,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思想,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团结一致,凝心聚力,排除干扰,发展经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入新世纪,江苏确立了“两个率先”战略,力争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省人民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坚持发展不动摇,取得了经济社会的可喜成绩。
  “为人民造福”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中,邓小平将“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作出积极贡献”作为领导得好的标准。他指出:离开了发展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离开了党和人民的最大利益”。在南方谈话中,他十多次谈及“人民”。邓小平发展理论将“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价值论证与价值判断。
  在“为人民造福”思想的指导下,江苏大力推进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扎实办好改善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让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针对人口密度大、矿产资源少和人均环境容量小的省情特点,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江苏开始执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80年代开始重视工业污染的防治,90年代前期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新世纪以来,江苏着力强化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改善,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进入2013年,江苏省委、省政府积极推进“六大体系”建设,全省公共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保障改善民生;制定28条政策措施,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城镇新增就业136.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81.6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6.4%;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险主要险种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全面启动大病保险试点,建立城乡居民医保筹资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征地补偿制度,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人均最低标准提高到每月80元,城乡低保人均标准分别达到每月487元和412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280元,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15%;新开工保障性住房26.2万套,建成23.9万套,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户4.9万户。
  “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
  “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突出亮点。在论及发展速度时,邓小平认为,发展太慢,无法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无法保持社会稳定;发展太快,也会带来麻烦。这就需要我们“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
  邓小平反复指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更不能搞平均主义,而只能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余的人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不能长期听任过分悬殊的存在,尤其不能容忍先富者为富不仁,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影响他人实现富裕,否则也会影响政治稳定局面的形成与保持。这实际上也就是邓小平提出要适时进行西部大开发、尽快缩短东西部差距的根据所在。
  就发展战略来说,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和领域,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捍卫国家的政治主权和经济主权,避免受制于人,同时要注意使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群众的心理承受度相统一。
  在处理城乡关系上,邓小平强调城乡要同步发展,逐步缩小差别,否则也会影响稳定的局面。
  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发展对外关系时,邓小平强调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同时又决不当头,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此外,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诚信体系建设、道德风尚建设等都有深刻丰富的科学论述。
  邓小平“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思想,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多年来,江苏坚持“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努力建设和谐稳定的幸福江苏。
  一是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按照符合省情、惠及全民、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养老服务“六大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深化平安江苏建设,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建设和谐稳定示范区为目标,实现基层平安创建全覆盖,加快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江苏。
  二是注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2013年,制定实施20条政策意见,扎实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城镇化率达到64.1%。实施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区域供水通水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制镇覆盖率分别达到83%、70%,新解决3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行政村客运班车基本全覆盖,镇村公交开通率达到48%。对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做出新部署。在保持苏北政策连续性的同时,主攻薄弱环节,补缺补短补软,制定28条政策意见,启动六项关键工程,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苏北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新进展。推动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和沿江地区转型发展,制定出台促进苏中与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发展的政策,苏中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实施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苏南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三是着力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加强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健全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提高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处置能力,强化法律规范、道德约束,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加强人口管理服务,建立人口基础信息库和管理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制度,做好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加快推进村级有集体收入、有活动阵地、有信息网络、有“双强”带头人、强化党组织领导责任的“四有一责”建设,全面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坚持积极引导和依法管理并重,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
  邓小平认为,发展应当是可持续的发展。早在1985年,他就指出:“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1989年,他又明确指出,“要研究下一个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邓小平提出,必须解决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制约问题。关于环境问题,邓小平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和使用生态文明一词,但他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思想,具体体现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主要行为主体中。
  首先,邓小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行为。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确定了环境保护的三大战略方针和三大环境保护政策。198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通过了八项环境管理制度,提出了努力开拓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
  其次,邓小平特别强调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充分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邓小平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他主张企业要积极学习国外环保经验,在企业生产中讲美学,讲心理学,讲绿化。这实际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型企业的要求。
  再次,邓小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行为,积极倡导植树造林。1979年1月6日,邓小平在关于旅游工作的谈话时指出:北京要搞好环境,种草种树,绿化街道,管好园林,经过若干年,做到不露一块黄土。这实际上还蕴含着建设生态城市的思想。1982年邓小平为全军植树造林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大会的题词是: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这一题词点明了植树造林的战略意义。同年12月26日,邓小平对林业部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情况报告的批语为:“这件事,要坚持二十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实。为了保证实效,应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和奖惩制度。”1983年,邓小平在参加北京十三陵水库中直机关绿化基地植树活动时意味深长地说:“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由此可见,邓小平始终把植树造林作为一项伟大的战略事业来抓。
  多年来,江苏认真践行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从江苏实际出发,坚持环保优先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力争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2005年底,中共江苏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环保优先与富民优先、科教优先和节约优先一起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并提出在“两个率先”进程中要充分考虑环保因素,树立和落实环保优先的指导方针,加快环保体制机制创新。在地方环境立法上,江苏率先确立了“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切实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江苏省委、省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坚持环保优先促进科学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系统阐述环境保护的原则、内涵和落实措施,进一步确立了发展过程中环保立法、规划、环评、清洁生产、资源节约、项目评估、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和政绩考核“十优先”原则,使生态建设持续加强,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江苏还创造性地将“全年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标率、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等指标纳入小康评价考核体系。在执行过程中,按照“环保不达标等于小康不达标”的要求,进一步确立了“补课”原则,促使各级政府认真履行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的职责,积极主动工作,加强环境治理,努力改善环境质量。江苏还在全国率先建立直属于省环保厅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环保督查中心,以全面加强省级环保督查监管,逐步建立富有效率的环保督查体系。
  回顾建设幸福江苏的光辉历程,江苏坚持以邓小平发展理论为指导,不断加深对建设幸福江苏科学内涵的认识,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中心不放松,把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相统一,取得了经济社会高速、协调发展的巨大成就,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顽强拼博,幸福江苏建设再续华章!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系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江苏省近现代史学会会长)
  责任编辑:彭安玉
其他文献
水电机组振动特征和故障类型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结合小波神经网络和自适应差分进化法,提出一种新型水电机组振动故障诊断方法.该算法具有进化计算和群体智能的特点,能
<正>在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城镇一体化建设的机遇引导下,江苏休闲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此,要构建发展新思路,多视角配置资源,强化发展新特色,多层面凸显
1998年10月1日,在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德国黑森州原柏尔中学校长艾德加&#183;施密特先生在向我们介绍德国基础教育课程时说:"经济的全球化对教育是很大的挑战,过去课本就是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新部署、新要求。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这是我们党在社会建
回复电压法作为无损、非破坏性的电气诊断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变压器固体绝缘微水量诊断中,但甚少应用于绝缘油受潮状态的研究。基于回复电压特征量,利用扩展德拜模型等效
在电力系统中合理地接入具有快速功率响应能力的储能装置,能够改善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性,而储能装置安装位置和容量的选择严重影响作用效果.提出一种基于暂态稳定风险的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