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我对童年的最好待见(创作谈)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e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要问我为什么写作,或者说为什么走上写作之路,我会明确地说是因为童年。
  我出版的第一本书(散文集)《隐秘的乡村》差不多都是写童年、写出生地的。之前,属于纯粹爱好的阶段,已经写过多次、写废过多次。我手头正在编辑一个写童年的小说集,叫《1976年的广播》,收录了我近年写的 6个中篇 3个短篇,其中就包括这次在《滇池》发表的《不被待见的孩子》。我是上世紀 6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应该说距离童年很遥远了,童年以后又有了几十年的人生经历,而今还在写童年似乎有些说不过去。然而,事实就是这样,这篇《不被待见的孩子》并不是什么旧货,而是去年初夏写成的。
  我已经在一些场合谈过,我这辈子爱上文学、选择写作跟童年有关。说肯定一点,童年是我写作的唯一起因。这个起因是经得起分析的。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专制的父亲——父权,他对我整个童年的压制一直到青春期才结束。事件与一种近距离的关系结束了,但精神与心理的阴影仍在。写作便是我对独立、自由、自尊的渴望与行动。在上面提到的小说集的每一篇小说中都有一个让人害怕的父亲形象。这个形象不是虚构的,它来自我童年真实而生动的记忆,并引申为总是包含着恶的至高而愚昧的权力。《怀念与审判》这篇被看作我的成名作的散文对这种父子关系交待更为清晰,也更具隐喻和象征。
  第二是我有一位如普希金的外婆一样的外婆,我的整个童年都有她的故事相伴。外婆与父亲对我的人生有着一种截然相反的关照,也在我的人生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地带,就像我们在岩层看见的由完全不同的岩浆凝固而成的部分。在刚刚过去的除夕,我一人回老家上坟,在外婆的坟前意外地痛哭流涕,并梦呓般地讲述着她走后我的人生。我在好几篇文章里都称她是这个世界最爱我、甚至唯一爱我的人。我的外婆出生于民国元年,2012年她出生百年我写了《辛卯清明忆婆婆》。小时候,我的床前堆放着猪草,外婆一边砍猪草一边讲故事,很多时候因为太累太困讲着讲着自己便睡着了,刀把手砍了。外婆讲的故事开启了我的想象力,同时也给予了我苦难的童年一种慰藉,而她讲故事这件事本身、这个形象本身也是我最初的文学形象。
  第三便是孤独感。一个人在涪江峡谷的河滩放驴的孤独感。从七八岁到十三四岁,我上学之外的全部时间都是一个人在江边放驴。孤独感让我很早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包括渺小与死亡,同时也让我过早地发现我与大自然的关系,包括与星空的关系——我有过一次在江畔的石头上一觉醒来看见满天星星的经历。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如果说还有什么原因,那就是我的小学老师邓老师。她刚从师范毕业,不是生在农村而是生在我们山里人认为的大地方——江油,人长得漂亮,穿得也漂亮,整个人显得很洋气。我觉得我后来审美的基调便是她给予的。她的形象(麦肤色、大眼睛、长睫毛、长辫子以及大方领的草绿色灯芯绒外套)也多次出现在我的小说里。她甚至启蒙了我的性意识,决定了我感知女性美的倾向。还有嫉妒——每次她身高一米八的男朋友从江油来到我们小学的时候。1982年在江油中坝镇鱼市口到纪念碑那条街上碰见后便再没见过面。
  我们这代人的童年,相较于知青一代是幸运的,至少进学校之后没有中途停学,而且童年的尾巴赶上了改革开放。但同样有苦难,有荒废。广播是那个时代重要的信息传输器。久而久之,人们与广播建立起了一种依赖关系。别说大人,连我们这些小孩对它都有了期待,经常望着柱头上、楼梯口那么个小木箱发呆。我们那里的广播是一个方正的小木箱,刷上了红油漆,每家每户都挂着一个,传播着从中央到地方的信息,主要是“最高指示”,偶尔也发布开大会、看电影的通知。我们小孩子最感兴趣的自然是放电影的通知了,下午,广播不该响的时候响起,多半是通知有电影。那个时代发生的几件大事,我都是从广播听得的。至今都记得听广播的情景、场景,仍能感触到空气的波动和作为一个小孩的心理变化。
  那时,时代的气氛不仅由广播传播,也由大会传播。有时在校园里,更多的时候在公社和大队的三合土坝子。有两次,在县城广场——我们步行十五里去到会场。而今回想起来,总没觉得有很大的戏份,那些狂热的、义正辞严的大会和每一个议程都像是在演戏。
  时代的氛围有着空气的质地,也像积雨云一阵发泄之后便过去了,但如果你恰好在发育生长期,它们也会在你的身上留下尿斑一样的痕迹。且未必都恶心,也有浪漫的成分。
  如今想来,童年不只是我文学的产床和缘起,还是我后来写作中文学形象产出最多的阶段。童年就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这些形象画上去便再也抹不掉。这些我称之为文学形象的地域、事件、意象和氛围,包括涪江中的木筏、一种我们称之为“白片子”的野生鱼以及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河岸线,包括我们家前院竹林里的手磨、我放养的那匹驴、前院的石墙及石墙下的樱桃树,也包括了我在好几篇小说和散文中描写过的在泛涨的江水中“捞水捞柴”(不单是一种隐藏着危险的劳作场景,也是江岸的一种民俗。我感觉非常遗憾的是不曾留下任何影像或照片,也不曾有导演重置那样的场景)……还有从雨后的沙地拔起的整窝的落花生,拿到水边一淘,一颗颗白生生的;还有江中沙脊上停靠的跳河鬼,赤身裸体,只剩下一条内裤;还有夏日的早上,单纯投照在江对岸錾子岩古栈道上的日线,而今回想起已是古代了……童年给予我的文学的形象有自然的、地域的,也有人的,“父亲”是最大、最鲜明、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形象,他也是我的国度和国界,越过他才能抵达文学本身。
  童年是一个人的孩提时代,每个人在他的童年都是一个孩子。在我们的童年,如何对待孩子是一个被忽略的类似假命题的问题。大人忙于填饱全家老小的肚子,对待孩子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态度便是让他不死——虽然有的也死了。不能说没有爱,但爱普遍稀有,且是以挥舞黄荆条和棍棒的方式。
  这篇《不被待见的孩子》小说讲的故事虽说是一个个案,但普遍性及隐喻仍然存在。我个人的际遇可能特殊一点,两次被送人,两次都没有送成。小说中的“安徽”或袁爱米因为不被待见,倒是巴望着被送给成都的翟知青,然而因为意外最终还是留在了亲生父母身边。这是一种反血统的情结,也是对自由和个人自尊的渴望。
  后来的孩子,包括我们自己的孩子,有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我们的童年。这是一个进步,但就今天教育的方方面面看,这样的进步未必就是对孩子真正的待见。
其他文献
我住在这个城市  隔壁响起了推土机的声音  古老的河流还在讲着故事  永安桥记得杨升庵的面孔  河堤围绕着螳螂川倾诉  我还是在这个城市转悠  四季终究从风景里溜走  来来往往的车流  也有道不尽的悲欢  我想象着您的容颜  经过城市的夜空  流星正在缓缓前行  我好想陪您到天荒地老  可是奢望被雨帘看穿  我的天空是快乐的  白云是挂在蓝天的哈达  系在故乡的山脉  一首诗跃过石溪  把心中最美
期刊
1  彝人远祖  扔下一块带血的牛皮  天地间便有了这片红色的土地  来自于屠宰的血液  来自于生育的血喷  神话中,宫血浸透的土地上  有了生命的意义  2  放下弓弩的彝人  扶起坚硬的犁铧  年复一年的猎猎荒火  苏醒了沉睡千年的这片红  有了风雨,有了骄阳  筑起了红土寨墙  播下青稞,种上荞麦  选定一棵大樹  安置祖先的魂灵  找一眼山泉供人畜饮水  这片土地便成了彝人的家园  3  
期刊
每一个去红土地的人  都想和他照一张像  狗依偎在老人身旁  羊皮袄穿在身上  毡帽为他遮挡风霜  花白的胡子  脸上刻满岁月的滄桑  烟斗有草烟的醇香  狗和他的目光  望向很远很远的地方
期刊
这风,是童话里的风  是活着的火的风  它有家,在老龙树下  在长翅膀的云朵上  在我深深隐忍着  从不轻易吐露的诗句中  如风的我,多少年了  在文字里養蜂放羊  种下洋芋苦荞,也种下  岁岁年年的皱纹、沧桑和伤痛  在风之内,在风之外  我美丽的外衣里灵魂  漏雨漏光,但从不走漏  我绵长的思念和依恋  秋天,暖日无语  影子低而矮,歌声渐高渐亢  五彩缤纷的音符里  红土地的风刮起来了  火
期刊
哈萨克族人的泡泡糖  對旅行者来说,阿勒泰的禾木一向是作为远方而存在的。这座无法脱离神的法则存在的村庄,以惊人的古老形象与神秘历史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世人面前——那散发着松木清香的木质尖顶小屋,如乐谱般跃动的栅栏,毗连着一座乡村纹理的精神元素,在夜晚与清晨呈现出它的清晰轮廓。直到今天,我仍记得自己第一次到这座图瓦人村庄时,它带给我的惊讶——  在这里,我看见的是时间与人生的缓慢幽暗,它就像一片从未经
期刊
1  太阳隔着树丛照着水面,湖水镜子一样反射出光亮。老寇把眼睛眯起来,还是看不清鱼竿尽头的情形。美国风景是好,他在心里赞叹一声,这一望无际的湖水,除了偶尔飞过的鸟,没人,就他跟老伴,还有不远处一个老美在写生。蓝天白云,他钓鱼,老伴是赔钓。这一片湖水,浅而不清不混,看似风平浪静,每一个气泡里都藏着鱼的眼睛。当初他一踏上湖边小路,看到水面的瞬间,就认定:这里有鱼。  空气里充盈着淡淡的温暖,无味,却飞
期刊
流星出现的时候  我左手握一根红线  右手拿着绣花针  在流星消失之前  我的红线已穿过了针孔  向流星许个心愿  下世活成你的模样  不争不求不依靠  一個姿势站成永恒  冷暖不惊  绝世而冷艳  独傲山头  静观岁月斑斓  将生命中的年华轻轻弹唱  始终有一个角落  蕴着芬芳  责任编辑 胡兴尚
期刊
即使带上黑呢的毯子帽,他的个头也没有超过一米七,站在一群牛高马大的搬运工面前,他显得单薄瘦小,看上去那个身穿迷彩裤的大块头完全可以用一只手托起装满货物的大箱子,另一只空闲的手顺便把他夹起。  他大步游走在他们中间,不停地用手指指点点,并且快速按动计算机,在一只绿皮子的小本上记下数字:毛巾,牙膏,矿泉水,奶粉,华夫饼干。他在边记下这些名称的时候,顺便清楚记录下它们的型号,规格,毛重,净重,成本价,得
期刊
一記:印象云水  我毕业的时候,工作包分配,我们是被动的。作为外招生,应该可以选择。不过是厂选我们,不是我们选厂。至于云水厂是怎么选中我的?我根本不知道,估计选的是我的工种。我是钳工。我们学校流传着一句话,万能的钳工,伟大的车工,不要脸的铣工,吊儿郎当的电工。其实,钳工是手艺活,全靠一双手。车、铣、刨、磨全都得靠机床。至于电工,是我们最羡慕的工作了。拎着个电工包,哪个车间有事,还得请,才过来接电维
期刊
父亲唱了一山又一山  唱了石头唱河流  唱了花木唱小鸟  他把歌唱得尖亮  他把身子贴在山水石头上  唱了这山唱那山  父亲的歌  唱了一拨又拨  唱了一箩又一箩  父亲的歌  我记住清凌凌的两句  多少人山上山下劳作  多少人田地间种豆又薅草  声调穿过白云  我把歌藏在耳朵里  泪流满面  泪水洒在泥巴里  灑在悬崖上  多少人唱歌又不唱歌  多少人不唱歌又唱歌  父亲不唱歌的时候  我把泪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