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目前高等院校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和教学实践,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培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理念;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提高岗位任职能力和素养,成为高校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新的技术势必会反映到教材中来。学生使用的教材每年都改版,同时教学对象每年也在发生变化,因此研究、探讨和实践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本文认为要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建立一套完整的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
一、更新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理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认为理论不重要,只要把实验做好就行,学不学理论无所谓。如何更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观点,教师可以从大家熟悉的计算机教学领域的“三个层次”谈起,即信息技术理论基础、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这三个层次的教学本着“深入浅出,突出实用”的指导思想,基本包括操作训练、实践训练和实用模拟运用所需的相关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理解和贯彻这“三个层次”的精神呢?以信息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我们认为要学好和掌握这门课的精髓和基本技能,首先要抓好信息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但由于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学时较少,要求教师精讲和精练。我们通过归纳、总结和分析,把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内容划分为六大必要的基础模块,即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软件的基本原理、网络组成和网络工作原理、多媒体基本原理和数据库原理。有了这六大块基本原理,教师就能在遇到新技术、新软件时大胆实验,就可以很快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但由于课时数量的限制,要求教师挑选最基本、最有用的基本理论进行精讲。
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在于应用,而提高应用水平的途径就是要多做实验,并挑选典型实验,利用信息技术理论指导信息技术实验。我们根据教研室组织的多次试讲、实验、讨论和验证,提炼出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关系的理念,即理论固基础、理论顾长远、理论要精炼;应用是目的、应用靠实验、应用出经验。根据上述理念,近几年我院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都取得了优秀成绩,对用人单位的调研反馈也驗证了我们理念的正确性。
二、建立一套完整的培养和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学时一般比较少,为此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
1.调整教学组织方式
高校学生的来源一般比较复杂,有来自教育比较发达地区的,有来自偏远地区的;有的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较好,有的学生甚至都没有碰过计算机,这给信息技术教学的组织带来很大的困难。为此,我们调整了教学的组织方式,坚持基础理论内容共同教学、实验教学分层次;坚持对所有学生的基础理论实行统一的教学标准、考核标准和掌握标准。目的是让学生有共同的理论标准,即使某个学生在实验课上暂时跟不上,但在不久的将来,有了理论的指导,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一定会跟上来。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统一的理论标准会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新技术、新平台的掌握。在实验上,根据入校时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实行分层次教学。为基础好的学生布置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从基础的知识教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2.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经过摸索实验,我们感觉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索达到实验目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以此提高感性认识,对学生难以把握的内容,则以详细的步骤讲解,使学生尽快明白实验的精髓和技术要领,提高课堂效率。综合两者的优点,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3.在教学方法上提倡“精讲多练”的方针
理论教学内容分为六大模块,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必须在课堂上精讲、精练。将最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精讲和精练,其他内容则安排学生自学和自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综合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4.增加考核模式,建立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
教研室新建一套信息技术上机考试系统,改变了以往只能进行理论考试的状况,进行了一次上机考试,不但检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还检查了学生的应用技术水平,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福炎,孙志辉.计算机文化基础[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朱利娜.注重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2).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理念;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提高岗位任职能力和素养,成为高校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新的技术势必会反映到教材中来。学生使用的教材每年都改版,同时教学对象每年也在发生变化,因此研究、探讨和实践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本文认为要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建立一套完整的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
一、更新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理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认为理论不重要,只要把实验做好就行,学不学理论无所谓。如何更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观点,教师可以从大家熟悉的计算机教学领域的“三个层次”谈起,即信息技术理论基础、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这三个层次的教学本着“深入浅出,突出实用”的指导思想,基本包括操作训练、实践训练和实用模拟运用所需的相关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理解和贯彻这“三个层次”的精神呢?以信息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我们认为要学好和掌握这门课的精髓和基本技能,首先要抓好信息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但由于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学时较少,要求教师精讲和精练。我们通过归纳、总结和分析,把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内容划分为六大必要的基础模块,即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软件的基本原理、网络组成和网络工作原理、多媒体基本原理和数据库原理。有了这六大块基本原理,教师就能在遇到新技术、新软件时大胆实验,就可以很快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但由于课时数量的限制,要求教师挑选最基本、最有用的基本理论进行精讲。
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在于应用,而提高应用水平的途径就是要多做实验,并挑选典型实验,利用信息技术理论指导信息技术实验。我们根据教研室组织的多次试讲、实验、讨论和验证,提炼出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关系的理念,即理论固基础、理论顾长远、理论要精炼;应用是目的、应用靠实验、应用出经验。根据上述理念,近几年我院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都取得了优秀成绩,对用人单位的调研反馈也驗证了我们理念的正确性。
二、建立一套完整的培养和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学时一般比较少,为此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
1.调整教学组织方式
高校学生的来源一般比较复杂,有来自教育比较发达地区的,有来自偏远地区的;有的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较好,有的学生甚至都没有碰过计算机,这给信息技术教学的组织带来很大的困难。为此,我们调整了教学的组织方式,坚持基础理论内容共同教学、实验教学分层次;坚持对所有学生的基础理论实行统一的教学标准、考核标准和掌握标准。目的是让学生有共同的理论标准,即使某个学生在实验课上暂时跟不上,但在不久的将来,有了理论的指导,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一定会跟上来。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统一的理论标准会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新技术、新平台的掌握。在实验上,根据入校时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实行分层次教学。为基础好的学生布置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从基础的知识教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2.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经过摸索实验,我们感觉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索达到实验目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以此提高感性认识,对学生难以把握的内容,则以详细的步骤讲解,使学生尽快明白实验的精髓和技术要领,提高课堂效率。综合两者的优点,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3.在教学方法上提倡“精讲多练”的方针
理论教学内容分为六大模块,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必须在课堂上精讲、精练。将最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精讲和精练,其他内容则安排学生自学和自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综合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4.增加考核模式,建立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
教研室新建一套信息技术上机考试系统,改变了以往只能进行理论考试的状况,进行了一次上机考试,不但检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还检查了学生的应用技术水平,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福炎,孙志辉.计算机文化基础[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朱利娜.注重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