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迪士尼动画电影《木偶奇遇记》改编自意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的童话故事,于1940年在美国上映。一般电影在演绎童话时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改编,电影的改编依据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从1880年的童话到1940的动画,木偶皮诺乔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文章从教育观和社会价值观方面对《木偶奇遇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木偶奇遇记》 童话与电影 教育观 社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I0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3.068
Abstract The Disney animated film "the adventures of puppets" was adapted from the fairy tales of the Italy writer Carlo Kolodi, which was show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40. Generally, there are more or less adaptatio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fairy tales. The adaptation of movie is based o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from the fairy tale of 1880 to the 1940 animation. What changes has Pinoche undergone?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tale of puppet adventures from the view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values.
Keywords "The Adventures of Puppets"; fairy tales and films; views of education; social values
1 教育观的变迁
1.1 从说教到身体力行
科洛迪笔下的《木偶奇遇记》中,不论是蟋蟀、还是百灵鸟始终扮演的是一个说教者的角色,比如木偶让蟋蟀走的时候它还不忘告诉皮诺乔:“孩子不听父母的话,任意离开家,到头来绝不会有好结果!他们在这个世界上要倒霉,迟早会后悔的。”“可怜的小傻瓜!如果你光想着玩的话,长大了你就会成为一头十足的蠢驴,大家都会耻笑你的,难道你愿意这样吗?”[1]科洛迪笔下的蟋蟀始终是扮演着一个成人,是一个无时无刻都在对皮诺乔进行说教、起教化作用的角色。同样,在迪士尼电影《木偶奇遇记》中,蟋蟀也是一个教化者的角色,但迪士尼电影《木偶奇遇记》中蟋蟀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说教者,更是皮诺乔“行动的良心”,是皮诺乔遇到困难时的帮助者。比如在皮诺乔要去剧院当演员的时候,蟋蟀吉姆尼在说教无效之后,紧跟着皮诺乔去了剧院,在看到皮诺乔成功之后又默默离开,同时因为担心皮诺乔又返回剧院找到皮诺乔,看到皮诺乔被关在笼子里面后,想尽办法救他;又如在欢乐岛上被皮诺乔的同伴羞辱之后生气的离开,但看到那些孩子变成驴子被贩卖时,又急忙的寻找皮诺乔,使他幸免于难;最后,蟋蟀在得知杰佩托被大鲸鱼吞到肚子里时,和皮诺乔一起去大海里寻找鲸鱼,面对种种困难,一直没有抛弃皮诺乔,最终救出杰佩托,一家人终得团圆。
根据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2]蟋蟀扮演的是木偶皮诺乔道德上的“超我”,在选择去学校和去剧院两条途径中,皮诺乔遵循了“本我”,以快乐为原则,想要成为演员。而作为“良知”存在的蟋蟀不只是在口头上对皮诺乔进行道德说教,更是在行为上给予皮诺乔很大的帮助,比如他想尽各种办法想把皮诺乔从笼子里救出来,拯救了“本我”的皮诺乔。电影中蟋蟀不只是说教者,更是行为上的帮助者,儿童还不具备道德上的“良知”,所以他们不能分辨对错,只能随心选择,这正是现实世界中成人或者说是父母的任务。儿童是感性思维,所以成人的任务不仅是帮助儿童判断是非,分辨对错,更要在行动上给以儿童帮助。面对儿童的成长,人们认识到单纯的说教并不能解决问题,因而开始从行为上帮助儿童一起面临困难,解决问题。
1.2 不变的是教化,改变的是方式
不论是在科迪的童话故事中,还是在迪士尼的动画电影中,对儿童的规训和教化主题一直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教化的方式和手段。电影中除了扮演正面角色的蟋蟀对皮诺乔的说教之外,狐狸和猫这两个“坏人”的角色也加入说教的行列,比如电影中的狐狸和猫不再是书中“瘸腿和瞎眼”的劝皮诺乔不要读书的狐狸和猫:“你看看我吧,我就为了愚蠢得竟想读书,结果把一条腿都弄瘸了”、“你看看我吧,我就为了愚蠢得竟想读书,结果把一只眼都弄瞎了”,而是信誓旦旦地说“学校是一个高贵的地方,如果没有学校,这个社会还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教化看电影的孩子们,好像在对孩子们说:“看吧,可以读书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情,能够去这样一个高贵的地方你们是多么荣幸,所以你们要好好学习。”不仅如此,车夫也加入了教化儿童的行列,他在和狐狸的交易中嘱咐:“不学习的孩子,就是坏孩子”,在电影中,車夫也变成了说教者的角色。所有的这些情节,不管是正面友好的蟋蟀,还是作为反面人物的狐狸和车夫,都在直接地或间接地向儿童传递着一种观念——儿童就要好好学习,好好读书,要接受社会文明对你们的规训。这种将教化与娱乐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更像是一种“糖衣药丸”,表面看上去像糖果一样甜腻,充满美好。
一般来说,坏人是不愿接受社会对他们的教育的,他们反抗着社会文明对他们的驯化,除非他们进入了监狱,接受社会的另一种规训方式。[3]然而当象征着现实社会坏人形象的狐狸和车夫都加入了教育儿童的行列,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应该批判电影的不合逻辑?还是社会对儿童的教化真的到了如此的地步? 1.3 成人行为对儿童的影响加强
科洛迪笔下的小木偶皮诺乔是一个贪玩、拥有极大好奇心、不爱学习的孩子,这些特点是儿童的天性,这些纯真的天性是儿童所特有的。然而在迪士尼电影欢乐岛的片段中出现了皮诺乔“抽雪茄”的场景——皮诺乔的一条腿搭在桌子上,身体靠着椅背,“熟练地”抽着雪茄,一副销魂的模样——这个场景让人感觉恐怖,不只是因为影片中皮诺乔的行为,更是因为这种行为是对社会的真实反映。“抽烟”这种行为在电影中或显性或隐性地出现,比如皮诺乔的父亲、杂技团老板、狐狸和车夫,还有隐性存在的另外一个男孩的外婆(你吸烟的样子好像我外婆)。吸烟的行为和儿童贪玩、不爱学习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贪玩是儿童的天性,而吸烟是在社会的不良影响之下才出现的不良行为。班杜拉在对行为习得过程的叙述中提出了人类的观察学习模式,并且,班杜拉在论述观察学习过程中反应信息的传递时指出:不同的示范形式具有不同的效果,用言语难以传递图像及实际行动所具有的同等量的信息,而且图像和实际行为的示范形式在引起注意方面也比言语描述更为有力。[4]香烟、雪茄是成人世界里面才有的东西,儿童像成人一样熟练地吸烟,说明了“抽烟”这种行为在成人世界中普遍存在,而且成人并不认为或者并没有意识到抽烟这种行为是错误的行为,从而光明正大地暴露在儿童的世界,儿童在这样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以成人为“榜样”,从而染上不良嗜好。而电影将这种行为以图像的形式直接展现在众多的儿童中,又将会对儿童产生何种消极的影响?
2 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2.1 传统价值观向现代价值观的转变
现代化首先是使一个社会的经济能力增强和政治能力增强的一种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过程,社会目标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而个人的首要目标就是成就动机。能够使一个社会从贫困走向富裕是现代化具有广泛吸引力的原因。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所呈现出的文化特征,在韦伯看来就是所有社会领域普遍而深入的理性化,引发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一种从传统价值观( 通常是宗教价值观) 向着现代价值观( 通常是法理价值观) 的转变。[5]
卡洛·科洛迪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对基督教有深厚的感情,不可避免的将他的宗教价值观念反映到童话故事中。其中在第二十七章出现明显与基督教相关的情节,学校里的七个坏男孩把皮诺乔骗到海边,将他的书扔进大海并殴打他,皮诺乔指责他们是“七大罪”。根据基督教戒律,七大罪(Seven Sins)是傲慢、淫欲、嫉妒、激怒、吝啬、贪吃、怠惰。教会认为七大罪是最不可饶恕的罪孽,它们会导致灵魂死亡并受到天罚。[6]电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与时代要求相融合。电影《木偶奇遇记》中很多地方均体现了浓厚的现代气息。比如杰佩托的家中“造型各异的钟表、漂亮的像艺术品的音乐箱、各种各样的玩具”都反映了由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杰佩托不再是一个,也不需要是一个一贫如洗、“卖衣买书”的那个穷木匠,他更像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下有格调的艺术家;同时,狐狸和猫也具有了现代社会的色彩,他们在车夫让他们把贪玩的孩子送到欢乐岛去时,第一反应是“这是违法的”,狐狸和猫是现代社会坏人的象征,这反映了现代法律对“坏人”的一种震慑作用,虽然最后他们还是拐卖了皮诺乔,但也说明在他们做坏事之前还是会害怕受到法律的制裁。在科洛迪的童话中交代了狐狸和猫最后的下场——他们的样子变得认不出来了,那只猫以前装瞎,这会儿真瞎了。狐貍很老很老,毛几乎都脱掉,变成了癞皮,连尾巴也没有了——这给儿童以警示,坏人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然而电影中并没有交代狐狸和猫的结局——他们到底是被抓紧监狱?还是以继续拐骗其他的小孩子来谋取不义之财?在法理价值观的引导下,他们到底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2.2 电影带有浓郁的资本主义金钱色彩
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狐狸和猫不再是为了金币而欺骗皮诺乔的“骗子形象”,而成为现实生活中的“贩卖人口者”,他们通过诱骗的方式把皮诺乔卖给木偶杂技团老板,从而得到一大笔钱;不仅如此,为了得到更多的财富,他们不惜违反法律将皮诺乔再次拐卖送给车夫。木偶团团长也不再是书中那个听了皮诺乔悲惨故事之后感动得直打喷嚏的食火人,而变成一个为了赚得更多的金钱、压榨皮诺乔的资本家,皮诺乔有用的时候是他赚钱的工具,而一旦成为旧的木偶,不能再为他的剧团赚钱的时候,就将木偶当成柴火一样烧掉。他面对金钱时那贪婪的表情、说到木柴时不屑的眼神,把资本主义下的那种“金钱至上”的功利色彩描绘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车夫和狐狸的对话也充满了金钱的物欲色彩——车夫掏出一袋子金光闪闪的金币,狐狸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金币——在金钱的诱惑下,狐狸和猫不惜以违反法律为代价接受了车夫的交易。在这种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的强烈的对金钱的贪婪和欲望下,电影将这种物欲观念赤裸裸地呈现在儿童面前,会不会对儿童产生影响,又会对儿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 [意]卡洛·科洛迪著.木偶奇遇记[M].任溶溶,译.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2] 王振宇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 [法]米歇尔·福柯著.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4] [美]阿尔伯特·班杜拉著.社会学习理论[M].陈欣银,李伯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 沈杰.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代际更替作为机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5.
[6] 陈姝.救赎、成长、再生、解读《木偶奇遇记》的基督教宗教内涵[J].名作欣赏,2011.
关键词 《木偶奇遇记》 童话与电影 教育观 社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I0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3.068
Abstract The Disney animated film "the adventures of puppets" was adapted from the fairy tales of the Italy writer Carlo Kolodi, which was show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40. Generally, there are more or less adaptatio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fairy tales. The adaptation of movie is based o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from the fairy tale of 1880 to the 1940 animation. What changes has Pinoche undergone?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tale of puppet adventures from the view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values.
Keywords "The Adventures of Puppets"; fairy tales and films; views of education; social values
1 教育观的变迁
1.1 从说教到身体力行
科洛迪笔下的《木偶奇遇记》中,不论是蟋蟀、还是百灵鸟始终扮演的是一个说教者的角色,比如木偶让蟋蟀走的时候它还不忘告诉皮诺乔:“孩子不听父母的话,任意离开家,到头来绝不会有好结果!他们在这个世界上要倒霉,迟早会后悔的。”“可怜的小傻瓜!如果你光想着玩的话,长大了你就会成为一头十足的蠢驴,大家都会耻笑你的,难道你愿意这样吗?”[1]科洛迪笔下的蟋蟀始终是扮演着一个成人,是一个无时无刻都在对皮诺乔进行说教、起教化作用的角色。同样,在迪士尼电影《木偶奇遇记》中,蟋蟀也是一个教化者的角色,但迪士尼电影《木偶奇遇记》中蟋蟀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说教者,更是皮诺乔“行动的良心”,是皮诺乔遇到困难时的帮助者。比如在皮诺乔要去剧院当演员的时候,蟋蟀吉姆尼在说教无效之后,紧跟着皮诺乔去了剧院,在看到皮诺乔成功之后又默默离开,同时因为担心皮诺乔又返回剧院找到皮诺乔,看到皮诺乔被关在笼子里面后,想尽办法救他;又如在欢乐岛上被皮诺乔的同伴羞辱之后生气的离开,但看到那些孩子变成驴子被贩卖时,又急忙的寻找皮诺乔,使他幸免于难;最后,蟋蟀在得知杰佩托被大鲸鱼吞到肚子里时,和皮诺乔一起去大海里寻找鲸鱼,面对种种困难,一直没有抛弃皮诺乔,最终救出杰佩托,一家人终得团圆。
根据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2]蟋蟀扮演的是木偶皮诺乔道德上的“超我”,在选择去学校和去剧院两条途径中,皮诺乔遵循了“本我”,以快乐为原则,想要成为演员。而作为“良知”存在的蟋蟀不只是在口头上对皮诺乔进行道德说教,更是在行为上给予皮诺乔很大的帮助,比如他想尽各种办法想把皮诺乔从笼子里救出来,拯救了“本我”的皮诺乔。电影中蟋蟀不只是说教者,更是行为上的帮助者,儿童还不具备道德上的“良知”,所以他们不能分辨对错,只能随心选择,这正是现实世界中成人或者说是父母的任务。儿童是感性思维,所以成人的任务不仅是帮助儿童判断是非,分辨对错,更要在行动上给以儿童帮助。面对儿童的成长,人们认识到单纯的说教并不能解决问题,因而开始从行为上帮助儿童一起面临困难,解决问题。
1.2 不变的是教化,改变的是方式
不论是在科迪的童话故事中,还是在迪士尼的动画电影中,对儿童的规训和教化主题一直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教化的方式和手段。电影中除了扮演正面角色的蟋蟀对皮诺乔的说教之外,狐狸和猫这两个“坏人”的角色也加入说教的行列,比如电影中的狐狸和猫不再是书中“瘸腿和瞎眼”的劝皮诺乔不要读书的狐狸和猫:“你看看我吧,我就为了愚蠢得竟想读书,结果把一条腿都弄瘸了”、“你看看我吧,我就为了愚蠢得竟想读书,结果把一只眼都弄瞎了”,而是信誓旦旦地说“学校是一个高贵的地方,如果没有学校,这个社会还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教化看电影的孩子们,好像在对孩子们说:“看吧,可以读书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情,能够去这样一个高贵的地方你们是多么荣幸,所以你们要好好学习。”不仅如此,车夫也加入了教化儿童的行列,他在和狐狸的交易中嘱咐:“不学习的孩子,就是坏孩子”,在电影中,車夫也变成了说教者的角色。所有的这些情节,不管是正面友好的蟋蟀,还是作为反面人物的狐狸和车夫,都在直接地或间接地向儿童传递着一种观念——儿童就要好好学习,好好读书,要接受社会文明对你们的规训。这种将教化与娱乐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更像是一种“糖衣药丸”,表面看上去像糖果一样甜腻,充满美好。
一般来说,坏人是不愿接受社会对他们的教育的,他们反抗着社会文明对他们的驯化,除非他们进入了监狱,接受社会的另一种规训方式。[3]然而当象征着现实社会坏人形象的狐狸和车夫都加入了教育儿童的行列,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应该批判电影的不合逻辑?还是社会对儿童的教化真的到了如此的地步? 1.3 成人行为对儿童的影响加强
科洛迪笔下的小木偶皮诺乔是一个贪玩、拥有极大好奇心、不爱学习的孩子,这些特点是儿童的天性,这些纯真的天性是儿童所特有的。然而在迪士尼电影欢乐岛的片段中出现了皮诺乔“抽雪茄”的场景——皮诺乔的一条腿搭在桌子上,身体靠着椅背,“熟练地”抽着雪茄,一副销魂的模样——这个场景让人感觉恐怖,不只是因为影片中皮诺乔的行为,更是因为这种行为是对社会的真实反映。“抽烟”这种行为在电影中或显性或隐性地出现,比如皮诺乔的父亲、杂技团老板、狐狸和车夫,还有隐性存在的另外一个男孩的外婆(你吸烟的样子好像我外婆)。吸烟的行为和儿童贪玩、不爱学习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贪玩是儿童的天性,而吸烟是在社会的不良影响之下才出现的不良行为。班杜拉在对行为习得过程的叙述中提出了人类的观察学习模式,并且,班杜拉在论述观察学习过程中反应信息的传递时指出:不同的示范形式具有不同的效果,用言语难以传递图像及实际行动所具有的同等量的信息,而且图像和实际行为的示范形式在引起注意方面也比言语描述更为有力。[4]香烟、雪茄是成人世界里面才有的东西,儿童像成人一样熟练地吸烟,说明了“抽烟”这种行为在成人世界中普遍存在,而且成人并不认为或者并没有意识到抽烟这种行为是错误的行为,从而光明正大地暴露在儿童的世界,儿童在这样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以成人为“榜样”,从而染上不良嗜好。而电影将这种行为以图像的形式直接展现在众多的儿童中,又将会对儿童产生何种消极的影响?
2 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2.1 传统价值观向现代价值观的转变
现代化首先是使一个社会的经济能力增强和政治能力增强的一种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过程,社会目标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而个人的首要目标就是成就动机。能够使一个社会从贫困走向富裕是现代化具有广泛吸引力的原因。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所呈现出的文化特征,在韦伯看来就是所有社会领域普遍而深入的理性化,引发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一种从传统价值观( 通常是宗教价值观) 向着现代价值观( 通常是法理价值观) 的转变。[5]
卡洛·科洛迪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对基督教有深厚的感情,不可避免的将他的宗教价值观念反映到童话故事中。其中在第二十七章出现明显与基督教相关的情节,学校里的七个坏男孩把皮诺乔骗到海边,将他的书扔进大海并殴打他,皮诺乔指责他们是“七大罪”。根据基督教戒律,七大罪(Seven Sins)是傲慢、淫欲、嫉妒、激怒、吝啬、贪吃、怠惰。教会认为七大罪是最不可饶恕的罪孽,它们会导致灵魂死亡并受到天罚。[6]电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与时代要求相融合。电影《木偶奇遇记》中很多地方均体现了浓厚的现代气息。比如杰佩托的家中“造型各异的钟表、漂亮的像艺术品的音乐箱、各种各样的玩具”都反映了由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杰佩托不再是一个,也不需要是一个一贫如洗、“卖衣买书”的那个穷木匠,他更像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下有格调的艺术家;同时,狐狸和猫也具有了现代社会的色彩,他们在车夫让他们把贪玩的孩子送到欢乐岛去时,第一反应是“这是违法的”,狐狸和猫是现代社会坏人的象征,这反映了现代法律对“坏人”的一种震慑作用,虽然最后他们还是拐卖了皮诺乔,但也说明在他们做坏事之前还是会害怕受到法律的制裁。在科洛迪的童话中交代了狐狸和猫最后的下场——他们的样子变得认不出来了,那只猫以前装瞎,这会儿真瞎了。狐貍很老很老,毛几乎都脱掉,变成了癞皮,连尾巴也没有了——这给儿童以警示,坏人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然而电影中并没有交代狐狸和猫的结局——他们到底是被抓紧监狱?还是以继续拐骗其他的小孩子来谋取不义之财?在法理价值观的引导下,他们到底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2.2 电影带有浓郁的资本主义金钱色彩
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狐狸和猫不再是为了金币而欺骗皮诺乔的“骗子形象”,而成为现实生活中的“贩卖人口者”,他们通过诱骗的方式把皮诺乔卖给木偶杂技团老板,从而得到一大笔钱;不仅如此,为了得到更多的财富,他们不惜违反法律将皮诺乔再次拐卖送给车夫。木偶团团长也不再是书中那个听了皮诺乔悲惨故事之后感动得直打喷嚏的食火人,而变成一个为了赚得更多的金钱、压榨皮诺乔的资本家,皮诺乔有用的时候是他赚钱的工具,而一旦成为旧的木偶,不能再为他的剧团赚钱的时候,就将木偶当成柴火一样烧掉。他面对金钱时那贪婪的表情、说到木柴时不屑的眼神,把资本主义下的那种“金钱至上”的功利色彩描绘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车夫和狐狸的对话也充满了金钱的物欲色彩——车夫掏出一袋子金光闪闪的金币,狐狸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金币——在金钱的诱惑下,狐狸和猫不惜以违反法律为代价接受了车夫的交易。在这种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的强烈的对金钱的贪婪和欲望下,电影将这种物欲观念赤裸裸地呈现在儿童面前,会不会对儿童产生影响,又会对儿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 [意]卡洛·科洛迪著.木偶奇遇记[M].任溶溶,译.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2] 王振宇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 [法]米歇尔·福柯著.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4] [美]阿尔伯特·班杜拉著.社会学习理论[M].陈欣银,李伯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 沈杰.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代际更替作为机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5.
[6] 陈姝.救赎、成长、再生、解读《木偶奇遇记》的基督教宗教内涵[J].名作欣赏,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