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地区教学建筑公共空间夏季热环境实测分析

来源 :城市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anzhao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建筑公共空间的热环境影响了师生们课余交往休憩的舒适性及室内空调能耗.为获知湿热地区教学建筑各类公共空间的夏季热舒适度现状,以广西大学第四教学建筑为研究对象,选取夏季典型晴天日,对室外、半室外与室内的公共空间进行热环境实测,获取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速、WBGT、表面温度等热环境参数.根据实测结果可知:遮阳与下垫面材料是影响室外公共空间热环境的主要因素;所处方位及其周围的热环境状况会影响半室外公共空间的舒适性;通风状况则是影响室内公共空间闷热程度的主要因素.根据实测结果对比不同因素对各类公共空间热舒适的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本研究为湿热地区教学建筑公共空间的热环境改善设计提供数据支持及参考.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大多数资源枯竭型城市正经历着艰难的转型,然而常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方法均收效甚微.为此,本文提出从空间层面入手,通过对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与充分利用,以城市整体空间重构重塑综合推动产业转型的方法.该方法在淮北市得到成功应用,让限制城市发展的“伤口”成了促进城市重生的“窗口”,实现了淮北市从资源依赖型发展,向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转变.
市域快轨与其他结构临近难以避免,有必要探究市域快轨列车运行引起的临近结构振动响应.依托温州市域快轨S1线工程实例,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计算了市域快轨运行引起的临近水厂沉清池振动响应,分析了列车速度和隔离措施对沉清池振动速度的影响;监测了列车不同速度运行引起的沉清池振动速度,并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列车速度和隔离措施对市域快轨列车运行引起的临近结构振动响应的影响显著.
在我国东北、西北等寒冷及大温差地区,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尝试通过向热再生混合料中添加PVA纤维来达到增强性能的效果.为此,重点研究了RAP掺量和PVA纤维掺量对热再生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PVA纤维的添加可提高再生混合料性能,尤其以高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最为显著.建议RAP掺量不高于40%,PVA纤维掺量以0.3%~0.5%为宜.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总体城市设计是对建成环境和自然空间进行全局管控的技术方案.本研究结合辽阳总体城市设计实践,构建一套精细化的空间管理和传导机制.在城市总体层面,通过用地梳理及特色空间规划,探索更加合理的空间布局,建立覆盖基本秩序、感知系统的空间管理体系,对城市空间进行分级、分类的管控引导,并将总体层面的城市设计及管控传导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对道路空间、绿地景观空间、建筑高度、特色空间的管控进行细化、落实.其中,在高度管控中引入“贴顶率”这一指标,以期在未来建设中逐渐改善高层建筑平头成簇的单一风貌,形成
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具有明显的协同化运营要求.本文针对面向协同化运营的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建设问题,分析了铁路枢纽与集疏运体系的协同关系,提出了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的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梳理了面向协同化运营的建设原则和推进策略,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面向协同运营的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推进建议.
为研究春季放牧对高寒草地冬季植物存量的影响,2020年春季(3月~6月),在祁连县默勒镇老日根村开展了不同放牧利用率(A:0、B:25%~35%、C:45%~55%、D:65%~75%和E:>90%)控制试验。结果表明:随放牧利用率增大,禾本科代表物种紫羊茅、莎草科代表物种矮嵩草、阔叶类可食牧草代表物种矮火绒草和毒害草代表物种黄花棘豆株高均呈下降趋势,草地植被总盖度、禾本科和莎草科盖度、植被地上总生物量、优良牧草禾本科和莎草科生物量均呈降低趋势,毒害草生物量则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春季休牧
本文以青岛市港口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GIS软件与AHP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住区用地适宜性评价,得出以下结论:①在青岛港口城区中,小港附近地区的住区用地适宜性最高,今后若要实现港口城区的复兴,可以将重点部分放在小港周边的住区改造或新建上;②未来在新城开发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分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总要求,首次将农业农村工作列为国家重要战略地位.2019年以来,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擦亮小城镇是当前城乡规划中三大主流规划,是有效解决与协调全域国土空间的生态保护、城镇发展、农村环境提升调整型规划.面对当前乡村振兴与国土空间规划双重叠加的新形势、新要求,立足孝感市原城市总规划及已开展的孝感国土空间规划,从分解规划任务、梳理人地关系及注重规划实施等三个层面,探究三区四类村庄的规划编制创新机制.
城市轨道交通以其优良特性成为现代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体系的骨干,也是解决交通拥堵等诸多城市问题的良药.但由于城市建设的复杂性和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城市轨道交通的大规模爆发式建设势必存在不均衡性、远瞻性不足等规划性问题.因此,系统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对居民出行效率、出行方式的差异性分析,有助于优化地下轨道交通与地上公交的衔接,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本文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分布以及路网规划的合理性、均匀性,以南京中心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地铁建设前后中心区居民出行的便宜程度,开展对南京中心区现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的均衡
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区域更新促使建筑垃圾激增,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建立健全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举措.随着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逐步与国外比肩,如何强化管理成为提高资源化利用效率的关键点,也是实现城市绿色发展亟待解决的重中之重.本文在分析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足的原因的基础上,通过与回收率较高的欧盟、日本和新加坡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管理流程进行对比,提出通过打造从政策监管到技术提升的全技术性体系管理,搭建对我国切实可行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全覆盖管理体系,从而提升建筑垃圾整体管理水平,加速建筑垃圾产业循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