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概述及展望

来源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ngy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围绕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个社会关注话题与体育人才培养问题,遵循文献回顾、归类总结、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对近十年的创新创业教育系列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归纳与分析,从创业带动就业视角,进一步阐述了体育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总结凝练了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核心问题,研究形成的重要观点和提升体育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教育实施途径与对策,既而提出进一步深化研究的着眼点与问题,旨为推动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创业型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思路与帮助。
  关键词:体育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带动就业 成果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进入了深度发展时期,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兴产业与服务流通行业呈现强大的发展势头,在体育领域,由于受国际体育商业化的冲击,我国竞技体育进一步与国际吻合接轨,国内体育市场运做模式进一步深化发展,大众健身运动多元普及化,体育服务更加市场化,群众闲暇时间日益频繁,对体育服务需求迫切,诸如社区体育文化活动需要专业化指导,儿童、青少年活动需要专职教练,体育旅游更是受到许多人的青睐,体育市场呈现出日趋大众化的发展趋势,更多潜的新型岗位或前人未涉足的体育产业需要来开拓,迫切需要大批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和较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体育人才。近十几年来,笔者着眼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视角,从服务于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建设,直面体育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状况与教育现状,以创新创业型体育人才培养为研究目标,从体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状况、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现状调研入手,对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内容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践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结合体育院校实际与学科专业特性,就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对接专业教育、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以及依托专业教学平台渗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策略。在此研究基础上,笔者对前期系列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归纳与分析,着眼未来体育市场就业人才需求,凝练出代表性的观点建议,并从创业带动就业的视角,提出一些教育措施,旨为全面推动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优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体育大学生,提供思路与帮助。
  一、研究背景分析
  1.鼓励创新创业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载体与途径。作为知识社会与经济时代产物的创新创业教育,为高等院校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目标、方式、手段、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改革提供基本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载体,创新创业教育是侧重培养人的首创精神、开拓意识与实践动手能,又是关于创造一个新职业或新的工作岗位的职业教育,其核心是强调创新性、开拓性、事业心与能力素质的培养与熏陶,从而全面提高人的生存竞争力。目前,国家积极倡导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这种教育让更多的人提高创业素质,对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与专业教育融合渗透,建立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提高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能,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开拓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发展工作。
  2.体育专业教育改革需要注入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建立创新性国家关键是在培养创业人才,促进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是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创业型体育人才。然而,我国创新创业型体育人才比较匮乏,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科学、有效的创新创业型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制约与影响着我国体育产业化的进程与发展,亟待需要构建一个成熟完善的教育体系。高等体育院校肩负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任,积极推进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改革,变被动培养人才为主动培养人才,确立创新创业型体育人才为其培养选择,实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强化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渗透,这既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问题。为此,体育专业教育需要面對体育领域的人才需求,亟待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创业带动带动就业的教育理念。
  3.体育产业趋于规模化的体育人才需求。在世界范围内,体育产业方兴未艾,作为一项特色鲜明、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统计结果显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促动力。体育产业是一个覆盖面广、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而且需求也非常大,是纯粹的“经营人体”的行业,是“生命产业”。 体育产业化就是改革体育体制,使体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体育产业事业型、公益型向经济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其核心与内涵就是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把体育与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经济行为,刺激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扩展体育市场,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体育产业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化经营,形成许多如阿迪达斯和耐克等著名的跨国公司。相关预测,体育产业将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一些发达国家已提出“国民体育总产值”的概念,显现出体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及其在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产业规模、结构和层次都没有达到一个完善成熟的水平,体育的经济功能还远远没有开发、培育和发展起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及国际体育商业化的冲击,原有的行业、职业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产业化也将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体育物质产品、体育信息产品、体育劳务更加市场化和专业化,巨大的体育产业市场份额不仅吸引着国内外企业去争夺,同时也需要更多创新创业型体育人才开拓创业。
  二、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内容、目标与核心问题
  1.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拟定目标。
  1.1基于体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实施培养现状调查分析。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将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作为第三产业链条中的体育产业将为体育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遇,其竞争力强弱将决定着他们能否找到合适的岗位。通过深入的调查与综合对比分析,获取第一手详实、客观、准确的数据,分析体育大学生群体的能力素质状况,具备的竞争优势与劣势,分析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现状,找出制约因素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建立契合体育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及修订与完善专业教学计划与制定教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2基于体育领域人才需求的专业教育理念转变和应对策略分析。社会转型、体育领域人才需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欲望与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已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通过分析社会转型期的人才需求变化与要求,分析传统体育教育理念引导下的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强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和谐融合,两种教育理念耦合渗透对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提出新型的体育专业教育策略,为深化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1.3基于体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理论体系研究。结合体育院校学科特点与学生特性,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工作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切合体育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与大学生学习行为,设计构设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评价体系,为推进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及推进相关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支撑与工作评价参考标准。
  1.4基于体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训实践体系研究。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基础上探讨实践应用问题,探讨对接专业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内外学生实践实训渗透创新创业元素的操作模型,研究基于专业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模式、手段与方法,设计以开发学生创新潜能与磨练创业素质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型,设计对接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订单式”培训体系,设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呼应的创新创业活动体系,为深入推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打造蕴含创新创业文化的校内外实践活动,提供可借鉴的参考范式。
  2.系列研究着重解决的核心问题。研究为实践提供理论基础,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为此,创新创业系列研究主要解决以下四方面的问题:一是体育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表现与创新创业型体育人才的素质特征的问题; 二是专业教育耦合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体育人才培养教学观念问题;三是体育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内容与评价体系构建问题;四是对接京津冀一体化体育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实训实践活动操作手法问题。
  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成果内容、主要观点与特色
  1.研究成果主要内容。
  1.1构建了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从体育大学生知识结构、技能素质、个性特点、心理素质、情商等方面,结合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体育大学生的创业优势与劣势,剖析了体育大学生的创业认知取向、创业社会适应性,分析了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对措施,定位了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思想与培养目标,建构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实践实训模型,设计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评价体系,形成了系统的针对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
  1.2构建了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依据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显现的教育形式,设计了体育院校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手段与方法,创新创业院内外实训实践活动模型;结合体育学科专业特性、实践教学类型与校园文化活动,设计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全过程的操作模式、手段与方法,实验论证基础上凝练出术科课堂渗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设计了以培养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专业实验教学、顶岗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型,提出了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培养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思路与方法,实践应用检验了成果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形成了创新创业活动融于专业教育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2.研究形成的主要观点。通过对系列研究成果的梳理、归纳与提炼,从大学教育思想、培养目标、教学理念、教育策略四方面凝练出以下主要观点:
  2.1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与社会赋予的责任与历史使命,需以国际的视野、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认清其教育内涵与实质,辩证地审视长期以來形成的固有的教育体系,以一种新的价值观念认识,实现不同教育理念的耦合渗透,并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思想为指导,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资源条件,构建操作模型,这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保障。
  2.2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就是“创”,创新创业不是让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去创立一个实体公司,而是对你所从事工作有一个推陈图新的想法与做法,提高工作效率,这是创新创业的内涵实质精髓。鉴于此,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培养企业家,而是培养敢于与困难搏击的企业家精神,这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给予重视的价值认识。
  2.3大学专业教育以其固有的成型成熟的教育观念、机制与路径为国家建设培养出众多的杰出人才,任何时候都不能怀疑其良好的教育效能,是否能够完全支撑起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为其注入新的“催化剂”,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药剂”,能够有效地弥补专业教育的欠缺与不足。专业教育注重输入的是专业性知识与技能,创新创业教育注重的是开创性个体激发与实践转动手能力,通过和谐共存,优势互补,实现人才质量升华。
  2.4大学既要独立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教学课程,尤为的重要的是注重融合,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实施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与专业实习、社会实践、顶岗实训相融合,建立根植于社会、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创新创业实训实践活动体系,全方位、多渠道加强综合素质培养,磨练职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这是推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与载体,这一点不能忽视,需要深入地去挖掘与拓新。
  3.研究成果特色。围绕当前创业带动就业的社会热点问题,直面大学生就业艰难的现实以及能力素质培养等方面所涉及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实施途径的系统研究与实证分析,研究成果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性之处体现三个方面:其一,教育思想更新。突破“以就业论就业”的人才培养观念,建立以体育产业经济发展需求下的人才培养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灵魂”;其二,教育模式创新。构建了核心理念、目标定位、素质要求、模式选择的四个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是对教育超越功利,抵制急功近利现象,追求系统完善的教育基本途径,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其三,操作手法创新。构建了以能力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校内外创新创业活动途径与操作模式,是对现有专业实践教学的反思与重构,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   四、提升体育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教育实施途径与对策
  1.以转变就业观念提高主动择业意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业竞争力来自于其自身的择业观念与社会适应力、沟通能力、职业能力与情商等主动择业意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转变大学生传统的求职观念变为主动寻求事业发展方向,对标定位,创新图腾,建立创业改变命运的人生发展信念。对于大学生群体, 其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提高自身知识与能力素质,从而满足未来就业需要,实现自身生命价值。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多地掌握一些创新与创业技能,为未来自身事业发展方向与就业竞争力奠定资本,为此,需要科学系统地策划设计创新创业教育形式与内容,通过入学针对性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转变“等、靠”消极就业思想,关注时事,了解社会,建立自主创业意识,积极主动地规划设计未来职业发展目标。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更新观念,改进方法,专业知识技能过程中传授创业知识,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业意识,磨炼开拓进取精神,从知识的拥有者成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创造者。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为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事业,奠定良好的素质能力条件。
  2.以培养企业家精神提高社会适应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企业家精神,企业家除应具备的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外,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主动适应社会能力强,也就是能够根据多变的市场走势适时调整经营思路、谋划发展途径与对策。对大学生而言,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弱,缺乏企业家的承受失败,克服困难,调节挫折,知难而上,自我调节的创业者特质,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持不败,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与生存优势,必须拥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要具有一个良好的个性品质。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去培养企业家,其目标是培养大学生较强适应性、洞察力、领导力的个性品质的过程,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根据学生成长需求开设课程,并与专业教学相融合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了解社会,学会自我选择,磨炼开拓精神,锻炼创业勇气,在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过程中提高社会适应力,进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以磨炼实践能力提升创新创业技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综合国内外研究人员对工作所需的技能分类,笔者大致将其归结为身体技能、心理技能、表达技能、交往技能、适应技能、调节技能六大类,这些技能是通过对专业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不断地积累和对自身潜能的开发与实践锻炼获得,从而满足一项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就目前各行各业上诸多岗位工作而言,无论你大学期间主修的任何专业,除专业背景不同从而导致专业知识结构不一样以外,其余能力素质,诸如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都可以通过针对性的磨炼与开发塑造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强调的就是学生实施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事业心、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从事某项事业包括商业规划活动的经营能力,提升个人就业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人力需求标准。根植于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动,能够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广泛接触的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欲望,让其更早地了解社会,提高岗位认知能力,提升社会适应性,提高沟通交流能力,一定程度上能够缩短毕业后步入工作岗位的适应期,无形中提高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所以,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及深化研究着眼点
  从我国目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严峻就业形势来看,单纯依靠扩充传统就业岗位或者经济增长形式来扩大就业显然是不够的,也不完全符合我国社会转型期下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以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以创业带动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是当前社会背景下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体育院校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推进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体验、竞赛与科研、创业辅导与项目孵化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培养企业家精神,提升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积极引领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思路,主动选择实现自身价值的发展方向,这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围绕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虽然对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事实结果却不尽人意,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不强且创业成功率极低,需以新的教育价值取向反思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实质,需要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特点以及行业市场人才需求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才培养也需要长久系统的教育过程。教育亦如此,研究也不例外,必须要时刻反思,进行不断地探真,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适时调整目标与方向,结合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举措,以一种持续发展的眼光,创新性的思维不断审视与反思体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探讨更加切合体育院校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从教育思想、机制建设与操作方法上实施整体性与战略性研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创业型体育人才培养,提供更为科学的教育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姜红仁.以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力 [J]. 江西教育科研,2007(11):88-90.
  [2]高健,程源,李习保,等。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2007-创业转型与就业效应[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8.
  [3]艾华,周彦吉,赵建磊,等。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6(3):26-29.
  [4]刘振忠,周嫒,张功.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行为评价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5]李涛.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J].科技创业月刊 ,2007(7):137-138.
  [6]李璞 ,杨德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研究 [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22-1.
  作者简介:劉振忠(1970—)男。河北承德人。教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2016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HB16TY011.
其他文献
摘 要:企业会计学作为财会类专业自考科目,具有应用性强、务实性强的特点,该课程强调实际操作和知识综合应用,老师在课堂讲授的理论、技能和方法等知识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最终完成,但目前,企业会计学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分析了企业会计学的教学现状,并对实践教学方法进行的分析。  关键词:自考 企业会计学 教学方法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期刊
摘 要:社会救助是一项政府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运用现金、物质或提供服务等手段,依据法律规定对没有经济收入、没有生活来源、没有劳动能力、生活在最低生活标准以下的个人或家庭或群体,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来保障他们基本生活的一种制度。它对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促进社会各方面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很大的意义价值。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追求市场参与者本身的利益,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为目标,以市场调查为基础,分析了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并构建了能力和知识需求层次。利用AHP确定各需求指标的权重,依据QFD原理建立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质量屋,经过自相关矩阵标准化和相关矩阵修正,利用相关公式计算各课程的权重,最后对其进行分析并设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质量功能展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课程体
期刊
摘 要:研究高校健美操教训的训练模式,综合分析高校中健美操的训练方式,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和存在的问题现象,展开集中的现象就非常重要。由于高校健美操训练中一体化模式的普遍运用,教学目的已经达到了更好地完成,对于提高学生的健美操各项技能也有了更加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 健美操教学 一体化模式  在我国当前的高校中,健美操竞赛的人群大多数还是通过高校自己培养出来的,这种健美操的教学人才在我国当前社
期刊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学任务繁重,为了更好的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相关部门重视高效课堂的构建。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我国教学侧重于知识点的学习,而过分压抑学生的天性,导致我国现有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等不良学习习惯。而初中物理作为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正是要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基础上,才能掌握初级物理知识,为今后深入的物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针对构建初中物理高效
期刊
摘 要:计算机应用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信息处理与应用的基础知识,以及Windows、IE、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软件的操作使用,本文以Excel电子表格制作项目中图表处理的教学为例探讨该课程的信息化教学。  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我校各专业都需要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高职学生信息技术
期刊
摘 要: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紧缺,构建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协同发展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是紧迫而有意义的。本文探讨了第一、二、三课堂协同发展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从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基地、双导师制、教学方式以及学分激励机制四个角度对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第三课堂 创新创业 跨境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  一、引言  随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规模的急剧增长,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据
期刊
摘 要:仿真实训、实战、案例和教学实施四位一体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熟悉整个商业业态,又能让学生熟练电子商务具体层面的操作,还培养了学生互联网和创新思维。同时提升了教师业务能力。  关键词:四位一体 互联网思维 开源 云平台 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实战,仿真实训、仿真实训+实战的形式。实战教学中,学生实战经验丰富,但对整个商业生态了解不够,局限于某几个甚至是
期刊
摘 要:德国“双元制”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行动导向法进行教学。当今社会,让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是我们职业教育的目标,本文根据《机械零件测绘》課程的特点,结合德国“双元制”教育的特点,提出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德国“双元制” 行动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法 教学改革  一、引言  据统计,我国毕业生普遍存
期刊
摘 要:作为一门具有很强应用性质的科目,传统旅游管理的教学较少涉及到针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项目,造成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和满足现实社会的旅游业就业机制。所以旅游管理教学应当加快创新教学手段与方式,引入情景模式教学法,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开辟与拓展新的应用渠道。本文将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现实状况,全面阐述情景模式的关键作用和现实意义,并进一步探索了其实际应用价值和具体操作策略。  关键词: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