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由于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孩子已经成为家庭的中心,备受关注和溺爱。然而,过度的关心反而会适得其反,导致孩子动作变慢、肢体不协调、做事磨磨蹭蹭,成为困扰家长的重要难题。本文将从游戏策略、竞赛策略、鼓励策略三方面浅谈改变孩子“慢动作”的途径,以为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关键词】 “慢动作”;游戏策略;竞赛策略;鼓励策略
父母过度溺爱、做事缺乏规划性和时间观念是导致我国幼儿普遍存在的“慢动作”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在幼儿园接受教育期间如果不能够彻底纠正此种行为,势必会给其未来成长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积极探索改变孩子“慢动作”的改善途径成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孩子“慢动作”产生的原因
(一)家长过度溺爱
由于幼儿成长速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所以在完成一个动作时需要的时间不尽相同。特别是在肢体不协调之下要想完成一个动作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而家长出于关心孩子,怕孩子过度疲惫而往往会采取代劳的方式替孩子做好一切,亦或是出于省心、省事干脆不让孩子去实施各种锻炼行为,久而久之导致孩子丧失了锻炼的机会并养成了强烈的依赖感,惰性心理普遍存在,使得其动作越来越慢。
(二)做事缺乏规划性和时间观念
在孩子对时间并没有是非观念,并不知道哪一个时间段做那些事情是正确的。此时就需要家长在旁边协助,为其制定科学的规划,养成合理的时间观念,继而按时完成各项学习或生活活动。然而,由于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孩子成为了家庭的中心,家长并没有做好此方面的工作,导致孩子并没有形成做事的条理性,并且没有意识到“慢动作”究竟有什么不好,继续按照自己原有的规律去做事,继而养成了“慢动作”的不良习惯。
二、改变孩子“慢动作”的具体途径
(一)游戏和竞技策略
幼儿园是一种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开展幼儿的集中保育与教育,接收的对象通常为3岁~6岁幼儿。针对孩子“慢动作”问题,在幼儿园阶段进行及时纠正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应对“慢动作”的孩子加以密切关注,积极摸索导致其出现“慢动作”的原因并与孩子家长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将“慢动作”对孩子未来身心发展的危害性如实告知,并就实施的纠正措施进行交流。具体的游戏策略可以是组织园内“慢动作”的孩子开展集中式娱乐活动,并制定相应的游戏顺序,例如所有孩子在慢跑完50m~100m后可以进行滑梯、单双杠的玩耍。当绝大多数“慢动作”的孩子在完成前一项娱乐活动时准许其前往另一个区域开展其他娱乐项目,此时尚未完成该项娱乐活动的孩子会产生着急的心理,幼儿园教师不宜采取生硬的语言,而是应以柔和的话语去安慰孩子,积极鼓励其尽快完成慢跑,好一同与其他孩子进行玩耍。由于幼儿园阶段的娱乐项目具有着较高的重复性,所以幼儿园教师采取此种游戏策略不断向“慢动作”孩子灌输加快速度的意识,将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行为心理学研究证实,通过21天以上的重复就会形成习惯。
幼儿阶段孩子自身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所以在做事过程中经常会慢吞吞的,家长也并未就此进行干预,使得其惰性心理越发明显。而在进入到幼儿园后,同龄之间的孩子在动作完成方面凸显出了明显的差异,并且此种差异对于激发孩子的进取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幼儿园教师应依据幼儿园每天的课程以及活动时间安排,为孩子制定充满乐趣的竞赛活动,例如开展穿衣服→整理书本与书包→列队,规定所有的孩子穿的衣物相同或者是数量一致,在幼儿园教师下达口令后迅速进行衣物的穿戴。在穿戴完毕后方可准许整理书本并将其合理地放入书包之中,整理工作完毕后站到指定的队列之中。为了能够方便管理以及便于幼儿园教师观察“慢动作”的孩子改进的幅度,可以将所有孩子进行分组,一般以两组~三组为宜,每组中“慢动作”的孩子进行随机分配。在分组完毕后幼儿园教师向所有孩子宣读竞赛的具体实施细则以及最终的奖励,如小组第一的孩子可以允许吃一小块蛋糕、小组第二或第三的孩子只能吃水果。在食物诱惑以及充满着竞技和娱乐的比赛下孩子的参与的兴趣将会被充分激发,主观能动性也将会被激活,在比赛失利之后将会对自身做出自我总结,幼儿园教师从旁予以重点干预,向其讲解竞赛活动中存在哪些不足,一同对其行为进行反省,将会形成教育的合力,帮助孩子改进不足之处。
(二)鼓励策略
针对个别“慢动作”的孩子,实施鼓励策略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如下:当发现“慢动作”的孩子动作变慢或者是心不在焉之后,幼儿园教师不应马上做出批评教育,而是与“慢动作”的孩子进行谈心交流,聆听孩子的想法,使得孩子自觉得到了老师的重视,更愿与教师进行沟通,将自己的所知、所想告知后者。在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后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干预策略,即:鼓励策略。采用表格的形式将其每天中的某些特定动作,如:吃饭、穿衣、学习、跑步等所需时间详细记录下来,在收集几天的信息之后进行对比,一旦某个动作取得一点点的进步就在全班孩子面前对其进行表扬,并为其粘贴五角星以便于孩子自身掌握进步的速度[3]。如此一来“慢动作”的孩子每天都会不自觉地数一数自己拥有的五角星个数,并为获得更多的五角星而努力改正“慢动作”。
综上所述,家长过度溺爱、做事缺乏规划性和时间观念是导致孩子出现“慢动作”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而幼儿园通过实施游戏和竞赛策略、鼓励策略将有助于“慢动作”的纠正。
【参考文献】
[1]谷晶.创新思维在家庭幼儿早期教育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3,15(17):30.
[2]李满,吴义昌.半儿童式思维:小学教师实现高效教学的有效途径[J].现代教育科學,2016,10(05):85-89.
[3]于文超.浅议幼儿教育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36):271-272.
【关键词】 “慢动作”;游戏策略;竞赛策略;鼓励策略
父母过度溺爱、做事缺乏规划性和时间观念是导致我国幼儿普遍存在的“慢动作”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在幼儿园接受教育期间如果不能够彻底纠正此种行为,势必会给其未来成长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积极探索改变孩子“慢动作”的改善途径成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孩子“慢动作”产生的原因
(一)家长过度溺爱
由于幼儿成长速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所以在完成一个动作时需要的时间不尽相同。特别是在肢体不协调之下要想完成一个动作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而家长出于关心孩子,怕孩子过度疲惫而往往会采取代劳的方式替孩子做好一切,亦或是出于省心、省事干脆不让孩子去实施各种锻炼行为,久而久之导致孩子丧失了锻炼的机会并养成了强烈的依赖感,惰性心理普遍存在,使得其动作越来越慢。
(二)做事缺乏规划性和时间观念
在孩子对时间并没有是非观念,并不知道哪一个时间段做那些事情是正确的。此时就需要家长在旁边协助,为其制定科学的规划,养成合理的时间观念,继而按时完成各项学习或生活活动。然而,由于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孩子成为了家庭的中心,家长并没有做好此方面的工作,导致孩子并没有形成做事的条理性,并且没有意识到“慢动作”究竟有什么不好,继续按照自己原有的规律去做事,继而养成了“慢动作”的不良习惯。
二、改变孩子“慢动作”的具体途径
(一)游戏和竞技策略
幼儿园是一种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开展幼儿的集中保育与教育,接收的对象通常为3岁~6岁幼儿。针对孩子“慢动作”问题,在幼儿园阶段进行及时纠正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应对“慢动作”的孩子加以密切关注,积极摸索导致其出现“慢动作”的原因并与孩子家长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将“慢动作”对孩子未来身心发展的危害性如实告知,并就实施的纠正措施进行交流。具体的游戏策略可以是组织园内“慢动作”的孩子开展集中式娱乐活动,并制定相应的游戏顺序,例如所有孩子在慢跑完50m~100m后可以进行滑梯、单双杠的玩耍。当绝大多数“慢动作”的孩子在完成前一项娱乐活动时准许其前往另一个区域开展其他娱乐项目,此时尚未完成该项娱乐活动的孩子会产生着急的心理,幼儿园教师不宜采取生硬的语言,而是应以柔和的话语去安慰孩子,积极鼓励其尽快完成慢跑,好一同与其他孩子进行玩耍。由于幼儿园阶段的娱乐项目具有着较高的重复性,所以幼儿园教师采取此种游戏策略不断向“慢动作”孩子灌输加快速度的意识,将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行为心理学研究证实,通过21天以上的重复就会形成习惯。
幼儿阶段孩子自身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所以在做事过程中经常会慢吞吞的,家长也并未就此进行干预,使得其惰性心理越发明显。而在进入到幼儿园后,同龄之间的孩子在动作完成方面凸显出了明显的差异,并且此种差异对于激发孩子的进取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幼儿园教师应依据幼儿园每天的课程以及活动时间安排,为孩子制定充满乐趣的竞赛活动,例如开展穿衣服→整理书本与书包→列队,规定所有的孩子穿的衣物相同或者是数量一致,在幼儿园教师下达口令后迅速进行衣物的穿戴。在穿戴完毕后方可准许整理书本并将其合理地放入书包之中,整理工作完毕后站到指定的队列之中。为了能够方便管理以及便于幼儿园教师观察“慢动作”的孩子改进的幅度,可以将所有孩子进行分组,一般以两组~三组为宜,每组中“慢动作”的孩子进行随机分配。在分组完毕后幼儿园教师向所有孩子宣读竞赛的具体实施细则以及最终的奖励,如小组第一的孩子可以允许吃一小块蛋糕、小组第二或第三的孩子只能吃水果。在食物诱惑以及充满着竞技和娱乐的比赛下孩子的参与的兴趣将会被充分激发,主观能动性也将会被激活,在比赛失利之后将会对自身做出自我总结,幼儿园教师从旁予以重点干预,向其讲解竞赛活动中存在哪些不足,一同对其行为进行反省,将会形成教育的合力,帮助孩子改进不足之处。
(二)鼓励策略
针对个别“慢动作”的孩子,实施鼓励策略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如下:当发现“慢动作”的孩子动作变慢或者是心不在焉之后,幼儿园教师不应马上做出批评教育,而是与“慢动作”的孩子进行谈心交流,聆听孩子的想法,使得孩子自觉得到了老师的重视,更愿与教师进行沟通,将自己的所知、所想告知后者。在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后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干预策略,即:鼓励策略。采用表格的形式将其每天中的某些特定动作,如:吃饭、穿衣、学习、跑步等所需时间详细记录下来,在收集几天的信息之后进行对比,一旦某个动作取得一点点的进步就在全班孩子面前对其进行表扬,并为其粘贴五角星以便于孩子自身掌握进步的速度[3]。如此一来“慢动作”的孩子每天都会不自觉地数一数自己拥有的五角星个数,并为获得更多的五角星而努力改正“慢动作”。
综上所述,家长过度溺爱、做事缺乏规划性和时间观念是导致孩子出现“慢动作”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而幼儿园通过实施游戏和竞赛策略、鼓励策略将有助于“慢动作”的纠正。
【参考文献】
[1]谷晶.创新思维在家庭幼儿早期教育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3,15(17):30.
[2]李满,吴义昌.半儿童式思维:小学教师实现高效教学的有效途径[J].现代教育科學,2016,10(05):85-89.
[3]于文超.浅议幼儿教育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36):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