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学生完成一个小目标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8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晓华,1981年生,2003年6月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现任南京邮电大学团委书记。学校团委工作多次在团省委和学校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李晓华自2012年至今7次荣获校年度考核优秀,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干部、共青团工作先进工作者、2019年度“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
  寻找合伙人
  从1999年9月入学,到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21年时光铸就了李晓华对南邮的深厚感情。
  本科阶段时,李晓华就热心于学生工作,担任过班长、学院学生会主席等职,参与、组织过各项学生活动。毕业时,因为学生工作经验丰富,他留校成为一名辅导员。
  从辅导员到团委书记,做学生工作20多年,每一届的学生都是新的,李晓华每一年的工作看起来一样,但其实一直在不断调整。“道路千万条,创新第一条,迈出第一步,收获停不住”,这是李晓华工作的核心主旨。他推出“寻找合伙人”计划,每年组织一万余名师生投身创新创业,引领团员青年“参加一项活动、提出一个问题、加入一个团队、掌握一项技术、研究一个项目、取得一项成果”。这项计划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进未来的就业能力。
  如今的大学新生物质生活丰裕,在父母、师长的督促下,一路辛辛苦苦地从初中、高中拼搏过来,上了大学反而失去了目标。他们时常找李晓华倾诉,说不知道为什么要读大学,抱怨大学的课程没意思。
  李晓华结合自己求学、工作的经历和他们交流,询问前来咨询的学生:你原本对大学有什么期待?觉得哪一门课没意思?有同学说,自己是学习计算机专业的,为什么要学习数学课程?李晓华问他:“你是不是觉得现在这样学习,和高中时代一样,上语文、数学、英语各种课,很没有意思?你是不是觉得上大学应该实践多一些?”学生点头。李晓华启发他,大学也是“学”,也是学校,你是学生,基础的课程必须要学习。如果你觉得某门课程没有意思,就想办法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你可以规划你的职业生涯,树立你的目标,将这些与你的学习结合起来,你就有动力了。
  除了引导学生思想,李晓华在学校的活动上下功夫,吸引学生积极投身大学生活。“寻找合伙人”的“万人计划”就是希望实现这样的初心。
  “我希望你设立一个小目标,在大学期间实现它,而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帮你实现这个小目标,让你收获一份荣耀。”李晓华对学生们这样说。
  在这项计划的引领下,一大批创新创业优秀项目、典型人物脱颖而出。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首次入围“挑战杯”发起高校,2018年首获“创青春”金奖,2019年实现“挑战杯”特等奖零的突破,并以全国第13名的成绩首次捧得“优胜杯”。
  一个小目标
  在南京邮电大学,有一个学生团队很亮眼,那就是“青柚工作室”。青柚工作室的团队成员来自于学校的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学校的校园智慧系统分散、独立,各行其是,且大多只支持网页端,用户体验不佳。吐槽之余,他们在思考,如何改进这一现状?他们希望打造一个功能集中(入口)的移动端微应用。
  顾怡是这个项目的发起人,他当时担任科协主席及学校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助理。他在工作中观察到智慧校园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就想改进,于是凝聚起身边同学,带领大家一起分析需求、学习编程技术、设计制作、实践实习,并成立了青柚工作室,共同打造“掌上校园”微应用和多元文创类微应用。
  有了想法之后,顾怡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李晓华:“李老师,我们想做这件事,你看行吗?”李晓华说:“当然!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小目标!”
  之后,团委为学生们提供各项资源,配备专属办公室和活動场地,帮助他们联络信息化办公室的技术老师进行专业指导,帮助他们协调学校智慧系统各个端口的衔接问题。“我们有什么需求就来找李老师。”顾怡说。
  2017年6月,青柚工作室研发的第一款应用小程序上线后,月活量就超200万,全校师生覆盖达99%。凭借这款应用程序的开发经验,工作室的团队成员相继收到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公司的实习offer。
  2019年,南邮迎来了77周年的校庆。在母校的生日之际,青柚工作室的团队成员通过数字绘画和移动互联网结合的形式,创新开发了一款校庆专属微应用,并推广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获得好评及第一笔文创收入,这是青柚工作室在“科技+文创”方面的首次尝试。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毕业季来临,毕业生们无法返回校园拍摄毕业照。有高校在网上推出了“云毕业照”的小程序,但在青柚工作室的成员们看来,这款程序比较简陋,就是以学校的建筑为背景,给学生一个框,然后贴进去自己的照片。青柚工作室的成员们日以继夜地忙碌,开发出了一款具有丰富场景的应用程序,你可以选择学校里的任意场景加照片,也可以和同学们的照片生成合影等,拥有毕业照的多种创意玩法。
  这款程序发布之后,迅速传播开来,单日点击量超过了10万,6月月活量突破200万,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10多所高校购买了定制化服务,2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因为良好的业绩,青柚工作室收到来自上海衷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100万的意向投资,并被腾讯众创空间遴选为孵化项目(企业),在其支持指导下创业发展,目前已经申请注册南京青柚拾光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开发的应用程序总月活量突破500万,与10所高校达成合作,正与50余所高校洽谈,用户数量与客户数量稳步增长。
  “他们已由一个小目标,去追逐一个更大目标了。”李晓华谈起学生们取得的成绩,充满了自豪。
  李晓华记得,学校曾有一位老领导在会议上说过这样的话:过去,师父带徒弟,总会留一手;现在,老师教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恨不得把自己所有会的东西都教给他。老师最大的希望就是学生学得比老师好,取得的成绩比老师多。
  “这就是教育的本质。”李晓华说。   传帮带
  “我们学校有传帮带的传统,不仅是老师带学生,还有老生带新生。”李晓华介绍。
  南邮的师生们认为,你只有会教别人,才代表你真的学好了。所以在南邮,大二学生可以带大一新生,大三学生可以教大二、大一学生,大四学生教大三、大二、大一学生……以此类推。只要你觉得自己在专业方面学有所得,就可以排课,去给同学们上课。这项工作,老师们只是倡议、提供条件,课程都是学生们自主安排。学生们热情很高,每天晚上都有课程在社团推出。
  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直播课程火爆出圈,其实早在2019年1月,南邮的学生们就开始上直播课了。当时正面临期末考试,C语言课程比较难,学长们计划给学弟学妹们举办一场“C语言急救车”期末辅导课,上课的学长都是在前一年获得满分以及接近满分的学生。结果,报名人数太多,原定的大学生活动中心的教室根本坐不下。学长们思来想去,决定利用专业技能,来一场直播课程,线下授课,线上同时直播,当时使用的直播平台是B站。
  经过这次直播课程的演练后,南邮的学生们对于直播课程就很熟悉了,一旦有需求,就上直播。
  经常会有这样的对话在李晓华和学生们之间出现。李晓华在工作中发现哪位学生在专业上学得好,就會对他说:“哎,去给同学们上一课吧。”“芳草地课堂”“新展翼学长学堂”就这样陆续诞生。
  这样的课堂以“学”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他们的个人能力,活跃校园氛围,李晓华对其效果感到很满意。
  “每一代孩子都有每一代孩子的担当,他们的眼界、思想和境界会与上一辈不一样,他们的创造力会越来越强,未来会越来越好。” 李晓华相信。
  对话
  《风流一代》:你从事学生工作这么多年,如何了解学生?
  李晓华:学生们关注的点就是我关注的点,学生们爱上的网站、爱玩的游戏、爱听的歌,还有近期关注的话题,我都要去关注。一个做学生工作的老师,如果对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不感兴趣,那他离学生就会越来越远,他的工作自然就不可能开展得好。
  我当辅导员第一次给学生们开大会的时候,PPT上写了三组词:理解、信任、支持。我对他们说:这三个词是相互的,老师对学生要理解、信任、支持,学生对老师也要理解、信任和支持。双方只有建立了这个基础,才可以达成很好的合作。
  一次,学校各学院团委书记开会,一位院团委书记这样分享:我们一起开过的会,一起吃过的泡面,一起思想碰撞,一起智慧交流,一起头脑风暴,一起品尝酸甜苦辣,也一起见证高光时刻……这段话刚结束,台下就响起掌声一片,可见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老师和学生应该始终在一起。
  《风流一代》:每届学生都会不一样,新生代的学生呈现什么样的特点?
  李晓华:新生代的学生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了。今年9月有个新生入校,携带的行李用了一辆货拉拉的车送过来,迎新的同学们都看呆了。好几位同学帮忙,才帮她把行李全部搬进宿舍。我当时正好碰到了,就对那位新生说:“你一会儿忙完了,可以下楼去当志愿者,迎接比你晚到的新生,体会一下为同学们服务的感觉。”
  这是我对新生的一项软性要求,新生来办理了入学等手续后,流程都走过了一遍,熟悉情况了,我就建议他们去当志愿者,为后来的新生们服务。因为只有为他人服务,新生们才能站在一个新的视角看待问题,有助于他们入学后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
  《风流一代》:你平常喜欢阅读吗?近期向学生们推荐的书籍有哪些?
  李晓华:当老师就离不开阅读,平时也会跟学生分享书籍。我还有个习惯,平常就留心收集各大高校校长们的推荐书单,然后整理出来推荐给我们学校的学生们。前一阵,我跟同学们分享了《这就是中国》系列书籍。《这就是中国》是东方卫视出品的一档节目,主讲人张维为教授通过演讲的方式为观众答疑解惑,并在现场与年轻人们展开讨论甚至辩论,最终把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文化的优势和先进性讲清楚,传达出“民族自信”的相关核心精神。我看过节目之后,觉得很好,不仅把书单分享给学生们,还给研究生支教团队每人配了一套,让年轻的学生们更加了解祖国,热爱祖国。
  《风流一代》:听说老师和学生们都很赞赏你的敬业精神?
  李晓华:刚工作的时候,有一次,我交了一份材料给领导。没想到,领导看过之后说,你这一看就没用心写!领导这句话让我很受打击,这只是一份很简单的材料,所以我当时完全没有多想,把素材一收集,简单整理了一下,交了上去,结果就被领导批评了。自此,我狠下决心,每项工作都要重视,再简单的工作也不能轻视、想当然。此后,我多向学校的前辈请教,学习、吸取经验,工作也就做得越来越好了。
  我现在也常将这个故事分享给学生们,告诉他们,做一件事情之前,厘清做事目标、端正态度非常重要,首先树立起爱岗敬业的精神,才可以把事情做好。
其他文献
韩浩月,男,生于上世纪70年代,现居北京。评论人,为多家媒体撰写文化、娱乐评论。专栏作家,出版有多部个人作品集。  小区单元的信报箱坏了,门锁不上,风雨中有点飘摇。我从网上买了一个小邮箱,单独装上,然后给邮递员打电话:“我的邮件可不可以放我自己的小邮箱里?”他满口答应。  疫情防控期间邮局没法送信,我开车去几公里外的镇上去取,和邮递员见了几次面,聊过几次天,就成为了朋友。每次有我的挂号邮件,他总会
期刊
他与父母的矛盾由来已久,且一天天升级。  大学毕业后他曾想和同学一起创业,请求父母投资,遭到拒绝,他只好继续做小职员。  几年后,他硬着头皮向父母“借”钱买房,但他看中的房子被他们一再否决,最后勉强同意买一套很小的,首付款基本是他自己出,父母只是补了小部分。  他给父母总结了三大特点:抠门、格局小、目光短浅。他们做不了他闯荡繁华世界的靠山,只会站在家乡小镇的那条细巷子尾巴上,守着小摊,夏天拌凉面,
期刊
秋天的阳光中,玉米地弥漫着清香  那些长出牙齿的玉米,开始从母亲  怀里挺直身子。它同我们兄弟  一样,老大永远站在低处,肩上  依次扛着老二、老三甚至老四  这些很早就写在了家训上  那些怀崽的玉米,都在努力向上  托舉。负重的双脚,深深陷进  泥土里。甚至把土地撑开,露出筋脉  风雨过来的时候,它们相互搀扶  让自己站稳。我见过许多母亲塑像  身体冰凉。唯有玉米,让我温暖  其实,我对玉米的依
期刊
想起贝多芬,或者小提琴家扬科  你与他们一样,透过聋或瞎  看透人世间的坎坷和幸福  二泉映月的水波,跳荡在琴弦上  凄清但不凄凉  凄苦但不凄惶  你的一生就是两根琴弦的并列  短成后人的一声长叹  却容纳万水千山无尽河川  凄惨和贫困已经幻化成你的高贵  和经典一起傲笑沧桑  阿炳啊,今天  你是否还在山巅听松听涛,是否  那一双写满粗糙音符的手  还在驾驭旋律和节奏  面对水中之月,仍用一把
期刊
云聚叶落,秋风堆积  田野不修边幅,秋深了  陽光下站立的庄稼  怀着济世的情怀  填满季节的留白处  头顶,纯净的蓝挂满洁白  秋风,忽略所有的细节  缭乱的想法葳蕤成一首小令  在透亮的金黄里安静地开  这是大地呈现给人间的反哺  那些或浓或淡的生活  在豆荚的笑靥里一一展开
期刊
一场肃杀  来得顺理成章  又猝不及防  秋風吹过百草  也吹过众生  落叶的忧伤还在枝头  如同人们的忧伤  还在眉宇  一季繁华戛然而止  这是草的宿命  也是人的宿命  该来的总会来  人们总对一些显而易见的事物  视而不见  而自命不凡  不知有多少荒诞的梦  在霜降里终于醒来
期刊
一群黄色的蝴蝶  从初冬的枝头跌落  在寂寞的大地上  迎风漫天飞舞  故乡的银杏树  是我童年的伙伴  那一枚枚小小的扇叶里  隐藏了多少美妙时光  层层叠叠的黄叶中  冬天在一寸寸加深  光秃秃的树枝上  谁在晾晒一年的幸福  银杏黄了  寒冬已经来临  母亲在树下织着寒衣  期待我早日回鄉
期刊
青砖 灰瓦  梧桐 深巷 卖花女  千百年的构思  凝成水乡静默的岁月  这江南的脉脉春水  浸润着木格窗上的藤萝  暮春的垂柳  剪起潋滟的涟漪  阳光如花的午间  有蘸墨数点的长衫  在苇编的桌椅上  沏一壶茶 讲一回古  雕花门前  細细的高跟鞋  常常与紫檀拐杖  擦肩而过  一阵欸乃  载走江南水乡的恬梦
期刊
有一种音乐类别,叫“椅子音乐”  冬天来了,最舒服的状态,莫过于坐在窗前的椅子上,听着一首椅子乐团的歌,沐浴着暖暖的日光。  椅子乐团的歌有多迷人?很多歌迷说:“他们的歌曲让心脏有种被潮湿的暖气包裹的感觉。”也有网友评论,“他们的歌声就像东台的海风,咸咸的,甜甜的,清澈又真诚。”  椅子乐团来自台湾,由裘咏靖(主唱/吉他手)、陈仲颖(主唱/吉他手)、孙伯元(贝斯手)三个大男孩组成。他们的音乐关注的
期刊
和从事公文写作的朋友们交流,他们都普遍反映自己有轻微的强迫症,如睡觉前经常会有重复检查房门是否关好的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正常的,或者说是一种“职业习惯”在生活中的延伸。在他们的工作中,无论是下发的文件还是撰写的讲话稿,都要反复校对,不能有丝毫的差错。但是,如果有一个人,每次出门都要返回查看房门是否锁好,甚至重复检查几十次都不放心,或者干脆不出门了,这就变成了一种精神疾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