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效课堂”作为改革方向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梦想,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希望,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从“学会”到“会学”的一项有效教育方法。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小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交流的平台,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的魅力,从而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关键词】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数学活动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7-0035-0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孩子们的“数学活动经验”,脱离了“数学活动经验”的小学数学教学将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注并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对促进学生数学基本思想发展、知识的构建、技能的形成等具有积极意义。对于“高效课堂” 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就是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进一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将那些传统教学中不适应的、落后的教学模式抛弃,寻找更高效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方式。因此如何注重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从而构建高效课堂呢?
一、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积累活动经验,把问题情境故事化,使学生乐于学习
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实践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从故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乐学。
例如,教学《周长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已有的经验是“一圈”,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一圈”,创设在运动场上的赛跑问题场景故事—“绕运动场跑一圈”是什么意思?,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就能在课件上的运动场图上比划出来,然后再进行替换,将“一圈”替换成“一周”,最后将一周的长度概括为“周长”,从而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初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后,教师就安排各种不同形状的图形周长测量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周长测量,帮助学生渗透并掌握测量‘曲线图形’周长的“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有效的具体实践操作中,让学生不但掌握了新知与技能,同时还领会了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也构建了数学高效课堂。
二、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积累活动经验,把问题情境生活化,使学生乐于学习
创设课堂教学问题生活情境,就是教师要把数学问题创设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所解决问题就在自己的生活周围——即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通过对生活情境的体验,从抽象的事理中理解和掌握算理——即数学又服务于生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强弱是体现学生能力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创设生活化情境、加大开放式问题的教学,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激励学生思考,使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发现、创造、再发现、再创造……的反复提升过程,促进学生乐学。
例如,《图形中的规律》这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学生已认识各种平面图形,并理解简单图形独立排列所需的小棒根数和所摆图形个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创设情境:摆一个三角形需几个小棒?2个呢?10个呢?100个呢?教师边出示课件边让学生思考,从而得出:在摆一排时它们有一条“公共边”,即第一个需3根小棒后,每加摆一个都只需要2根小棒。学生探索发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获得不同的字母公式“3+2(n-1)、2n+1、3n-(n-1)”,但结果是一样的。最后让学生逐步深入的去探究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图形中的规律,不断的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从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构建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课堂。
三、提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积累活动经验,把问题情境操作化,使学生乐于学习
“合作交流”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应不断的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鼓励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相处,学会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方法和结果,从而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交通与数学》一课中的“楼梯问题”。教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光头强终于顺着最近的路赶到学校,可是离上课只有一分钟了,教室在6楼,光头强每上一层楼要用12秒,他一分钟能准时到达教室吗?这时小组就会展开激烈的合作讨论:能?不能?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画图,并进一步的合作讨论。最后通过学生简易的示意图得出:从1楼到6楼只需走5层(次)的阶梯,光头强每上一层需12秒,五次是12×5=60(秒),正好到达。教师把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情境中,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推算、画图等直观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就进行了难点的自我突破,从而获取知识,构建了课堂高效。
四、把握学生已有数学活动经验,创设解决问题情境多样化,使学生乐于学习
在学生掌握也有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前提下,教师应创设学生自由辩论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在愉悦、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发表自我见解,培养学生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五、深化学生已有数学活动经验,创设解决问题情境的可延性,使学生乐于学习
已有活动经验、创建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把握学生已有活动经验,才能将学生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只有当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思维才有方向和动力,学生才能不断思考、创新。例如教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百分数应用题》后,教师可以设计出示这样的条件——某校六(1)班人数是六(2)班人数的120%,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此刻学生思维立即活跃起来,不断的提出问题并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⑴从百分数角度分析可以提出:六(1)班人数比六(2)班人数多20%,六(2)班人数约是六(1)班人数的83.3%,六(2)班人数约比六(1)班少16.7%……;⑵有的从分数角度考虑得出:六(1)班人数是两个班总人数的,六(2)班人数是两个班总人数的,六(1)班人数是六(2)班的……(3)有的与“比”联系起来得出:六(2)班与六(1)班人数比是5:6,六(1)班人数与两个班总人数的比是6:11……。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发展了数学问题的延续性,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也构建了高效数学课堂。
因此,小学数学——学生数学学习初始阶段,我们除了重视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应该重视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等,应关注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只有结合教材、吃透教材,关注“四基”,注重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才能真正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数学活动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7-0035-0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孩子们的“数学活动经验”,脱离了“数学活动经验”的小学数学教学将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注并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对促进学生数学基本思想发展、知识的构建、技能的形成等具有积极意义。对于“高效课堂” 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就是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进一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将那些传统教学中不适应的、落后的教学模式抛弃,寻找更高效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方式。因此如何注重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从而构建高效课堂呢?
一、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积累活动经验,把问题情境故事化,使学生乐于学习
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实践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从故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乐学。
例如,教学《周长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已有的经验是“一圈”,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一圈”,创设在运动场上的赛跑问题场景故事—“绕运动场跑一圈”是什么意思?,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就能在课件上的运动场图上比划出来,然后再进行替换,将“一圈”替换成“一周”,最后将一周的长度概括为“周长”,从而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初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后,教师就安排各种不同形状的图形周长测量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周长测量,帮助学生渗透并掌握测量‘曲线图形’周长的“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有效的具体实践操作中,让学生不但掌握了新知与技能,同时还领会了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也构建了数学高效课堂。
二、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积累活动经验,把问题情境生活化,使学生乐于学习
创设课堂教学问题生活情境,就是教师要把数学问题创设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所解决问题就在自己的生活周围——即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通过对生活情境的体验,从抽象的事理中理解和掌握算理——即数学又服务于生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强弱是体现学生能力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创设生活化情境、加大开放式问题的教学,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激励学生思考,使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发现、创造、再发现、再创造……的反复提升过程,促进学生乐学。
例如,《图形中的规律》这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学生已认识各种平面图形,并理解简单图形独立排列所需的小棒根数和所摆图形个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创设情境:摆一个三角形需几个小棒?2个呢?10个呢?100个呢?教师边出示课件边让学生思考,从而得出:在摆一排时它们有一条“公共边”,即第一个需3根小棒后,每加摆一个都只需要2根小棒。学生探索发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获得不同的字母公式“3+2(n-1)、2n+1、3n-(n-1)”,但结果是一样的。最后让学生逐步深入的去探究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图形中的规律,不断的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从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构建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课堂。
三、提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积累活动经验,把问题情境操作化,使学生乐于学习
“合作交流”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应不断的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鼓励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相处,学会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方法和结果,从而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交通与数学》一课中的“楼梯问题”。教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光头强终于顺着最近的路赶到学校,可是离上课只有一分钟了,教室在6楼,光头强每上一层楼要用12秒,他一分钟能准时到达教室吗?这时小组就会展开激烈的合作讨论:能?不能?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画图,并进一步的合作讨论。最后通过学生简易的示意图得出:从1楼到6楼只需走5层(次)的阶梯,光头强每上一层需12秒,五次是12×5=60(秒),正好到达。教师把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情境中,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推算、画图等直观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就进行了难点的自我突破,从而获取知识,构建了课堂高效。
四、把握学生已有数学活动经验,创设解决问题情境多样化,使学生乐于学习
在学生掌握也有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前提下,教师应创设学生自由辩论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在愉悦、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发表自我见解,培养学生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五、深化学生已有数学活动经验,创设解决问题情境的可延性,使学生乐于学习
已有活动经验、创建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把握学生已有活动经验,才能将学生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只有当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思维才有方向和动力,学生才能不断思考、创新。例如教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百分数应用题》后,教师可以设计出示这样的条件——某校六(1)班人数是六(2)班人数的120%,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此刻学生思维立即活跃起来,不断的提出问题并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⑴从百分数角度分析可以提出:六(1)班人数比六(2)班人数多20%,六(2)班人数约是六(1)班人数的83.3%,六(2)班人数约比六(1)班少16.7%……;⑵有的从分数角度考虑得出:六(1)班人数是两个班总人数的,六(2)班人数是两个班总人数的,六(1)班人数是六(2)班的……(3)有的与“比”联系起来得出:六(2)班与六(1)班人数比是5:6,六(1)班人数与两个班总人数的比是6:11……。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发展了数学问题的延续性,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也构建了高效数学课堂。
因此,小学数学——学生数学学习初始阶段,我们除了重视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应该重视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等,应关注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只有结合教材、吃透教材,关注“四基”,注重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才能真正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