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8年《乐记》研究综述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04325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21世纪;《乐记》研究;中国音乐美学及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11-0181-03
  《乐记》是中国最早具有较完整系统的音乐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以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为主要论述对象。它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同时对世界音乐思想史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江汉大学龙珲在2006年第2期《黄钟》发表文章《二十世纪〈乐记〉研究综述》,他梳理了20世纪以来学术界中诸多学者对《乐记》所做的相关研究,并将得到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整理与多方位对比。文章的内容主要在这几个方面有所体现,即《乐记》的作者和作者完成此书的年代;《乐记》整个思想体系的哲学基础与其涵盖的音乐美学思想。[1]
  该文章还提到,关于《乐记》的作者向来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说法是此书的作者是孔夫子的弟子公孙尼子,第二种说法是汉代刘德和他的一些儒学子弟所作。对此,后来学术界有杨荫浏、蔡仲德、修海林等人先后为《乐记》的作者发表过不同的研究成果。
  在对文章《二十世纪〈乐记〉研究综述》阅读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2008—2018年为时间节点,整理了中国知网中核心期刊文献。将研究《乐记》的文献进行阅读与整理,经过归类后分为三种类别:1关于《乐记》的作者与源流问题;2《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与风格形成;3《乐记》的其他类别研究。

一、关于《乐记》的作者与源流问题


  20世纪围绕《乐记》作者与成书年代的研究从未间断,尽管对于作者究竟是公孙尼子还是刘德及其儒生尚未定论。但目前可以肯定,《乐记》一书在先秦儒学音乐美学思想方面有独到的体现。进入21世纪,李广赞、闫冲在2009年第3期的《乐府新声》中发表了关于《乐记》成书的研究成果,从《乐记》的思想内容、一些历史人物生活的年代进行比较后,推导出了两个假设。假设一,认为《乐记》是在荀子、孟子后的年代所作。因为如果《乐记》产生在孟子、荀子之前,两位继承者为了提高自己学派地位会对《乐记》进行高度赞扬才合理,但他们没有这样做。假设二,认为《乐记》的最初作者是汉代刘德与他门下的儒学子弟。刘德从小便十分热爱读古代书籍,头脑聪明,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汉武帝刘彻的哥哥。他受封河间王二十余年,远离政治,潜心研究中国古籍。根据班固《汉书·礼乐志》记载,刘德去长安朝拜汉武帝时,曾与董仲舒对音乐有过一番讨论。而这个时期,董仲舒极力推崇儒学并使其正式成为官学。受当时环境影响,刘德很有可能接触并接受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因此,《乐记》的思想体系中隐含着天人感应言论的原因是有因可循的。反过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言论涵括音乐的内容也得益于与刘德的交往结果。综上,通过《乐记》中包含天人感应学说而且时间上联系得非常紧密,可以推论《乐记》的作者极有可能就是刘德及其手下儒生。[2]
  同一年,田君在《公孙尼子与〈乐记〉新考》[3]一文中,从史料的角度出发,梳理了公孙尼子的相关历史文献。文章通过多部古代文献来验证公孙尼子是谁;阐释公孙尼子与公孙龙是否是同一个人;公孙尼子研乐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以及其与《乐记》的关系。文章虽脉络清晰具有说服力,但内容涉及古文较其他文章更显晦涩难懂。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结语部分得出结论:公孙尼子就是公孙龙。他是孔夫子晚年的弟子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支持并信奉儒家学派,传闻其跟随孔子学习了六七年。孔子将自己所作的古乐实践与得出的乐学理论进行言传身教,在传授给众多门徒之后,孔门乐教便形成了。这样充足的条件,为公孙尼子潜心研习音乐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指导。后来公孙尼子以孔门乐教为基础,长期进行阐释与发扬音乐要义的工作,其相关言论被收入《公孙尼子》。需要知晓的是在公孙尼子著作丢失的情况下,虽然不可以直接判定公孙尼子写下了《乐记》,但其与古本《乐记》的完成定是有着某种较大的关联,为后人研究《乐记》的作者以及古本《乐记》的完成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公孙尼子在先秦儒家学术中的思想观点倾向于孔子的嫡孙孔伋,但又以研习音乐为特色,他发扬了儒家乐学思想,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對此,应该对公孙尼子的贡献给予充分的重视态度。
  高新华2011年曾在其论文中对《乐记》的篇次、流传两个方面进行了考证。《乐记》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篇目有所缺失。现在我们能研究到的所有有关内容大致都被整合到《礼记》中,成为一本书。同时,在《史记·乐书》也有大篇幅相一致的文字被保存下来。但这两者的篇次是不一样的,同时根据史料所记载的郑玄的《三礼目录》、刘向的《别录》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区别。带着“《乐记》11篇次序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作者在研读、排比相关史料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了不同角度的思考。从古书通例来看,对于《乐记》的流传与编纂这两个问题。他通过比较目前市面上流传的《礼记·乐记》《史记·乐书》两种传本篇次,认为这两本书在精神以及内容层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主要产生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乐记》的错简而形成的。而刘向根据不同版本最终撰写出的《乐记》与《王禹记》是差异不小的两种传记版本,所以《礼记·乐记》和《史记·乐书》更大可能性应属于《王禹记》系统。那么,《乐记》一直流传的三种篇次,实际上是两个版本。而《礼记·乐记》与《史记·乐书》所产生的不同就是因为错简所致。[4]

二、《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与风格形成


  发生学是生物学范畴的基础学科,宋克宾将发生学运用到音乐中。在他的文章中“发生”在某种意义上是观念的产生,而不是某种特定事件的发生。比较对象是《乐记》和《吕氏春秋·大乐》,在比较中分析儒家与道家对音乐发生的逻辑认识及其理论价值。[5]《乐本》的发生是以“人内心最深层次的表达”为起点,情感态度是从“音乐的本体”开始,最终在德音、礼乐上完成。《大乐》的音乐主要以地球自然界的声音为发生起点,在大乐、适音上结束。最终通过多层面的比较与研究,作者发现儒家与道家的乐论从不同层面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了影响。“體”字属于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的重要范畴之一[6],主要运用到文学体裁中,例如诗歌、散文、小说。潘链钰《因體制乐:〈乐记〉音乐审美风格论考》[7]在文学概念中运用了音乐理论。他认为文学和音乐是两种不同的学科,但这并不妨碍概念的通用,并且文学与音乐本来同属艺术范围,是具有一定的审美共通性的。《乐记》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围绕“文”“礼”与“德”范畴展开讨论。尽管《乐记》没有直接了当说明自身的审美风格分类理论,但在“礼”与“德”之外的范畴可以看见其身影。因此,《乐记》的审美风格分类应体现在四个不同的层面,“物感、礼仪、政治、气象”。“和节有序”“遗音遗味”两个基本点是为《乐记》音乐审美风格的划分标准,它们都蕴含着深厚的儒学思想。其中放在主要位置的是“遗音遗味”。这个时期的“乐”在《乐记》中被直接认为是符合两种标准的模板。   《乐记》在音乐评价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理论内容。在文章《〈礼记·乐记〉音乐批评思想初探》[8]中,李波将《乐记》中含音乐批评的部分概括为六个类别,即“先王作乐”“诗经作品”“雅郑、古今之音”“乐器特点”“音乐风格”“音乐舞蹈表演活动”。作者还指出了《乐记》中关于批评的重要内容,肯定了《乐记》在这方面的影响,总结了《乐记》在音乐批评方面的历史贡献。文章提到《乐记》基于对音乐事项是持有肯定还是否定态度,就是其对以上六个类别进行音乐批评的原则和标准。对标准内容进行仔细剖析后可分为社会政治道德标准;简易和有序的标准;对“和”的追求。其内容的研究进一步确认音乐与政治的紧密联系。其内容还在某些程度上强调音乐要平易近人,让大众可以进行欣赏与品味。“和”指音乐在节奏、乐感方面要有秩序并保持和谐,在社会政治上音乐也要反映有序性与和谐性。《乐记》的指教方式主要是在音乐理论阐述下进行批评,音乐批评与音乐理论密不可分具有说服性。复合型批评,在音乐批评中还会对其他问题进行批评。对比性批评,例如“治世之音”与“乱世之音”如此可以进行比较的范畴。音乐实践与体验中的批评,不是空泛之谈,是在进行音乐的欣赏实践之后产生自身体会再进行批评。因此,《乐记》除了对前人著作的音乐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还是先秦音乐批评的集大成作品。

三、《乐记》的其他类别研究


  《乐记》在21世纪初的其他类别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乐记》的校注;“乐之情”的内涵研究;“德”的比较等方面。杨赛在文章《郑玄与汉代〈乐记〉校注》[9]中肯定了郑玄所做的贡献,他認为郑玄的校注是让后人理解《乐记》的基础。在郑玄之前也有不同的校注版本,以许慎、马融和卢植的校注版本较为突出。从校勘与注释分别来看,郑玄校勘以刘向的编次为基本依据,并且不轻易改字。注释则从字的读音与意思、字词含义、重难语句、宗旨含义、重要乐事五个方面入手。除此之外,郑玄还引用五经来注释《乐记》,比如,《诗经》《周礼》。后世对于郑玄的校注存有疑虑,以熊十力的质疑为主。但不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忽视郑玄对《乐记》校注所做的突出贡献。
  以《乐记·乐本篇》为例来谈先秦唱奏声响表现,是吕钰秀2012年参加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教研室相关活动所作的汇报。在报告中,以表格的形式刻画了情感——声响对应的关系,虽然《乐记》中的文字表述并无法编织出一首歌谣旋律,或是演奏出一首乐曲曲调,但利用这些文字描述,仍然可以建构出一个想象的古代音乐声响空间,一个充满想象的音乐声响空间虽然没有固定的旋律和节奏,但却充盈多样音响色彩的音乐世界。[10]
  将《乐记》中的“德”,儒家学派文学作品中的“德”,两者内涵进行比较是徐海东所关注的问题。[11]他从多个角度出发分别考察了它们关于“德”的内涵。《乐记》中的“德”内涵认识是相同的,体现在“乐者,德之华也”“德者,德也”这两个命题之中。“德”是人的本性,音乐的作用就是让人恢复这种原本的本性。只有具备这种功能的音乐才能叫做“乐”或“和乐”。《庄子》中关乎“德”的命题有很多,这里的“德”呈现出对“道”的认识,它是人内心认识世界的活动,是一种参透万物本质后才能达到的境界。《庄子》借用音乐这个载体解释了“德”与“道”,《乐记》是音乐美学的著作因此写作得十分详细。不难看出,《乐记》的“德”是先天性的,需要人主动去恢复,《庄子》中的“德”指德是人内心的精神境界,是后天产生的。前者的音乐要符合“德”的标准,而后者的音乐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只有一定程度上默不作声的音乐才是庄子心中的“乐”。
  “乐之情”是《礼记·乐记》中所提出的类比人情的表述方法。邵晓林通过对“乐之情”内涵研究确定其就是乐的本质,这是对先秦时期哲学中的人性、情、心等关系的分析中得到的结论。[12]“乐之情”在《乐记》中有两处原文说明,它的内涵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论伦无患”与“穷本知变”。这两个方面是“乐”有别于“礼”的地方。在论述中,“乐之情”涉及到了乐观念之天地生成;乐教之人情生成;人之情的交汇。有关“乐之情”的音乐观影响长远,到了汉朝也仍然被积极地推崇。不过,直到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问世这一对音乐观念的批判才得到全部实现。
  总体来说,目前学者们对《乐记》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本文整理的文献普遍具有很强的导入性并且有不同的观点与视角。可以看出,现阶段的研究依旧在保留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如,对《乐记》作者与成书年代问题是学术界长期讨论的议题。同时,研究者们也察觉到了《乐记》还未得到充分关注的方面。如,对于《乐记》音乐美学思想及风格或其他类别研究中用到了比较观、声学等领域的知识,它们体现了丰富多维的研究角度,给其他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思路。
  注释:
  [1]龙 珲.二十世纪《乐记》研究综述[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02):61—69.
  [2]李广赞,闫 冲.《乐记》成书题外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03):97—98.
  [3]田 君.公孙尼子与《乐记》新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03):12—17.
  [4]高新华.《乐记》篇次、流传考[J].中国音乐学,2011(03):81—86.
  [5]宋克宾.《乐记·乐本》与《吕氏春秋·大乐》音乐发生观的比较——儒家与道家对音乐发生的逻辑认识及其理论价值[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04):21—27.
  [6][7]潘链钰.因體制乐:《乐记》音乐审美风格论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04):143—147.
  [8]李 波.《礼记·乐记》音乐批评思想初探[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2):23—32.
  [9]杨 赛.郑玄与汉代《乐记》校注[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04):66—73.
  [10]吕钰秀.重建先秦音乐史中的声响可能性——以《乐记·乐本篇》为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04):25—28.
  [11]徐海东.《乐记》与《庄子》中“德”之内涵比较[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4):136—141.
  [12]邵晓林.《乐记》“乐之情”内涵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4):88—94.
  (责任编辑:张洪全)
其他文献
[关键词]《夜莺》;吴碧霞;Albina;演唱风格;二度创作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11-0137-03一、俄罗斯艺术歌曲《夜莺》  《夜莺》是俄罗斯沙皇时期音乐家阿利亚比耶夫,于1826年流放期间为杰利维格(A.DEL'VIG)的詩歌所谱写[1],一首借物抒情表达作者乐观人生态度的艺术歌曲。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艺术歌曲以一种新鲜亮眼的
期刊
[关键词]小提琴;演奏技巧;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J6221[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11-0149-03  小提琴是一种西洋弦乐器弦摩擦震动发出声音。演奏小提琴不仅可以培养人的气质,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审美观。小提琴作为一种旋律乐器,在演奏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充分发挥小提琴的声音,达到打动听众的目的。当前,小提琴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关注,对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的研
期刊
[关键词]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夜莺》;艺术原理  [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11-0125-03一、艺术创作(一)《夜莺》创作的主体—艺术家—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Franz.Liszt,1811—1886),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在音乐创作方面作出了大量的、卓越的贡献,与此同时还创作出了许多杰出的音乐作品,是一名在音乐艺术史上具有
期刊
[关键词]民间文化;舞蹈教学;藏族民间舞蹈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11-0175-03一、民间文化的主要特征在舞蹈中的体现  民间文化从总体上来说是由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并且一直流传于民间传统生活中的民众通俗文化,是一种具有极其强烈的自娱性文化类型。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背景下,用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式,用于娱
期刊
[关键词]人工智能;AI+教育;高校舞蹈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11-0169-03一、问题的提出  新冠病毒疫情发生以来,因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各高校延迟开学,因此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网上授课为广大师生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以解决实际困难。舞蹈教学在进行线上授课以来,首先,由于舞蹈教学主要是以口传身教的教学
期刊
[关键词]红色歌曲;党史教育;高校学生;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11-0178-03一、当前高校党史教育中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党的历史。“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高校党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发展也面
期刊
[关键词]钢琴演奏;紧张情绪;缓解方法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11-0152-03  钢琴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包括演奏前的各种准备工作、演奏时所弹奏的钢琴以及场地灯光、演奏时的观众反应的热烈程度,这些因素都和当时的演奏水平有着很紧密的联系,但是其中钢琴演奏时的紧张情绪贯穿演奏的始终。不管是业余钢琴爱好者,还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