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有经验的老师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块磁铁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想法设法在开课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引导的过程是为新内容呈现搭桥、铺路的过程,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求知欲望、启发积极思维、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的过程。导人新课的方法很多,下面谈谈语文新课程课堂导入的几种常用方法。
一、聊天导入,激发兴趣
即在讲课前设计一些与本课所讲内容有联系的谈话来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在教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时,针对课文内容,我在课前是这样设计导入的。老师先说:你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都是什么吗?它们的作者都是谁呢?学生甲交谈:《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学生乙交谈:曹雪芹、施耐庵、吴承恩、罗贯中。老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正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二、联系导入,创设情境
对于同一类文章、同一个知识点、同一种方法都可以作为联系点,在导课中建立这些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联系学过《赠汪伦》一文中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面。今天,我们要学新课《送元二使安西》,它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学生便会运用自己对此类课文的经验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创设情境,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更好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学《瀑布》,先让学生观察黄果树瀑布的画面(挂图或幻灯片),感受瀑布的雄伟气势,再学习新课。又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先播放歌曲,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再引入新课等。创设情境的基本要点是“情”与“境”,通过“境”来表现和感染“情”,通过“情”来深化“境”。因此,使用这种方法,最本质的要求是根据“情”来创设“境”。
三、设问导入法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与课文题目有关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正确回答。如教学第七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学习课文前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电脑吗?想上网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并紧扣课题提出疑点:国际互联网有什么特点?网上有哪些内容?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学了这篇课文你们的疑点就会解开了。
四、悬念导入法
例如,有一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这样设置悬念、导入新课:《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分别建立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击曹操,刘备派杰出的政治事、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最后的结果怎样?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设置悬念应注意三点,一是悬念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难度适当,虽为学生未知,但经过阅读思考能所有知;二是悬念要和教材内容相符,如果与教材内容无关,就流于形式;三是要突出“悬”,它虽不同于一般的问题,但比一般的问题更有艺术魅力。
五、活动导入法
课前开展小学语文活动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能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在活动中发现、体味语文的精髓、趣味,进一步扩大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如文章《新型玻璃》,仅标题就给了教师开展活动的启发和契机。我们教师何不在讲课之前,启发学生动手搜集社会生活中大量特殊的玻璃,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发现这种玻璃的特点,分析掌握其与普通玻璃的异常之处,进而设想掌握其独特的用处。笔者的一名学生在废墟中发现一块玻璃,虽然破碎了,但还有丝相连,出于好奇,如获至宝,将这片玻璃带回了课堂。上课后,我让学生谈活动感受。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学们也都费劲心思地拿出形形色色的玻璃。同学们通过积极搜集、细心观察、认真比较、大胆推测、调查取证,大大拓宽了知识面,强化了参与尝试,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为教师上课做好了准备。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又强化了素质教育的力度,真可谓一箭双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學生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希望我和我的同行们能确实把学生的兴趣引到这种境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简洁、高效的导入将直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一、聊天导入,激发兴趣
即在讲课前设计一些与本课所讲内容有联系的谈话来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在教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时,针对课文内容,我在课前是这样设计导入的。老师先说:你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都是什么吗?它们的作者都是谁呢?学生甲交谈:《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学生乙交谈:曹雪芹、施耐庵、吴承恩、罗贯中。老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正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二、联系导入,创设情境
对于同一类文章、同一个知识点、同一种方法都可以作为联系点,在导课中建立这些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联系学过《赠汪伦》一文中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面。今天,我们要学新课《送元二使安西》,它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学生便会运用自己对此类课文的经验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创设情境,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更好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学《瀑布》,先让学生观察黄果树瀑布的画面(挂图或幻灯片),感受瀑布的雄伟气势,再学习新课。又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先播放歌曲,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再引入新课等。创设情境的基本要点是“情”与“境”,通过“境”来表现和感染“情”,通过“情”来深化“境”。因此,使用这种方法,最本质的要求是根据“情”来创设“境”。
三、设问导入法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与课文题目有关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正确回答。如教学第七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学习课文前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电脑吗?想上网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并紧扣课题提出疑点:国际互联网有什么特点?网上有哪些内容?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学了这篇课文你们的疑点就会解开了。
四、悬念导入法
例如,有一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这样设置悬念、导入新课:《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分别建立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击曹操,刘备派杰出的政治事、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最后的结果怎样?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设置悬念应注意三点,一是悬念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难度适当,虽为学生未知,但经过阅读思考能所有知;二是悬念要和教材内容相符,如果与教材内容无关,就流于形式;三是要突出“悬”,它虽不同于一般的问题,但比一般的问题更有艺术魅力。
五、活动导入法
课前开展小学语文活动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能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在活动中发现、体味语文的精髓、趣味,进一步扩大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如文章《新型玻璃》,仅标题就给了教师开展活动的启发和契机。我们教师何不在讲课之前,启发学生动手搜集社会生活中大量特殊的玻璃,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发现这种玻璃的特点,分析掌握其与普通玻璃的异常之处,进而设想掌握其独特的用处。笔者的一名学生在废墟中发现一块玻璃,虽然破碎了,但还有丝相连,出于好奇,如获至宝,将这片玻璃带回了课堂。上课后,我让学生谈活动感受。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学们也都费劲心思地拿出形形色色的玻璃。同学们通过积极搜集、细心观察、认真比较、大胆推测、调查取证,大大拓宽了知识面,强化了参与尝试,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为教师上课做好了准备。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又强化了素质教育的力度,真可谓一箭双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學生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希望我和我的同行们能确实把学生的兴趣引到这种境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简洁、高效的导入将直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使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