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香满家园

来源 :昆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o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有个苹果园。
  准确地说,是我嫁给我先生之后,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家有个苹果园。
  每年到了苹果收获的季节,那红红的大大的果子,一筐又一筐,堆满了整个院子,浓郁甜美的果香充满了整个鼻腔,让人熏熏欲醉。来自鲁西南的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情境,就被这满园的香甜果子倾倒了,因为从小到大,苹果从来就是妈妈从集市上买来的,农活也只是跟着妈妈去田里种种小麦和玉米,所以苹果园对我来说无比新鲜,我还天真地觉得果农的生活是多么多彩,天天和这么香甜的果子打交道总比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有意思吧。
  然而一切当然不是我想的那样。当我满怀着体验一把的心情,让还是男朋友的先生带我回来到他家摘苹果的时候,我那些天真的想法没到一上午就被这一个个香甜的红果果给击得粉碎。
  原来摘苹果是这么精细的工作啊!不是用手拽下來就好了,你得用专门摘果子的剪子,一手拖住苹果一手轻轻剪下苹果把儿,不能减太长,否则这个果子会碰伤那个果子,也不能剪太短,否则苹果的卖相不好看;不是摘了苹果直接扔到筐里就好了,你得轻轻放,一个果子如果有一处果伤,这果子就成了残次果,卖不了啥价钱。就这样我小心翼翼地摘了一上午就已经觉得这香甜的果子没那么可爱了,可苹果贩子要求一天全部摘完,他好一起装车运走,我又继续在果园里谨慎小心地摘了一下午。抬头,找果,剪果,弯腰,入筐……来之前我信誓旦旦地告诉我先生,我也是农家女,从小地里的粗活累活什么没干过,摘个苹果不算什么,可是仅这摘苹果的一天就把我累得筋疲力尽。晚上回到先生家,他洗了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拿给我吃,可是我却怎么也吃不下了,经过这一天被这果子的“折磨”,我是一点食欲也提不上来了。
  我问婆婆,怎么跟我想的不一样,摘个苹果怎么比拉耧播种还累人?婆婆却说,摘苹果不累人,果实收获的时候,心情总是好的。累人的是果子收获之前的活,其实也不是累人,就是比较精细。后来,正式成为了这个家的一分子之后,我才知道,婆婆口中所说的“精细”,竟然是这样的细致而繁重。
  要得到果香满家园,首先在寒冬腊月里,要去果园里给果树修剪枝条,去除老化的果树皮;在春暖花开之时,要一一给苹果花人工授粉,授粉之后要一一疏果;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夏初,要一一给满园的小绿果套袋,以保护果面,促进果子着色,保持果子的水分不流失;到了冷风飒飒的秋日,要一一给丰满圆润的果实小心摘袋,摘袋还要分两次,先摘掉外面一层,让果子享受下日光浴,等果面都变成喜人的红色,再摘掉里面一层,为了让果子充分接受光照,还要在果树下铺上一层反光膜……光是这些精细的活就让我目瞪口呆,还有那定期的一次次的施肥、浇水、除虫……果然,我干的那些农家活真是“粗活”,这果农的活才是真的又细致又繁重。
  我问婆婆,光这果园的活就一年到头不间断,为什么还种那么多的花生,那么多的玉米,那么多的瓜果蔬菜,养鸡鸭鹅,还养只奶羊,你和公公怎么能忙得过来。婆婆说,活也真是不少,但咱有句老话,“眼是怂墩子,手是好汉子”,干起来就不多了。说这句话的时候,婆婆的眼里洋溢着自信和幸福,就像我初次听我先生讲他的家人的时候的眼神一样。
  公公婆婆的勤劳和细致,不仅让这黄金十月果香满家园,也让初来这个新家庭的我,品道了甜美果香里的醇正家风。生活中,面对棘手的问题,我先生总是能耐下心来,抽丝剥茧,找到问题所在;再繁重的工作,他也能一点一点细心做好;再难做的实验,他也能一遍一遍去重复验证;当然,面对我的刁蛮脾气,他也能费尽心思来讨好……接触久了,我还发现,在人情世故上,婆婆一家也是一点也不马虎的人,一点也不会忘了别人的好,恨不得以十倍相还,就我先生小时候穿过城里姑姑家孩子的旧衣服这件事,婆婆给我提过不下几十遍,每次我和我先生回城里,她总是精心打包好一堆的瓜果蔬菜,叮嘱我俩,这个给谁,那个给谁。每次时令瓜果一下来,婆婆和公公就装好一些给我俩,让我们带去单位给同事们尝尝鲜,因而办公室里,春天有我家的草莓,夏天有我家的无花果,秋天有我家的柿子、花生和苹果,冬天还有我家的地瓜干……而我面对再繁重无头绪的工作也会想到婆婆那句“眼是怂墩子,手是好汉子”的生活哲学,从容应对;面对别人的好意,也像婆婆一家那样永记心间,不忘感恩。公公婆婆的勤劳和细致,不仅培育出香甜的苹果,带来了果实收获时香甜的微笑,也让这个家的氛围更加美满香甜。
  又是一年苹果成熟时,果园里红红火火,今年的苹果又大又甜,红红的大大的果子,一筐又一筐,又堆满了整个院子……
  李慧颖,笔名瑾木子,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90后,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昆嵛文化传媒微信公众号副主编,现任职于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热爱朗读,热爱文学,在个人公众号“瑾时阅读”和荔枝FM1900807里,品读文学,传递文学,期待被聆听的感动和共鸣。
其他文献
我的母亲去世已经七年多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常常让我梦里惊醒,有时梦醒是子夜,有时是黎明;至今,对母亲的回忆,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关于母亲最鲜活的记忆,就是母亲特别喜欢饲养鸭子。  我家乡的小村,毗邻黄海之滨的金山港。金山港虽然名字响亮,却是一个没有经过人工造凿、只能容纳木船出入的自然港湾;有大小五条河在村前汇流于港湾,水网密布,芦苇丛生,鱼虾成群,特别适合放养鸭子;所以,我们村家家户户养
期刊
家是什么?家是宁静的港湾,家是旅途的驿站,家是温馨的乐园,更是亲人团聚、亲情交融、共享天伦之乐的伊甸园。家,承载着太多太重的生活行囊和家人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因为,中国人太在意家,太看重家,太爱自己的家了。  74岁的老妈——陈淑珍就是这样的人。  每天清晨,早起的老妈都要站在阳台上,看着50米开外的拥水公园,欣赏着公园里雨声、蛙声、蝉唱,以及鸟鸣,所有的声响,共同演绎着一首夏韵之歌。这首歌,音调曲
期刊
初秋里的鱼鸟河湿地,天为盖,地为庐,空旷的四野,空气清新得有些醉人:在它的近处,荷花盛开,绿草茵茵,远处河水如缎,静如处子,闪着一层层的绿波。湿地深处的芦苇争相举起了一支支骄傲成熟的蒲棒,在秋阳里摇曳多姿。高大的杉树粗壮笔直,开始抹上了古铜绿,让人特别的心旷神怡。天空明净无云,阳光明媚而温暖,鸟的歌声和昆虫的嘤嘤声,充满在空中。小河潺潺,荷叶浮动,芦苇浅笑,垂柳含羞,不远处还有阵阵轻缓的乐声……初
期刊
父亲今年93岁了,在这漫长人生之路上,他默默地庇护着我们,陪伴着我们,让我们尽享着父爱。有父亲的一路陪护,我们自豪而幸福。  说起父亲,我们有说不完的有关父亲的故事,他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普通而又高大,他又不同于天下的父亲,属于这一个。  父亲14岁扛活,扛到22岁参加解放军,打了四年解放战争,伤残了左胳臂,复员回家。他本来地道的文盲,到部队后识了三五百字,算半个文盲了。不认几个字的父亲少言寡语,
期刊
儿子出生于2016年8月15日,阴历7月13日。由于2017年闰月,所以第一个生日是2017年9月3日。8月15日,是日本战败投降纪念日;9月3日,是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儿子能在这么特殊的日子里出生、过生日,这种巧合,对于从事党史工作的我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  我的主要工作职责是研究牟平红色文化。随着对地方党史研究的深入,对于党的感情也愈发浓厚。我结婚于2014年。我感觉自己嫁入了一户好
期刊
说起家风故事,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姥爷的身影,那个皮肤黝黑、不苟言笑、脾气倔强的老头。  姥爷1906年出生,1992年去世,享年87虚岁。姥爷一生务农,有着典型的旧社会农民的特点,勤劳、淳朴、本分、倔强,他没当过官、没做过买卖,一辈子靠着自己的手艺吃饭,养活家人,日子虽紧巴,但在当时也算是好人家。  小时候经常听姥爷念叨,他老家以前因为他的父亲好赌败了家,欠下别人一屁股赌债,讨债人追上门来,见家中唯
期刊
姥姥耳背很多年,从我记事起,她总需要周围的人复述与她的聊天内容,而她在听过一遍后总会点点头却再不往下问,我想,她大概依然没听到吧。  这种格外安静的世界对大多数人是种折磨,但姥姥不是,她有她的世界。  女红是那个时代女人的能力也是嗜好,姥姥不例外,更多的时候,她喜欢盘坐在炕沿,线在口中浸润,瞬间穿过狭仄针眼,五颜六色的棉线,她用上一天的时间便可以变幻成鞋垫上栩栩如生的锦绣龙凤,不被重视的碎布料,在
期刊
我妻子今年57岁,属牛,在我看来,属牛的人为人忠厚勤奋,上孝敬父母,下善待兄妹,相夫教子,勤俭持家,豁达贤惠。  八十年代初,我在城里一所高中任英语老师。那时,教师还没有摘除“臭老九”帽子,一般人不愿找老师做配偶,更何况我家在威海农村。我妻家是双职工,岳父刚从沈阳102廠(现沈飞公司)调回牟平当时最大最好的厂工作,岳母是教师,妻在一乡镇医院工作。无论是论家境,还是论长相,我都不及妻子。然而姻缘可能
期刊
我出生在1979年的一个春天。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我有一个姐姐,两个妹妹。可惜我身下的那个妹妹刚生下来第二天就夭折了。第二年的同一天同个时辰,我的第二个妹妹出生了,母亲抱着妹妹哭了,母亲说,是之前的妹妹又回家了。小时候,母亲留给我们的记忆是温馨的。母亲在院子养了一大群鸡鸭鹅,还有小兔和小猪。兔子长大了,母亲在推车上绑好两个筐子,一个放兔子,另一个筐子里面装着我和妹妹。蜿蜒的山路上,母亲推着我们
期刊
“爸妈,我回来了。”下班进了家门,我一边换鞋一边对忙着做晚饭的母亲和坐在一边修理烧水壶的父亲问好。母亲烧得一手好饭菜,全家人都爱吃母亲做菜的味道,尤其是她腌制的小咸菜,是邻居们都喜欢分享的美食。父亲退休后喜欢研究各种维修,家里大到家电,小到孩子们的玩具,甚至邻居家有生活用品坏了,都会拿过来经父亲一一鉴定处理,邻里邻居谁提起父母都会交口称赞。  “妈妈——”上小学的儿子如同小燕一般从屋里飞出来,张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