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茶细茶都是茶

来源 :茶·健康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o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乡野喝凉饮,过去是一匹罐,如今多为三匹罐。“匹”者,土语是片的意思。农人认为,能说一匹布、一匹马,就能说一匹叶、一匹人,婚姻不是也讲“匹配”吗。“一匹罐”,即一片茶叶可泡一罐茶;同理,三匹罐就是三片茶叶泡一罐茶。
  一匹罐的茶树高大,叶呈椭圆形。甚肥厚,四季常青。每到秋季,家家户户搭梯采叶,晒干后供一年所需。此树甚少,农家自采自用,并不外售。
  三匹罐则不同,该物为棠梨树叶。棠梨是一种小涩果,其叶易引毛虫,多无完好的叶片。棠梨树高三丈,且是俗物,采叶变成了折枝。棠梨树满处均是,叶产量极高,多作商品流通。不知就里的人往往将一匹罐和三匹罐混为一谈,道是名称各异,实为一物。谬也。
  品茗一匹罐不讲茶道,自然无需茶座,抑或沙龙,却有茶韵。泡制一匹罐没有章法可言。拣一片茶叶,洗净放入大陶罐,将一壶开水冲入其中,片刻即成黄亮亮的茶液。搁置一夜,酿出具薄荷清香的琼浆,为暑天佳饮。在挥汗如雨的炎夏,一匹罐置十日不坏,且愈存味愈浓,消暑功用愈强。而此时的细茶不过三冲,隔夜即馊,不可再饮。
  古老的歌谣是这样盛赞一匹罐的:“喝的一匹罐,做的帮工汉,干的牛马活。吃的糠菜饭;喝的一匹罐,拿金也不换,日头晒脱皮,不用芭蕉扇。”这是长工的苦中之乐,也是过去时光的乡村余韵,更是下里巴人的千古绝唱。
  一匹罐代表着传统,见证积淀的岁月。半个世纪以来,我是喝一匹罐断的奶,喝一匹罐读的书,喝一匹罐种的地,如今进城仍喝一匹罐。
  三十多年前,我在农业社初学农事,由于年小体弱。做的第一桩事就是为社员们送茶,送的就是这种野茶。我那时挑一担水桶,在乡间小道上磕磕撞撞,将清凉送到田间地头。茶水一到,社员们轮流放下手中活计,你舀一碗,他舀一碗,咕噜咕噜下喉,解渴又解馋,为身体加油,何等畅快。每当此时,我似乎有了一种成就感。
  一匹罐在乡下就称一匹罐树或山茶树,究系何木,无人知晓。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顺便提起此类野茶:“今人采槠、栎、山矾、南烛、乌药诸叶。皆可饮,以乱茶云。”查相关资料,一匹罐疑似槠树叶。槠树叶圆花黄,木材坚硬,与野人所谓一匹罐树无异。但李老夫子说饮用野茶从明末的“今人”开始,并不可靠。
  据传,朱元璋贫贱时喝的也是一匹罐。等他当了皇帝,有族人不远万里给他送来一包一匹罐。太监们见如此粗枝大叶,扔在宫门外。朱元璋发现后,命人烧了一大缸。赐文武百官畅饮,并当场赋诗一首:“一树发万叶,一叶饮百人;一匹飞将在,无处不国门。”因此,一匹罐也称“飞将茶”。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饮细茶成为一般人的生活习惯,但很多家庭也兼备野茶;更有高人将一匹罐和三匹罐制成瓶装饮料,进入市场流通,使之由地产品变成了商品。
其他文献
2011年3月23日,中盐常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8000万元的6万t/a双氧水项目顺利投产,产品品质达到优等品标准,其他指标完全符合项目设计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其中小学高年级每学年的阅读总量在100万字以上,并且应该以现、当代文学
2011年4月26日,山东东岳集团离子膜研发团队因圆满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全氟离子交换膜工程技术研究”重大项目课题,受到国家科技部表彰,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计
开办已四年的衢州电视台<农技110特快>栏目,一直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和农技干部的一致认可,他们称<农技110特快>为"天天见面的教授"和"我们农民的110".该栏目以构建"三农"文化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物流企业则是构成物流产业的细胞。在我国中小型民营物流企业是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中小型民
2011年8月21日,潍坊市科技局邀请青岛科技大学王广建教授、武玉民教授、潍坊学院王林同教授、林翠花教授、潍坊市节能监察中心刘伟高级工程师、潍坊化工建材行业办公室高云腾
读书,可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渊源,尊重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丰富营养.小学一年级,作为孩子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也是培养孩子课外
春晚,这些年,穷得只剩下钱了。先看一组数据,央视春晚广告收入2002年为2亿元,2006年接近4亿元,2009年已接近5亿,2010年虎年春晚超过6.5亿元,2011年兔年春晚做到了“无植入广告”,但据
分析了离子膜法烧碱装置各生产单元机泵密封主要的失效形式和原因,结合工艺介质参数,从机械密封本身及外部的影响因素着手,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
当下,一些社会新闻栏目定位于“表现人间真情,讲述百姓故事”,以“在新闻中找故事,在故事中找新闻”为叙述方式.这些社会新闻在采制过程中出现了值得关注的问题。时效性的弱化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