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拥有了另一个世界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多年前,我便出任内江市张大千纪念馆首任馆长,自然对张大千纪念馆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张大千纪念馆临沱江而建于圆顶山,其主要展厅分别为“棠棣联辉”“大风堂”“艺坛宗师”。不用说,“棠棣联辉”与“大风堂”都是介绍张善子、张大千昆仲的事了。那时(在任上)徜徉其间,萦回脑际的总是:有朝一日好好地写写张善子,好好地写写张大千,因为昆仲在中国儒家悌文化中美谈连绵(特别是在画界),在中国画坛上珠联璧合,在大风堂史上“光焰万丈长”。
  2008年4月,我终于了却一个夙愿,向读者捧出《张大千的世界》,计3卷,55万字,约1000张图片。这个“世界”的呈现五彩缤纷,蔚然大观。(此前和此后,我还分别出版有《走近张大千》《寻踪张大千:台湾之旅》等著述,被读者广泛关注。)
  如今,我终于了却另一个夙愿,即向读者捧出《张善子的世界》(九州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这让我百感交集,甘苦寸心知。因为张善子距离我们今天近75年,不仅有些事被边缘化得不可理解,而且若干史料的搜集真的是大海捞针,确比写《张大千的世界》(3卷)更难、更艰辛。其间,《千秋正气,一代虎痴》《张善子先生艺术年谱》数易其稿。为厘清驳杂和似是而非的信息,解决本书的资料来源,除得到各方的帮助,我真的可谓穷尽心力,不仅成为古旧书市的常客,而且有限的休假亦大都泡在了北京、上海、四川省、成都市、重庆的图书(档案)馆。为寻其墓冢,我曾几次险些摔进深沟,至今想来都发怵。然而,正是这个“发怵”令我思绪万千,不仅以诗呐喊心中的“不平事”:“惆怅我对青山讲,有愧虎痴是人间”“叹息英魂难寻觅,心冷欲对苍天哭”“仰天太息为何故?英灵九泉亦泪盈”“我伤人世冷暖变,心听林海浪啸高”,而且将此作为立誓完成《张善子的世界》的动力。10多年前,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秦孝仪曾谓我“(张)大千身后知己”“张大千知己”。没想到这个“发怵”竟让我自以为走进了张善子的心灵世界,可以与之心语而成为其“身后知己”。是的,对于张善子的鼓与呼,我不乏拍案而起的冲动,甚至有贾岛《剑客》诗“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的情怀。
  常言道:“一沙一世界”。张善子的世界却是一个艺术的世界,精神的世界,理想的世界,让人浮想联翩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佛家所言的“三千大千世界”,因为其世界由若干“第一”构成:第一个具有“虎痴”讨论意义的画家,第一个担纲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主席暨首席常务理事并领衔中华美术抗敌的画家,第一个由参政会议决定赴欧美谢赈、宣传、募捐并具有重大贡献的画家(既是中华文化使者、又是国民外交家),第一个被法国总统勒伯伦赞为“近代东方艺术之杰出代表”的画家,第一个进入美国白宫的中国画家,第一个在世界博览会上为中国政府争得荣誉的画家,第一个作为中国人获得美国佛丹大学荣誉法学博士殊荣的画家(此殊荣为“罗马教皇级”,即之前仅有罗马教皇获得),第一个被誉为“第四战线”——国民外交的斗士”的画家,第一个分别由国民政府行政院与国民政府颁令褒扬的画家……他还被盛赞为:“今之苏辙”(叶恭绰语)、“画笔冠时”(陈散原语)、“名垂宇宙”(于右任语)、“近代画坛的一代宗师”(何应钦语)、“伟大的、爱国主义的著名画家”(邓小平语)、“民族英雄和朋友”(廖承志语)、“善子先生的虎魂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杨静仁语)……对于张善子这个璀璨可人的世界,我深信读者在《张善子的世界》中可以领略一二,虽然我的笔力不逮而挂一漏万。
  为了比较精准地表现张善子的世界,我在该书里用特辑、论(《千秋正气,一代虎痴》)、证(年谱、文献、图典、张善子作品等)、附录互为一体的方式,使展示与研究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开拓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鉴于曾有过在张大千纪念馆工作的经历,我还立足于将“证”的内容搭建成一座“纸上的张善子纪念馆”,以方便读者“参观”,甚至流连忘返。对于“证”(尤其是《张善子先生年谱》)与“论”,我以为不乏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即通过“证”修筑研究张善子这架“飞机”起飞的跑道,通过“论”提升研究张善子这架“飞机”的高翾(这种对接研究的方法,对抗战时期的文学家、音乐家、戏剧家等代表性人物的研究当不乏参考和借鉴意义)。这种“证”的平面(亦可以喻之“地”)与“论”的立体(亦可以喻之“天”)相结合的展示,虽然难度系数大(即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但却能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推动关于张善子艺术的研究、张善子人生心路历程的研究、黄山画派的研究、抗战美术(文化)的研究、民族精神构架的研究、中华文化贡献的研究、国民(中美)外交的研究,等等,重塑和张扬虎痴张善子的人格精神,为学界对其在中华美术史和民族抗战史上的地位、意义提供更为广阔的讨论空间和价值判断的依据。
  应该说,《张善子的世界》是目前研究张善子的唯一的长篇著述。我想其意义既在于此,又不在于此。不在于此的是,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把它折成一朵白花谨献给赢得这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而英勇捐躯的烈士(当然包括张善子在内),因为他们以身许国的行为重于泰山,因为他们的血肉筑起了中华民族新的长城,因为他们的精神与日月同辉,因为他们的贡献彪炳史册,因为他们的永垂不朽让我们长歌当哭而深深地缅怀!
  作者:一级文学创作,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巡视员
其他文献
摘 要:“七七级”学人是在1977年参加高考,1978年春天入学的,其学术研究过程是与“改革开放”一路同行的。“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笔者对当代写作学从理性的现代主义认识论的“文章学”和“现代写作学”逐渐转到写作行为深处的“写作赋形思维”论、“知行递变”写作过程论、“写作文化”论、“写作生长论”、“写作路径思维”论,进而建构起“非构思写作学”的知識体系。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立足中国传统写作理论
期刊
一、“江安三黄”  从前,川南地区有两句俗话:“金犍为,银富顺”;“荣州不让嘉州好,富顺才子内江官。”江安在川南是个中等县份,既称不上“聚宝盆”,又说不上“人才库”,但可视为才子、才女者为数也不算少。江安籍历史学家、梁启超的高足周传儒说:“江安出了许多闻人,在全省全国皆知名。如南街朱山父子,皆工诗、能文、通经,北街傅增湘弟兄,皆翰林。傅氏双鉴楼藏书之富,版本学之精,为天下第一。东街冯飞(号若飞)留
期刊
15年前,我应邀到成都画院讲学,并为田旭中院长写过《论田旭中的美学思想及其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发表在《成都美术》2001年5月25日,又载入《田旭中书法作品集》(四川美术出版社2004年2月)。  多年不见,今又相逢在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他送我这些年出的很多新著。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看。他这些新书都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其中有两本书在文艺理论与艺术评论上颇多建树,特别值得重视。  一本是四川美
期刊
巴蜀大地,人杰地灵。位于长江三峡边的开县,群山环抱,襟山带河,树木葱茏,如嵌在大地上的一颗晶莹的?翡翠。然而在自然经济时代,开县却因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商品经济不?发达,又多旱涝灾害,加上落后的社会制度桎梏,当地百姓生计一直十分艰难困苦,一穷二白是其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穷则思变,深受闭锢之苦的人总是渴望通达,走出小天地去闯大世?界。所以,近代以来,开县外出求学求职的人不少,奋斗成材的也就不少,这块
期刊
深富爱国情怀的陈独秀先生,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和第一次讨袁革命失败后,并未停止前行脚步,一直致力于寻求开辟新的革命途径。中国在长期封建社会制度统治下,国民受封建思想毒害太深太久,陈独秀因而深知教育唤醒民众,改变、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他以早年在合肥办《安徽俗话报》和在日本襄助章士钊先生编辑《甲寅》的经验,打算自主办本杂志,宣传教育民众,开展思想文化革命,从根本上转变国民的思想观念。1915年6月,陈独
期刊
钱穆先生于1895年7月30日出生在江南水乡的无锡七房桥。他12岁时,体弱多病的父亲即撒手人寰,母亲宁愿自己忍受孤苦,也不让孩子辍学。他凭着自己的聪慧,自修苦读,成为我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和教育家。钱穆先生不仅在学术圈子里影响深远,著作等身,在抗日战争中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先生虽不是投笔从戎,血洒沙场,但他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奔走呼吁,用他的人格品质和渊博知识教育影响引导了一代青年学子奔赴
期刊
“飞龙在天”这个成语见于《周易·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谓有圣德之人得居王位。”借以比喻帝王在位。若问龙为何物?何以会飞?既然会飞,也定有落地之时,那么,天上地上为什么看不见龙?“龙”字是个象形字,它究竟是象何物之形?这一直是个千古之谜。一、“龙”(龍)字形象众说纷纭  “龙”(龍)字的各种古文字字形都很丰富,仅《甲骨文编》中就有40多个不同的形体,如果再加上它的金文字形
期刊
走近台儿庄,迎面而来的是拱桥楼台、桨声灯影、廊腰蔓回、绿柳重檐。这古朴幽雅的景致不是江南水乡吗?但地理、历史常识提醒我,这里是长江以北的山东,是抗战时曾浴血奋战、被战火“夷为平地”的地方。为探就里,我专门参观了“台儿庄古城重建展馆”,领略了这千年古城的前世今生。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自修建以来,就是连接南北的主要通衢。  地处枣庄境内的台儿庄,处于南北的交汇处,是通往京师的要道和中转站。据载,自明
期刊
此前我们曾解说过“斤”字与“斧”字(详见《运斤成风与鬼斧神工——释“斤”与“斧”》一文),这一篇来谈谈跟“斤”字与“斧”字的字义相关的“析”字与“折”字。它们的构件中都有一个“斤”,也就是说,这两个字在造字之初,都有以斧砍木的意思;从字义上看,区别仅仅在于砍木时的方向与部位:纵剖为“析”,横断为“折”。我们即从“条分缕析”和“兰摧玉折”这两个成语入手道来。  一、条分缕析的“析”  今天说的“分析
期刊
王定璋先生献身于学术,勤奋著述,已有很多成果,著述颇丰,可说著作等身。最近(2015年3月),他又于浙江古籍出版社推出新书《钱起集校注》。这与他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该社出的《钱起诗集校注》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原书仅注钱起诗歌,将《全唐文》所收钱起文作为附录,但未加注;现本加注释,成了全本。  第二,在“附录”中增加了《钱起简谱》,更加完整。  第三,重新校勘了原文,改正了讹误,增补了校勘记,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