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贵族的典范

来源 :LADY格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w_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人不渴望甜蜜爱情,没有人不期待美满婚姻,单身者从来都是被别人指指点点的对象。比起“被动单身”的无奈,“主动单身”却显示了出乎意料的话语权,历史上的单身贵族身体力行地将单身的意义划入永恒的范畴,他们不是拒绝爱情,而是找到了更能提醒自己存在的事情,直至爱情沦为殉葬品。
  柏拉图是“精神恋爱”的鼻祖,“精神恋爱”的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甚至肮脏的。爱情和情欲应该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唯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唯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社会学者一直对“柏拉图式的爱情”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图认为爱情能够让人得到升华。他说,对活得高尚的男人来说,指导他行为的不是血缘,不是荣誉,不是财富,而是爱情。世上再也没有一种情感像爱情那样深植人心。一个处在热恋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为,被他的父亲、朋友或别的什么人看见,都不会像被自己的恋人看见那样,使他顿时苍白失色,失去一切的一切,无力面对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
  柏拉图终身未婚,也没见到和女性亲密交往的记载。他毕生专注于真理和他的哲学。“凡俗的情人,爱肉体过于爱心灵。他所爱的东西不是始终不变的,所以他的爱情也不能始终不变。一旦肉体的颜色衰谢了,他就高飞远走,毁弃以前一切的信誓。但是钟爱于优美心灵的情人却不然,他的爱情是始终不变的,因为他所爱的东西也是始终不变的。”如此注重心灵的爱情观,想必在任何时代,都是对爱情精神层面的一种提示。
  伊丽莎白一世童贞女王
  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 -1603),英格兰王国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即位时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在女王的加冕典礼上,伊丽莎白将一枚结婚戒指戴到自己的手上,表示她已经将自己嫁给了英格兰,她的加冕典礼也是她的婚礼,在这一天伊丽莎白是个新娘,她将永远不会有其他的丈夫。这枚戒指后来一直伴随着她度过了40多年。
  有人认为不幸的童年和在伦敦塔中的幽禁使她的心灵受到了巨大创伤,父王虐杀妻子在她心里也留下了阴影,加上姐姐“血腥玛丽”嫁人后的乖戾,使她对婚姻有一种本能的厌恶。
  事实上,伊丽莎白保持独身是出于政治的考虑。登基后的20多年中,她始终吸引着一个个求婚者,她将自己的婚姻当作英国最大的筹码和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她利用未婚这个条件吸引来自欧洲各个王室的求婚者,分化瓦解她和英格兰在欧洲的敌人,保障英格兰的安全和自己的统治。
  当然,伊丽莎白女王也为此付出了重大的代价,晚年生活孤独寂寞,伴随她的是来自英格兰和欧洲各地的各种谣言。谣言中她有许多情人,甚至生过许多孩子;说她是一个怪物,有6个手指头,还没有头发……晚年她或许怀念过刚刚登上王位时自己的青春和最初的爱恋,但对英格兰和权势的热爱胜过了一切。她在位期间,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开始确立;英格兰文化也同时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这样的著名人物。历史上伊丽莎白被称为“童贞女王”,而“伊丽莎白时期”则被称为“黄金时代”。
  牛顿天才理论
  牛顿(Issac Newton,1643-1727)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炼金术士和反对三位一体的,不信耶稣否定救赎论和原罪的基督徒,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二项式定理》和《微积分》。
  据说每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富有激情、富有理想的诗人,牛顿年轻的时候也写诗,“我看见光荣之冠在我的面前呈现,它充满幸福,永恒无边。”但在牛顿的科学世界里,爱情是太陌生和不可参透的东西吧。他的思想翱翔在整个宇宙,宇宙太大了,占满他的心。也许这是他终身未娶的最根本原因。不过,牛顿并没有完全与爱情绝缘。
  牛顿23岁正在剑桥大学求学时,在乡下的舅父家,爱上了美丽、好学、富有思想的表妹。他们常常一起散步。牛顿喜欢即兴发表长篇讲话,他的讲话内容又多是他正在学习和研究的问题。表妹虽听不懂,但她还是耐心地听,似乎觉得很有趣。
  但是牛顿生性腼腆,并未及时向表妹表白心中的爱情。等他回到剑桥大学后,又聚精会神地沉浸到科学研究中去了。他早已忘记了远方的乡村还有一位美丽的少女在等着他。他对个人生活一直不予重视,而她的表妹却误以为牛顿对她冷淡,便另嫁他人。
  牛顿实在太忙了,他连做梦都是宇宙和世界。据说在牛顿的第二次爱情中,当他轻轻握着对方的手时,脑海中却浮现某种定理,思绪飘远。他无意识地抓住情人手指,错把它当成是通烟斗的通条往烟斗里塞。面对吃惊的姑娘,他连忙柔声道歉:“啊,亲爱的,饶恕我吧──我知道,我是不行了。看来,我是该打一辈子光棍。
  爱情再次泡影,牛顿此后更是将全部热情都集中在科学事业上。没人可以理解这位天才的世界了,他孤独地走完伟大的一生,晚年在宗教中寻找慰藉。
  瑞典女王女权主义
  克里斯蒂娜女王(Cristina,1962-1689),因父王1632年战死而继承王位,成为瑞典女王,1654年退位。克里斯蒂娜女王天分过人,她马术精湛,并学习过剑击和射击。此外她还精通希腊语、拉丁语和法语。克里斯蒂娜女王信奉天主教,终身未婚。
  1933年电影《瑞典女王》闪耀银幕。影片中的克里斯蒂娜具有一种独有的粗野本性,她女扮男装的趣闻、她咄咄逼人的气势、她的魅力和胆大妄为,都被演绎得出奇成功。28岁的女演员嘉宝扮演了瑞典历史上至高无上的权威,达到了预期的完美效果。
  身为女王的克里斯蒂那,一直肩负着生育瑞典王位继承人的责任。但她本人对此的回答却是“我对婚姻感到无比厌恶”,甚至“对女性所谈论和做的所有事感到无比厌恶”。她是一个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其余时间用来学习的女人;忘记梳头、潦草穿衣,为了方便穿男式鞋子,但这并不影响她的魅力。   1649年2月26日,克里斯蒂娜女王终于受不了生育的压力,向国人公告她不打算结婚,并且立曾经与她秘密订婚的表哥卡尔为王位继承人。加冕礼于1650年10月举行,这是一场喷泉里流着美酒、烤肉飘香宾客穿着华丽衣服的嘉年华会。
  克里斯蒂娜虽然常被称为女王,但她的正式头衔是瑞典国王。作为统治者她经常如同男性一般态度强硬,在1650年的瑞典国会上,她坚决驳回了来自“其他阶级”要求减少贵族免税土地所有的要求。欧洲多国的王公都曾想追求她,但都被她拒绝。同所有没有伴侣的人一样,克里斯蒂那的爱情存在于她的追求中,除了权利她最大的爱好就是戏剧和芭蕾舞,而她最爱扮演的角色是代表贞洁的戴安娜女神。
  在嘉宝的所有影片中,她最喜欢的就是《瑞典女王》。她认为这个角色演得恰到好处,没有一部影片像这部这样得心应手。值得一提的是嘉宝亦终身未嫁。
  卡夫卡孤寂深处
  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爱情好像总是缺席的。曾经三次订婚又三次毁约的卡夫卡,他的单身并不是由于样貌与魅力,而是对爱情的恐惧。拥有傲人身高与清澈眼神的卡夫卡,是一个调情能手,一生有诸多艳遇,他在信里和第三任未婚妻密伦娜说,他和前两个姑娘分开都是他的错,他无法找到持久的快乐与激情。
  卡夫卡摇摆的情感对密伦娜也一样,他和密伦娜畅所欲言,不去担心因此会失去她。事实上,密伦娜十分不安,这需要耗尽她强大的爱,里面已经包含了太多的东西,没有几个人能承受得起。
  卡夫卡恐惧爱情的同时似乎尝试相信爱情,“有时我认为,假如可以因为得到幸福而死,那么我情愿去死;假如一个已经注定要死的人可以因为得到幸福而活下去,那么我情愿活下去。”他在信中表达着炽热情感,“早晨我又梦到你了。我们挨着坐在一起,你推开我,不是生气地,而是和气地。我很伤心,不是因为你推开我伤心。只是对我自己,觉得我不应该像对待一个哑女一样对待你。”
  矛盾重重的卡夫卡隐秘着不愿诉说的心情,就像他小说中的阴郁、孤单、灰暗。写出这样的作品,需要保持一颗恐惧与孤寂的心,每当婚姻来临或者说幸福来临时,卡夫卡就能够感受到那种创作能力的消失,所以,与其说他恐惧爱情,不如说他爱写作胜于一切,“我所向往的是在第三条道路上,既不向你那儿跑,也不同她一起跑,而是通向某个孤寂之处。”
  简·奥斯汀追随思想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19世纪英国小说家,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文学家之一,其最著名的作品是《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活泼风趣的文字著称。
  1796年,20岁的奥斯汀遇到勒弗罗伊。情窦初开的她对这个聪明狡黠的爱尔兰年轻律师一见钟情。然而,奥斯汀的牧师家庭希望未来女婿拥有经济实力,而偏偏那时的勒弗罗伊还是个穷小子。而拥有6个孩子的勒弗罗伊家也执意与富贵之家联姻,因此要求勒弗罗伊返回爱尔兰。从此两人便再没有相见。
  奥斯汀在致姐姐卡桑德拉的信中表达了无奈伤心:“终于,这一天还是到来了,我将与汤姆·勒弗罗伊告别。而当你收到这封信时,一切都已结束。一想到这些,我不禁泪流。”后来,勒弗罗伊如家人所愿地娶了个大家闺秀,还成为爱尔兰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直至晚年,他才向侄子坦言,曾与一位作家有过一段“少年之爱”。
  初恋以被迫分手告终,奥斯汀选择终身不嫁,而将所有未了的情感注入文学创作。这段恋情没有让奥斯汀成为勒弗罗伊太太,却激励她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女作家之一。“是他告诉她,她拥有才华。是他鼓励她在写作中追随自己的思想。”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其他文献
对于干燥缺水的眼周,补水的同时更要锁水。  眼部保湿精华就像保暖内衣,而眼霜就像外套,单独穿哪一件都会感觉寒冷,只有搭配在一起,才能抵抗冬季的严寒。  再搭配上神秘的东方保养魔力,这些“眼技”必然让你这个冬天电力十足。  1缺水型  护理方案:保湿眼部精华+保湿眼霜  冬季眼周干燥缺水,补水更要锁水。眼部精华的质地比较轻薄,渗透力也非常强,通常都能深入肌肤底层,为皮肤补充足够的水分。但是仅仅补充还
期刊
十多年前,我与杰米·詹姆斯(Jamie James)在巴厘岛相遇。当年,在我刚入行古典音乐评论界时,杰米是伦敦《泰晤士报》驻纽约的乐评人,他也经常为其他十来家杂志报社撰稿。通过他的文章,提升了我对亚洲小说界的认知。然而时至今日,他却转行成了东南亚一家热门美食餐厅的老板。  当时,我曾问杰米:“是什么促使你放弃从前的生活?”话一出口,已经觉得自己很傻。那一刻,我们俩刚坐下来,准备边喝着鸡尾酒,边欣赏
期刊
这种感觉,就仿佛是你漫游欧洲时,在一个小镇中意外发现的传世小店,带给你美味与欢乐的享受。这里中西结合的美食和宁静祥和的韵致会让你倍感新鲜与兴奋。  “北京机场”、“顺义”、“后沙峪”这几个关键词一出现,我们自然先想到的就是“远”、“没什么可吃的”、“都是别墅区”等词。其实,北京机场附近的后沙峪也有好吃的餐厅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当你在后沙峪名都园旁赫然看见一座充满了欧式风情的漂亮庭院,那里聚集了阳
期刊
今季,在凛冽的秋冬空气中,各大牌纷纷将充满惊喜与创意的秋冬新品带到了都会女性身边。集经典、摩登、感性、时尚等不同格调于一身,让都会女性不论身处职场拼博,或与友人于周末狂欢,均可时刻散发个性魅力。  流行关键词:  性感,利落,野性,女性魅力。  柔软,纤细,造型挺括。  款式关键词:  肌肤在轻透的面料下隐约可见。  高腰、耸肩的流线形设计。  细腰长裙,长款喇叭裙,全粒面羔羊皮高腰包臀裙,单排扣
期刊
张艾嘉曾自导自演的电影《20 30 40》,讲述的是三个年龄段的女人活色生香的爱情故事。褪去演绎的外衣,还原真实的生活,不同年龄层的女性会有怎么样的人生呢?而当舞台转换,不是台湾而是日本,女人们又彰显出怎样的姿态呢?  平野加容子50而“不知”天命  当你年过半百之时,会有什么样的光景呢?即将退休的你工作清闲却依然能拿到不菲的工资,忙碌的前半生终于可以停歇下来,你可以慵懒悠闲的在午后打一场麻将,然
期刊
我们的力量也许很渺小,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就可能改变世界。这里介绍的几位女性,都在利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着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美国加州一对双胞胎姐妹Kellie Lynn Wilson和Kristyn Lee Wilson近日双双取得了她们的理发师执照,并在科斯塔梅萨一家理发店上班。由于姐妹俩的外貌、着装都非常相似,顾客们会经常搞混以至于付错小费,甚至许多顾客干脆指名俩人一同服务。  当地时间2
期刊
人参,多年生草本植物,由于根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故而称为人参。人参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之一,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  人参的功效  1、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肺、心、肾经,气雄体润,升多于降;具有补气固脱、健脾益肺、宁心益智、养血生津的功效。  2、人参主治大病、久病、失血、脱液所致元气欲脱,神疲脉微;脾气不足之食
期刊
泰式芒果沙拉→  选用优质的芒果配上感觉毫不搭调的小干葱丝及酥花生,和厨师秘制的甜味沙拉汁,结果味道和口感的与众不同只有您亲自来品尝后才知道。  煎小牛柳配鹅肝←  选用进口的法国鹅肝和上等S牛小里脊,配上厨师精心调制的黑椒或红酒汁。  腾冲鲜椒鱼↓  您肯定吃过很多看上去红红辣辣用很多干花椒和干辣椒做的鱼,却很少或者没有吃过看上去绿悠悠一片用大量的鲜青辣椒和青花椒做的鱼吧。此菜正是用鲜花椒和鲜青
期刊
“我们相信不管是感情、生活还是人生道路都不会那么顺利,总会遇到磕磕绊绊。经历过磨练,便会带来闪耀的成果,像爱情中的每一次磨合,过后感情便会更亮一点。”  在文艺界,经历爱情长跑而修成正果的不多,修成正果而又拥有幸福婚姻的更是少见,范玮琪和陈建州或许是其中的特例。  11年爱情长跑、2年婚姻生活,交往期间几乎“零绯闻”,范范与黑人饱含着时间打磨的挚爱,融进彼此的生命里、血液里,盘旋着,沉淀着,浓到化
期刊
瓦格纳毕生写了十三部歌剧作品,但他自己却把头三部作品列为不成熟的“学徒之作”,这三部歌剧因此也从没在拜罗伊特公演过。本篇及上两篇讨论瓦格纳的“乐剧作品”,仅限曾在拜罗伊特公演过的、统称“拜罗伊特全集”的十部(the Bayreuth canon)。除了“《指环》系列”四联剧外的这六部,排列次序并不遵照首演年代的先后,却以它们在歌剧领域里的重要性及我个人喜好为凭;因此,最早完成并首演的《漂泊的荷兰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