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人”曾是一种职务
《周礼》中,地官有“牛人”一职,春官有“鸡人”和“龟人”,夏官有“羊人”,秋官有“犬人”。书中写道:“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政令,祭祀供享牛;宾客供膳牛;军事供犒牛;丧事供奠牛……”“牛人”根据牛角的发育程度,判断牛的老幼从而区别牛的等级,分别用于祭天祀神、迎宾以至犒赏战士等不同用途:“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宗庙之牛,角握;宾客之牛,角尺。”
医药分工始于周代
我国的医药分工可追溯到周代,当时就设立了官办的藏药机构。据《周礼·天官》记载:“医师上士=人,下士: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人,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府”指的就是药物保管一类的人员。《后汉书·百官志》中也说:“太医令一人六百石,掌诸医,药承、方承各:人,药承主药,方承主方,右属少府。”由此可见,当时医与药的分工已相当明确,职责各异,我国成了世界医药分工最早的国家。
最古老的人类驯马场
驯化野马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重要转折点之一,它直接促发了交通方式、农畜牧业、远征攻伐等方面的历史变更。英国考古学家近日发现了迄今最久远的人类驯马场。这一驯马场位于现哈萨克斯坦北部、鸟尔泰山东麓以下的一片平原。考古学家在这片属于古波大文化遗址的草原地区发现了马骨、马齿化石以及盛放马奶的陶罐碎片,一切征状均突出人类成群驯养马匹用于生产生活的迹象。考古学家认为,通过测定,这些爱人类驯养的马匹生活在距今5500年前,这不仅将驯马史提前了1000年,而且也改变了对原有的远古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解。驯马史的推前同样可以促使和帮助人们进一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因为既然人类在5500年前就开始有规模驯马,那么人类社会的形成史必将更旱。
酒令的由来
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已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实行酒令的主要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
世界最古老天文图源自中国唐初
据英国图书馆的研究,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图比此前人们认为的要早300年。这张天文图是在中国敦煌的一个洞穴中发现的。对于这张天文图的制作年代,科学家现在已经得出了最后结论,认定它制作于公元7世纪。这张天文图是英国冒险家奥雷尔·斯坦因从中国得到的数万件宝贝之一。这张长1 98米的天文图标注了1339颗星星的位置,英国图书馆从斯坦因手中得到了这张天文图。专家们最初于1959年对这张天文图的制作年代进行了估算,但公元940年这一时间不太准确。现在,英国专家从这张天文图所使用的“避讳”文字将其制作年代确定为公元649年至公元684年之间,即唐朝太宗皇帝之后,睿宗皇帝之前。专家认为,这张图可能是皇家星相师李淳风制作的一份天文图的复制品。
中国男人穿裙子比女人早
中国早在商代,男性就开始穿裙子,而女性直到汉朝才形成穿裙子的习惯。商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衣长到膝盖;下身穿“裳”,裳长到足踝,在腰部束一条宽边的腰带,腹前加了一条上窄下宽、像斧子形状的装饰物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蔽膝”。到了很讲究雅致和礼仪的周代,开始把下裳的两片布合成一个圆筒,类似现在的裙子,比商代的裳更雅观,就是骑马不很方便。春秋战国时期,上衣和下裳干脆合在一起,从上下两截单独穿的衣和裳,变成了上下一体,把三角形的布在身后展开,布的右下角绕过双腿,从双腿前包到身子左侧,之后把布的左下角按照同样的方式裹到身子右侧,再用腰带束住,这就是风靡战国时代的“深衣”,看起来颇有点儿连衣裙的味道。上面提到的上衣下裳和“深衣”,多用于礼服,也就是说,在某些特别的场合,人们必须穿裙子才不失礼。后来,“深衣”演化成袍子,也出现了裤子,中国男人才告别了穿裙子的时代。
鲜为人知的唐代称谓种种
中国的官场称谓从唐代到明清,有过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大人”、“卑职”等多出现于明清时期。至于唐时所用之称呼,令人已经很陌生了。唐代,人们称呼皇帝时用“圣人”,至于皇帝亲近之人或其近侍,则称皇帝为“大家”。有趣的是,唐代女子称呼其婆婆亦为“大家”。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素近者俱呼其为“三郎”,而呼杨贵妃为“娘子”。至于皇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皇子封王,则被左右称为“大王”,而公主被称为“贵主”。另外,唐代的皇帝称呼其姑姑等女眷时,也会像民间一样呼为“姑”、“姊”等,例如宰相李德裕为唐武宗所写《赐太和公主敕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姑远嫁绝域,二十余年。”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而不像后来那样滥。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相互之间称为“阁老”,刺史被尊称为“使君”,县令的尊称为“明府”,至于县丞等则被称为“少府”。看看唐代官场中的相互称呼和百姓见了皇帝、官员的称呼,会感到那时人们间的关系远较明清时代更加平等。唐代,“大人”只是作为父亲的尊称,并不用于称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员。下级官员见了上级官员,或者百姓见了官员,也并不像后世那样奴颜婢膝。
“喝墨水”溯源
北齐朝廷曾下过命令:在考试时对“成绩滥劣者”要罚喝墨水。喝多少,按滥劣的程度决定。梁武帝时规定“差谬者罚饮墨水一斗”。《隋书·仪礼志》里也规定:士人应试时,凡书迹滥劣的要罚饮墨水一升;甚至当秀才、孝廉等在会试时,监考官发现有“文理孟浪,书写滥劣”的,也要叫他到专设的房间里去喝墨水。这条荒唐的法规沿袭了几个朝代,后来虽废除了,但用“喝墨水”多少来形容知识的多少,却保留在词汇里,沿用至今。
《周礼》中,地官有“牛人”一职,春官有“鸡人”和“龟人”,夏官有“羊人”,秋官有“犬人”。书中写道:“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政令,祭祀供享牛;宾客供膳牛;军事供犒牛;丧事供奠牛……”“牛人”根据牛角的发育程度,判断牛的老幼从而区别牛的等级,分别用于祭天祀神、迎宾以至犒赏战士等不同用途:“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宗庙之牛,角握;宾客之牛,角尺。”
医药分工始于周代
我国的医药分工可追溯到周代,当时就设立了官办的藏药机构。据《周礼·天官》记载:“医师上士=人,下士: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人,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府”指的就是药物保管一类的人员。《后汉书·百官志》中也说:“太医令一人六百石,掌诸医,药承、方承各:人,药承主药,方承主方,右属少府。”由此可见,当时医与药的分工已相当明确,职责各异,我国成了世界医药分工最早的国家。
最古老的人类驯马场
驯化野马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重要转折点之一,它直接促发了交通方式、农畜牧业、远征攻伐等方面的历史变更。英国考古学家近日发现了迄今最久远的人类驯马场。这一驯马场位于现哈萨克斯坦北部、鸟尔泰山东麓以下的一片平原。考古学家在这片属于古波大文化遗址的草原地区发现了马骨、马齿化石以及盛放马奶的陶罐碎片,一切征状均突出人类成群驯养马匹用于生产生活的迹象。考古学家认为,通过测定,这些爱人类驯养的马匹生活在距今5500年前,这不仅将驯马史提前了1000年,而且也改变了对原有的远古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解。驯马史的推前同样可以促使和帮助人们进一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因为既然人类在5500年前就开始有规模驯马,那么人类社会的形成史必将更旱。
酒令的由来
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已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实行酒令的主要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
世界最古老天文图源自中国唐初
据英国图书馆的研究,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图比此前人们认为的要早300年。这张天文图是在中国敦煌的一个洞穴中发现的。对于这张天文图的制作年代,科学家现在已经得出了最后结论,认定它制作于公元7世纪。这张天文图是英国冒险家奥雷尔·斯坦因从中国得到的数万件宝贝之一。这张长1 98米的天文图标注了1339颗星星的位置,英国图书馆从斯坦因手中得到了这张天文图。专家们最初于1959年对这张天文图的制作年代进行了估算,但公元940年这一时间不太准确。现在,英国专家从这张天文图所使用的“避讳”文字将其制作年代确定为公元649年至公元684年之间,即唐朝太宗皇帝之后,睿宗皇帝之前。专家认为,这张图可能是皇家星相师李淳风制作的一份天文图的复制品。
中国男人穿裙子比女人早
中国早在商代,男性就开始穿裙子,而女性直到汉朝才形成穿裙子的习惯。商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衣长到膝盖;下身穿“裳”,裳长到足踝,在腰部束一条宽边的腰带,腹前加了一条上窄下宽、像斧子形状的装饰物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蔽膝”。到了很讲究雅致和礼仪的周代,开始把下裳的两片布合成一个圆筒,类似现在的裙子,比商代的裳更雅观,就是骑马不很方便。春秋战国时期,上衣和下裳干脆合在一起,从上下两截单独穿的衣和裳,变成了上下一体,把三角形的布在身后展开,布的右下角绕过双腿,从双腿前包到身子左侧,之后把布的左下角按照同样的方式裹到身子右侧,再用腰带束住,这就是风靡战国时代的“深衣”,看起来颇有点儿连衣裙的味道。上面提到的上衣下裳和“深衣”,多用于礼服,也就是说,在某些特别的场合,人们必须穿裙子才不失礼。后来,“深衣”演化成袍子,也出现了裤子,中国男人才告别了穿裙子的时代。
鲜为人知的唐代称谓种种
中国的官场称谓从唐代到明清,有过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大人”、“卑职”等多出现于明清时期。至于唐时所用之称呼,令人已经很陌生了。唐代,人们称呼皇帝时用“圣人”,至于皇帝亲近之人或其近侍,则称皇帝为“大家”。有趣的是,唐代女子称呼其婆婆亦为“大家”。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素近者俱呼其为“三郎”,而呼杨贵妃为“娘子”。至于皇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皇子封王,则被左右称为“大王”,而公主被称为“贵主”。另外,唐代的皇帝称呼其姑姑等女眷时,也会像民间一样呼为“姑”、“姊”等,例如宰相李德裕为唐武宗所写《赐太和公主敕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姑远嫁绝域,二十余年。”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而不像后来那样滥。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相互之间称为“阁老”,刺史被尊称为“使君”,县令的尊称为“明府”,至于县丞等则被称为“少府”。看看唐代官场中的相互称呼和百姓见了皇帝、官员的称呼,会感到那时人们间的关系远较明清时代更加平等。唐代,“大人”只是作为父亲的尊称,并不用于称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员。下级官员见了上级官员,或者百姓见了官员,也并不像后世那样奴颜婢膝。
“喝墨水”溯源
北齐朝廷曾下过命令:在考试时对“成绩滥劣者”要罚喝墨水。喝多少,按滥劣的程度决定。梁武帝时规定“差谬者罚饮墨水一斗”。《隋书·仪礼志》里也规定:士人应试时,凡书迹滥劣的要罚饮墨水一升;甚至当秀才、孝廉等在会试时,监考官发现有“文理孟浪,书写滥劣”的,也要叫他到专设的房间里去喝墨水。这条荒唐的法规沿袭了几个朝代,后来虽废除了,但用“喝墨水”多少来形容知识的多少,却保留在词汇里,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