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经济差异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本文以1978-2008年中部六省的人均GDP为研究对象,从其区域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方面对中部省际经济差异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发现中部地区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在波动中总体增大,总体区域经济差异水平在扩大。然后对造成中部地区省际区城经济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简单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区域经济差异;绝对差异;相对差异;中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F224;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3-0004-02
中部地区处于中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辐射八方的作用。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实现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定量分析中部地区的区域差异,进一步分析区域差异的成因,对制定合理的发展对策促进中部崛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部地区省际人均GDP绝对差异的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人均GDP的标准差来分析其绝对差异。1978-2008年间中部地区各省的人均GDP的标准差总体上一直呈现扩大的趋势,由1978年的51.14元到2008年的2611.5元,扩大了51.07倍。在1990年以前增长缓慢,之后增长幅度迅速,总体上各省间绝对差异的标准差一直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从1993年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到2002年十六大的召开,这段时间各省人均GDP的绝对差异比1990年以前扩大的速度加快,而在2002年之后,各省的人均GDP绝对差异比之前的扩大更加加快。
二、中部省际人均GDP相对差异的分析
1.极差率分析
极差率是指地区人均GDP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1978-1999年间人均GDP的极差率总体上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但波动幅度较大,下降趋势缓慢,极差率从1.5733下降到1.2385,下降了0.3348。自1999-2008年间人均极差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由1.2385上升到1.4847,上升了0.2462。总体上说,中部地区的贫富差距是在波动中缩小,又在波动中渐渐扩大这样一个变化过程。
2.变异系数分析
变异系数是将标准差与其平均数对比所得的比值,又称离散系数。反映了各地区人均GDP偏离总区域人均GDP的集中或离散程度。变异系数越大,说明区域间经济差异就越大。
图1中部地区省际人均GDP的变异系数折线图(1978-2008年)
由图1的变异系数变化图中看以看到,各地区的人均GDP相对差异在0.1769和0.1445之间波动。其中在1978-1999年间总体是下降的,在1999年达到最低值0.0833。1999-2008年间上升和下降交替出现,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三、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分析
1.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中部六省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总体上都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这主要是受到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和战略的影响,中部地区受到国家开放政策以及发展战略的影响较小,经济处于低水平的发展状态。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部地区各省的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区域经济差异逐步显现。
2.经济整体性差,中心城市功能不足
由于中部地区行政分割严重,区域间的合作水平较低,存在区域经济利益的冲突。再加上政策措施上不得力的原因,区域经济整体性较差,影响了发展的潜力。目前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功能不足,其聚合力和辐射力较小,不能撬动起区域发展的战略支点。
3.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中部六省的产业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全国的粮食主产区,工业结构均以重工业为主,使得各省没法发挥各自的优势,投资和生产分散,导致资源重复配置,同时生产能力也闲置。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1978-2008年间中部地区省际间经济差异的分析发现,中部地区区域间存在明显的经济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在最近几年扩大的趋势比较明显。为促进中部崛起,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各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中部地区各地方政府可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保障彼此的合法权益,推动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共同发展。可以建立行业协会、联合商会、中部地区规划组等,扩大中部地区间的合作范围。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各省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避免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现象,建立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提高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同时,把区域内的相关产业形成一个整体,优劣互补,提高区域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以促进中部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
[1]草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119.
[2]陆大道.区位论卫区域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及其政策含义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2):36—39.
作者简介:
王卓(1985.5—)女,蒙古族,河南南阳人,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在读。
区域经济差异;绝对差异;相对差异;中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F224;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3-0004-02
中部地区处于中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辐射八方的作用。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实现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定量分析中部地区的区域差异,进一步分析区域差异的成因,对制定合理的发展对策促进中部崛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部地区省际人均GDP绝对差异的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人均GDP的标准差来分析其绝对差异。1978-2008年间中部地区各省的人均GDP的标准差总体上一直呈现扩大的趋势,由1978年的51.14元到2008年的2611.5元,扩大了51.07倍。在1990年以前增长缓慢,之后增长幅度迅速,总体上各省间绝对差异的标准差一直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从1993年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到2002年十六大的召开,这段时间各省人均GDP的绝对差异比1990年以前扩大的速度加快,而在2002年之后,各省的人均GDP绝对差异比之前的扩大更加加快。
二、中部省际人均GDP相对差异的分析
1.极差率分析
极差率是指地区人均GDP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1978-1999年间人均GDP的极差率总体上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但波动幅度较大,下降趋势缓慢,极差率从1.5733下降到1.2385,下降了0.3348。自1999-2008年间人均极差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由1.2385上升到1.4847,上升了0.2462。总体上说,中部地区的贫富差距是在波动中缩小,又在波动中渐渐扩大这样一个变化过程。
2.变异系数分析
变异系数是将标准差与其平均数对比所得的比值,又称离散系数。反映了各地区人均GDP偏离总区域人均GDP的集中或离散程度。变异系数越大,说明区域间经济差异就越大。
图1中部地区省际人均GDP的变异系数折线图(1978-2008年)
由图1的变异系数变化图中看以看到,各地区的人均GDP相对差异在0.1769和0.1445之间波动。其中在1978-1999年间总体是下降的,在1999年达到最低值0.0833。1999-2008年间上升和下降交替出现,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三、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分析
1.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中部六省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总体上都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这主要是受到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和战略的影响,中部地区受到国家开放政策以及发展战略的影响较小,经济处于低水平的发展状态。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部地区各省的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区域经济差异逐步显现。
2.经济整体性差,中心城市功能不足
由于中部地区行政分割严重,区域间的合作水平较低,存在区域经济利益的冲突。再加上政策措施上不得力的原因,区域经济整体性较差,影响了发展的潜力。目前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功能不足,其聚合力和辐射力较小,不能撬动起区域发展的战略支点。
3.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中部六省的产业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全国的粮食主产区,工业结构均以重工业为主,使得各省没法发挥各自的优势,投资和生产分散,导致资源重复配置,同时生产能力也闲置。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1978-2008年间中部地区省际间经济差异的分析发现,中部地区区域间存在明显的经济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在最近几年扩大的趋势比较明显。为促进中部崛起,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各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中部地区各地方政府可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保障彼此的合法权益,推动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共同发展。可以建立行业协会、联合商会、中部地区规划组等,扩大中部地区间的合作范围。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各省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避免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现象,建立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提高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同时,把区域内的相关产业形成一个整体,优劣互补,提高区域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以促进中部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
[1]草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119.
[2]陆大道.区位论卫区域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及其政策含义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2):36—39.
作者简介:
王卓(1985.5—)女,蒙古族,河南南阳人,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