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房一院一地”探究了人工智能在共享农庄中的应近年来,的共享农庄成为社会热点。本文分析了新型农庄经济模式的产生背景和特征,用。最后,分析了农庄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闲置资源;绿色生态;人工智能;共享农庄;康养结合
1.引言与背景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乡发展出现了不均衡的问题。一方面,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追求品质、绿色生活的消费升级成为共识,城市居民也产生了回归田园慢生活的精神价值需求。另一反面,广大的农村产业凋零,人才流失。土地闲置荒芜或者生产方式落后,人居环境老旧且缺乏配套设施的升级,而这些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所亟需解决的问题。
2017年以来,以绿色生态为理念,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为手段,以共享经济为商业模式的“新型农庄”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提供了方案。出资方通过将农村的闲置土地、住房进行个性化改造,在不侵害环境和不改变土地、房屋所有权的情况下,将闲置房地改造为集田园生活、休闲娱乐、农业生产等多种模式为一体的“农庄”,再以互联网的形式将农庄服务推销给城市居民。
出资方负责改造、经营农庄,并发挥信息中介的连接作用。农民既可以获得闲置房地的租金,又可实现人居环境的改造升级,还可以在农庄的维护和物业管理中获得收入。城市居民可以通过平台长租或者短租农庄,个性化选择都市生活所没有的农庄体验或者绿色果蔬供应服务。
发展农庄产业有助于解决以农村为主的土地和住房闲置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出资方、农民和城市消费者的和谐共赢,更能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城乡协同发展。
2.新型农庄经济的特征
2.1绿色生态农业20世纪以来,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营养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农庄经济在农副产品的种植中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农药,既影响了食品的安全,又污染了环境。一方面,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绿色农业不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必然 [1]。另一方面,但是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对于绿色果蔬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绿色生态农业是在遵循自然规律和农副产品生长习性的基础上,培育和种植天然、无污染、安全无农药残留且营养的农产品。基于能量转化和物质转化规律,通过延长或者完善食物链,增加营养及,提高农业环境中能能量转化和物质转化的效率,如亚热带地区的立体农业、种养结合、“桑基”农业 [2]。随着人工智能农业的发展,大规模种植绿色果蔬在技术上的难关也会逐渐被攻克,绿色质检技术也会不断完善。
2.2人工智能农庄
智能农庄系统主要可以分为 3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可以根据农副产品的生长习性,实现人为的、科学地控制植物生长环境。智能农庄系统主要通过立体种植、自动配管、自动调温、自动控制湿度等智能化管理模式,实现农副果蔬产品的科学培育。
感知层:对种植区域的环境参数进行监测、记录,为果蔬生长环境模型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
网络层:利用互联网、电信网等通信网络渠道,实现感知层和应用层之间的信息、指令传输。
应用层:基于果蔬信息库中的植被生长模型,根据感知层的监测状况,智能地调整种植环境的湿度、温度、养分等环境参数。此外,智能农庄的栽培模式和农产品仿真生长环境,都是可供青少年学习的博物馆。
2.3共享模式
新型的共享农庄基于共享理念盘活城郊、乡村的资源,以互联网技术实现对闲置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并促进其分配利用,实现多方共赢。
在产品共享中,农庄针对消费者需求建立农作物档案,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配送至指定地点。在土地共享中,用户在租赁土地后可以个性化选择种植农副产品或者享受农事体验,农庄也会必要的技术和托管代种服务。在果蔬的栽培过程中,监控技术将植株的生长状态实时传输至智能管理系统和用户网络设备上,以便于用户实时关注自己的产品。在农家院落共享中,消费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长租、短租、日租等方案。
2.4康养深度融合
传统的农庄过多地停留在“民宿”“农家乐”的经营模式,新型农庄经济则可以与教育和康养行业深度融合。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的养老问题也成了社会热点问题。根据中发院 2020年发布的预测,2035年~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60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比例的 1/3以上 [3]。一方面,相比快节奏和环境的城市生活,环境安宁、空气清新且生活舒适的农村自然环境更利于都市老年人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城郊、农村的生活成本较低,部分生活资源可自给自足,不失为一种性价比较高的养老模式。新型农庄可以根据城市用户的养老需求,开展避暑型、居家型、回鄉探亲型、疗养型等多种康养服务。
3.新型农庄经济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1)土地制度问题。南方地区存在土地的分散性、碎片性问题,政府要促进土地的三权分立和经营流转,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管理,因地制宜,合理开发。
(2)在田园改造、住宅升级和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而农庄经济的融资渠道尚未打开。政府要鼓励、促进新型农庄经济产业的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基于税收优惠,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农庄经济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3)“新型”共享农庄起源于美国,在中国仍然处于新生事物,缺乏可以借鉴的经验 [4]。共享经济存在信用缺失问题和法律缺位问题,国家要出台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公民的征信制度,同时规范“共享”农庄的发展。
当地政府、农庄企业家要加强产学研的结合,鼓励农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农庄运营者之间的强强联手,紧密合作。
4.结语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往的共享经济业态,大多为自下而上的民间创业行为,缺乏政府的规划、引导。而“共享农庄”从诞生初期就被政府认为是盘活闲置资源,结合城乡生产要素,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并给予了积极地政策推动和产业规划。而新型农庄本身的绿色智能、共享共赢的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空间,也有待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汤建明,莫桓,林瑞玲,徐明月,石力丹,陈志良.基于移动应用的互联网 +绿色农庄实现[J].科技经济导刊,2015(15):17-18.
[2]杨春淮,李田伟,陈才.海南共享农庄建设的理论研究[J].城乡建设, 2020(07):71-72.
[3]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 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https://www.cdrf.org.cn/jjhdt/5450.jhtml, 2020.6.15.
[4]朱利利,申绍杰.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苏州发展共享农庄可行性研究[J].城市建筑,2019,16(32):7-9.
项目基金: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10555024X)
关键词:闲置资源;绿色生态;人工智能;共享农庄;康养结合
1.引言与背景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乡发展出现了不均衡的问题。一方面,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追求品质、绿色生活的消费升级成为共识,城市居民也产生了回归田园慢生活的精神价值需求。另一反面,广大的农村产业凋零,人才流失。土地闲置荒芜或者生产方式落后,人居环境老旧且缺乏配套设施的升级,而这些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所亟需解决的问题。
2017年以来,以绿色生态为理念,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为手段,以共享经济为商业模式的“新型农庄”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提供了方案。出资方通过将农村的闲置土地、住房进行个性化改造,在不侵害环境和不改变土地、房屋所有权的情况下,将闲置房地改造为集田园生活、休闲娱乐、农业生产等多种模式为一体的“农庄”,再以互联网的形式将农庄服务推销给城市居民。
出资方负责改造、经营农庄,并发挥信息中介的连接作用。农民既可以获得闲置房地的租金,又可实现人居环境的改造升级,还可以在农庄的维护和物业管理中获得收入。城市居民可以通过平台长租或者短租农庄,个性化选择都市生活所没有的农庄体验或者绿色果蔬供应服务。
发展农庄产业有助于解决以农村为主的土地和住房闲置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出资方、农民和城市消费者的和谐共赢,更能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城乡协同发展。
2.新型农庄经济的特征
2.1绿色生态农业20世纪以来,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营养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农庄经济在农副产品的种植中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农药,既影响了食品的安全,又污染了环境。一方面,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绿色农业不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必然 [1]。另一方面,但是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对于绿色果蔬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绿色生态农业是在遵循自然规律和农副产品生长习性的基础上,培育和种植天然、无污染、安全无农药残留且营养的农产品。基于能量转化和物质转化规律,通过延长或者完善食物链,增加营养及,提高农业环境中能能量转化和物质转化的效率,如亚热带地区的立体农业、种养结合、“桑基”农业 [2]。随着人工智能农业的发展,大规模种植绿色果蔬在技术上的难关也会逐渐被攻克,绿色质检技术也会不断完善。
2.2人工智能农庄
智能农庄系统主要可以分为 3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可以根据农副产品的生长习性,实现人为的、科学地控制植物生长环境。智能农庄系统主要通过立体种植、自动配管、自动调温、自动控制湿度等智能化管理模式,实现农副果蔬产品的科学培育。
感知层:对种植区域的环境参数进行监测、记录,为果蔬生长环境模型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
网络层:利用互联网、电信网等通信网络渠道,实现感知层和应用层之间的信息、指令传输。
应用层:基于果蔬信息库中的植被生长模型,根据感知层的监测状况,智能地调整种植环境的湿度、温度、养分等环境参数。此外,智能农庄的栽培模式和农产品仿真生长环境,都是可供青少年学习的博物馆。
2.3共享模式
新型的共享农庄基于共享理念盘活城郊、乡村的资源,以互联网技术实现对闲置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并促进其分配利用,实现多方共赢。
在产品共享中,农庄针对消费者需求建立农作物档案,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配送至指定地点。在土地共享中,用户在租赁土地后可以个性化选择种植农副产品或者享受农事体验,农庄也会必要的技术和托管代种服务。在果蔬的栽培过程中,监控技术将植株的生长状态实时传输至智能管理系统和用户网络设备上,以便于用户实时关注自己的产品。在农家院落共享中,消费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长租、短租、日租等方案。
2.4康养深度融合
传统的农庄过多地停留在“民宿”“农家乐”的经营模式,新型农庄经济则可以与教育和康养行业深度融合。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的养老问题也成了社会热点问题。根据中发院 2020年发布的预测,2035年~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60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比例的 1/3以上 [3]。一方面,相比快节奏和环境的城市生活,环境安宁、空气清新且生活舒适的农村自然环境更利于都市老年人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城郊、农村的生活成本较低,部分生活资源可自给自足,不失为一种性价比较高的养老模式。新型农庄可以根据城市用户的养老需求,开展避暑型、居家型、回鄉探亲型、疗养型等多种康养服务。
3.新型农庄经济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1)土地制度问题。南方地区存在土地的分散性、碎片性问题,政府要促进土地的三权分立和经营流转,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管理,因地制宜,合理开发。
(2)在田园改造、住宅升级和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而农庄经济的融资渠道尚未打开。政府要鼓励、促进新型农庄经济产业的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基于税收优惠,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农庄经济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3)“新型”共享农庄起源于美国,在中国仍然处于新生事物,缺乏可以借鉴的经验 [4]。共享经济存在信用缺失问题和法律缺位问题,国家要出台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公民的征信制度,同时规范“共享”农庄的发展。
当地政府、农庄企业家要加强产学研的结合,鼓励农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农庄运营者之间的强强联手,紧密合作。
4.结语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往的共享经济业态,大多为自下而上的民间创业行为,缺乏政府的规划、引导。而“共享农庄”从诞生初期就被政府认为是盘活闲置资源,结合城乡生产要素,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并给予了积极地政策推动和产业规划。而新型农庄本身的绿色智能、共享共赢的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空间,也有待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汤建明,莫桓,林瑞玲,徐明月,石力丹,陈志良.基于移动应用的互联网 +绿色农庄实现[J].科技经济导刊,2015(15):17-18.
[2]杨春淮,李田伟,陈才.海南共享农庄建设的理论研究[J].城乡建设, 2020(07):71-72.
[3]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 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https://www.cdrf.org.cn/jjhdt/5450.jhtml, 2020.6.15.
[4]朱利利,申绍杰.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苏州发展共享农庄可行性研究[J].城市建筑,2019,16(32):7-9.
项目基金: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10555024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