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构建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1019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阐述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的内涵,分析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的时代价值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机制构建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 党内激励 党内关怀帮扶 服务群众 理论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16-03
  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是高校党组织制定的各种激励、关怀、帮扶和服务群众制度的总称,其目的在于激励出活力,调动党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怀出动力,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帮扶出凝聚力,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服务出向心力,提高党组织在群众心目中的权威力。该制度是集合群众路线与党组织服务性活动的具体实现方式之一,体现出高校党组织建设的时代要求。
  一、基本内涵概述
  (一)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内涵
  1.机制的本质。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从本质来讲是“三位一体”的,是高校党内激励机制、党内关怀机制和党内帮扶机制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从概念上分别来定义这三者,高校党内激励机制是指党员或党组织很好地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后,上级党组织或者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或者党员所进行一定性的表扬、鼓励或者赞许的行为机制;高校党内关怀机制是指高校内的党组织对党员关心、照顾、给予关怀整个过程而形成的行为机制;高校党内帮扶机制指高校党员之间由于各自区域的社会经济差距所形成的党员组织,并由其中居于优势的党员群体从思想、心理、经济、学术、学习能力等方面帮助弱势群体尽快走出困境的行为机制。之所以要将这三个原本独立运作的机制作为一个全新的整体提出,是因为这三者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党员主体性,出于对党员主体地位的尊重及维护,才促使高校党组织将拥有共同前提的三大机制融合为一个全新的机制体系。
  2.机制的产生。高校党员个体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是这么差异性导致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产生。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体现了矛盾主要方面和普遍性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一方面,我们的制度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党员;另一方面,在具体政策执行的时候,是有重点、有主次、有先后的。由于每个党员在年龄、能力、阅历等的不同,因此其发展的空间、经济收入等方面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把激励、关怀和帮扶的重点放在这部分党员身上,可以收到精准帮扶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由于党员的个体存在差异性,才有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
  3.机制的实现。基于“组织”>“个人”的客观现实,才促使了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实现。从成立那天开始就将集体和组织的力量置于优先位置,认为组织强于个人的力量。因此,当党员个体仅凭自身的力量难以面对困境、难以解决困难时,向组织寻求帮助是最好的选择。
  (二)高校党员服务群众内涵
  1.落实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机制全面体现和落实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里所谓的服务,本意上是指党为人民服务,但是也可以另外引申为人民群众为党服务、拥护和支持共产党—— 二者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就高校内部而言,党员个体或党组织为所有在校师生及工作人员服务,既是由自身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出于维系自身利益的需要。党的自身利益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党员个体或党组织只有实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为民众服务;而其生存与发展需要民众的支持与拥护。
  2.党的优良作风的具体落实。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机制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落实。毛泽东曾将我们党的三大作风概括为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和密切联系群众。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开始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难以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而批评与自我批评也好、理论联系实际也好,归根到底都是为人民利益着想,朝着符合群众基本利益的方向发展。结合高校内部的具体实施情况,可以将此理解为,服务在校师生,本质上来说也是顺应各自需要,发扬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体现。
  二、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的时代价值
  (一)激励出活力
  注重发挥党员个人的一技之长,发挥优秀骨干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利于调动党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人人争上游,个个抢先锋”的良好竞争局面,使党组织迸发出无限活力,而充满活力的党才具有吸引党外优秀人才加入的时代魅力。
  (二)帮扶出凝聚力
  对“贫者”的帮扶有利于提高党组织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里的贫者,既指经济的困境,但更多的是指学习方面和学术科研等方面的困境,帮助这些党员克服困境,能凝聚团队力量,维护高校党内和谐,实现校园内平稳安定。因此,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服务群众机制,在化解矛盾纠纷因素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对高校而言,此制度的落实能在很大程度上营造高校党组织内部尊重知识以及人才,尊重劳动和创造的环境氛围,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党员对党组织,或是党员对其他党员所产生的不良情绪,进而达到维护党内和谐、凝聚团队力量、构建平稳校园环境的目的。
  (三)关怀出动力
  一个没有精神动力的党组织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那党组织的精神动力来自哪里呢?当然来自党组织中的每个党员。党组织对党员的关怀以及党员对党员之间的关怀,能促发强大的精神动力。实践证明,党员在得到激励、关怀和帮扶后,能够不断激发个体的自我认同感,不断激发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投身学习和创造之中,为当下或日后为党组织、为党开展工作积蓄了强大的原动力,也有利于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组织归属感,吸引更多高职称、高学历党外人士加入党组织。
  三、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存在的问题
  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由于受到高校工作其本身特殊性的制约,因而在实际机制理论模型构建的过程中,要遵循学校的基本教学规律;同时由于高校内人员的具体性,所构建的理论模型作用对象主要是学校教职工和大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主客体的范围,也使体制现状出现的问题与弊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激励谁和怎么激励并不太清晰。党的激励机制是一项具体制度,它服务的重点对象应该是高校的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但是,在高校中做得最多的还是发展党员。从这可以看出,高校的重点其实过多地放在了非党员的群众身上。激励内容不清晰表现在,部分人认为把一个群众发展成为一个党员就是对其最大的激励,把发展培养党员和党内激励工作混为一谈。这往往导致这样一个后果:因此而入了党的人并没感觉到太大的激励,需要的党员没有得到足够的激励,群众也不会因为这些激励而提高工作效果。因此,高校党内激励体制的重点应该是通过这些机制来鼓励、支持党员更努力地投身教育事业,开发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目前我国高校实际工作中,此机制却应用于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和事,这样不仅混淆了工作内容和重点,也让应重点发展的对象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二)缺乏针对性
  缺乏针对性是工作定位不清晰、不精准的直接表现。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服务对象不清晰,也就是说由谁“享有”服务不明确。作为教育机构,高校党内关怀帮扶与服务机制究竟应该把谁、什么样的人定义为服务对象,这在具体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仍旧是模棱两可。事实上,仅仅把那些生活或者经济条件存在困难的师生党员和群众作为帮扶对象,是十分狭隘与错误的,学习上、学术上或者能力上等方面存在困难与误区的个体,也应该是关怀服务机制需要帮扶的对象。
  2.服务程序不清晰。这意味具体服务工作在展开的过程中缺乏一个完备的预案评估,如此就不可能对服务的工作量、工作内容、时间以及具体步骤产生清晰明确的认识,做不到“心中有数”,自然在真实操作中会手忙脚乱,事倍功半。
  3.由“谁”来提供服务不清晰。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那些工作量较大,而且需要较多人数的工作。参与服务党员的不确定将会导致工作节奏混乱、思路方法不统一,而且不同能力的人在不经协调的前提下从事一项工作,可能会产生反效果。想要避免或者改善这种情况,需要高校党组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流程来确保各项工作的准确实施与落实。
  四、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的构建原则
  (一)坚持党内关怀、激励、帮扶相结合原则
  在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培养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方面,关怀、激励、帮扶机制的目标是相同的。所以在具体机制理论模型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将这三者统一起来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将彼此分而视之,造成互不相干、各自为营的状态。三者之间相互融合将形成理想的运作模式和形态,也就是说关怀以帮扶和激励的形式来体现,激励当中有关怀和帮扶,关怀与激励本身就是最大的帮扶。
  (二)坚持激励关怀帮扶党员与服务群众相结合原则
  实现各级党组织对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对党员,党员对群众的一级一级由上至下的爱心传递局面、党员和群众密切联系的局面,是建立健全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服务群众机制的最终目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服务对象既包括党员,也包括广大群众。因此,在对党员进行激励、关怀和帮扶的同时,要与服务群众相结合,这实际上是巩固与加强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手段。如果这种帮扶与服务机制的适用范围限定在党员中,盲目将群众排斥在外,那么我们党将容易脱离群众。
  (三)坚持“普遍”与“重点”相结合原则
  根据马克思主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与服务机制的对象,包括所有在校党员,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都有获得激励、关怀和帮扶的权利。但是由于每个党员都有其独特的生活背景,与其他党员之间在经济状况、能力素质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高校内党组织在展开具体关怀服务行动时,需要有主次,有侧重点,有急有缓。
  五、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构建和完善的党内激励机制
  1.高校党组织可以通过表彰大会和校园宣传栏等对校内典型及模范大力宣传,并号召高校党员干部主动学习,借以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及人格修养。同时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各种骨干评优活动,对优秀党员、党建工作者和先进单位进行表彰,使广大高校党员干部能从中得到启发,激发自己的工作学习热情。
  2.重视及加大对校内党员干部的培养,同时发扬党内民主,秉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选拔和任用党员。通过“透明”机制的确立,党员的自我监督、自我挑战的心态得以被激发,促使其不断掌握和更新知识储备;而且通过公开选拔人才及任用人才的机制,使参与者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荣誉感、精神上充满归宿感。
  3.通过年度考核等手段对高校内党员进行考评,对那些成绩突出的党员给予奖励,促使其将个人利益与高校内党组织职责自行链接挂钩。一定程度上的“奖励”刺激能促使其更好地融入党内关怀与服务机制当中,设身处地地为校内师生解决实际问题,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校内师生以及其他党员充分认识到自己被组织关怀的同时,也能承担一定的责任,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投入具体的关怀活动之中。
  (二)构建完善的党内关怀机制
  1.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关怀,尤其是在遇到困境的时候,更需要得到人们的理解、接纳、尊重和认同。因此通过在党员生病、住院时的定期探访,思想波动探访,以及生活、学习、工作中出现重大困难时的探访来不断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学习状况,可以帮助党员减轻思想负担和压力,并使其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
  2.建立与完善高校党内激励与保障制度,例如教育培训(对全体师生而言)、职称评定(对教师而言)以及各种先进评选等方面的工作——高校内各级党组织要在关怀基层党员的前提下,结合其具体情况,提供一定的发展平台与空间,给予党员恰如其分的关怀,使其加速成长,并能给予别人关怀的能力,以使制度良性循环。
  (三)构建完善的党内帮扶机制   完善的党内帮扶机制,既要关心教师党员的身心健康、职业发展,也要关心学生党员的身心状况、学业情况等,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他们的情况,并建立档案,对于确实存在困难的个体,尽全力给予解决或最恰当的帮助;对困难党员,予以重点帮扶;另外,通过组织学生党员培训,如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结对等方法,给大学生一些具体的技能和创业就业能力的培训。对于那些有发展前景,而且思维异常活跃具有开创性建设意义的大学生党员,还可以给予一定的创业资金的扶持,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帮扶渠道。
  (四)构建完善的党员服务群众机制
  1.依托高校内部的各类适于党员活动及教育的各类场所,积极开展党史知识教育、党建服务咨询等工作,使之成为关爱和联系党员、服务党员,为其排忧解难的党员服务中心。
  2.党员服务机制不仅要为党员服务,也要为校内群众服务,并以此实现服务党员与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也就是说,通过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走出高校的框定范围,展开各种社会助人活动,将服务范围由校内引申至所有需要帮扶的人群,服务一切可以服务的群众,为其解决困难。
  在高校内,建立一套完整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是新时期高校党政文化发展建设的全新议题,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是此项任务不可一蹴而就,它需要高校的具体工作人员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与压迫感,在把握党对社会主义绝对领导地位的前提下,在秉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正确路线不动摇的原则下,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强化新时期党内关怀服务机制的自我发展与更新,进而形成校内党组织和谐发展,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美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桂莉娜,麦熙舜,林保花.高校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探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5)
  [2]文海涛,张立学.加强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设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2(11)
  [3]邹红育,吴民生,董丙剑.对构建高校学生党组织激励、帮扶和关怀机制的探讨[J].高校辅导员,2012(5)
  [4]袁云岗,王妍.高校党组织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2(7)
  [5]吴业春,邓晶,罗海珍.健全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的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6]徐廉,杜靓,汤良平.高等学校建立党内关怀帮扶机制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
  [7]黄春梅.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探究[J].广西教育(C版),2015(5)
  [8]张书林.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理论模型[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0(1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广西高校党建研究专项课题“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联系服务工作机制研究”(2012ZZZ036)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职业倦怠感强等现状,结合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及其成效,提出明确团队建设目标、成立工作站、创新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塑造特色团队文化等建议。  【关键词】辅导员 团队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C-0098-02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任,辅导员工作态度是否积
本文论述有效课堂提问的概念及其结构简明、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有组织和有顺序、有启发性、难度适中等特征,并结合教材和学情、提问方式、合理评价论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
<正> 农工商经济联合体是人们熟习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四川农工商经济联合体在实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实践中,有了新的发展,具有新的特点。下面我们以邛
最近,我读了《名师教学机智例谈·数学卷》一书,书中收录了全国多位数学名师的教学课例,以生动的案例和通俗的语言展示了这些名师的教育智慧。翻开书本,就像与智者对话,令我茅塞顿开、感悟颇多。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有许多不确定性和非预设性因素。名师如何应对呢?书中收录的张良朋执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案例是这样的:课上,张老师让学生玩扮演数字1、2、3组成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的游戏,但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写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向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与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还可以为学生今后学习几何形体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从学生的直觉思维入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所谓直觉思维就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不受逻辑规则约
【关键词】思想品德 多媒体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12-02  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农村学校的教学中。但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桎梏日渐凸显出来,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对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农村思想品
总结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的经验.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密切动态观察伤情,此方法是安全有效的.左下腹置管引流是一重要措施,可提高成功率.
“情境启导法”是当前小学美术教学比较重视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论述“情境启导法”的概念及特点,并对“情境启导法”在小学美术课堂
日前,我区54个贫困县的幼儿园园长共70人接受了为期5天的"贫困地区幼儿园园长管理能力提升"培训。本次培训由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幼儿教师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该中心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