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型学生评教:内涵、特征定位与设计策略

来源 :电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272939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评教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提升学生评教的效果可以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反思素材与改进方向.敏捷理念在教育领域中强调高效响应并满足课堂与学生个性化、差异化需求,能够有效优化传统学生评教的弊端.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传统学生评教在内容设计与实施方面的问题;其次,从理论层面归纳了敏捷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定义与应用场域,并基于此提出了敏捷型学生评教这一概念;再次,以学生评教的现实问题为基础,阐述了敏捷型学生评教的创新内涵和特征定位;然后,从特征定位出发提出设计敏捷型评教应遵循工具题项适变、学生视角设问、题项与教师能力要素高度映射以及题项极简四项原则,基于上述设计原则,从准备、设计与实施三个阶段出发提出了敏捷型学生评教的设计与实施步骤;最后,研究认为,学生评教水平、教师数据素养和传统师生关系理念制约了敏捷型学生评教与课堂的深度整合,并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了应对之策.
其他文献
数字技术的介入使教育充满变数,在加速学习主体数字化学习进程的同时,也衍生出新的学习风险.如何扬长避短,引导学习主体以相对安全的方式体验数字技术带来的重大利好,成为数字韧性构建的重要任务.研究阐述了当前学习主体可能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与潜在学习危机,分析了适应外部变化过程中学习主体数字韧性的内涵演变,并总结了数字韧性的关键特征:动态生成,但有迹可循;弱结构性,但可以增强;不稳定性,但可以掌控.在此基础上,基于韦斯特莱的传播理论,从直接把关人、间接把关人和最终把关人三个方面提出数字韧性培养策略,以期通过利益相关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其中,线上培训近些年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以往研究已经证实,同伴互评可以促进教师的在线学习效果,但在应用中仍存在同伴评价参与度低、评分者一致性和评语质量不高等问题.研究将评价支架引入到大规模教师培训类MOOC中,对同伴互评中的整体型评价支架和分析型评价支架进行设计和开发,并采用实证研究的范式,探讨不同评价支架类型对教师同伴互评中评价参与度和评价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型评价支架能更好地提升教师学习者同伴互评的评价参与度,提升评价一致性和评语质量.因此,在设计与
学习者对学习内容价值的评估将直接影响其学业情绪、学习投入度及学习效果,故价值诱导对促进视频学习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基于此,文章借助眼动仪、脑波仪、情绪测试仪和量表采集112名大学生的视觉认知、脑认知、主观价值评估、学业情绪和学习效果的多模态数据,深入分析价值诱导对视频学习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低任务难度的视频学习中,价值诱导能有效提升学习者的认知投入度,表现为总注视次数的提升和大脑放松度的降低,并能有效诱发学习者的积极情绪,进而改善其学习效果;价值诱导对高任务难度视频学习的促进效果不明显.结构方程模型分
学习分组是协作学习活动设计的首要阶段.随着学习场所的快速变化、多模态交互过程复杂性的增加,采用传统的随机分组、教师指派或学生自我选择等方法进行协作学习分组的效率十分低下.研究提出基于智能技术构建自适应的协作学习小组.首先,阐述了学习分组的价值,即构建合理的协作学习环境、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公平;其次,总结了影响智能学习分组的因素,包括个体属性、小组学术与物理构成以及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最后,描述了经典场景下智能学习分组的通用模型,并讨论了大数据背景下智能学习分组的前景与挑战.针对大数据驱动
同伴互动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揭示其内在学习机制与规律对优化学习策略、提升学习效果具有积极意义.认知神经科学为大脑交互研究提供了基础,打破了以往无法解释互动学习模式的认知黑箱,为多维视角探究同伴互动的内在机制提供了跨学科研究的新路径.研究通过探寻同伴互动的认知科学神经基础与技术应用,揭示出现有研究聚焦于发现或验证单一互动行为的神经指标、复杂互动行为背后人际脑同步指标及其影响因素.已有成果为聚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提供融合生理、心理和行为三者模态数据的有效根据,为教师优化学生协作学习的策略提供科学、精
近期,国务院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系列活动课程,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功能逐渐受到重视.文章以北京科学中心的10门课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和滞后序列分析等方法探究课堂上师生对话的特点和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情况.研究发现:博物馆课堂上存在四种典型的对话结构,且博物馆课堂中存在大量的实践环节,衍生了多样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教师使用合适的引发和反馈话语,如追问、解释等,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学生在博物馆课程中展现出高阶思维的比例约为44%,但展现的高阶思维类型不均衡.针对
本文主旨为从中德两国音乐师资培训的具体组成包括:培养场所,年限和时长分布,课程设置的种类与数量,课程间的衔接关系及体系化程度,再到课堂形式的灵活性,课程模式的多样性,最后到师资培训成果的考核类型和方式,器乐与理论考试的比例,口试与笔试的选择等众多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希望从中对德国音乐教育的成功之处进行发掘.在其音乐强盛的根基——良好的师资培训体系中寻找核心思想,既是德国严谨务实的制度,又是德国人开拓进取的精神.顺势得出我国该如何改进音乐师资培训方式,同时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起到促进作用.
近年来,众多学者将学习分析应用于自我调节学习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但当前学习分析的应用多以数据为驱动,尚未涉及学习者内在要素的变化规律,无法得知学习分析是如何影响自我调节学习的.为回答该问题,研究首先基于现有研究和理论归纳学习分析与自我调节学习的内在联系.其次,以学习分析的普遍应用模式为背景,收集学习者自我调节学习后的反思和访谈数据,利用认知网络分析和语义分析挖掘自我调节学习受学习分析影响的要素变化规律和各阶段触发特征.最后,总结变化规律和触发特征得到学习分析对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学习分
教师与技术的关系是一个涉及广泛、需要层层深入研究的问题.基于唐·伊德(Don Ihde)提出的“技术具身”概念,教师的技术具身至少应包含:教师对技术工具性之上手、教师对技术意向性之融合、教师对技术文化性之亲熟等三层意涵.但由于技术自身的两重性,导致了教师的技术具身也存在着种种隐忧,主要表现为身体的式微、意向的规制和心理的盲从等.为超越上述隐忧,则需:重塑身体地位,倡行具身实践;秉持意向自觉,进行多向度省思;践行文化理解,保持适度“心理—文化”距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