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活动课拓宽了教学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实践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活动课有时并未完全突显其特色,甚至还存在一些认识和操作上的问题。因此,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运用活动课教学,值得我们关注。
一、目前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的尴尬状况
1 部分教师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思想品德活动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但在目前的升学压力下,它的存在引起了部分任课教师的疑惑。有些教师认为,活动课教学仅是搞搞形式而已,对活动课教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有的教师把活动课上成了“自习课”或“放羊课”;有的虽然在形式上开设了活动课,但主题不突出,组织不严密;有的甚至把活动课的内容完全忽略。另外,由于考虑到校外活动的种种不确定因素(如:学生安全如何保障,活动时间如何保证,活动必要经费如何落实,活动场所怎样选择,如何争取有关部门的协调和支持,家长是否理解和放心等),不少教师放弃了组织校外活动。
2 学生参与率不高。在活动课上,有的学生比较活跃,他们往往吸引了教师大多数的目光,教师在不知不觉间冷落了“大多数”。因此,不少孩子产生了活动课是“少数人”的舞台的想法,致使学生参与率不高。活动课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让学生在活泼、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去体验和感知。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与,不能忽视性格内向的学生或学困生,这样,会造成他们在活动课上总抱着冷漠的态度旁观。
3 脱离学生生活的活动设计与实践不能有效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高。教学目标是教育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在许多活动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表面上看起来学生情绪高涨,但学生并未真正理解活动的目的、活动的意义。这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活动设计脱离学生生活所造成的。思想品德活动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向自己的生活世界回归,要鼓励学生走出书本世界,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建立与生活的广泛联系,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体悟,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在实际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知识学习。
二、采用学生喜爱的活动课形式
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不拘一格,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要生动活泼、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要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1 编辑“思想品德小报”。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己设计、撰稿、编排出版“思想品德小报”。小报可以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小报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文章要短小精悍、新颖独特,版面讲究图文并茂,栏目要丰富多彩,文字应书写工整。小报编辑完成后,可在班级中或学校里展出,并组织评比,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挖掘其潜力,张扬其个性。
2 主题辩论。设定某一辩题,由学生组合成正方、反方、评价方、观众方等,开展辩论。要求学生做到恰当运用所学的知识,科学分析问题,合理解答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如教学教科版八年级上册《拒绝诱惑》时,可对“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开展主题辩论,最后达成共识: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搜查资料、拓展视野的方式;网络也有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容,甚至会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通过辩论,学生对网络有了清醒的认识,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顺理成章地要求学生写一份关于“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倡议书,向全校学生及社会各界发出文明上网、净化文化环境的号召。
3 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法,就是结合教材内容,模仿某种典型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担任一定的角色,使其在角色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如在教学教科版八年级上册《一步之遥》时,可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活动步骤分为:(1)确定模拟扮演的角色,如审判长、审判员、原告、被告等。(2)庭审准备,要求学生查找与审判此案有关的法律知识。(3)开庭审理:审判长宣布正式开庭;原告宣读诉状,并出示有利于自己的证据;被告作答或者提出反诉,并出示自己的证据;法庭辩论;审判长宣判。(4)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写总结并相互交流心得。通过“模拟法庭”活动,学生真正认识到违法犯罪的危害,认识到可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认识到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4 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一种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深入社会,调查和了解社会,从中增长知识和才干的活动。要做好社会调查,学生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确定调查的课题。(2)拟订调查的提纲。(3)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活动。(4)根据调查所得的材料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在教学教科版九年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时,笔者让学生调查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两条以上保护环境的合理建议或设计两条公益广告。在活动中,学生分别走上街头、走进工厂进行调查访问,回校后彼此交流信息。由于学生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其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5 社区服务。教师可利用一定的课时或节假日,组织学生到有关社区开展义务服务或义务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关爱社会、关怀他人的优良品质,养成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社区服务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访问孤寡老人、帮助残障人员、为社区建设献计献策、打扫卫生、回收废旧电池和电子垃圾等。
6 信息处理。教师可要求学生每日到图书馆读书、看报,并收集时政新闻。同时,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报纸、上网搜索、到图书馆借阅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筛选信息,处理、利用信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人文素养。
三、活动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要上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活动课,需要教师做出极大的努力,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活动课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进行,主题突出,“形散而神不散”。教师要注意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在活动主题统率下灵活组织,不能是常规教学内容的简单机械的重复。
(2)活动课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在鲜明的主题下,形式尽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具有活泼性、趣味性。
(3)活动课必须突出活动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要让每位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让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责 编 雷 靖)
一、目前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的尴尬状况
1 部分教师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思想品德活动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但在目前的升学压力下,它的存在引起了部分任课教师的疑惑。有些教师认为,活动课教学仅是搞搞形式而已,对活动课教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有的教师把活动课上成了“自习课”或“放羊课”;有的虽然在形式上开设了活动课,但主题不突出,组织不严密;有的甚至把活动课的内容完全忽略。另外,由于考虑到校外活动的种种不确定因素(如:学生安全如何保障,活动时间如何保证,活动必要经费如何落实,活动场所怎样选择,如何争取有关部门的协调和支持,家长是否理解和放心等),不少教师放弃了组织校外活动。
2 学生参与率不高。在活动课上,有的学生比较活跃,他们往往吸引了教师大多数的目光,教师在不知不觉间冷落了“大多数”。因此,不少孩子产生了活动课是“少数人”的舞台的想法,致使学生参与率不高。活动课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让学生在活泼、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去体验和感知。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与,不能忽视性格内向的学生或学困生,这样,会造成他们在活动课上总抱着冷漠的态度旁观。
3 脱离学生生活的活动设计与实践不能有效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高。教学目标是教育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在许多活动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表面上看起来学生情绪高涨,但学生并未真正理解活动的目的、活动的意义。这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活动设计脱离学生生活所造成的。思想品德活动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向自己的生活世界回归,要鼓励学生走出书本世界,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建立与生活的广泛联系,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体悟,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在实际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知识学习。
二、采用学生喜爱的活动课形式
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不拘一格,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要生动活泼、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要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1 编辑“思想品德小报”。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己设计、撰稿、编排出版“思想品德小报”。小报可以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小报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文章要短小精悍、新颖独特,版面讲究图文并茂,栏目要丰富多彩,文字应书写工整。小报编辑完成后,可在班级中或学校里展出,并组织评比,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挖掘其潜力,张扬其个性。
2 主题辩论。设定某一辩题,由学生组合成正方、反方、评价方、观众方等,开展辩论。要求学生做到恰当运用所学的知识,科学分析问题,合理解答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如教学教科版八年级上册《拒绝诱惑》时,可对“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开展主题辩论,最后达成共识: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搜查资料、拓展视野的方式;网络也有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容,甚至会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通过辩论,学生对网络有了清醒的认识,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顺理成章地要求学生写一份关于“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倡议书,向全校学生及社会各界发出文明上网、净化文化环境的号召。
3 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法,就是结合教材内容,模仿某种典型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担任一定的角色,使其在角色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如在教学教科版八年级上册《一步之遥》时,可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活动步骤分为:(1)确定模拟扮演的角色,如审判长、审判员、原告、被告等。(2)庭审准备,要求学生查找与审判此案有关的法律知识。(3)开庭审理:审判长宣布正式开庭;原告宣读诉状,并出示有利于自己的证据;被告作答或者提出反诉,并出示自己的证据;法庭辩论;审判长宣判。(4)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写总结并相互交流心得。通过“模拟法庭”活动,学生真正认识到违法犯罪的危害,认识到可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认识到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4 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一种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深入社会,调查和了解社会,从中增长知识和才干的活动。要做好社会调查,学生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确定调查的课题。(2)拟订调查的提纲。(3)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活动。(4)根据调查所得的材料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在教学教科版九年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时,笔者让学生调查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两条以上保护环境的合理建议或设计两条公益广告。在活动中,学生分别走上街头、走进工厂进行调查访问,回校后彼此交流信息。由于学生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其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5 社区服务。教师可利用一定的课时或节假日,组织学生到有关社区开展义务服务或义务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关爱社会、关怀他人的优良品质,养成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社区服务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访问孤寡老人、帮助残障人员、为社区建设献计献策、打扫卫生、回收废旧电池和电子垃圾等。
6 信息处理。教师可要求学生每日到图书馆读书、看报,并收集时政新闻。同时,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报纸、上网搜索、到图书馆借阅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筛选信息,处理、利用信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人文素养。
三、活动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要上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活动课,需要教师做出极大的努力,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活动课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进行,主题突出,“形散而神不散”。教师要注意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在活动主题统率下灵活组织,不能是常规教学内容的简单机械的重复。
(2)活动课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在鲜明的主题下,形式尽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具有活泼性、趣味性。
(3)活动课必须突出活动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要让每位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让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责 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