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潜山油气成藏差异性及主控因素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渤海湾盆地中、古生代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导致潜山油气藏类型复杂多样,以黄骅坳陷为例,对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成藏差异性及主控因素进行研究,认为盆地构造演化、源储发育特征及其配置关系控制了不同类型潜山油气藏的形成及其成藏特征差异.综合考虑潜山形成机理、圈闭构造特征及源储配置关系,潜山油气藏可划分为断块-地貌型、断块-断鼻型、背斜型和断块-背斜型等4种类型,且以断块-断鼻型最为发育.研究结果表明:4种类型潜山油气藏在油气分布特征、油气来源、油气成藏期次及成藏模式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断块-地貌型油气藏普遍缺失石炭-二叠系,下古生界油气富集程度高,原油δ13C饱和烃小于--27‰、δ13C芳烃小于--27.5‰,天然气δ13 C2大于--26.0%、仅新近纪一第四纪发生一期充注,油气成藏特征表现为“源储侧接—古近系供烃—晚期成藏—供烃窗口富集”;断块-断鼻型油气在中、古生界均有分布且混源特征明显,油气成藏特征表现为“源储分离—双源供烃—二期充注—多层系差异富集”;背斜型古生界油气富集程度高,原油碳同位素大于--28%、天然气δ13 C2普遍大于--26.0%,油气成藏特征表现为“源储叠置—煤系供烃—二期成藏—古生界富集”;断块-背斜型则中生界和上古生界富油、下古生界富气,原油碳同位素小于--30‰、仅新近纪—第四纪发生一期充注,天然气δ13 C2普遍大于--26.0‰、存在二期充注,油气成藏特征为“源储叠置—侧接复合—双源供烃—二期成藏—供烃窗口富集”.盆地构造演化的差异从根本上控制了潜山油气藏类型,进而导致烃源岩展布及源储配置关系的差异,多套烃源岩分布控制油气来源与分布差异,烃源岩热演化与生烃的多期次性控制油气成藏期次差异,源储配置控制了油气富集层系,储层发育差异则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
其他文献
为了揭示川东地区台内礁滩储层特征,明确形成机制,通过典型野外剖面考察和岩心观察描述,结合岩石薄片鉴定、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物性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礁滩储层具有多期旋回性,横向上无明显连续性,主要发育于层序内部高位体系域中.研究结果表明:长兴组储层以礁滩颗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礁灰(云)岩为主,其中溶孔颗粒云岩与颗粒云岩孔隙度平均达5%以上,储集空间类型以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晶间溶孔为主,粒间孔、生物体腔孔和裂缝次之.储层的发育往往受沉积条件、海平面升降、成岩作用等因素的共同控制,古地貌条件及相对高
针对再制造工程中毛坯修复前的表面污染腐蚀物及其预处理工艺问题,结合再制造毛坯预处理及修复实验,分析了毛坯表面污染腐蚀物含量对修复涂层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对再制造毛坯表面污染腐蚀物含量的研究,分析其对再制造修复涂层质量的影响规律,而后设计了考虑污染腐蚀物含量的再制造修复涂层结构样件,对其涂层结构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进行了检测及对比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表面污染腐蚀物增多会导致其后续修复涂层结构的力学性能迅速下降,且其影响规律是非线性的。最后,结合力学实验结果构造了该影响规律的映射函数,在考虑再制造修复涂层服役
为解决变体机翼中蒙皮大变形与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同时满足光顺性及疲劳寿命的要求,提出了一种以形状记忆合金板为驱动元件的双程弯曲驱动器。基于形状记忆效应及材料力学弯曲理论,通过对驱动器变形过程中的力学特性进行分析,推导出双程弯曲驱动器的设计理论,再利用热成形法与反变形训练法制备出驱动器样件并进行了变形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依据推导出的理论所设计的形状记忆合金双程弯曲驱动器的变形量与试验结果一致;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驱动器的挠度及输出力逐渐增大,直至达到最大值;随着回复弹簧钢板厚度的增大,驱动器的最大挠度及最
1 概述rn人机共融体(Humachine)一词最早出现在1999 年《麻省理工技术评论》一期专刊封面上,用来描述人类和机器之间正在发展的共生关系,专刊文章中给出的例子是人类与机器简单直接的物理组合,如视觉植入和可穿戴技术[1].《The Hu-machine:Humankind,Machines,and the Future of Enterprise》[2](以下简称“《The Humachine》”)则认为,人机共融体是地球生命历史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智能,这种智能并不是能模仿人类的电子人、机器人或人工
期刊
定义了断屑钻尖后刀面的结构参数,构建了三个坐标系并分析了对应的转换矩阵;建立了断屑钻尖刃线及后刀面参数化数学模型;采用坐标变换矩阵描述了砂轮的运动方式,借助运动学原理,在数控磨削过程中提出了基于工件坐标系的断屑钻尖后刀面砂轮磨削位姿算法。基于VC++环境,开发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磨削加工和测试来验证所提算法的有效性。测量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保证断屑钻尖后刀面的结构精度,并可灵活调整磨削过程中砂轮姿态。
为提高电钻杆用冠簧式接触件在大变温钻井工况下的电接触性能,对接触件展开了力学特性和电接触性能研究。基于静力学和热力耦合有限元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簧片挠度与接触压力、插入力与插针插入深度的关系,研究了大变温工况下不同装配间隙接触件的插入力、接触压力、接触面积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接触压力随挠度增大而增大,增幅逐渐减小,插入力随插入深度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温升导致接触件接触压力、接触面积减小,降低了电接触性能,当装配间隙为0.07 mm≤δ≤0.2 mm时对电接触性能的影响程度较小;综合考虑150℃下的
基于自主搭建的嵌入式直接喷墨打印(DIW)式3D打印系统,对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材料在水凝胶中进行打印,实现了软体机器人复杂内部结构的嵌入式3D打印。对PDMS材料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打印过程进行了模拟仿真,从而确定了工艺参数组合;开展了固化拉伸对比实验、单丝圆线打印实验以及圆管打印实验,确定了最优打印参数组合;最后使用所确定的最优参数组合,打印出复杂仿生结构、柔性单向阀和软体抓手并进行相关实验,验证了采用嵌入式3D打印PDMS的方式制造复杂结构软体机器人的可行性。
为明确储层岩石力学性质在油藏注水开发中的变化及对油井出砂的影响,以金湖凹陷秦营断块区阜宁组储层为例,通过岩石力学试验和测井资料计算,在分析油水比例变化对岩石力学性质影响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影响机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出砂风险分析.开展不同围压、不同流体条件下的岩石压缩试验,厘清了砂岩储层岩石力学参数的定量变化规律;基于测井资料,计算了不同岩石力学参数条件下地应力、油井临界生产压差、出砂指数,认为岩石力学性质随油水比例降低而逐渐弱化,而岩石力学性质的弱化降低了临界生产压差,从而增大了油井出砂风险.研究结果
为了从油水渗流差异角度解释剩余油的形成机理,通过开展岩心铸体薄片观察和扫描电镜测试、压汞测试、相对渗透率测试以及水驱油测试等一系列实验,将砂岩的孔喉系统、油水相对渗透率和剩余油类型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储层孔喉系统发育特征及其内部流体渗流特征是造成剩余油形成的主要因素,并且不同类型剩余油的形成机理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低渗、中渗、高渗和特高渗砂岩的孔喉半径分布峰值分别为9.1%,25.3%,28.4%,40.7%,其渗流临界喉道半径分别为0.25,0.63,2.50,2.50 μm,无效渗流孔喉半径的百分比
提出了一种考虑周期性约束的功能梯度结构稳态热传导拓扑优化设计方法。建立了基于变密度理论的固体各向同性微结构惩罚(SIMP)模型的周期性功能梯度拓扑优化模型。以整体结构散热弱度最小化为目标函数、体积分数为约束条件进行宏观拓扑优化,提取了最优构型中各预设梯度层的体积分数;通过重新分配单元散热弱度,实现了梯度层周期性约束设置。借助基于偏微分方程的灵敏度过滤方法消除数值不稳定问题,并采用移动渐近线法对设计变量进行了迭代更新。通过2D和3D数值算例分析了全局周期以及周期性分层梯度设置下,不同离散单元和子区域个数对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