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论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新思考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qi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用“真理模式取向”取代“感性”教育以及“以教为主”与“以学为主”的失衡,其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学过程过于脱离生活实际。本文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现状,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视角下,提出以下几点新思考:从学习方法上看,语文学习应当从生活实践出发;从学习内容上看,教材不能是课程内容的全部;从教学方法上看,主张“活的教育”;不必刻意地追求“创新”,因为生活中处处有创新。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一)用“真理模式取向”取代“感性”教育
  当今语文课堂的上课模式多是教师和学生的“双人独角戏”,具体而言就是“教师讲教师的,学生做学生的,井水和河水互不相干”。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在“作祟”,即“真理模式取向”,把语文课当作一门纯粹的知识课来看待,把语文当作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来学习,忽略了语文本身应有的“感性”教育。
  从语文的教学方式上看,由于统一考试的需求,语文课上出现了一套“标准答案”,总是会见到教师在向学生解释答案为何如此,学生被教导,要揣测出题人的思维,理解出题者的意图,同时又被要求说出对文章的思考,不要重复,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甚至主观题,部分教师会给出一套套答题模板,按照模板答题就能得到不少分,等等。现在的语文教学大大减少了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这套“标准”用一个分数来衡量了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坏程度,但从根本上杜绝了学生对于一篇文章的不同思考,没有了百花齐放怎会有争奇斗艳?所以,这样的语文教学就像在为蓄水池里加水,加进去的水也是死水,没有灵性的浪花无法滋润立足的土壤。
  在现在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习作中充满了“套路”——所用的素材雷同,而且充斥着许多假话和套话。比如,感受到母爱的那天一定下着暴雨,因为妈妈冒雨给自己送伞,或是连夜送自己去医院,升华处必定落泪;再比如,助人后“胸前的红领巾更鲜艳了”、被帮助后望着某人背影 “不知道自己脸上是泪水还是雨水”……
  为什么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真实的生活时,却说不出真话?王颖和学生私下探讨时,发现其中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害怕写真事真话,教师会觉得立意不高,给不了高分。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不能自如地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于是干脆拿现成的例子来应付。
  (二)“以教为主”与“以学为主”的失衡
  随着教育的进步,“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其弊端日益暴露。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人,完全掌控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流程走,绝不容许任何偏差。但是,课堂往往具有生成性,具有不确定的因素,传统的教学或选择忽视生成,或硬性把学生的思维掰“直”,“本本分分”地按照教学设计走,这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当然,这种情况也早已被教育者发现,并且试图改变这种僵死的设计。因此,在有些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以学为主”的方式,但有的教师在运用时没有把握好度,造成了语文教学的无效和语文课堂的虚假繁荣。
  我们发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有的课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一味追求“创新”,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识字任务都完不成,连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不熟;有的课,生字还没有掌握,课文还没有读熟,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还有的课不以教材为依据,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任学生高谈阔论,不着边际。凡此种种,看似创新,其实不然,这种没有语文基础的创新,正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长久的。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启示
  (一)生活教育理论概述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形成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平民教育推广时期。陶行知吸取借鉴并改造了杜威的教育理论,立足于中国社会特殊时期的国情和教育实情,本着“教育是立国的根本”,提出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核。首先,生活就是教育。没有生活便没有教育,教育是依附于生活存在的。“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连带来的。既然教育源于生活中,那么“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指导。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陶行知把该理论应用于乡村教育,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以“生活教育”的五条目标来要求学生。陶行知怀着教育救国的坚定信念,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二)生活教育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来看,现在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显得枯燥无味,并不是语文本身的错,而实际上是教学过程过于脱离现在的生活实际,按陶行知的话来讲就是“瞎做、瞎学、瞎教”“字纸篓,死读书,读死書”。为此,我们从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总结出四点启示。
  第一,从学习方法上看,语文学习应当从生活实践出发。为了改变当前的语文课堂模式,我们认为可以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出发。首先,语文是一门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相对感性的,所以,在学习语文时,必须强调“感性力”。而人是感性动物,感性则需要在生活实践中培养,语文的学习必须从实践出发,学习古典艺术(琴棋书画)等,从中感受语文的魅力,而不能视教材为“至圣经书”。这符合陶行知将“做”放在第一位,“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思想。
  第二,从学习内容上看,教材不能是课程内容的全部。在教授语文时,应要注意语文不是一门单纯的知识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靠灌输知识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理解——而这种“提高”也恰恰是无用的。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中对话观念尤为重要。这种的全面引入,最深刻的意义不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层面的,而是学生观层面的。在新课程中,学生不再单纯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与文本的对话者。“这个文本是什么”的问题被“这个文本对我意味着什么”取代。通俗来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与文本“心灵”的对话中去感悟语文(语言)的魅力。我们认为,可能产生作用的手段,是将唯一标准答案改为多个答案,主观题以言之有理为评判标准。将课堂语文教学的揣摩思路变为讨论,教师更多地进行引导而不是规定,让学生更过体会到汉语文化的魅力。   第三,从教学方法上看,主张“活的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语文课的日常教学不应拘泥于传统课堂那一套枯燥乏味的流程。生命是律动的,生活也是变化的。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更,以及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变革来进行日常课堂教学的改革,也是符合陶行知教育理念的举措。要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融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活化课堂,内化于心,学生才不是一个呆板的学习机器,而是活生生的受教育者。生活中随处存在可以学习的东西,要拓宽我们的课程资源,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不能只会死读书本上的知识,而不问寻生活中的学习机会。
  作文教学也可以是“活的教学”。无论是素材还是感悟,也应源于真实的生活。对于这一点,叶圣陶有着精辟的总结:“作文即做人,作文即生活,作文即创造。”王旭明认为,提高中国人语言文字水平的重要手段是要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人们,特别是未来一代关心、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并且能够条分缕析地说明白自己的想法,无论这个想法是否得到普遍认同。因此,作文教学的改革,首先便是需要打开生活之门,鼓励学生真实地去感受、认识、体验这个世界。
  最后,不必刻意地追求“创新”,因为生活中处处有创新。生活即教育,即把生活本身当做一种教育来进行,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对象,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教给我们知识。刻意地求“创新”、追“变化”,实则是对教学形式的窄化,生活中处处有创新,“信手拈来尽可惊”。失度的“创新”只会让教育与生活割裂。失去了生活的“根”,教育只是一种知识的假象,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只有將“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融入语文教学课堂中,学生才有可能从语文课中品味到乐趣。教育者应该以培植学生的生活力为追求,遵循学生的需要和可能,由此破除以学科知识为原则的课程传统。
  参考文献:
  [1]徐莹晖,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2]李祖贵.让我们的孩子离生活近些,再近些——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中小学教材教学:小学版(3), 2000:15-16.
  [3]王颖.浅谈作文中的雷同现象[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8(8): 237.
  [4]王旭明.高考作文,能否离现实再近些?[J].中国远程教育, 2009(12):74.
  [5]李海林.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J].语文建设, 2006(3): 6-9.
  (指导教师:左 璜)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摘要】提高学生说话能力,不仅是语文课标的要求,还是生活所需。在朗读中积累丰富的语言,启发学生仿照精彩片段说有新鲜感的句子,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保障。读书后,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有条有理说话,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力帮助。读书后,运用对比的方式思考,引领学生联系生活说话,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智慧源泉。聊书,让学生由起初不会表达到慢慢能把话“说”得有长度,“说”得有厚度,“说”得有深度。 
【摘要】积极教育这个概念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并不陌生,其源于美国心理学领域中一股新的时代潮流。积极教育着重强调对人的正向引导以激发情感内的正能量,以豁达、开朗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并获得幸福感。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实践证明,正向的积极教育比负面的批评教育效果更佳,且带给学生的情感体验截然不同,而将积极教育从与班级管理相融合,挖掘其潜在价值以助力学生成长已成为热议话题。本文就积极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英语教学水平也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对于英语教学的要求随之逐步提升。为了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学生英语学习质量,应注重从学习英语的兴趣入手。英语阅读教学能够呈现出全面性、客观性和生动的语言氛围,这种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英语阅读题材,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之外的英语文本内容,使学生产生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受思维、智力、学习习惯、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个班级中难免会出现“学困生”,而数学的“学困生”往往又比语文和英语多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有学生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及教师原因。那么如何转化这些“学困生”,本文结合“学困生”转化实践归纳了“思想转化”“堂上关注”“同伴互助”“家长参与”四个方面的策略,旨在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帮其走出
【摘要】现如今,在小学英语教育之中,加以运用信息化的技术,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教师务必要意识到其中的关键意义,明晰未来的时代就是信息技术的时代,继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将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全面地展现出来,这样才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更好地协助教师完成英语授课活动,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英语素养。基于此,下文就从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有效整合的意义出发,对其中的策略做出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英语;
【摘要】疫情无情,人间有爱,书中有识。因此,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家推行了“停课不停学”政策,并推荐了一系列的线上学习方法,方式多样,内容精辟。在众多的课程当中,小学英语课程是小学生接触的一门新颖的、感兴趣的新学科,如何既不违背基本的教学原则,又能够将非常时期的防护知识有效地融入英语学习当中呢?怎样既可以教会小学生如何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更可以教会他们如何在非常时期保护好自己呢?“云”
【摘要】自我管理是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往往是小学德育的难点。面对诸多小学生常见的自我管理问题,笔者和他的研究团队尝试通过德育小戏剧的方式加强小学生内控力的训练,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组织开展了小学生自我管理系列主题班会和实施了德育小戏剧创编实践活动。  【关键词】德育小戏剧;自我管理;小学生  自我管理又称为自我控制,是指利用个人内在力量,改变行为的策略,普遍运用在减少不良行为与增加好的行
【摘要】最近,在电视上、网络上、报纸上都有不少关于“老师打学生,幼儿园老师打骂孩子”的新闻。老师打了学生,学生受害,老师也受害,有的老师被开除,有的老师被处罚,甚至有的被判刑了。如此对双方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为何还是屡见不鲜呢?其实,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有人的地方就难免会有矛盾,因而教育关系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过激行为,这些行为很可能会引起一些无形的心理伤害,这必须引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我们开展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道德与法治》课上的心灵对话,激活了学生的思想,它内设的综合实践增强了学生的能力,《道德与法治》课上的精神指导,提升了学生的修养等等。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开展;实践;环节;设计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从思想、行为、能力等方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科目,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下,落实党的十九大指出的学科建设和学科教学,各间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课。学
【摘要】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对教学和学生思维的束缚,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基于此,本文对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相关分析,分析了网络教学策略、现代通讯技术应用策略、情境教学策略、翻转课堂教学策略、微课教学策略以及多元评价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的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