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同辈压力的概念、特点及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界定、分析和概括,并就如何发挥同辈压力对教学的助推作用提出善于利用从众心理、灵活运用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实施课前辅导形成学习链等做法,以期给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同辈压力 中学生 教学 助推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B-0098-02
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是指同辈人互相比较中产生的心理压力,是影响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不可忽视的因素,它既会产生积极效应也会带来消极影响。心理学、教育学领域对同辈压力的产生及对青少年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就如何控制同辈压力的负向功能,发挥其正向功能,以利于中学教学的研究却不多见。基于此,本文就如何使同班中学生之间的同辈压力成为中学教师教学的助推器进行了探索,以期给各位教师提供参考。
一、同辈压力及其特点
心理学上认为,压力是一种内部的精神挣扎、紧张和焦虑,甚至涉及感知到危险或伤害时的惊恐。压力多种多样且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工作压力、人际压力等,同辈压力就是其中之一。同辈就是与你年龄相仿的人,同辈压力是指因为害怕被同伴排挤而放弃自我做出顺应别人的选择。随着此概念外延的拓展,它还包括同辈(即与自己年龄、地位、所处环境相似的人)取得的成就所带给自己的心理压力。同辈压力呈现“经常的、无形的、强大的和双向的”特征。在与同伴生活和交往的过程中,个人不经意间的想法或者与同伴间的对比,都会对个人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同辈群体对个人施加影响,会促使个人改变其态度、价值观或行为准则使其遵守团体规范,常表现为个人强迫自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故同辈压力虽是无形的,但对个人行为和心理的影响却很强大;同辈压力也是双向的,既会产生积极效应也会带来消极影响,积极的一面可以概括为有压力才有动力,消极的一面则表现在同辈之间由于对比而产生的自卑、孤独、盲目跟从或者自傲自大等心理。
二、同辈压力与中学教学的关系
同班中学生之间年龄相近,皆属于同辈,他们之间的同辈压力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的你追我赶、激烈竞争,以及在交往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及盲目跟从、放弃学习等行为倾向。例如,一个平时不爱学习的中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让他和同桌在学习中互相借鉴,考试中互争高下,结果同时促进了这两名学生的学习进步;再如,一个“高分低能”的中学生,一方面,由于其考试分数很高,容易产生沾沾自喜或自高自傲的心理;另一方面,他对一些生活或者文体等技能却一无所知,以至于在生活过程中因为这些短板而被同伴排斥,最后甚至因为这些不足而产生自卑心理。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每位学生都想融入班级圈子并希望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以至于在无形中产生了压力即同辈压力,受同辈压力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教学。可见,同辈压力对教师教学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如何正确处理同辈压力与教学的关系成为教师面临的难题。
鉴于此,笔者认为中学教师需要从现象看到本质,在正视同班中学生的同辈压力的具体表现和特点的同时,要善于在教学中调节和疏导他们之间的这种压力,发挥其积极效应,使其成为教学的助推器,让中学生成为这种压力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
三、让同辈压力成为中学教学的助推器
学习成绩是中学生成长经历的重要指标之一,学习竞争贯穿整个中学学习阶段。紧紧围绕学习与竞争这一主题,充分利用从众心理,小组合作学习中做到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灵活运用,再辅以课前辅导,形成学习链,最终实现变同辈压力为中学教学的助推器的目标。
(一)善于利用从众心理
班级就是一个大的学习“场域”,学生身处其中,身边同辈群体的学习态度就是场域中的“学习磁场”,干扰着自身的主观意愿与判断。从众心理和同辈压力的作用是这个学习磁场形成的关键因素。要利用好这学习磁场,就要善于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中学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开展丰富多样并且内容积极向上的班会活动(如正确面对压力、有效学习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融入班级,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班风。另一方面,利用班集体中核心人物的力量,班主任、班干部、班级各类小群体的领袖都是一个班级里的核心人物,他们的言行容易使班级群体的性质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应注意言传身教,并且要鼓励学生干部努力维护班风,成为班主任的左右手;同时适当引导班级各类小群体领袖成为学生骨干,提高其学习自觉性与自律性,引导其发挥在群体内的正面示范作用,强化小团体的学习氛围;再发挥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榜样作用,引导班级的每个学生“从众”——向优秀的同学看齐,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最后,在从众心理和同辈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学生就会跟随大众,不断提高自己。
(二)灵活运用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小组学生之间的竞争,利用学生竞争的方法可以形成有利于教学的团体气氛,因此中学教师多采取该策略开展教学活动,但在实际开展小组活动时,教师往往会面临“该如何分组、何种分组方法更好”的难题。在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方法大致有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同质分组即同一个小组内,学生成绩水平相当;异质分组中小组成员间的成绩水平差别较大。显然,异质分组可以实现智力互补和资源共享,达到知识在不同学生之间传、帮、带的效果,因此平时课堂多采用异质分组,但异质分组也容易形成一些优秀的学生唱独角戏的局面。相反,在同质分组中,学生的成绩水平相当,地位和所处环境更为相似,更是“同辈”,产生的同辈压力更强,他们可能由于同辈压力而你追我赶,努力超过自己的同辈。试想把一名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放在异质小组中,他看到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表现得比自己好,可能会无动于衷,而看到一名原本和自己水平相差不大的同学表现得比自己好,他可能会感到有压力且很不服气,从而参与竞争。因此,在利用同辈压力,把压力变为动力,触发学生参与竞争的心向上,同质分组效果会更好。据此,平时上课,我们不妨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状况,灵活运用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形成有利于教学的团体竞争气氛。
(三)实施课前辅导,形成学习链
这里的课前辅导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后辅导而言的,实施对象主要是学困生(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对学困生而言,课后辅导相当于“亡羊补牢”,即上课结束后,他们对教学问题不懂,或出现了学习上的问题,从而询问老师,老师再实施辅导,这时候他们是带着失败的心情进行学习的;而课前辅导,首先为其巩固学习新知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并教授他们预习新知的方法,从而排除在上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上课时,他们对所要讲授的知识已了然于心,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都有很大的提高。此时,学困生自信的表现引起了班里其他学生的注意,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感到紧迫,在同辈压力的作用下,成绩较好的学生为了保持自己的水平不被超越,会更加自主地进行课前预习,他们的积极跟进,在班级学习中产生了链状效应,进一步带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因此,课前辅导不是“亡羊补牢”而是“笨鸟先飞”,甚至是捷足先登,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和同辈压力的积极作用下共同进步。
总而言之,尽管同辈压力的大小在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同辈压力的存在及其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影响不容忽视,应如何充分发挥班集体中同辈压力的积极效应,使学生成为同辈压力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严育洪.教育中的“没想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甘紅缨,苏 焕.中小学生同辈群体压力的引导[J].教学与管理,2011(33)
[3]唐 曦.同辈群体对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5
【作者简介】杨曼丽(1994— ),女,汉族,广西人,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学习方向为学科教学;杨小华(1960— ),男,汉族,广西人,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生物学学科文献信息组织和管理、挖掘和分析,以及该学科专业知识转化。
(责编 罗汝君)
【关键词】同辈压力 中学生 教学 助推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B-0098-02
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是指同辈人互相比较中产生的心理压力,是影响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不可忽视的因素,它既会产生积极效应也会带来消极影响。心理学、教育学领域对同辈压力的产生及对青少年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就如何控制同辈压力的负向功能,发挥其正向功能,以利于中学教学的研究却不多见。基于此,本文就如何使同班中学生之间的同辈压力成为中学教师教学的助推器进行了探索,以期给各位教师提供参考。
一、同辈压力及其特点
心理学上认为,压力是一种内部的精神挣扎、紧张和焦虑,甚至涉及感知到危险或伤害时的惊恐。压力多种多样且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工作压力、人际压力等,同辈压力就是其中之一。同辈就是与你年龄相仿的人,同辈压力是指因为害怕被同伴排挤而放弃自我做出顺应别人的选择。随着此概念外延的拓展,它还包括同辈(即与自己年龄、地位、所处环境相似的人)取得的成就所带给自己的心理压力。同辈压力呈现“经常的、无形的、强大的和双向的”特征。在与同伴生活和交往的过程中,个人不经意间的想法或者与同伴间的对比,都会对个人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同辈群体对个人施加影响,会促使个人改变其态度、价值观或行为准则使其遵守团体规范,常表现为个人强迫自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故同辈压力虽是无形的,但对个人行为和心理的影响却很强大;同辈压力也是双向的,既会产生积极效应也会带来消极影响,积极的一面可以概括为有压力才有动力,消极的一面则表现在同辈之间由于对比而产生的自卑、孤独、盲目跟从或者自傲自大等心理。
二、同辈压力与中学教学的关系
同班中学生之间年龄相近,皆属于同辈,他们之间的同辈压力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的你追我赶、激烈竞争,以及在交往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及盲目跟从、放弃学习等行为倾向。例如,一个平时不爱学习的中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让他和同桌在学习中互相借鉴,考试中互争高下,结果同时促进了这两名学生的学习进步;再如,一个“高分低能”的中学生,一方面,由于其考试分数很高,容易产生沾沾自喜或自高自傲的心理;另一方面,他对一些生活或者文体等技能却一无所知,以至于在生活过程中因为这些短板而被同伴排斥,最后甚至因为这些不足而产生自卑心理。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每位学生都想融入班级圈子并希望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以至于在无形中产生了压力即同辈压力,受同辈压力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教学。可见,同辈压力对教师教学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如何正确处理同辈压力与教学的关系成为教师面临的难题。
鉴于此,笔者认为中学教师需要从现象看到本质,在正视同班中学生的同辈压力的具体表现和特点的同时,要善于在教学中调节和疏导他们之间的这种压力,发挥其积极效应,使其成为教学的助推器,让中学生成为这种压力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
三、让同辈压力成为中学教学的助推器
学习成绩是中学生成长经历的重要指标之一,学习竞争贯穿整个中学学习阶段。紧紧围绕学习与竞争这一主题,充分利用从众心理,小组合作学习中做到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灵活运用,再辅以课前辅导,形成学习链,最终实现变同辈压力为中学教学的助推器的目标。
(一)善于利用从众心理
班级就是一个大的学习“场域”,学生身处其中,身边同辈群体的学习态度就是场域中的“学习磁场”,干扰着自身的主观意愿与判断。从众心理和同辈压力的作用是这个学习磁场形成的关键因素。要利用好这学习磁场,就要善于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中学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开展丰富多样并且内容积极向上的班会活动(如正确面对压力、有效学习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融入班级,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班风。另一方面,利用班集体中核心人物的力量,班主任、班干部、班级各类小群体的领袖都是一个班级里的核心人物,他们的言行容易使班级群体的性质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应注意言传身教,并且要鼓励学生干部努力维护班风,成为班主任的左右手;同时适当引导班级各类小群体领袖成为学生骨干,提高其学习自觉性与自律性,引导其发挥在群体内的正面示范作用,强化小团体的学习氛围;再发挥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榜样作用,引导班级的每个学生“从众”——向优秀的同学看齐,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最后,在从众心理和同辈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学生就会跟随大众,不断提高自己。
(二)灵活运用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小组学生之间的竞争,利用学生竞争的方法可以形成有利于教学的团体气氛,因此中学教师多采取该策略开展教学活动,但在实际开展小组活动时,教师往往会面临“该如何分组、何种分组方法更好”的难题。在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方法大致有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同质分组即同一个小组内,学生成绩水平相当;异质分组中小组成员间的成绩水平差别较大。显然,异质分组可以实现智力互补和资源共享,达到知识在不同学生之间传、帮、带的效果,因此平时课堂多采用异质分组,但异质分组也容易形成一些优秀的学生唱独角戏的局面。相反,在同质分组中,学生的成绩水平相当,地位和所处环境更为相似,更是“同辈”,产生的同辈压力更强,他们可能由于同辈压力而你追我赶,努力超过自己的同辈。试想把一名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放在异质小组中,他看到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表现得比自己好,可能会无动于衷,而看到一名原本和自己水平相差不大的同学表现得比自己好,他可能会感到有压力且很不服气,从而参与竞争。因此,在利用同辈压力,把压力变为动力,触发学生参与竞争的心向上,同质分组效果会更好。据此,平时上课,我们不妨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状况,灵活运用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形成有利于教学的团体竞争气氛。
(三)实施课前辅导,形成学习链
这里的课前辅导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后辅导而言的,实施对象主要是学困生(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对学困生而言,课后辅导相当于“亡羊补牢”,即上课结束后,他们对教学问题不懂,或出现了学习上的问题,从而询问老师,老师再实施辅导,这时候他们是带着失败的心情进行学习的;而课前辅导,首先为其巩固学习新知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并教授他们预习新知的方法,从而排除在上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上课时,他们对所要讲授的知识已了然于心,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都有很大的提高。此时,学困生自信的表现引起了班里其他学生的注意,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感到紧迫,在同辈压力的作用下,成绩较好的学生为了保持自己的水平不被超越,会更加自主地进行课前预习,他们的积极跟进,在班级学习中产生了链状效应,进一步带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因此,课前辅导不是“亡羊补牢”而是“笨鸟先飞”,甚至是捷足先登,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和同辈压力的积极作用下共同进步。
总而言之,尽管同辈压力的大小在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同辈压力的存在及其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影响不容忽视,应如何充分发挥班集体中同辈压力的积极效应,使学生成为同辈压力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严育洪.教育中的“没想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甘紅缨,苏 焕.中小学生同辈群体压力的引导[J].教学与管理,2011(33)
[3]唐 曦.同辈群体对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5
【作者简介】杨曼丽(1994— ),女,汉族,广西人,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学习方向为学科教学;杨小华(1960— ),男,汉族,广西人,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生物学学科文献信息组织和管理、挖掘和分析,以及该学科专业知识转化。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