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身份者能否单独构成身份犯罪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uce_8_8_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身份者勾结有身份者、利用有身份者的便利共同实施犯罪,对无身份者一般是以有身份者的共犯予以定罪,如非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后者的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以贪污罪的共犯论处。这在有身份者本身就构成身份犯罪的前提下,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是如果有身份者不够罪,对于无身份者可否单独构成身份犯罪,就值得探讨了。例如,甲分别勾结国家工作人员乙、丙、丁,利用乙的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3000元、利用丙的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3000元、利用丁的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3000元。那么甲是否构成贪污犯罪?
  一种理解,身份犯成立的前提就是犯罪主体要有特殊身份,无身份者构成犯罪是完全依赖于有身份者的特殊身份,离开了有身份者,无身份者不可能单独构成身份犯罪。甲虽然总共贪污了9000元,但是甲的每次单独贪污行为都不够罪;而且由于乙、丙、丁之间没有共同犯意,对此三次贪污行为不能累加,所以甲不能构成贪污犯罪。另一种理解,身份犯罪的特殊不仅仅在于有身份者的特殊主体身份,同时在于有身份者因身份而带来的便利(例如职务便利)被非法利用了。只要非法利用了这种便利,无身份者也可能单独构成身份犯罪。甲每次的行为本质上都是贪污行为,只是每次的犯罪数额都不达定罪标准。但是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对多次贪污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贪污数额处罚”,对甲的三次贪污的数额可以累加,那么就达到了立案追诉标准,所以对甲应当以贪污罪定罪量刑。乙、丙、丁的各自贪污行为由于数额不达立案追诉标准,不认定为是贪污犯罪。
  出现上述分歧,关键在于对身份犯中身份的地位的认识不同。认为无身份者不能单独构成身份犯罪的观点是将身份看成是身份犯成立的前提。认为无身份者可以单独构成身份犯罪的观点是将身份看成犯罪的一个构成要素——有身份者只是为无身份者在犯罪主体上提供了特殊身份条件、在犯罪客观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们分析,将身份作为身份犯罪的一个构成要素是比较合理的。我国的刑法是根据犯罪构成四要件来设置具体犯罪的,所谓的身份犯就是在犯罪主体上有特殊身份,在犯罪客观方面因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所具有的能力或者便利得到利用的犯罪。有身份者相较于无身份者,只是在犯罪主体的身份条件上和犯罪客观方面的能力或便利条件上对犯罪产生了影响。另外,身份犯中的身份要求仅仅是针对实行行为人而言的,无身份者完全可以通过对有身份者的教唆或帮助而符合身份犯罪的构成要件——无论有身份着是否构成身份犯罪。
  解决了身份在身份犯罪中的作用,那么就得讨论另外一个问题——一般违法行为是否可以通过累加而构成犯罪。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但一般违法行为通过累加可以构成犯罪,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在性质上具有同一性。此处的同一性不是指法律性质上的同一性,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在法律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此处的同一性是指以性质相同的行为侵害了性质相同的社会法益,比如偷盗100元钱的行为与偷盗10000元钱的行为,两行为本质上都是秘密窃取他人钱财的行为,都对他人的财产权益造成了损害。二是多个性质相同的一般违法行为在性质上是可以累加的。一般而言,一般故意违法行为可以累加,一般过失违法行为不可以累加;有次数和数额要求的犯罪其对应的一般违法行为可以累加,无次数和数额要求的不可以累加。累加的方式有多种。(1)在不以数额为立案追诉标准时,将行为次数累加,达到一定次数即构成犯罪。如多次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的构成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2)在以数额为立案追诉标准时,将每次的数额累加,达到一定数额即构成犯罪。如对一年内多次盗伐少量林木未经处理的,累计其盗伐的数量,达到立案标准的构成盗伐林木罪。(3)在以数额为立案追诉标准时,既要将每次的数额累加,同时要将次数累加,达到一定次数和数额才构成犯罪。(4)在以数额为立案追诉标准时,既要将每次的数额累加,同时要将次数累加,还要求其中至少某一次的数额达到一定标准(此处的标准是低于单独一次即构成犯罪的数额标准的),才构成犯罪。
  所以,无身份者单独构成身份犯罪只存在于以下情形:无身份者分别单独伙同多名有身份者实施身份犯罪所对应的违法行为,各有身份者因为各自违法行为不达追诉标准而不构成犯罪;若此违法行为可以累加,无身份者则因自己实施的多个违法行为累加达到追诉标准,构成(身份)犯罪。  再来分析前文的案例。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对多次贪污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贪污数额处罚”,这表明贪污犯罪是可以由多次贪污行为累加而构成的,并且只须对数额予以累加。甲的三次单独行为都是贪污行为,根据法律规定又可以累加,那么对甲的每次贪污行为所获得的数额累加,达到了贪污罪的数额标准。所以甲构成贪污罪。
其他文献
涉检信访就是指内容涉及对检察机关在行使检察职能时相对人存在异议而进行的信访活动。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行使职能过程中,基于法益方面的矛盾,涉检信访随之发生。涉检信访的产生是正常的现象,能够促使检察机关加强合法、合理行使职能。但据辩证法分析,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各样资讯高速传播,其中真假优劣混杂,涉检信访处理不好,将会为社会主义法治带来不利的后果,也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在检察机关
期刊
我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的罪名为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条文表述为“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赃物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或者代为销售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而2006年《刑法修正案(六)》对本罪名修改后的表述为“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
期刊
【案情】:  沙县人民检察院指控:2005年6月2日被告人黄荣儿、方良君同李钢三人合资成立沙县华方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华方公司),三人各占公司股权的40%、30%、30%,李钢为法定代表人。在华方公司成立前三人口头约定,共同出资购买由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福州办事处委托福建省拍卖行拍卖的包括沙县宝丰食品有限公司在内的59户呆滞贷款的债权包,竞买成功后成立华方公司,以购买该债权包的出资比例作为成
期刊
摘 要:2007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发生的黎朝阳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关注,身为法官的黎朝阳伤痕累累暴毙于看守所。本文仅对其中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试图抛砖引玉,呼吁业界对加强检察机关的看守所法律监督采取更为行之有效之措施,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  关键词:法律监督;看守所;检察机关  2007年3月23日桂林市平乐县人民法院原法官黎朝阳因涉嫌受贿被桂林市检察机关决定刑事拘留,由桂林市公安
期刊
根据行为人在主观上的心理态度不同,犯罪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根据犯罪主体的数量,可以把犯罪分为单独犯罪和共同犯罪。二人以上基于共同故意而实施的犯罪是共同故意犯罪,理论和立法上通常简称为共同犯罪。对共同过失犯罪能否成立共同犯罪以及对这类犯罪的处罚原则,在理论界存在争议。本文在评析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学说的基础上,对共同过失犯罪理论略加探讨。   在我国刑法界,对共同过失犯罪有肯定说和否定说之争,其中
期刊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担负着保障宪法和法律统一正确实施、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重任。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要求我们把群众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这为我们检察机关开展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检察机关要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必须用群众工作统领各项检察工作开展,依法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检察权,确保检察工作体现人民愿望,符合人民利益。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加强检察机关群众工作的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 
期刊
1.1无罪推定原则的内容  无罪推定,是指任何人在未经过充分证据证明和司法机关的法定程序判决其有罪之前,应当认定或假定其为无罪的人。戴维.M.沃克的《牛津法律大辞典》将无罪推定表述为“英美法系国家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大意是被指控犯罪的人必须被推定为无罪,直到或除非他本人承认,或有无可怀疑的充足证明相反时为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诉讼地位就由此可得。无罪推定原则就是把无罪推定以宪法、法
期刊
摘 要: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加强对权力的制约,是确保依法治国落到实处的前提之一。因此,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具体实施的主体,同时又应是被人大监督的对象。本文仅就检察机关依法接受人大监督的必要性、接受人大监督存在的问题以及检察机关如何通过接受人大监督,推进检察工作管理创新,做粗浅论述,使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在人大的监督
期刊
笔者近日办理了一起尘封多年的强奸案,案发之时由于种种原因被害人未向公安机关报案,时隔十二年一直遭受丈夫质疑的被害人无奈之下向丈夫陈述了十二年前在嫌疑人家看病之时被其强奸的经过。夫妻二人经过商量决定向嫌疑人讨个说法,由于时日已久,且案发之时被害人未曾向任何人陈述过被强奸的事实,被害人夫妇就想出了到嫌疑人家找嫌疑人谈话并用手机录音的方法来固定证据,并向嫌疑人索要一定钱财来弥补自己这么长时间以来所受到的
期刊
不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和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虽构成犯罪但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或者犯罪情节轻微,依照法律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处罚;以及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从而做出不将犯罪嫌疑人交付人民法院审判的一种处理决定。  一、新刑事诉讼法中关于不起诉的范围界定  不起诉的适用范围,也叫不起诉的法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