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站在门口,面无表情。断断续续的哭泣声与谈话声飘进我耳朵里。窗外是活的世界,阳光明媚,绿意盎然,大片的树林里栖息着无数鸣转着的鸟。但屋里是死的世界,惨白的墙壁,晃眼的白炽灯。空气里飘荡着与焚烧有关,令人不舒服的气味。
我的魂灵似乎已经脱离了軀壳,麻木地伫立着。终于,爸爸从门里出来了,手上捧着一个小小的,黑色的盒子。我本已麻木的心再次抽痛不已。那股气味将我缠紧,缠紧,近乎窒息……
她已经走了一年多,可我仍经常掉进这样的记忆漩涡里,大概是因为刻骨铭心。生与死的界限在火葬场里那么分明。
她对我很好,总是逼着我吃蔬菜,把拉链拉到最上层,在秋天穿厚而臃肿的棉裤。我却乐于与她顶嘴,把她的叮嘱当成耳边风。有时她脾气上来,追着我用毛巾抽,妈妈拦都拦不住。她就是这样,急躁而强硬,但精神抖擞,我没想过她会走。我12岁以前的时光里,全是她的影子。
春天,她从河岸走过,必定掐下柳枝来给我编柳环;夏天,她在路上找完好无损的蝉蜕,用手帕小心包好带给我;秋天,但见天晴,她就把我的被褥抱出去晾晒;冬天,她在院子里扫雪,总会给我留下一小片雪地玩雪。她总对别人说:“我给我孙女缠得没办法呢!”其实我很少缠她。但在她的生命里,似乎总是为了我。
她经常跟妈妈说:“养孩子不能惯,应该狠狠地打。”言语间似乎对我的不服管教恨得咬牙切齿。但实际上最惯着我的人就是她,而她的巴掌也从未真正打痛我。她没有什么爱好,闲暇时就坐着纳鞋,把给我纳的鞋都收在柜子里。她走之后,我无意中打开柜子,那些鞋子由于太拥挤泻了一地,可能我十年八年都穿不完。
我没想过她会走,但她还是走了。她走之前,我理所当然享受着她的付出。等到死亡的残酷与锋利猝不及防地割伤我后,我才惊醒,想要回报,但已迟了。
她病得最重时,已经吃不下任何东西,身上插满管子。我轻轻叫她:“奶奶!”她只是轻颤手指。65岁的她抱起来时轻得像个孩子。她走后,我感叹人的生命太脆弱了,又或是我没有照顾好她……,愧意与悔意汹涌而来,因为我已经失去了她。
生活仍然继续,时间抹平痕迹。想到她就这样彻底消失,我就感到心里隐痛。直到有一天,我和爸爸去河岸散步。我拎着鞋子,赤足踏上鹅卵石小路。爸爸低头,用一种莫名的眼神注视着我的脚。他说:“你的脚跟你奶奶一模一样。”我一怔。我的脚前趾指节略突起,与父母不同,原来竟是像她的。是这样吗?我继承了她的因子?物质虽然湮灭,生命却以另一种形式延绵。
我记起曾经看见一条长长的出殡队伍。人们穿着丧服,表情沉静地走过。引魂幡在空中飘扬,一个女人边走边哭丧,暮色四合,天地浩荡回响着鼓声与铜锣声。我至今难忘那样宏大的场面。
我记起曾去参加满月宴,主人家慷慨地大宴二十桌宾客。人们一个接一个上前祝贺。那婴儿睡在摇篮里,蹬了蹬稚嫩的腿,在祝福中用力踏进了人生门槛。
旧与新,死与生,迅疾晃过我眼前。送死迎生,送生迎死,一辈辈,一代代,无尽的轮回。刹那间我领悟了生命的重与轻。我感恩于生命之生,释然于生命之轻。斯人已逝,但我可以感恩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且行且歌人生路,一腔珍重待春风。如此,足矣。
思绪回笼,我感到血液在我的血管里奔腾不息。生命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涓涓淌过岁月。
专家点评:
《生命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河》讲述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情感真挚、文字流畅。如果仅就情感的抒发而言,文章确实足以打动人心,但作者的创作视野略显狭窄,如能从怀人记事的散文创作入手,以怀念亲人作为一个切入点,继而表达繁复的乡愁情愫和存在体认等心理体验的话也许会更好。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叶立文
我的魂灵似乎已经脱离了軀壳,麻木地伫立着。终于,爸爸从门里出来了,手上捧着一个小小的,黑色的盒子。我本已麻木的心再次抽痛不已。那股气味将我缠紧,缠紧,近乎窒息……
她已经走了一年多,可我仍经常掉进这样的记忆漩涡里,大概是因为刻骨铭心。生与死的界限在火葬场里那么分明。
她对我很好,总是逼着我吃蔬菜,把拉链拉到最上层,在秋天穿厚而臃肿的棉裤。我却乐于与她顶嘴,把她的叮嘱当成耳边风。有时她脾气上来,追着我用毛巾抽,妈妈拦都拦不住。她就是这样,急躁而强硬,但精神抖擞,我没想过她会走。我12岁以前的时光里,全是她的影子。
春天,她从河岸走过,必定掐下柳枝来给我编柳环;夏天,她在路上找完好无损的蝉蜕,用手帕小心包好带给我;秋天,但见天晴,她就把我的被褥抱出去晾晒;冬天,她在院子里扫雪,总会给我留下一小片雪地玩雪。她总对别人说:“我给我孙女缠得没办法呢!”其实我很少缠她。但在她的生命里,似乎总是为了我。
她经常跟妈妈说:“养孩子不能惯,应该狠狠地打。”言语间似乎对我的不服管教恨得咬牙切齿。但实际上最惯着我的人就是她,而她的巴掌也从未真正打痛我。她没有什么爱好,闲暇时就坐着纳鞋,把给我纳的鞋都收在柜子里。她走之后,我无意中打开柜子,那些鞋子由于太拥挤泻了一地,可能我十年八年都穿不完。
我没想过她会走,但她还是走了。她走之前,我理所当然享受着她的付出。等到死亡的残酷与锋利猝不及防地割伤我后,我才惊醒,想要回报,但已迟了。
她病得最重时,已经吃不下任何东西,身上插满管子。我轻轻叫她:“奶奶!”她只是轻颤手指。65岁的她抱起来时轻得像个孩子。她走后,我感叹人的生命太脆弱了,又或是我没有照顾好她……,愧意与悔意汹涌而来,因为我已经失去了她。
生活仍然继续,时间抹平痕迹。想到她就这样彻底消失,我就感到心里隐痛。直到有一天,我和爸爸去河岸散步。我拎着鞋子,赤足踏上鹅卵石小路。爸爸低头,用一种莫名的眼神注视着我的脚。他说:“你的脚跟你奶奶一模一样。”我一怔。我的脚前趾指节略突起,与父母不同,原来竟是像她的。是这样吗?我继承了她的因子?物质虽然湮灭,生命却以另一种形式延绵。
我记起曾经看见一条长长的出殡队伍。人们穿着丧服,表情沉静地走过。引魂幡在空中飘扬,一个女人边走边哭丧,暮色四合,天地浩荡回响着鼓声与铜锣声。我至今难忘那样宏大的场面。
我记起曾去参加满月宴,主人家慷慨地大宴二十桌宾客。人们一个接一个上前祝贺。那婴儿睡在摇篮里,蹬了蹬稚嫩的腿,在祝福中用力踏进了人生门槛。
旧与新,死与生,迅疾晃过我眼前。送死迎生,送生迎死,一辈辈,一代代,无尽的轮回。刹那间我领悟了生命的重与轻。我感恩于生命之生,释然于生命之轻。斯人已逝,但我可以感恩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且行且歌人生路,一腔珍重待春风。如此,足矣。
思绪回笼,我感到血液在我的血管里奔腾不息。生命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涓涓淌过岁月。
专家点评:
《生命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河》讲述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情感真挚、文字流畅。如果仅就情感的抒发而言,文章确实足以打动人心,但作者的创作视野略显狭窄,如能从怀人记事的散文创作入手,以怀念亲人作为一个切入点,继而表达繁复的乡愁情愫和存在体认等心理体验的话也许会更好。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叶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