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在草木繁茂塘水清澈的村子里,听到了一片久违的蛙鸣,顿时,心门豁然打开,一种熟悉的、亲切的、感动之情油然而生。我对故乡的蛙鸣,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故乡是一个山水小村子,不缺池塘,不缺青草林木,自然也不缺蛙。蛙鸣是故乡的音乐,它催生着希冀,催生着勤奋,催生着美好。蛙鸣是准确的节令时刻表,每年的头一声蛙鸣,总是在惊蛰之后不久出现,它们是沉睡了一冬的春天的信使。
先是一声蛙鸣,不久之后,池塘另一头会相应一声,然后,故乡四处的角落里会陆续响起“咕哇咕哇”的鸣声,此起彼伏地演奏着只属于乡村的音乐,把春日的田园交响曲和旖旎的风光画徐徐地、精美地展现出,并推向高潮。
蛙声四起。此时,故乡就立刻变得朝气蓬勃起来,和风越吹越暖,阳光越照越明艳,野草也越来越旺,花儿越开越有丰姿。此时,最灵动的还是故乡的人,孩子们在蛙鸣声中迎来了一年之中生长的好时节,淳朴善良的农妇会放松对孩子的看管,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在明媚的阳光里成群结对地欢呼撒野去了,去池塘摸鱼,爬树捉小鸟,摇落一地的榆钱,越野越好,这是孩子吸收阳光,长个子的好时节,故乡人是不允许错过的。
而大人们,也在蛙鸣的昭示中,开始了一年之际的劳作,翻土,施肥,育苗,辛勤的付出就代表了未来希望的收获。他们在蛙声中劳作,夜晚就在蛙声中进入甜美的梦乡。一夜长梦,梦醒时分,定睛一看,小麦拔节,青豆结荚,菜花金黄,果子半熟,柳絮翩飞,榆树落钱,蒲公英撑开小伞在空中飘扬。此时,他们便掂着秧马,从如画的风景中,走进秧苗田,开始拔秧,那“哗哗哗”涮秧的水声又为蛙鸣的合唱增添了新的内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淳朴的百姓不是为研究蛙有什么神奇的传说,更没有对蛙的任何隆重的祭祀活动,他们只是祈求田里的收成,丰硕得像这一片的蛙声。
蛙是乡村的益虫,是庄稼的医生,所以家乡的老百姓是不吃青蛙的。我自小受到影响,至今不吃蛙。来到城市后,有些菜馆,尤其是一些野味饭店,菜谱里都有蛙,但我从来不吃。虽然那些蛙大部分是人工饲养的,但是心里对它的深沉感情使我从来没有动过筷子。
与吃蛙不同的是,在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城市中,难以听到蛙声,时间久了,四季变化的标志性特征在心里,在眼睛里渐渐被淡化了,被遗忘了。有一段时间,生活、工作、人情世故等等诸事不顺,搞得心烦意乱的,在郊外山上工作的一位朋友邀我去静谧的山间住两天。那是初夏的夜晚,我和她走在山间的泥土小道上,在这里,我意外地听到了久违的蛙鸣。月夜的山间,月光清凉如水,野草青青,三三两两在山上度假的人在山上慢走着,或坐在石凳上闲聊着,还有一些还在蛙声里寻找着。此时,久被困与闹市的我心早已飞回到故乡,飞到故乡的青草池塘处处蛙声之中,也在此时才感觉到,过一种清新质朴的田园生活竟然是一种奢望。
然而,在我的身边,那些进城谋职的民工是在努力远走,努力消除蛙声是他们生活的一个标志。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似乎更喜欢城市的喧嚣噪音和车水马龙。于是,他们期盼远离农村的蛙声,力图以和城市的喧嚣相伴为荣。也许,十几年后,几十年后,当他们真的在城市扎根落脚,白发染白双鬓的时候,再回到久别的故乡小村,看到儿时的玩伴大多已故去,草房颓坍,小路野草杂陈,而唯有池塘蛙声依旧,那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慨呢?
蛙鸣深处是故乡,循着蛙鸣走下去,一定会走到故乡,只是,那时,我们是以主人的身份,还是客人的身份呢?“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处处蛙。”我想,每一位蛙鸣中长大的孩子,都永远对蛙鸣,对故乡怀有一种于无声处的深深眷恋与深情。
(编辑 刘哲汐)
故乡是一个山水小村子,不缺池塘,不缺青草林木,自然也不缺蛙。蛙鸣是故乡的音乐,它催生着希冀,催生着勤奋,催生着美好。蛙鸣是准确的节令时刻表,每年的头一声蛙鸣,总是在惊蛰之后不久出现,它们是沉睡了一冬的春天的信使。
先是一声蛙鸣,不久之后,池塘另一头会相应一声,然后,故乡四处的角落里会陆续响起“咕哇咕哇”的鸣声,此起彼伏地演奏着只属于乡村的音乐,把春日的田园交响曲和旖旎的风光画徐徐地、精美地展现出,并推向高潮。
蛙声四起。此时,故乡就立刻变得朝气蓬勃起来,和风越吹越暖,阳光越照越明艳,野草也越来越旺,花儿越开越有丰姿。此时,最灵动的还是故乡的人,孩子们在蛙鸣声中迎来了一年之中生长的好时节,淳朴善良的农妇会放松对孩子的看管,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在明媚的阳光里成群结对地欢呼撒野去了,去池塘摸鱼,爬树捉小鸟,摇落一地的榆钱,越野越好,这是孩子吸收阳光,长个子的好时节,故乡人是不允许错过的。
而大人们,也在蛙鸣的昭示中,开始了一年之际的劳作,翻土,施肥,育苗,辛勤的付出就代表了未来希望的收获。他们在蛙声中劳作,夜晚就在蛙声中进入甜美的梦乡。一夜长梦,梦醒时分,定睛一看,小麦拔节,青豆结荚,菜花金黄,果子半熟,柳絮翩飞,榆树落钱,蒲公英撑开小伞在空中飘扬。此时,他们便掂着秧马,从如画的风景中,走进秧苗田,开始拔秧,那“哗哗哗”涮秧的水声又为蛙鸣的合唱增添了新的内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淳朴的百姓不是为研究蛙有什么神奇的传说,更没有对蛙的任何隆重的祭祀活动,他们只是祈求田里的收成,丰硕得像这一片的蛙声。
蛙是乡村的益虫,是庄稼的医生,所以家乡的老百姓是不吃青蛙的。我自小受到影响,至今不吃蛙。来到城市后,有些菜馆,尤其是一些野味饭店,菜谱里都有蛙,但我从来不吃。虽然那些蛙大部分是人工饲养的,但是心里对它的深沉感情使我从来没有动过筷子。
与吃蛙不同的是,在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城市中,难以听到蛙声,时间久了,四季变化的标志性特征在心里,在眼睛里渐渐被淡化了,被遗忘了。有一段时间,生活、工作、人情世故等等诸事不顺,搞得心烦意乱的,在郊外山上工作的一位朋友邀我去静谧的山间住两天。那是初夏的夜晚,我和她走在山间的泥土小道上,在这里,我意外地听到了久违的蛙鸣。月夜的山间,月光清凉如水,野草青青,三三两两在山上度假的人在山上慢走着,或坐在石凳上闲聊着,还有一些还在蛙声里寻找着。此时,久被困与闹市的我心早已飞回到故乡,飞到故乡的青草池塘处处蛙声之中,也在此时才感觉到,过一种清新质朴的田园生活竟然是一种奢望。
然而,在我的身边,那些进城谋职的民工是在努力远走,努力消除蛙声是他们生活的一个标志。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似乎更喜欢城市的喧嚣噪音和车水马龙。于是,他们期盼远离农村的蛙声,力图以和城市的喧嚣相伴为荣。也许,十几年后,几十年后,当他们真的在城市扎根落脚,白发染白双鬓的时候,再回到久别的故乡小村,看到儿时的玩伴大多已故去,草房颓坍,小路野草杂陈,而唯有池塘蛙声依旧,那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慨呢?
蛙鸣深处是故乡,循着蛙鸣走下去,一定会走到故乡,只是,那时,我们是以主人的身份,还是客人的身份呢?“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处处蛙。”我想,每一位蛙鸣中长大的孩子,都永远对蛙鸣,对故乡怀有一种于无声处的深深眷恋与深情。
(编辑 刘哲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