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细胞和炎性因子与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性初探

来源 :中国肛肠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sh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免疫细胞和炎性因子与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性,回顾2017年5月至2020年7月于我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125例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40例)和未感染组(85例),比较2组术前一天、术后当天免疫细胞指标及术后第3天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显示,1)免疫细胞:与术前一天相比,2组患者术后当天CD3+CD4+、CD3+CD8+、CD16+CD56+、CD19+含量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感染组术前一天和术后当天CD3+CD4+、CD3+CD8+、CD16+CD56+、CD19+含量均明显低于非感染组,P<0.05.2)炎性因子:感染组术后第3天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含量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结果表明,免疫功能低下、高炎性状态的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感染风险更高.推测机体免疫细胞及炎性因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术后切口感染风险.
其他文献
近二十多年来,多种因素导致临床上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在各种疾病治疗过程中过多使用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使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损伤或出现缺陷,增加了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侵袭性真菌感染主要是真菌侵入患者的机体,侵袭各个组织、器官和血液系统,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而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新药研发远不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二十多年来临床上使用的安全有效品种主要是三唑类、多烯类及棘白菌素等3类药物,并且受到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等因素的制约,研发新型抗真菌药已迫在眉睫.2002年6月,美国Scynexis
恶性肿瘤和糖尿病均已逐渐成为中国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两者关系密切,糖尿病患者中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增加、致死率高、预后不良,肿瘤患者中血糖升高很常见.部分恶性肿瘤可导致高血糖和(或)糖尿病,恶性肿瘤的治疗(包括手术应激、化疗药物、放射治疗、糖皮质激素、多种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等)过程中可能出现高血糖和(或)糖尿病,统称为肿瘤相关性高血糖.肿瘤相关性高血糖在临床上管理难度大,血糖控制情况的好坏与恶性肿瘤患病风险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目前尚无相关的指南可用于指导临床诊治和管理.因此,恶性肿瘤相
前列腺癌是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居男性恶性肿瘤第二位.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居于所有男性恶性肿瘤首位.中国男性的前列腺癌发病率低于欧美国家,但随着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西化以及人均寿命延长,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抑制AR信号转导通路是前列腺癌治疗的基础,比如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治疗中,使用AR拮抗剂能够竞
背景与目的: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Diaphanous相关成蛋白3(diaphanous-related formin 3,DIAPH3)对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在胃癌中的作用未见报道.探讨DIAPH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基因表达谱分析(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GEPIA)数据库在线分析DIAPH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收集2020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发生在脑、脊髓、脑膜或眼的罕见侵袭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无CNS之外的部位累及.PCNSL与其他类型淋巴瘤相比,患者生存期短,预后差,且复发率高,未经治疗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3个月.近年来研究发现C-MYC、BCL-2、BCL-6、Ki-67等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PCNSL患者预后.因此,通过分析PCNSL相关蛋白表达、治疗方式及其他临床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希望为该病的临床治
超表面是一种二维人工材料,由亚波长尺度的单元结构组成。它的出现实现了对电磁波振幅、相位以及偏振等特性自由而高效的调控。相比于传统的光学元件,超表面具有超薄、损耗小、易加工、易集成、表面可共性设计等突出特点。除此之外,超表面能够引起光波(电磁波)局部相位的突变,比传统的光学元件多了新的调控自由度,可以产生一些新颖有趣的光学现象,已经在超分辨率成像、电磁隐身、全息显示、医学监测、信息加密以及量子通信等
为探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麻醉管理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炎性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将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拟行手术治疗的120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麻醉管理,观察组给予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麻醉管理,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3天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CD3+、CD4+、CD8+水平和CD4+/CD8+.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第3天IL-6、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D3+、CD4+水平和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
背景与目的:数字乳腺体层合成(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可提高病灶的检出率,目前已应用于乳腺癌筛查及人群诊断.针对DBT三维图像,探讨应用影像组学对乳腺肿块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2019年4月—2020年8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DBT检查并经手术后理学检查证实的患者资料,选取DBT表现为肿块征象的143例女性患者入组.对所有患者基于肿块病灶的三维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Lasso 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特征降维及筛选以建立影像组学标签.采用
为探讨粪便钙卫蛋白(FCP)及血清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9-9(CA19-9)和糖链抗原125(CA125)用于结直肠癌筛查的价值,以2017年2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体检的5400人为筛查人群,分别检测受检者的粪便FCP及血清CEA、CA19-9、CA125水平.根据体检结果分组,分析不同疾病组、结直肠癌不同分化程度组及不同临床分期组患者粪便FCP及血清CEA、CA19-9、CA125水平的差异,并比较4项指标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5400名体检者中,肠息肉90例
为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LCA)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回顾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科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103例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保留LCA分为观察组(53例,术中保留LCA)和对照组(50例,术中不保留LCA),比较2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及随访情况.结果显示,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数目、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2年复发及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游离脾曲、预防性肠造口及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