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等奖
《城市与亡灵》
昊秋龚:这是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基础综合教学中的一个课题,根据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中的一段文字进行创作,文中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在对文本进行空间及形象思维训练之后,学生对选择用影像的手段继续进行概念的抽离,延展和强化。
交通意外车祸后留下一双孤独冷漠的运动鞋,它象征着飞往另一个亡灵世界的灵魂,怀着对城市的依恋而无奈的游荡。影像中演绎着一双鞋的宿命,暗示人们长期生活在躁动繁杂的都市空间中,无法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变,此时此刻留念往事的心态和现实的冷漠只能弥漫在看不见的城市中。
短片中看不见的意念空间,流动蜿蜒的尘世情绪,晦涩躁动的镜头转换,组合成更为抽象的情感诉求。
《城市与亡灵》以简单、抽离的形式完成了卡尔维诺关于“看不见的城市”在概念上的转述。出发点新颖,镜头流畅准确,褪色的影调传达出压抑的城市感受,城市的具象也简化为流动的车灯,与移动的帆布鞋构成形式上的对话。
虽然名字与概念显得有些过丁庞大,但从创意到制作,《城市与亡灵》在同期作品中还是非常突出的。
二等奖
《静观》
昊秋龚: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刘整个社会政治历史的关注与思考,在这个理性世界里,每个人内心的思绪都应有呐喊的权利,而这种权利又和系谱式的电视窗结合在一起,使所谓的政治性不仅仅是表面的抽离于影像之上。
再者,从整体上分析静观的多屏影像组合所暗含的时间概念,它模糊了影像中所提及的“911”及其相关事件本身直线向前不可重复的历史意识。这种影像的无限延展会让作者本人想表达的思想萌发出更多的张力和矛盾。
内心的包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衡量人类社会尺度的重要坐标。
饶耀:这个嘈杂的山:界充满r各异的声音,这个嘈杂的世界只有一个声音。
《静观》以手绘动画的“电视墙”传达一则关于电视媒介的“寓言”。“电视”是我们看世界的一扇窗,压缩了我们跟这个世界的距离,我们看见了更多,也了解更多,但与此同时,我们的情感与思维也被这个方形的电视窗束缚与规定,电视媒体已经帮我们做出了判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简单的接收。
《静观》虽然形式简单,但有观念上的力量,同时,丰富的声音层次,也扩展了短片的说服力。
《獒犬》
饶辉:逐渐远去的吉普车,藏獒探着头,最后看了一眼这个融在血液里的高原,目光温和平淡,一如这片士地一样从容。这个时刻,你开始相信动物也有灵魂。
《獒犬》是一个叙事性的短片。老外,中国司机与藏族老人在影片中都有相对生动的人物形象,尤其老外与藏族老人语言不通的交流片断更增加了趣味性;同时,短片也较为敏感地扑捉住了高原丰富的光线变化。虽然叙事还显粗陋、随意,但藏獒安静伫立的形象在叙述中还是获得了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
吴秋龚:故事的主角带着些许企盼与梦想来到一个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氛的佛教世界,影片中让观者有更多内心体验和回味的是生活环境的变迁,主人的变动在一只藏獒的精神深处将会生长出多少未知的可能。此时的老外,中国司机及藏族老人所追求的真谛和信仰似乎沉浸在西藏大地的无限风光中,只有藏獒的神情永远触动着这片藏传佛学的宇宙。片子的切入点有其独到之处,如能分析整理出更多的细节则会更加生动。
三等奖
《轮》
昊秋龚:片中展现的是甘肃南部和四川西部的人文宗教之行,段落随笔式地记录了藏传佛教的各种人文景观。旅行的意义在于经历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认知、适应、重新感悟人生,发展方向。
回顾片中孩子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藏族同胞在面对恶劣的环境和相对匮乏的自然资源的同时,不懈追求生命的真谛;这利,佛教的哲学思想和价值体系引导、影响着藏族文化的诸多方面。对于如何让片子引导当下一些缺乏信仰的国人去体验时的净土,需要重新梳理激发每个看点组成统一深刻的观念。
饶辉:一段西藏的旅程,暂时停留在寺庙的后院:几个小喇嘛的嬉戏,上早课的匆忙,念经堂里调皮的交流……作为个关于西藏的纪录片,《轮》最突出的地方.就是提供了一个特定的视角。遥远的西藏,神秘的藏传佛教,庄重的喇嘛寺庙,因为孩子的活泼,亲近起来,让我们掀开滞重的幡围,越过生命轮回的转经筒,感受到现世生动的人情。 可惜的是,影片没有就此聚焦人物深入展开,滑到不同寺庙的人文介绍,也滑到电视专题片与风光片的边缘。
《咖啡日记》
吴秋龚:喧闹都市中的寂静来自一男一女不同的冷漠,短片洋溢着思念的心声,它是一种美丽的孤独,也只有在思念的时候,独自守候才变得格外有魅力。剪辑中两种思绪幻似缠绕,若即若离,但始终在城市的咖啡驿站失之交臂,所有空间细节的渲染都变得既真实又无法逃避。
虽然片中在刻意找回某种既定的诗意,但至少能听到一种希望做梦的声音,值得肯定。
饶辉:一个女人想念着远在俄亥俄州的男人,一个男人想念近在身边的女人。他们最近的距离只有0.01公分,可他们终究还是陌生人。咖啡、爵士,惆怅的男女,落寞的旁白,感性动荡的影像、都让《咖啡日记》成为向王家卫电影深切致敬的短片。
虽然有大量前在经验的借鉴与模仿,但短片还是准确地抓住了咖啡馆里的等待。北京街头湿漉漉落寞的身影,自己想念的人擦肩而过,想念别人的人悄然哭泣……
无论如何,《咖啡日记》还是保持了一份真切的感受。
《冷暖》
昊秋龚:都市片断中的冷暖犹如人生的缩影,片子开始的一组京剧和半抽象电视转台图像的镜头剪辑强化了沉稳厚重的整体基调,紧接怀着逃离喧嚣渴望遁世的情绪,车外的横向运动镜头与背景音效遥相呼应,继续渲染着气氛,通过音效的主观剪辑处理, “冷”中的几个段落也算是组合出不错影像层次。但到后来的“暖”就变得越来越水,似乎流畅的画面只是为了剪辑的需要,影像本身的力度丧失殆尽。
回味人生,冷暖的感悟需要更多的体验,尤其是在拍摄过程中及时地总结和体会。
饶辉:色彩也有体温。《冷暖》的影像让我们有了感受。
《冷暖》是一个纯粹的影像段落,没有表意的压力,也没有概念上的困惑,只提供直接的影像感受。开篇的动画简单但活泼,“冷”段落里,几何化的建筑,水泥的城市,冷调的色彩处理,切合音乐的流动剪辑,传达出比较丰满的视听感受,相比之下,“暖”段落感受稍显欠缺,虽然有暖色的基调,但堆砌出来的笑容,让这个段落有“图解”之嫌。
影像本来具备直接的感官力量,这点无从回避,也是我们拿起摄影机首先得清晰的一个观念,希望更多的DV作品能够重视影像本身的表现力。
《人偶》
吴秋龚:整个片子折射出人心的脆弱与无奈,人形外表的挣扎如同被永远操控的木偶:权力,欲望,无尽的虚伪与等待在烟雾和孩时记忆的憎恶中演变为无尽的深渊。黑暗长廊尽头的暖阳只是镜中破碎的魅光残影,等待中更多了几份悲情色彩。
短片整体观念的传达需要声画组合出更为丰富的意向空间,背景音乐有流行媚俗之嫌。
饶辉:一首歌,一个面具,一个男人用线牵一个女人。女人被操纵,被控制,表情木然,身体无声地挣扎,形同木偶。
《人偶》传达的概念,我们并不陌生,甚至有些人云亦云。可影像中弥漫的烟雾,夸张的化妆,破碎镜子上的光斑,走廊里舞动的剪影,肢体语言的细节,还是提供给“人偶”概念较为丰富的形式包装。
《城市与亡灵》
昊秋龚:这是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基础综合教学中的一个课题,根据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中的一段文字进行创作,文中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在对文本进行空间及形象思维训练之后,学生对选择用影像的手段继续进行概念的抽离,延展和强化。
交通意外车祸后留下一双孤独冷漠的运动鞋,它象征着飞往另一个亡灵世界的灵魂,怀着对城市的依恋而无奈的游荡。影像中演绎着一双鞋的宿命,暗示人们长期生活在躁动繁杂的都市空间中,无法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变,此时此刻留念往事的心态和现实的冷漠只能弥漫在看不见的城市中。
短片中看不见的意念空间,流动蜿蜒的尘世情绪,晦涩躁动的镜头转换,组合成更为抽象的情感诉求。
《城市与亡灵》以简单、抽离的形式完成了卡尔维诺关于“看不见的城市”在概念上的转述。出发点新颖,镜头流畅准确,褪色的影调传达出压抑的城市感受,城市的具象也简化为流动的车灯,与移动的帆布鞋构成形式上的对话。
虽然名字与概念显得有些过丁庞大,但从创意到制作,《城市与亡灵》在同期作品中还是非常突出的。
二等奖
《静观》
昊秋龚: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刘整个社会政治历史的关注与思考,在这个理性世界里,每个人内心的思绪都应有呐喊的权利,而这种权利又和系谱式的电视窗结合在一起,使所谓的政治性不仅仅是表面的抽离于影像之上。
再者,从整体上分析静观的多屏影像组合所暗含的时间概念,它模糊了影像中所提及的“911”及其相关事件本身直线向前不可重复的历史意识。这种影像的无限延展会让作者本人想表达的思想萌发出更多的张力和矛盾。
内心的包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衡量人类社会尺度的重要坐标。
饶耀:这个嘈杂的山:界充满r各异的声音,这个嘈杂的世界只有一个声音。
《静观》以手绘动画的“电视墙”传达一则关于电视媒介的“寓言”。“电视”是我们看世界的一扇窗,压缩了我们跟这个世界的距离,我们看见了更多,也了解更多,但与此同时,我们的情感与思维也被这个方形的电视窗束缚与规定,电视媒体已经帮我们做出了判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简单的接收。
《静观》虽然形式简单,但有观念上的力量,同时,丰富的声音层次,也扩展了短片的说服力。
《獒犬》
饶辉:逐渐远去的吉普车,藏獒探着头,最后看了一眼这个融在血液里的高原,目光温和平淡,一如这片士地一样从容。这个时刻,你开始相信动物也有灵魂。
《獒犬》是一个叙事性的短片。老外,中国司机与藏族老人在影片中都有相对生动的人物形象,尤其老外与藏族老人语言不通的交流片断更增加了趣味性;同时,短片也较为敏感地扑捉住了高原丰富的光线变化。虽然叙事还显粗陋、随意,但藏獒安静伫立的形象在叙述中还是获得了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
吴秋龚:故事的主角带着些许企盼与梦想来到一个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氛的佛教世界,影片中让观者有更多内心体验和回味的是生活环境的变迁,主人的变动在一只藏獒的精神深处将会生长出多少未知的可能。此时的老外,中国司机及藏族老人所追求的真谛和信仰似乎沉浸在西藏大地的无限风光中,只有藏獒的神情永远触动着这片藏传佛学的宇宙。片子的切入点有其独到之处,如能分析整理出更多的细节则会更加生动。
三等奖
《轮》
昊秋龚:片中展现的是甘肃南部和四川西部的人文宗教之行,段落随笔式地记录了藏传佛教的各种人文景观。旅行的意义在于经历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认知、适应、重新感悟人生,发展方向。
回顾片中孩子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藏族同胞在面对恶劣的环境和相对匮乏的自然资源的同时,不懈追求生命的真谛;这利,佛教的哲学思想和价值体系引导、影响着藏族文化的诸多方面。对于如何让片子引导当下一些缺乏信仰的国人去体验时的净土,需要重新梳理激发每个看点组成统一深刻的观念。
饶辉:一段西藏的旅程,暂时停留在寺庙的后院:几个小喇嘛的嬉戏,上早课的匆忙,念经堂里调皮的交流……作为个关于西藏的纪录片,《轮》最突出的地方.就是提供了一个特定的视角。遥远的西藏,神秘的藏传佛教,庄重的喇嘛寺庙,因为孩子的活泼,亲近起来,让我们掀开滞重的幡围,越过生命轮回的转经筒,感受到现世生动的人情。 可惜的是,影片没有就此聚焦人物深入展开,滑到不同寺庙的人文介绍,也滑到电视专题片与风光片的边缘。
《咖啡日记》
吴秋龚:喧闹都市中的寂静来自一男一女不同的冷漠,短片洋溢着思念的心声,它是一种美丽的孤独,也只有在思念的时候,独自守候才变得格外有魅力。剪辑中两种思绪幻似缠绕,若即若离,但始终在城市的咖啡驿站失之交臂,所有空间细节的渲染都变得既真实又无法逃避。
虽然片中在刻意找回某种既定的诗意,但至少能听到一种希望做梦的声音,值得肯定。
饶辉:一个女人想念着远在俄亥俄州的男人,一个男人想念近在身边的女人。他们最近的距离只有0.01公分,可他们终究还是陌生人。咖啡、爵士,惆怅的男女,落寞的旁白,感性动荡的影像、都让《咖啡日记》成为向王家卫电影深切致敬的短片。
虽然有大量前在经验的借鉴与模仿,但短片还是准确地抓住了咖啡馆里的等待。北京街头湿漉漉落寞的身影,自己想念的人擦肩而过,想念别人的人悄然哭泣……
无论如何,《咖啡日记》还是保持了一份真切的感受。
《冷暖》
昊秋龚:都市片断中的冷暖犹如人生的缩影,片子开始的一组京剧和半抽象电视转台图像的镜头剪辑强化了沉稳厚重的整体基调,紧接怀着逃离喧嚣渴望遁世的情绪,车外的横向运动镜头与背景音效遥相呼应,继续渲染着气氛,通过音效的主观剪辑处理, “冷”中的几个段落也算是组合出不错影像层次。但到后来的“暖”就变得越来越水,似乎流畅的画面只是为了剪辑的需要,影像本身的力度丧失殆尽。
回味人生,冷暖的感悟需要更多的体验,尤其是在拍摄过程中及时地总结和体会。
饶辉:色彩也有体温。《冷暖》的影像让我们有了感受。
《冷暖》是一个纯粹的影像段落,没有表意的压力,也没有概念上的困惑,只提供直接的影像感受。开篇的动画简单但活泼,“冷”段落里,几何化的建筑,水泥的城市,冷调的色彩处理,切合音乐的流动剪辑,传达出比较丰满的视听感受,相比之下,“暖”段落感受稍显欠缺,虽然有暖色的基调,但堆砌出来的笑容,让这个段落有“图解”之嫌。
影像本来具备直接的感官力量,这点无从回避,也是我们拿起摄影机首先得清晰的一个观念,希望更多的DV作品能够重视影像本身的表现力。
《人偶》
吴秋龚:整个片子折射出人心的脆弱与无奈,人形外表的挣扎如同被永远操控的木偶:权力,欲望,无尽的虚伪与等待在烟雾和孩时记忆的憎恶中演变为无尽的深渊。黑暗长廊尽头的暖阳只是镜中破碎的魅光残影,等待中更多了几份悲情色彩。
短片整体观念的传达需要声画组合出更为丰富的意向空间,背景音乐有流行媚俗之嫌。
饶辉:一首歌,一个面具,一个男人用线牵一个女人。女人被操纵,被控制,表情木然,身体无声地挣扎,形同木偶。
《人偶》传达的概念,我们并不陌生,甚至有些人云亦云。可影像中弥漫的烟雾,夸张的化妆,破碎镜子上的光斑,走廊里舞动的剪影,肢体语言的细节,还是提供给“人偶”概念较为丰富的形式包装。